克服思维定势_第1页
克服思维定势_第2页
克服思维定势_第3页
克服思维定势_第4页
克服思维定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复习效果-谈高考第一轮物理复习河南 李麦磱高三阶段本来就是忙碌的。在同学们经历了一个个风霜严暑之后,他们仍不惧风雨,接下来的短短十个月里,他们要见证自己的能力, 见证自己的成功,从而去开辟自己的人生。每年的高考物理复习,第一轮复习的周期最长,从8月底到下年的2月下旬,整整历时半年时间,即占全年复习时间的3/5,可以说第一轮复习对每个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物理学科的复习成效如何,第一轮是基础,是根本,第一轮复习到位了,将会为后面的复习及最终的考试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而第一轮复习能否到位,首先是我们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的同学或许会感觉到第一轮复习是

2、以章、节为单位进行的单元复习,在顺序上与新授课一样,只不过是将前面学过的知识重温一下,如果你真有这样的认识说明你已经把第一轮复习的基调定得过低了。回忆、再认识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只是物理复习中最低级的要求。除此外,同学们更要注意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弄清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当然,第一轮复习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尽管第一轮复习对知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根据认知规律,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物理学科的能力层次上达到一步到位,短时间在做题方面就能达到高考的要求。物理解题能力

3、的进一步提高还必须依靠后面的专题复习和综合模拟训练。因此,第一轮复习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定得过高。高考复习离不开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训练物理思维,体验科学方法, 逐步形成能力。因此,每一位同学在整个高考复习中都要做大量的练习题,第一轮复习虽然以知识梳理为主,但也要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来巩固和加深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做的题越多越好,更不能说越难越好,做题在精不在多,重在通过做题掌握解题方法,达到做一道题通一类题的效果。当然,对于在解题中所总结出来的某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还要注意应用在其它问题中因“思维惯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概念规律理解不深不透,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凭经验解题,遇到

4、一些失之毫厘的题目,就会出现差之千里的结果,因此做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结合几个例题谈谈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怎样提高物理复习效果。例题1. 公园内一喷泉喷出的竖直水柱高度为h,已知水的密度为,喷泉出口的面积为s,则处在空中水柱的质量为:A、hs B、2hs C 、3hs D、4hs 分析:此题很容易选择B答案,认为水柱粗细不变。实际上,水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各部分速度不一致,所以其水柱的截面积从下至上将逐渐加大,故空中水的体积不能用2hs进行计算。该题的正确答案应选D。正确解法如下:设水柱出口速度为vo,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t,则有运动学公式可得: ,由于水在上升和下落的2t时

5、间内管口始终有水喷出,由此得到喷出的水柱在空中的质量为:,代人可得:。例题2. 质量m =1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M =5kg的长木板的左端,如图所示。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1,长木板的长度为l =2m,系统原处于静止状态,现给小物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定外力F,其作用时间t =2s,要使小物块从长木板的右端滑出,则所施加的外力F至少是多大?分析:对此题来说,多数同学都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给小物块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定外力F后,设物块和长木板的加速度分别是a1和a2,该过程长木板滑动距离为s,则由运动学公式得到:, 而且 , a2 = 0.2m

6、/s2;a1=1.2 m/s2,对物块有:Fmg= ma1 F =2.2N 。 实际上,这个力并不是题中所要求的最小值。因为当撤去外力之后,小物块和长木板的速度并不相等,还可以继续向右发生相对滑动,当刚好达到最右端时,使二者速度恰好相等,此方法得到的拉力才是最小值。正确解法如下:由动量定理可得:(Fmg) t = mv1 ;mgt = Mv2 ,其中v1和v2为作用2秒后物块和木板分别获得的速度。拉力撤去后,二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于是得到:mv1 +Mv2 =(m+M)v3 ,其中v3为小物块滑动到木板右端时二者的速度。又因为两秒内二者发生的相对位移为: , 再由功能关系可得: ,联立以上几

7、式得到:F =1.85N 。这才是所求拉力的最小值。可见,对两物体作用过程的正确分析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此题可以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例题3. 运动员在百米赛跑时,开始的0.5秒内速度由零增加到10m/s,已知该运动员的质量为50kg,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过程人的平均速度为5 m/s。 B、该过程地面对人所做的功为2500J。 C、该过程地面对人的冲量为500N.s。 D、以上结果都不对。分析:对于此题中的前三个答案,同学们在对相关知识理解不深的情况下,凭自己的经验很容易都当作正确答案而错选。其中A答案中,由于题中没有说明运动员做的是否为匀变速运动,所以其平均速度是无法确

8、定的;B答案中地面对人的作用点并没有发生移动,所以地面不会对人做功;C答案中人的动量增量是由于合外力的冲量造成的,并非只等于地面作用力的冲量。所以此题只能选择D答案。 例题4. 一个物体以v0的初速度由A点竖直上抛,经O点到达最高点B,已知O为AB长度的中点,设抛出点为零重力势能点,物体上升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不变。则该过程中物体动能和势能相等的点应在:A、O点之上 B、O点之下 C、恰在O点上 D、视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大小而定。分析: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上升高度为h,动能和势能相等点处的速度为v,距离抛出点的高度为s, 则有运动学公式得到:;代人得到: ;又ag sh/2 故选A答案。对此

9、题来说,多数学生会按以下方法作定性分析:假设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则动能和势能相等的点恰在O点上,在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其动能损失加快,故此点变低,从而错选B答案。 例题5. 如图所示,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套有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A,用细绳系住该滑块绕过光滑的定滑轮,另一端挂有质量为2m的物块B。现使滑块从与滑轮等高的Q点由静止开始释放,经P点滑到N点时速度恰为零,在P点时的速度最大,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滑到P点时A、B两物块的速度大小相等 B、滑到P点时A物块速度是B物块速度的2倍 C、QPPN D、 QPPN 分析:根据题意,滑块在P点时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此时细线拉力T=2mg,所以有:

10、, 解得= 600。将物块A的速度进行分解,可以得到VA=2VB。设OQ间距为L,则QP = L/2 。滑块在从Q滑到N点的过程中,两物块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即滑块A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物块B重力势能的升高量,设QN间距为h,则可列出以下关系: ,解得h=4L/3 ,所以可以看出QPPN。所以答案BD正确。在总复习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思维定势造成学生熟题反而易错,在今年的高考理综试题中反映尤其明显。那么如何有效地防止这方面对考生的不良影响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提出一下几点意见供参考。一、备考复习中一定要真正落实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概念的确切意义,了解规律的来源和使用条件等,使学生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形成较强的正确思维习惯。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意识,学生解题出错,“思维定势”有市场,很大程度上与学生不注意审题有关,如果每个学生能对碰到的任何一个问题,特别是形似质不同或质同形不同的物理问题都认真仔细去审题,搞清题目所叙述的物理情景,那么熟题易错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思维定势的不利影响就会受到遏制。三、在例题教学中加强体型变换,扩展题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立体的看问题,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培养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