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师说第一课时一、新课推进(一)背景及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所以,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教
2、师补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名言警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曾提到:“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苏轼真是慧眼识英雄,短短几个字,就鲜活地勾画出
3、韩愈的风骨。(补充资料)韩愈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长大。后来哥哥死于贬谪之地,靠着嫂嫂教养成人。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限制韩愈的志气,他努力读书,自我鞭策,一考再考,终于如愿在朝廷为官。个性耿直的韩愈,不惧权势,犯颜直谏,因而被一贬再贬。但韩愈不怕,在朝廷,他就做在朝廷能做的事;在民间小地方,他就造福当地。在潮州,他废人身买卖,降服鳄鱼,改善百姓的穷苦生活,还把读书的种子埋在当地。去镇州,他平息兵变。无论去何处,他都留下不少治绩,深受百姓爱戴。 爱说真话的韩愈,有一回,真的大大触怒了唐宪宗。在宪宗时,凤翔法华寺里有一块据说是释迦佛的手指骨,宪宗劳师动众地要将之迎入宫内供奉,然后送到京城十座寺庙里
4、展示。整个京城因此沸腾了起来。有人从外地一步一叩赶来膜拜,有人从外地爬过来叩拜,有人将毕生积蓄都捐了出去,还有人为了表示虔诚,竟砍下手臂。这一切愚昧的行为,看在韩愈眼里,韩愈真是忧心。他担心再这样下去,后患无穷。于是舍命上书皇帝说:佛教未传入前,中国国泰民安,国君、人民享高寿者大有人在。佛教传入后,皇帝信佛供佛礼佛,但寿命不见得长,且信佛的君主大多在位短促,死于祸患。更有弄得国家大乱、民不聊生者。接著,他又历数佛教传入后的种种祸害。最后,请求皇帝将这块腐朽之骨付之于水火,永绝后患。宪宗看完这篇奏章,大发雷霆,觉得韩愈简直就是在讽刺自己,盛怒之下,下令将韩愈处死。幸有大臣为之求情,才免于一死,贬
5、到偏僻的潮州任刺使。 韩愈在宦海浮浮沉沉,环境常令他有志不得伸,但他并没有放弃任何可以做事的机会,韩愈藉著文字,将其志其生命发挥到极致。他一扫南北朝以来形式主义的浮华文风,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要言之有物。韩愈带头写这样的文章,他惊人的艺术魅力,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这场散文改革运动,在文学史上称做古文运动。韩愈的奋斗,不仅影响了当代,也影响了后来的宋代,振兴了整整衰落了八个朝代的散文。 韩愈的生命是热情活泼的,永远向著积极光明公平正义的一面,他坚持原则,不让自己的理想被环境及恶势力限制住。他走该走的路,做该做的事。对不合理的事,他发出洪钟般的声音;对地方老百姓,他悲悯地伸出援手;在文坛上,
6、他灌注健康的思想,驱走败坏的文风。他的一生,虽不能得宪宗之心,却深得匹夫匹妇之心;不能禁止朝臣对他的毁谤,却能驯服凶恶的鳄鱼;虽不能使自己一天安居在朝廷上,却能享受地方人民为他立庙,百代祭祀。因为,他坚持的是真,是善,只有纯净的心灵才懂得欣赏他。(二)关于古文运动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
7、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补充资料: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旧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诗的格律化、文的骈俪化,同是六朝文学的结晶和主要特征,而前
8、者为唐人所继承发展,后者到中唐以后却受到严厉的批判,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原因:诗歌,尽管也有人会强调它的政治和伦理作用,但它的艺术性、抒情性总是不可否认的,它具有某种特殊形式、特殊要求,也似乎是无可非议;文章则不同,它作为一切文化的最基本的语言载体,形式上的过分束缚会使它的多种功能受到很大妨害;而从政教需要的角度来看,骈文更显得不切实用。 从六朝文章的发展趋势来看,是越来越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的严重的弊病:第一,是骈体文的过度膨胀。本来,六朝人提出“文”、“笔”之分,包含着区别艺术性与实用性文章的意识,但士人好尚丽藻的风气,不仅使抒情写景一类文章完全骈偶化,而且把骈文的写作推进到奏议、论说、公文、信
9、札等各种实用文的领域,使用散体文的几乎只剩下历史、地理等不多的几种著作类型。第二,是骈体文的束缚越来越严重。本来,骈文的基本特征只是使用对偶句式,而且也不妨散句和骈句杂用,到了后期,不仅对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句式也定型为四字句和六字句交错,还要讲究用典、声律,实际成了一种“格律文”。第三,对文章形式的极度讲究,原本和南朝文人回避社会矛盾的心理有很大关系;而形式的严重束缚,又推进了程式化和好用陈词滥调的习气。因此,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各种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能够在层层束缚中自由挥洒的骈体文不是没有,但这毕竟太困难,大多数人只能靠套用陈旧的程式、典故、语汇来写作,造出大批不痛不痒、半死
10、不活的文字。由于以上弊病的存在,文体的改革就不可避免。不但实用之文要恢复其实用性,就是艺术之文,也需要有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形式。从基本的特征来看,古文运动是要改革文体;而改革文体,却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一方面,古文家企图以此来复兴儒道,恢复散文宣扬正统思想的功能、以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同时,他们也需要以此来表达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种需要同前一个目的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古文运动”之所以有文学史上的价值,主要还是因为后面这一点。 骈体文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但它是带着偏颇和弊病发展起来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而且,尽管古文运动以一种“矫枉过正”的面貌出现,也并
11、没有对前者彻底“取而代之”。后代是骈体文与散体文两者共存,并互相融汇。我们需要知道:文学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从来不存在不偏不颇、十全十美的发展道路。(三)解题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滕王阁序中的“序”、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以及本文中的“说”。“说”是一种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阐述一定的道理。 “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四)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句读。句
12、读dòu 或师焉,或不焉 fu 郯子 tón 苌弘cháng 师襄 xing 老聃dn 李氏子蟠pán 六艺经传 zhuàn 贻y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五)疏通全文结构(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师”的职责、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择师的态度和标准。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1.分析第一段(1)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
13、的人,读书人。/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今异义)(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今异义)“受”通“授”(通假字)(3)吾从而 师之从而:跟从,并且。/今合成一个词,表示目的或结果。(古今异义)师:以为师(名作意动)(4)吾师道也:学习(名作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7)生乎吾前 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二、课堂小结:这一段论述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字。这和作者自命继承儒家道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为他自己“抗颜为师”(一本正经地做老师
14、)申说理由的一面。三、布置作业背诵默写翻译第一段。四、板书设计 作用(职责):传道受业解惑古之学者必有师 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中心论点)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课时一、新课推进(一)研习课文第二段 第二段紧承上文“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感情强烈地慨叹今日师道之不传,转入对耻于从师的批评,过渡极为自然。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1.疏通文意(1)师道:从师学习的道理。师(名作动)(2)众人:一般的人,普通人。/今指大众(古今异义)(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居于之下(名作动)(4)而耻学于
15、师 / 则耻师焉 / 不耻相师 :以为耻(形作意动)(5)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圣明 愚人 愚昧)(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7)或师焉,或不焉。师:从师(名作动) 不:(“不”通“否”)(8)小学而大遗 :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学习(古今异义)(9)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10)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11)惑矣!(判断句)(1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2.分析第二段思路:三组对比比较对象做法结果作者态度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今之众人耻师
16、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耻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内容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二)分析课文第三段1.孔子师郯子:以为师(名作意动)2.其贤不及孔子(贤能,名词)3.不必:不一定/今指不需要(古今异义)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三)分析课文第四段1.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诗书礼易春秋乐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不拘于时。(被动句)4.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二、课堂小结 第三段引用历史
17、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作者称赞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与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布置作业学习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请谈谈对于从师学习的看法,也以“师说”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能够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四、板书设计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对比 对其子于其身 不重师道、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 批判第三课时巩固文言知识点,设置一课一练。(一)一词多义:(1) 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吾师
18、道也 不耻相师(学习)则耻师焉(从师)齐师伐我(军队)师旷鼓琴(乐官,乐师)(2)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3) 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书的著作)(4) 之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 的) 道之所存(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5) 其其为惑也(那些)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他)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6) 乎 生乎吾后(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 其皆出于此乎(疑问代词)(7) 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判断语气)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与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邮政快递赔偿标准调整补充协议
- 长期承租设备协议书
- 赡养问题调解协议书
- 隧道支护承包协议书
- 邻居快递赔偿协议书
- 车厢买卖合同协议书
- 酒店双方谅解协议书
- 资产收购居间协议书
- 道路清洗保洁协议书
- 写字楼合同解除协议书
- 密封条范文模板(A4打印版)
- 西方文明史导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 知识星球行业报告
- 【课件】第15课+权力与理性-17、18世纪西方美术+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 光电技术(第5版) 习题解答 王庆有
- 仓库货物先进先出管理培训教程培训课件
- 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 家长会课件:初三迎接中考家长会课件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