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注解易经_第1页
现代科学注解易经_第2页
现代科学注解易经_第3页
现代科学注解易经_第4页
现代科学注解易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科学注解易经结课论文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 14级地信 学号: 2014083004 姓名: 邓鹏鹏 安身立命的秘诀做人读经做官读史摘 要:在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亟须得到解决。安身立命作为 中国人生存、生活、生命之根本依托的问题,包含着天地、历史和自我三重维度,因此,安身立命之处即是天道、家国责任和个人德性三者的交会点。这种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民族社会和心理基础上的安身立命之处,可为中国人突破自我有限性,扩展并丰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中国人的心灵和人生而言,安身立命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当下梳理和讨论安身立命问题的意义在于,在

2、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交流的当代语境中,为中国人的人生寻求根基,树立起中国人自己的人生支点。一、安身立命的文本解释安身立命的基本解释是“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这意味着安身立命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人生存生活需求的基本保障,一是个人生命的依归和追求。“安身”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系辞下第五章中。孔子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意思是说,用个人所学安顿好自身,并以此来提高德性。立命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在此章开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 修身

3、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立命”确立生命价值的方法。二、安身立命与经史“安身“”立命“皆处于经,也有一句话说:“为官者当读史,为为民着当读经”,经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飞速变迁的今日,中国人要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首先他要形成一种安身立命的人生思想,而要形成这样的思想,最为直接的便是读经学史。1、经史简介“经”:指经书是儒家经典著作,经有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

4、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书3属。“史”:指史书,即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 乾隆 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2、修身当以“内王外圣”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在其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

5、想内涵,并由此而展现出其基本特征。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传统内涵可以“成己成物”、“修己治人”和“明体达用”三方面来表达。其一,在理想人格方面,“成己成物”或“立功立德”。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化中人们最推崇的人格范型,这种人格范型典型地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儒家理想人格中“立德”指向“成己” ,即通过心性修养,增进德智,以达圣贤境界;“立功”指向“成物” ,即身任天下,利济群生,以实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儒家的“立德成己观”以“人贵论”和人性论为基础。孔子、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 告子,孟子从“良知”“良能”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认

6、为人之异禽兽处,就在于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同情怜悯和慈爱之心,主张人通过修养能够成圣。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他提出“化性起伪” ,主张通过后天的教化,改变人的恶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是伦理性的人性论,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成己,强调人有道德追求,可以经过修养和磨炼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儒家的“立功成物观”以合群论和德业一致论为依据。在儒家看来,人只有合群才能生存,合群是人的本质要求。荀子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之生,不能无群” ,即人类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就在于人有道德观念,具有社会性。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个人是群体的受益者,理所当然要“成物” ,认同自己的族群,为其

7、承担应尽的责任。“成己”是“成物”的前提和基础,功业必须合乎道德;“成物”是“成己”的目的和归宿,道德必须发为功业。当然,人生有穷达顺逆之时,得志时,既要“成己”又要“成物” ,失意时“成物”难成,但必须“成己” ,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二,在政治理想方面,“修己治人”或“尽伦尽制”。它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以民为本,并端正自己品行,用自己人格力量影响天下,由修达到家齐,由家齐达到国治,由国治达到天下平;主以礼乐,辅以刑政,既能“尽伦” ,又能“尽制” ,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制在共同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中的作用,做到这些,才可称得上“圣王之治”。“修己治人”必先正己后治人。儒

8、家认为,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也。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9卷1哀公问于孔子为政者立身正直,为人表率,百姓就会拥戴他,从而上行下效。“修己治人”要求施行仁政,追求王道。人应当无差别的去爱万物,爱人类首先要富民,其次要实行教化政策,这样社会就能安定了。“修己治人”以修身为本,即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其三,在学术宗旨方面,“明体达用”或“通经致用”。儒家把为学的目的归结为“明道”与“经世”两个方面:道在六经之中,通经所以明道,而明道的目的在于致用,所以儒学又称为“明体达用之学”。这一学术宗旨由孔子

9、开其端,由北宋胡瑗公开提倡与实践,而在明末清初学者中广为流行。孔子既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指出诵诗而不能用,虽多无益。胡瑗曾在教学实践中设“经义”和“治事”二斋,分别治六经和致用之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上述三重内涵是统一的,儒家学术就是讲“内圣外王”之道,即阐明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和理想政治,强调理想人格必须落实到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奋斗中才有意义。这一理论体系涉及了为人、为事、为学、为政等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人文社会特征。首先,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 王制;邵雍说:“为人须是与人群,不与人群不尽人”为人吟

10、。个人不脱离社会群体而生存,而要生存,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正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这一理想人格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尊自爱与敬人爱人的统一。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尊敬爱戴的需求,在儒家看来,其前提是尊重和爱护别人。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离娄上。而敬人爱人又必须从自尊自爱做起,故荀子说:“仁者自爱” 2子道。第二,自我满足与满足社会的统一。孔子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雍也。己立、己达是起点,立人、达人是归宿,满足自己也要满足他人才是仁者情怀。第三,成己与成物的统一

11、。中庸云:“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成己、成物,儒者的最高人生价值是整个宇宙万物都达到完满的境界。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社会价值只有转化为社会价值,才更有意义,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而这种伦理道德文化必须借助政治才能落实到现实中,所以儒家非常注重政治。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非圣人莫之能王”。如中庸认为舜“德为圣人” ,“富有四海之内” ,由此可导出“大德者必受命”的

12、结论。第二,大学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作为统治者,首先得是一位道德家,给臣民做出表率,所谓“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6离娄;作为为官者,必须做到“诚以相君,正以持身,仁以恤民”;对于为学者,也要修养德行,以求成圣成贤。其使命是:“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1张子语录·语录中。第三,政教合一。政治离不开教化,教化是实现理想政治的重要手段,善政不如善教得民心。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为政。道德与政治统一,也就是由“内圣”直接开

13、“外王” ,“内圣”是“外王”的必要条件,“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再次,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学问与事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儒家的“体用”范畴内涵十分丰富,而作为“内圣外王”的体用范畴主要表现在学问与事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从学问与事业来看,学问是“明体” ,事业是“达用”。“明体达用”也就是“通经致用”。儒家一方面强调学习经典理论,以认识古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另一方面又强调运用经典理论来指导现实,发于事业,实现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1季氏。明末清初思想家李指出,“明体”与“达用”是统一的,有“体”有“用” ,“体”“用”结合,则“体

14、为真体,用为实用” ,若内不足以“明道存心” ,外不足以“经世宰物” ,则“体为虚体,用为无用”。从理论与实践来看,“内圣”是理论,“外王”是实践,“内圣”功夫只有见之于“外王”事业,才是真正的“圣” ,同时“外王”也只有以“内圣”作为指导,才能成就真正的“外王”事业,如果偏重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在清初学界对明末空谈义理心性所展开的猛烈批评中,颜元说:“但见孔子叙书、传礼、删诗、正乐、系易、作春秋 ,不知是裁成习行经济谱,望后人照样去做,却误认纂修文字是圣人,则我传述注解是贤人,读之熟、讲之明而会作书文者,皆圣人之徒矣,遂合二千年成一虚花无用之局,而使尧、舜、周、孔之道尽晦。” 12四

15、书正误卷3·学而宋明诸学者以纂修文字、传述注解为圣贤事业,而于儒家经世济民本旨全无顾及,显然是理论脱离实践,为空虚无用之理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人格、伦理规范等虽然属于不易为人们感知的深层结构的东西,但它在通过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等层面的运作表现出来后,特别是通过具体的个人行为展现出来后,进一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价值目标方面趋同,为传统社会共同理想的形成,为古代每一时代精神支柱的锻造,为古代社会古典情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三、为人当有家国天下情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正统不离道统,道统以天人内外一基本特征,而不管政统与道统皆发于身心,此一层是自然系统为基础,宗与道得之余身心,比传于教一同于政。这是中国人两千五百年来向往之理想,家国天下作为仕人向往之理想路径,始于心身,亦的之于身心。儒家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从内的自我向外的家庭、社会、宇宙和放大的过程。同时她又是一个从外的宇宙、社会到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