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复习导引_第1页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复习导引_第2页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复习导引_第3页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复习导引_第4页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复习导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花源记复习导引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污浊,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二、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1、为业:靠谋生。2、缘:沿着。 3、夹岸:夹着溪流两岸。4、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对感到诧异。6、穷:穷尽。7、舍:离开8、如此:像这样 9、要:同“邀”邀请 10、 无论:更不必说 11、语:告诉12、豁

2、然:开通、敞亮的样子。13、开朗:开阔明亮。14、平旷:平坦开阔。15、属:类。悉:全。16、怡然自乐:高高兴兴自得其乐。17、所从来:从哪儿来。18、咸:都。19、问讯:打听消息。20、先世:祖先。21、 妻子:妻子儿女。 22、邑人:同乡人。23、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24、焉:于之,从这里。25、 间隔:隔绝、不通音信。26、皆:都。27、叹惋:感叹,惋惜。28、 延:邀请。语:告诉。29、不足:不值得。既:已经。30、志:做记号。31、诣:拜见。32、如此:像这样。 33、遣:派。34、欣然:高兴地。 35、不足:不值得。 36、规:打算 37、问津:探访 访求 38、诣:晋谒

3、拜见三、重要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离开 寻:寻向所志 寻找 屋舍俨然房子 寻病终 不久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向:寻向所志以前 寻向所志标记 眈眈相向 对着

4、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扶: 便扶向路沿着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出郭相扶将 搀扶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理清课文思路 线索: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 、 进入桃源、 离开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发现桃林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进入桃源第二段: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图景。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

5、因迷路而不复可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寻找。五、 主题探究 1. 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的安宁幸福等。2. 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3. 归纳中心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 ,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

6、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六、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1、本文怎样描写桃花林美景的?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渔人为什么“甚异之”? 3.找出描写桃花源自然美景 生活情况 社会风尚的语句。写自然环境的语句: 写生活情况的语句: 写社会风尚的语句: 4.桃源中人为何来此?表现了他们怎样的追求?为了躲避暴秦的压迫和社会的动乱。表现了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还暗含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他“所言”的是什么?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所言”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花源外的变迁。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

7、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 和平的生活而叹惋。6.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愿与外界交往,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7.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8.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原因:(1)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2)反映作者希望之火的熄灭。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明仙源

8、难辨,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怅惘和迷离,也给桃花源进一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1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社会黑暗,陶虽有“大济于仓生之志”,但也无法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有借助于创作来书写情怀,虚构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美好境界,以此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七、拓展延伸1.你认为“渔人”的品行如何?()渔人言而无信;()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2.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

9、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3.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八、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

10、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见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岸上船,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和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