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_第1页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_第2页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_第3页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_第4页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汪聚应汪聚应 二二一一年十月一一年十月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内容提纲(国培项目) 一、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篇一、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篇 中国古典诗歌的再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再认识1 1、情趣与意象是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是诗的境界 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一微点而加以永恒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灵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

2、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崔颢长干行长干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王维鹿柴鹿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孟郊游子吟

3、游子吟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这三首诗,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这三首诗,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断。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断。本是一刹那,但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本是一刹那,但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德生命,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德生命,是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断,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是一片断,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

4、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形象。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2 2、诗的境界必须是用、诗的境界必须是用“直觉直觉”见出来的。凡见出来的。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诗的直觉史对于个别事物的知,而知觉则是对诗的直觉史对于个别事物的知,而知觉则是对于诸事物关系的知。这就是直觉的知与名理的于诸事物关系的知。这就是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知. .诗的境界是诗的境界是“直觉的知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的知名理的的知”。3 3、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要产生诗的境界,除诗的见必须为直觉外,要产生诗的境界,

5、除诗的见必须为直觉外,所见的意象必须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这样的所见的意象必须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这样的见,都含有创造性。见,都含有创造性。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移情在意象与情趣契合中有重要作用移情在意象与情趣契合中有重要作用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靠的就是移情。从移情作意象与情趣的契合靠的就是移情。从移情作用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用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相互影响。融合而相互影响。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傲霜枝。霜枝。 云破越来花云破越来花弄弄影。影。 万壑万壑有声有声含晚籁,数峰含晚籁,数峰无语无语立斜阳。立斜阳。 曲终人不见,江上

6、数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清。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诗的境界都是情景的契合。诗的境界都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的事物常在变动宇宙中的事物常在变动生发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生发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有创造来的,而且生生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有创造来的,而且生生不息。不息。 往往相同的景象,由于在实际创作中因为作者所关往往相同的景象,由于在实际创作中因为作者所关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这也就是诗人与常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这也就是诗人与常人的区别。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人的区别。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

7、趣深浅成正比。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中国古诗大半是情趣富于意象。中国古诗大半是情趣富于意象。从情趣与意象的配合看,诗从情趣与意象的配合看,诗艺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中艺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中间是征服的完成,后来是意象的蔚起,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间是征服的完成,后来是意象

8、的蔚起,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自引起一种情趣。大约汉魏以前为第一步。即因情生境界,自引起一种情趣。大约汉魏以前为第一步。即因情生景或因情生文。(景或因情生文。(这时在自然界所取之意向仅如人物故事画这时在自然界所取之意向仅如人物故事画以山水为背景,只是一种陪衬。)以山水为背景,只是一种陪衬。)汉魏时代为第二步汉魏时代为第二步 ,即情,即情景吻合,情文并茂。(景吻合,情文并茂。(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苏李赠答及曹氏父、苏李赠答及曹氏父子兄弟的作品中意象与情趣达到混化无迹之妙。到陶渊明,子兄弟的作品中意象与情趣达到混化无迹之妙。到陶渊明,情景的吻合登峰造极。)情景的吻合登峰造极。)六朝是第三步,即

9、景生情或因文生六朝是第三步,即景生情或因文生情。从大谢滋情山水起,自然景物的描绘从陪衬地位抬升到情。从大谢滋情山水起,自然景物的描绘从陪衬地位抬升到主体地位。而赋是这一转变的关键。赋偏重铺陈景物,把诗主体地位。而赋是这一转变的关键。赋偏重铺陈景物,把诗人的注意逐渐从内心变化引到自然界变化方面去。从赋的兴人的注意逐渐从内心变化引到自然界变化方面去。从赋的兴起,中国才有大规模的描写诗,中国诗才逐渐有情趣富于意起,中国才有大规模的描写诗,中国诗才逐渐有情趣富于意象的象的国风国风转移到六朝人意象富于情趣的艳丽之作。转移到六朝人意象富于情趣的艳丽之作。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4、诗的几种境界的分

10、别 (1)(1)境界的隔与不隔。境界的隔与不隔。 王国维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话里提出隔与不隔的分别。他说:里提出隔与不隔的分别。他说: 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隔矣;东坡之诗不隔,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山 谷则稍隔矣。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此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此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修论,如欧阳修少年游少年游咏春草咏春草上半阙云:上半阙云:“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11、至云: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则隔矣。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隔与不隔的分别实际上是从情趣和意隔与不隔的分别实际上是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层面见出。情趣与意象洽合象的关系层面见出。情趣与意象洽合熨帖,使人见到意象,就感到情趣,熨帖,使人见到意象,就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隔与不隔,涉及显与隐。这也是一个有争隔与不隔,涉及显与隐。这也是一个

12、有争论的问题。因为多数人创作或鉴赏诗歌,论的问题。因为多数人创作或鉴赏诗歌,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最为丰富,故要求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最为丰富,故要求诗须明显者占多数。现则轮廓分明,隐则诗须明显者占多数。现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一八八说来,写景诗宜于显,含蓄深永。一八八说来,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但所寓之情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但所寓之情则宜于隐。即如梅圣俞所言:则宜于隐。即如梅圣俞所言:“状难写之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显易流于

13、浅。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话里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里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别。他说:之境的分别。他说: 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斜阳暮”,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

14、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壮美也。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壮美也。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二、古代诗歌鉴赏之方法篇 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主要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主要要掌握以下几方面:要掌握以下几方面: 综合掌握主旨及手法(知晓寓意)综合掌握主旨及手法(知晓寓意) 阅阅读视野与诗词鉴赏(懂得好处)读视野与诗词鉴赏(懂得好处) 反复吟诵(产生美感)反复吟诵(产生美感)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一一) )阅阅读视野与诗歌鉴赏读视野与

15、诗歌鉴赏 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hans Robert hans Robert jaussjauss)在)在关于接受美学关于接受美学中提出中提出“阅读的视野阅读的视野”。姚斯将阅读的视。姚斯将阅读的视野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美感野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美感的,直觉的阅读,第二层次是反思的,直觉的阅读,第二层次是反思的,诠释的阅读,第三层次是历史的,诠释的阅读,第三层次是历史性的阅读。性的阅读。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唐代李商隐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为判官唐代李商隐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为判官掌书记时所写掌书记时所写北楼北楼诗诗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春物岂相干,人生

16、只强欢。 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 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 此楼堪水望,轻命倚危栏。此楼堪水望,轻命倚危栏。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杨万里杨万里过扬子江过扬子江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狄花风。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狄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二)诗歌吟诵与诗歌美感的生发 中国古典诗词是以兴发感动的作用为诗歌美中国古典诗词是以

17、兴发感动的作用为诗歌美感的主要特征,而这种美感的由来则与中国吟诵感的主要特征,而这种美感的由来则与中国吟诵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1、吟诵的起源: 吟诵起源很早,大约周朝就开始了。吟诵起源很早,大约周朝就开始了。周礼周礼春春官官 宗伯宗伯记载: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诵、言、语。” 这里的乐语,就是可以配合音乐来歌唱的语这里的乐语,就是可以配合音乐来歌唱的语言,也就是诗,因为我国古老的言,也就是诗,因为我国古老的诗经诗经三百篇三百篇本来是可以吟诵的。古代小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学本来是可以吟诵的。古代小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学

18、诗,这种教育办法现在也在提倡。有些地方尝试诗,这种教育办法现在也在提倡。有些地方尝试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古诗游唱古诗游唱”。 古人教小孩学诗,主要有古人教小孩学诗,主要有“兴、道、讽、诵、兴、道、讽、诵、言、语。言、语。”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郑玄在郑玄在周礼周礼注中解释说:注中解释说: “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答述曰语。” 这里兴读平声,是动词。它是古人诗歌教学这里兴读平声,是动词。它是古人诗歌教学的第一

19、个项目。强调的是是个本质中那种感发兴的第一个项目。强调的是是个本质中那种感发兴起的作用,而不是和起的作用,而不是和“比比”、“赋赋”得区别得区别(比比兴的兴是名词,读去声。由心及物是比;由心及兴的兴是名词,读去声。由心及物是比;由心及物是兴;即心即物是赋。物是兴;即心即物是赋。)“诗可以兴诗可以兴”,是说读,是说读诗时能够引起你产生一种兴发感动。古人诗教就诗时能够引起你产生一种兴发感动。古人诗教就是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兴发感动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兴发感动的能力。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明诗明诗: 人凛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人凛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

20、非自然。莫非自然。 辛弃疾辛弃疾鹧鹄天鹧鹄天 博山寺作博山寺作: 一松一竹真朋友,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鸟山花好弟兄。山鸟山花好弟兄。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关于道,郑玄说:关于道,郑玄说:“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剀今也。”即由老师引导学生,告诉吧学生怎即由老师引导学生,告诉吧学生怎样去读一首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体会诗中样去读一首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体会诗中的兴发感动。剀有规劝或讽喻的意思。的兴发感动。剀有规劝或讽喻的意思。“言古言古以剀今以剀今”,即读古诗要能结合现代的事情,能,即读古诗要能结合现代的事情,能够使古人的诗意为今人所用。能够对时代的政够

21、使古人的诗意为今人所用。能够对时代的政治教化有一种治教化有一种“美刺美刺”作用。所以,这个道,作用。所以,这个道,是让学生知道读古诗不是只感慨古人的事情,是让学生知道读古诗不是只感慨古人的事情,你的兴发感动要有一个对你当前现实的指向。你的兴发感动要有一个对你当前现实的指向。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对于讽和诵,郑玄注解说:对于讽和诵,郑玄注解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这里的这里的“倍倍”是假借,即背书的是假借,即背书的“背背”。是说学习诗歌要会背诗。而。是说学习诗歌要会背诗。而诵诗就要有一个声调,有一个节拍,诵诗就要有一个声调,有一个节拍,即即”以声之。

22、以声之。” 中国传统的吟诵不是现代的朗诵。中国传统的吟诵不是现代的朗诵。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言言”和和“语语”也是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也是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就是学习用诗句来问答。这里言和语之科目。就是学习用诗句来问答。这里言和语之间有一个区别。郑玄解释说:间有一个区别。郑玄解释说:“发端曰言;答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述曰语。”就是说,两人谈话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说,两人谈话的时候,第一个说话的人所说的话叫说话的人所说的话叫“言言”,回答他的那个人,回答他的那个人答述的话叫答述的话叫“语语”。 如果你既具备了良好的感发和联想的能力,如果你既具备了良好的感发和联想的能力,

23、又学会了诗歌的背诵和吟唱,那么你在与人交又学会了诗歌的背诵和吟唱,那么你在与人交往和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诗歌跟人家对话了。往和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诗歌跟人家对话了。 古人朋友之间除了用诗赠答外,在春秋战古人朋友之间除了用诗赠答外,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使者有时也用诗歌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使者有时也用诗歌来赠答。来赠答。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2 2、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诗歌的节奏、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诗歌的节奏 其实其实“诵诵”者,就是者,就是“美读美读”。是要读出。是要读出一个韵律和节奏来。但不配合乐器与乐一个韵律和节奏来。但不配合乐器与乐师怎样形成韵律与节奏呢?这就涉及中

24、师怎样形成韵律与节奏呢?这就涉及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了。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了。 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即每个字都是单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即每个字都是单一的形体,单一的声音。所以,必须组一的形体,单一的声音。所以,必须组合起来,才能形成声调的变化和顿挫的合起来,才能形成声调的变化和顿挫的节奏。节奏。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以以诗经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其节奏大都是为代表的四言诗,其节奏大都是“二、二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节奏的四言诗。 关关关关雎鸠,在河雎鸠,在河之洲。之洲。 窈窕窈窕淑女,君子淑女,君子好逑。好逑。 五言诗的节奏变化就比四言诗多。如:二、二、五言诗的节奏变化就比四言诗多。如:

25、二、二、一节奏:一节奏: 客路客路青山青山外,行舟外,行舟绿水绿水前。前。 或二、三节奏(二、三节奏是适合吟诵的):或二、三节奏(二、三节奏是适合吟诵的): 客路客路青山外,行舟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绿水前。 七言诗一般是七言诗一般是“四、三四、三”节奏,细分可为二、节奏,细分可为二、二、二、一。二、二、一。两个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鸣翠柳,一行白鹭一行白鹭上青天。上青天。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3 3、汉语的四声与平仄、汉语的四声与平仄 对于汉语四声的认识,始于南北朝的对于汉语四声的认识,始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这既是诗人对我们自己语齐梁时代。这既是诗人对我们自己语言的反省,也是由于佛经梵文影响的言的反省,也是由于佛经梵文影响的结果。人们发现,一句诗如果平仄相结果。人们发现,一句诗如果平仄相间就好听;如果都是平声或仄声就不间就好听;如果都是平声或仄声就不好听。所以,从齐梁开始,诗歌逐渐好听。所以,从齐梁开始,诗歌逐渐走向格律化。到唐代就形成了近体诗。走向格律化。到唐代就形成了近体诗。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 近体诗的格律除了在句数、字数和对仗等方面的近体诗的格律除了在句数、字数和对仗等方面的规定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平仄了,与诗歌的规定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平仄了,与诗歌的吟诵有关系。吟诵有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