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_第1页
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_第2页
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_第3页
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_第4页
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梁的强度与刚度  第二十四讲 梁的正应力截面的二次矩   第二十五讲 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一)   第二十六讲 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二)   第二十七讲 弯曲切应力简介   第二十八讲 梁的变形概述 提高梁的强度和刚度 第二十四讲 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 常用截面的二次矩目的要求:掌握弯曲梁正应力的计算和正应力分布规律。教学重点:弯曲梁正应力的计算和正应力分布规律。教学难点:平行移轴定理及其应用。教学内容:第八章 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8-1 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一、 纯弯曲概

2、念:    、纯弯曲:平面弯曲中如果某梁段剪力为零,该梁段称为纯弯曲梁段。    、剪切弯曲:平面弯曲中如果某梁段剪力不为零(存在剪力),该梁段称为剪切弯曲梁段。二、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    、中性层和中性轴的概念:    中性层:纯弯曲时梁的纤维层有的变长,有的变短。其中有一层既不伸长也不缩短,这一层称为中性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纯弯曲

3、时梁的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以中性轴为分界线分为拉区和压区,正弯矩上压下拉,负弯矩下压上拉,正应力成线性规律分布,最大的正应力发生在上下边沿点。        、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任一点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最大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其中:M-截面上的弯矩; IZ-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 y

4、-所求应力的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说明:以上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均适用于剪切弯曲。     §8-2 常用截面的二次矩 平行移轴定理一、常用截面的二次矩和弯曲截面系数:    、矩形截面:         、圆形截面和圆环形截面:圆形截面 圆环形截面其中:    、型钢:    型钢的二次矩和弯曲截面系数可以查表。二、组合截面的二次矩

5、平行移轴定理    、平行移轴定理:    截面对任一轴的二次矩等于它对平行于该轴的形心轴的二次矩,加上截面面积与两轴之间的距离平方的乘积。    IZ1=IZ+a2A    、例题:例1:试求图示T形截面对其形心轴 的惯性矩。解:1、求T形截面的形心座标yc2、求截面对形心轴z轴的惯性矩第二十五讲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一)目的要求:掌握塑性材料弯曲 正应力强度计算。教学重点: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应用。教学难点: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理解。教学内容:§8-3 弯曲正应力

6、强度计算一、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 对于塑性材料,一般截面对中性轴上下对称,最大拉、压应力相等,而塑性材料的抗拉、压强度又相等。所以塑性材料的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为:        (1)、强度校核    (2)、截面设计    (3)、确定许可荷载    、 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的步为:    ()、 画梁的弯矩图,找出最大弯矩(危险截面)。

7、    ()、 利用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求解。二、例题:    例1:简支矩形截面木梁如图所示,L=5m,承受均布载荷q=3.6kN/m,木材顺 纹许用应力10MPa,梁截面的高宽比h/b=2,试选择梁的截面尺寸。        解:画出梁的弯矩图如图,最大弯矩在梁中点。        由        得     &#

8、160;  矩形截面弯曲截面系数:            h=2b=0.238m    最后取h=240mm,b=120mm例2:悬臂梁AB如图,型号为No.18号式字钢。已知170MPa,L=1.2m 不计梁的自重,试求自由端集中力F的最大许可值F。解:画出梁的恋矩图如图。由M图知:Mmax=FL=1.2F查No.18号工字钢型钢表得Wz=185cm3由得MmaxWz1.2F185×10-6×170×106F=26.2×10

9、3N=26.2kN第二十六讲 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二)目的要求:掌握脆性材料的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教学重点:脆性材料的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教学难点:脆性材料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及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建立。教学内容:一、 脆性材料梁的弯曲正应力分析1、脆性材料的弯曲梁其截面一般上下不对称,例如T字形截面梁(图)。2、脆性材料的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中,脆性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不等,抗拉能力远小于抗压能力,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要分别早找出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 由于脆性材料的弯曲梁其截面一般上下不对称,上下边沿点到中性轴的距离不等,因此最大拉、压应力不一定发生在弯矩绝对值最大处,要全面竟进行分析。三

10、、 例题:例1:如图所示的矩形截面外伸梁,b=100mm,h=200mm,P1=10kN, P2=20kN,=10MPa,试校核此梁的强度。解:1、作梁的弯矩图如图(b)由梁的弯矩图可得:2、强度校核max>即:此梁的强度不够。例2:T型截面铸铁梁如图,Iz=136×104mm4,y1=30mm,y2=50mm,铁铸的抗拉许用应力t30MPa,抗压许用应力c160MPa,F=2.5kN,q=2kN/m,试校核梁的强度。解:(1)求出梁的支座反力为     FA=0.75kN,FB=3.75kN    (2)作

11、梁的弯矩图如图(b)    (3)分别校核B、C截面     B截面可见最大拉应力发生在C截 的下边缘。以上校核知:梁 的正应力强度满足。C截面可见最大拉应力发生在C截 的下边缘。以上校核知:梁 的正应力强度满足。第二十七讲 弯曲切应力简介目的要求:掌握弯曲切应力的强度计算。教学重点:最大弯曲切应力的计算。教学难点:弯曲切应力公式的理解。教学内容:§8-4 弯曲切应力简介一、 弯曲切应力:   、 梁横截面上的剪力由弯曲切应力组成。   、 梁横截面上的弯曲切应力成二次抛物线

12、规律分布,中性轴处最大,上下边沿点为零。       (如图)三、 最大弯曲切应力的计算:     、 矩形截面梁:最大弯曲切应力是平均应力的1、5倍               、 圆形截面梁:最大弯曲切应力是平均应力的三分之四            

13、60;  、 工字钢:最大弯曲切应力有两种算法     ()、 公式:               ()、 认为最大弯曲切应力近似等于腹板的平均切应力。          四、 弯曲切应力的强度计算:     、 强度条件:     

14、60;    max          -梁所用材料的许用切应力     、 例题:例:如图所示简支梁,许用正应力=140MPa,许用切应力=80MPa,试选择工字钢型号。解:()由平衡方程求出支座反力     FA=6kN,FB=54kN()画出剪力图弯矩图()由正应力强度条件选择型号          查型钢表:选

15、用No.12.6号工字钢。 Wz=77.529cm3,h=126mm,=8.4mm, b=5mm()切应力校核          故需重选。     重选No.14号工字钢,h=140mm,=9.1mm,b=5.5mm。          虽然大于许用应力,但不超过,设计规范允许。故可选用No.14工字钢。第二十八讲 梁的变形概述 提高梁的强度和刚度的措施目的要求:掌握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教学重点

16、: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教学难点:提高梁的强度和刚度的措施的理解。教学内容:§8-5 梁的变形概述概念:    、挠度和转角:梁变形后杆件的轴线由直线变为一条曲线。梁横截面的形心在铅垂方向的位移称为挠度。挠度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梁横截面转动的角度称为转角,转角逆时针转动为正,顺时针转动为负。    、挠曲线方程:梁各点的挠度若能表达成坐标的函数,其函数表达式称为挠曲线方程。挠曲线方程    ()挠曲线方程对坐标的一阶导数等于转角方程。    §8-6 用叠加

17、法计算梁的变形一、 叠加原理:在弹性范围内,多个载荷引起的某量值(例如挠度),等于每单个载荷引起的某量值(挠度)的叠加。二、 用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    、步骤:将梁分为各个简单载荷作用下的几个梁,简单载荷作用下梁的变形(挠度和转角)可查表得到。然后再叠加。    、例题:例1:用叠加法求(a)图所示梁的最大挠度yc和最大转角c。解:图(a)可分解为(b)、(c)两种情况的叠加,分别查表得三、梁的刚度条件:梁的刚度计算以挠度为主     梁的刚度条件:    max    max    1、刚度校核    2、截面设计    3、确定许可荷载    在设计梁时,一般是先按强度条件选择截面或许可荷载,再用刚度条件校核,若不满足,再按刚度条件设计。§8-7 提高梁的强度和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