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导则2015年10月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22.1海绵城市与城市绿地的关系22.2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雨水相关控制目标3第三章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43.1规划原则43.2规划目标利指标53.3规划要点7第四章 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及绿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94.2基本要求94.2设计方法104.3建筑与小区附属绿地124.4城市道路附属绿地134.5公园绿地134.6其他绿地144.7特殊地区设计要点154.8绿地雨水设施选择164.9绿地南水设施设计17第五章海绵城市绿地雨水设施植物选择与配置195.1基本要求195.2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植物225.
2、3塘与湿地植物235.4植草沟植物265.5植被缓冲带植物275.6屋顶绿化植物285.7其他设施植物29附1设施规模计算方法31附2典型案例34案例A:嘉兴市某居住区生态化雨水景观综合设计案例34案例B: &兴某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案例37案例C:北京某停车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案例39附3陆生植物列表43附4水生植物列表56第一章总则1本导则旨在指导各地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充分发 挥绿地吸纳、蓄渗、净化和缓释周边用地及自身雨水径流的作用,使绿地真正成 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城市排水等其他系统有机结合,共同缓解城市 洪涝灾害、削减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
3、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 海绵城市和生态城市提供重要保障。2本导则适用于以下三个方而:一是指导与城市绿地有关的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 中海绵城市有关内容的协调和落实: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城市绿地的配套 雨水设施的设计:三是指导园林、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等有关部门指导和 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3本导则重点指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绿地规划设 计应同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4本导则可供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参考,也可为其他城市绿地规划设 计和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1第二章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2.1海绵城市与城市绿地的关系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
4、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 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适时将蓄存的水 “释放”并加以利用,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现代雨洪管理手段, 实现良性水文循环,控制径流污染、排水防涝、资源利用、景观提升、改善生态 环境等综合目标。城市绿地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目标的重 要“海绵体”。城市绿地系统必须与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这 既是对多专业的挑战,也是跨专业之间必须突破的壁垒。真正体现海绵功能的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主要落实在绿地空间, 代表性的设施有生物滞留、生态沟渠、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雨水设施、
5、雨水塘、 滨河缓冲带和泛洪区等等。一部分源头、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需要在开发地块 内绿地空间落实。另一部分侧重于末端控制的大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也必须结 A滨河绿地、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公园绿地英至防护绿地等市政或城市尺度的各 类绿地落实。另外,即便是雨水调蓄池、调蓄隧道等大型灰色基础设施,往往也 与城市绿地的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相关联(详见图21).图21海绵城市雨水设施与城市绿地的关系示意图2.2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雨水相关控制目标海绵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统筹考虑绿地景观功能与雨水控制目标要求,应结 合周边汇水区域整体考虑,与城市灰色排水系统衔接,综合达到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
6、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指南)及相关规范标帶所 规定的控制要求,一般包括径流总最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 资源化利用以及洪涝控制等。详细控制捋标参见指南。4第三章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3.1规划原则3.1.1充分发挥绿地雨洪控制利用功能重视和发挥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 线规划、绿道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控制利用作为绿 地系统的重要功能进行统筹考虑,在绿地相关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布局和结构、 绿地分类规划、树种规划等方面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3.1.2结合水生态敏感区规划布局海绵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优先保护河流、湖泊
7、、湿地、坑塘、沟渠 等水生态敏感区,尽可能结合水生态敏感区、水系蓝线、道路红线预留退让距离 等,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划定城市绿线,并将城市雨水系统的功能、空间需 求,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布丿的电要依据。已经编制城山总体观划的城市可 基丁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相关规划成果,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基于现实条件优化 城市绿地系统布周。3. 1.3合理承担周边客水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海绵”的重要载体,对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功能和 目标担负着遼要作用.应结合周边地表行池通道、雨水管网等竖向条件与汇水面 积空间需求,合理接纳周边汇水面的雨水径流,并结合地下管渠、水池等灰色雨 水基础设施,共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
8、各项目标要求。3. 1.4新旧城区因地制宜新建城区宜根据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建设要求,结合绿化率、绿地覆盖率等控 制指标和绿地系统布局,科学规划竖向关系和地表径流通道,形成覆盖开发地块、 市政道路、公园广场、河湖水体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和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结 合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旧城改造中宜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景观提升等项目机遇, 尽可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优化布局,提升绿地雨洪渗、滞、蓄等功能,为各类 绿色雨水设施的落实提供空间和衔接条件。3. 1.5多规划统筹与协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与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或海绵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专 项规划等雨水系统规划统筹衔接,同步优化协调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指标、
9、布局、 竖向等。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基r雨水系统规划要求明 确详细控制指标,并协同道路与交通规划、水系规划统筹衔接红线内外城市绿地 空间(见图3-1) o图3-1多规划统筹协调关系示意图M2规划目标和指标3.2.1实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综合规划目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实现海绵城市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综合目标 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灰色排水系统相衔接,共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其次,这些目标互相关联,应发挥绿地的综合功能,通过整合而不是分离的方式 來实现。水生态目标主要指恢复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一方面,总体规划层面即应考 虑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兼顾城市
10、水系、湿地、洼地、湖泊、门然沟渠等水敏 感区保护与禁限开发,保护水生态,并为生态修复提供空间条件。另一方面,海 绵城市绿地系统应统筹周边汇水区域,衔接灰色排水系统,共冋实现区域水生态 的修复,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透水地表面积比例、生态岸线比例、地下水位 保持率等指标的要求。水环境主要指通过绿地土壤(介质)的渗滤作用和植物的净化能力,达到径 流污染控制目标,保障绿地内及下游连通水体的水环境质量。考虑到雨水水质的 复杂性和随机性,并根据一些主要污染物指标间的相关性,一般简化为以SS控 制率作为控制指标,应基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施去除效率核算,详见海绵 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11、水资源主要指雨水的综合控制利用目标,包括水源涵养、白然渗透、白然调 蓄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海绵城市绿地很重要的功能是门然渗透与调蓄|身及周 边场地的中小降雨径流。雨水资源化利用应按需定供,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维 护管理等因素合理选择雨水回用于绿化浇灌、园路浇洒、景观水体供水等方面, 可采用雨水回用率作为控制指标。合理的雨水回用规模一般不超过年径流总量控 制率上限。水安全主要指海绵城市绿地系统应兼顾城市排水防涝、防洪目标的实现。城 市绿地系统应作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重要补充,与排水管渠、行泄通道等城市 灰色排水系统柑衔接,共同实现排水、防涝、防洪目标。同时应有效控制城市洪 涝灾害对绿地系统的影响
12、,提高绿地系统应对灾害的弹性适应能力。3.2.2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相关规划控制指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及相关规范,海 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规划控制指标有: 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60%85%年径流总最控制率 小(常规)排水系统控制目标:13年一遇的暴雨 大(超常规)排水系统控制目标:有效应对20100年一遇大暴雨 衔接城市防洪现状控制水位与峰值流量:50200年一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可参考上述指标,研究和制定绿地系统和各类绿地的 规划控制指标。此外,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现有控制指标,也应基于排水防涝、 海绵城市规划控制指标,进行相应调整与优化。一方面原有的城市绿地控制指标
13、 代表性如居住区绿化率、城市道路绿带面积率、河湖水系周边防护林带宽度等应 根据雨水系统规划要求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城市绿地专项规划中也可根据实际 情况研究和制定绿地雨水控制利用的专项指标,以进一步强化和明确城市绿地的 7雨水控制利用要求。3.3规划要点3.3.1建筑与小区附屈绿地新建建筑与小区的绿地规划应与雨水系统进行统筹考虑,绿地率、绿化覆盖 率等规划指标应兼顾雨水系统专项规划对雨水设施的空间需求。已建改造建筑与小区,应结合城市更新与改造、景观提升、总体规划、详细 规划修编等,衔接雨水系统专项规划要求,提离开发地块内绿化率,为雨水设施 预留空间。因绿化率、建筑排水方式等条件局限,无法独立满足
14、径流控制要求的建筑与 小区,可结合周边公园绿地等集中绿地接纳其雨水径流,并在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中公园绿地控制指标中明确汇水范帀及雨水系统控制指标等。3. 3. 2城市道路附属绿地道路周边附屈绿地应统筹道路红线内、外绿地空间,一方面满足道路口身雨 水径流的污染控制与排放要求,另一方而也应尽可能兼顾道路周边地块汇水区域 雨水径流的污染控制与排放要求。新建城市道路周边应根据道路等级、横纵坡度、周边地块汇水分区等,在道 路红线内或红线外预留道路附属绿地。衔接道路与交通专项规划与雨水系统专项 规划,提出道路绿带面枳率、绿带宽皮等城帀绿地控制指标。周边有附属绿地空间的己建城市道路,宜参考新建城市道路附属绿
15、地纳入相 关指标与要求。对于儿乎没有绿地空间的已建城市道路,宜结合道路更新、维护 等机遇,增加道路绿带或同部增加城市绿地,或结合灰色排水系统的截污滞留设 施等,共同达到雨水控制目标。3.3.3公园绿地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应尽可能承担周边汇水区域径流,协同周边汇水区域共同 达到雨水系统控制总量与内涝控制要求。新建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面积、竖向耍求,应结合雨水系统专项规划中对 行泄通道、末端调焉设施规模与位置的要求综合确定。具有重要调蒂功能的公园 绿地,可进一步结合调蓄容积要求,在城市绿地专项规划中对竖向、公园内水体 水位、水面率等控制指标系统优化并提出控制指标。已建城市公园绿地宜基于周边汇水区内涝、
16、污染情况,结合既有管线竖向、 统筹雨水系统专项规划,在提升改造中逐步增强绿地的雨洪调蓄功能,有条件的 地块可将公园绿地改造为多功能调蒂公园。3. 3.4其他绿地在城市新建河道周边,宜统筹城市河湖排水能力、行洪能力、水土保护要求、 水动力要求、径流污染控制等综合需求,合理规划滨水绿地范闱、制定滨水绿地 雨水相关控制指标,使区域整体达到径流污染控制、排水防涝等综合控制要求, 并在滨水绿地内预留作为末端雨水径流控制设施的用地。在城市已建河道周边,应结合城市规划修编、有机更新、河道专项整治及景 观提升项目,衔接和落实雨水系统专项规划的控制要求,充分滨河绿地的综合功 能,使之成为雨水径流进入河湖水体之前
17、的缓冲与屏障。8第四章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及绿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4.1基本要求4.1.1海绵城市绿地应在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各个环节,由园林 景观专业、室外排水或排水(雨水)专业及相关专业共同协调完成。有条件的开 发场地,可开展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专项设计或专篇,园林景观专业应基于该专项 (专篇)设计进行优化与衔接。4.1.2绿地园林设计(1)应将雨水控制利用作为各类城市绿地的重耍功能进行统筹考虑,并在 设计方案、施工图等环节予以落实:通过雨水系统和园林景观的有机结合,提高 绿地的复合生态功能,发挥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2)优先采用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实现绿地自身雨水径流控
18、制目标:有 条件的绿地应在保证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消纳周边硬化地表的雨水径流; 通过合理的竖向、设施衔接,保证周边雨水能够汇入绿地。(3)优先保护并修复场地内白然沟渠、湿地、坑塘等地表径流通道和蕭存 空间,减少对原有地形、水系、土壤条件、动植物的干扰:应通过合理的规划布 局和竖向设计,减少不透水面积,利用绿地切割大面积不透水区域,使不透水区 域的径流优先进入周边绿地、水体进行滞蓄、净化,减少外排总量、峰值流量和 污染物负荷。(4)设计中应预留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等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空间:各 类设施的观模、构造应根据径流总量削减、水质控制、峰值流量控制、雨水下渗 和雨水回用等控制目标进行确
19、定,并通过水文计算得出具体结果。(5)充分发挥景观水体的薔水防涝、生物栖息地、环境美化、休闲娱乐等 多种功能;景观水体应优先利用地表径流作为补给水源,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 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其平面形 式、深度、驳岸做法、配套设施等应结合水质保障方案综合确定。(6)雨水设施的植物选择与设计应考虑植物n身的生长和设施功能的实现,其要点详见第五章。(7)海绵城市绿地设计不得破坏园林遗产的原有地形、水系和植物景观。 在园林遗产上进行雨水控制利用时应先与相关部门进行讨论,确保对园林遗产不 造成影响;确保径流和设施不对古树名木产生影响。4.1.3绿地雨水系统设计
20、(1)各类雨水工程要与园林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2)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应以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雨水系统相关专项规 划(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结 合场地条件与特点,明确绿地雨水控制利用目标,即总量控制与流星控制目标。(3)海绵城市绿地应优先利用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景观水体、雨水湿 地等绿色雨水皋础设施。受地面空间限制及其他条件限制时,也可结合雨水管渠、 泵站、调蓄池等灰色雨水设施达到控制要求,但不宜作为主要径流控制方式。注 意雨水设施的景观化及与周边景观的协调。(4)城市绿地内的道路、广场等铺装区域,可根据其通行需求采用透水砖、 碎石
21、路、步汀路等透水铺装方式,优先采用构造透水的铺装方式。(5)径流雨水进入城市绿地雨水设施前,应进行水质、水力预处理,防止 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水体类雨水调蓄设施应采用生态驳岸,提高I净 能力,并采取必要的水质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防止地下水污染。(6)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大型设施应设置维护检修与人员疏散通道、水位警 示标志与预警系统、超标雨水径流的进水与溢流通道及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4.2设计方法4. 2.1设计流程海绵城市绿地设计主要由园林景观专业和给排水专业配合完成。在设计过程 中,园林设计和水文设计(计算)应密切配合,相互协商,共同制定设计方案。 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应包括:雨水系统
22、概念方案、竖向设计、规模计算、园林景 观衔接与落实等,具体设计流程见图4-1。图4-1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流程图(1)海绵城市绿地的设计目标应满足海绵城市绿地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的 目标与指标要求,并结合气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条件,合理选择单项或组合的 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及设施。(2)绿地雨水设施的规模应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计算得出,有条 件的应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 案。(3)绿地雨水设施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设施的平面布局、竖向、构造, 及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关系等内容。(4)绿地雨水设施的设计与市査
23、(规划总图审查、方案及施工图审查)应 与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专业相协调。4.2.2目标选择城市绿地雨水系统的设计应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绿地规划提出的控制冃标,结 合项目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具体条件,及区域内涝、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破坏 等突岀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有所侧觅地确定低影响开发径流控制目标。(1)水资源回用需求较高的区域,可采用水最平衡分析等方法确定雨水资 源化利用的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2)对于水资源丰沛的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目标。(3)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区域,可结合区域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 要求,确定年SS总星去除率等径
24、流污染物控制目标。实践中,一般转换为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目标。(4)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敏感地区,宜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 规划控制目标,尽量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的破坏。(5)易涝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峰值控制,并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林准。(6)面临内涝与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求的城市或地区, 可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空间条件等,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首要规划控制目 标,综合实现径流污染和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4.2.3设施计算方法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控制目标及设施在具体应用中发挥的主要功 能,选择容积法、流暈法或水量平衡法
25、等方法通过计算确定;按照径流总星、径 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进行设计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综合运用以上方 法进行计算,并选择其中较大的规模作为设计规模;有条件的可利用模型模拟的 方法确定设施规模。具体计算方法见附1。4.3建筑与小区附属绿地4. 3.1建筑与小区绿地是城市源头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宜优先利 用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的技术设施消纳白身径流雨水, 同时利用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等大型雨水调蓄设施统筹兼顾门身及周边区域径 流雨水的控制。4. 3. 2新建小区居住绿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应与居住区总体绿地布局同步 进行,通过合理的场地规划与雨水管渠规划,
26、使建筑屋而、道路、广场径流雨水 能够就近汇入相邻绿地中进行分散控制或集中消纳。4.3.2已建小区宜结合小区有机更新、植物维护、景观提升等途径,逐步通过雨落管断接、地表径流断接、管道截流等方式,将不透水而径流雨水就近引入绿地, 实现绿地的雨水调蓄功能。4.3.3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 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4. 3. 4小区停车场应设计为生态停车场,通过设置下沉式的停车位分隔绿带等形 式调蓄、净化停午场径流雨水,停午场铺装宜具备透水功能。4. 3. 5有地下车库的居住绿地设计应满足4. 7. 7要求。4.4城市道
27、路附属绿地4.3.1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应与道路排水、道路结构、电气等设计相协调,根据雨 水控制利用要求合理安排道路绿化带布局。行道树绿带宜设计为复合种植的绿带, 或与路侧绿带位置调换,为绿地雨水设施的设计创造条件;路侧绿带宜与相邻的 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结合,共同消纳道路及周边区域雨水径流。4.3.2道路横坡及道路整体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道路绿地消纳道路白身及周边区 域的径流雨水。4. 3. 3露天停车场的停车间隔带及停车场周边绿带应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停车场 宜采用透水铺装。4.3.4城市道路绿地内雨水调蓄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 对道路路面及路星的强皮和稳定性造成破坏。4. 3.
28、 5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宜利用两侧绿化带的生态沟 渠、雨水塘等转输、调蓄设施,辅助道路作为超标雨水径流的行泄通道,其断面 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45公绿地4.5.1公园绿地宜首先利用、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的技术设施 消纳H身径流雨水,同时利用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等大型雨水调薔设施统筹兼 顾门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的控制。4.5.2对于沙坑、垃圾坝埋场等不适宜进行开发的场地,宜设计为具有雨水调畜 与净化等功能的城市公园,作为周边地块超标径流雨水的调蓄场所,及城市景观 格局的重要元素。4.5.3有条件的城市带状公园,宜作为超
29、标径流雨水的行泄通道,并与上下游超 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城市河道良好衔接。4. 5.4己建城区中的湿地公园、有最观水体的公园宜改造为具有雨水调蒂与净化 等功能的多功能调蓄公园,其他公园绿地宜根据地势、空间布局等具体条件进行 合理改造,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径流排放系统良好衔接,恢复其|然调蓄 功能。4. 5. 5有景观水体的公园绿地应优先考虑利用雨水径流作为景观补水和绿化用 水,并且应进行水最平衡计算,合理确定景观水体的规模。4. 5. 6有条件的滨水绿地内应设计雨水塘、雨水湿地等设施调番、净化径流雨水, 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的排放口、经过或穿越水系的城市道路的排水口相衔接。滨水 空间局促的区域
30、可设置截污格栅、旋流沉砂、调蒂池等设施控制径流污染。4. 5. 7滨水绿地接纳相邻城市道路等不透水面的径流雨水时,应设计为植被缓冲 带,以削减雨水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4. 5. 8滨水绿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的植物配置应按照场地竖向情况、全年水 位变化范围及潮间带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湿生和水生的乡土植物。4. 5. 9城市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并根据其水位变化选择适宜的水生与湿 生植物,生态驳岸设计应根据水系流量、流速满足耐冲蚀要求。4.6其他绿地4. 6.1城市道路防护绿地宜结合空间条件和区域排水防涝目标需求,设置各种雨 水调蓄设施,合理处理其与周围城市用地和道路的高程关系,以便于消纳城市
31、用 地和相邻道路的雨水径流。4. 6. 2城市卫生隔离带、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及城市组团隔离带等城市防护绿地, 应根据空间条件设置大型的雨水调蒂、下渗等设施,并利用地形设置雨水传输设 施,最大限度的消纳白身及相邻区域雨水径流。4. 6. 3城市防护绿地内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规模满足消纳门身雨水径流外,还应 根据空间条件承担相邻区域的雨水径流,其规模的确定应基于相邻区域用地下垫 而的性质、面积等条件。4. 6. 4当城市中存在山体、坡地等落差较大的绿地时,宜在山脚处设置拦洪沟, 结合地形起伏设置雨水拦蓄设施,护坡和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雨水径流大面积的 汇集下泄,并宜在立体绿化周围设置缓冲地带。4. 6.
32、 5宜结合城市防护绿地的带状分布特征,将其作为超标径流雨水的行泄通道, 并与上下游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城市河道介理衔接。4.7特殊地区设计要点4. 7.1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高度应考虑设施门身和底部土壤的渗透性能,经过水 文计算合理确定下沉深度:并根据蓄存雨水径流排空时间和降雨间隔,合理选择 耐水湿植物,避免长时间积水浸泡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4. 7.2当在粘土等土壤下渗率较小的地区进行雨水利用设施布局时,应采収必要 的改良措施,如置更换表层土壤、土壤改良、设置渗水导管、控制调蓄深度等。4. 7. 3在盐碱地内进行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布局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微地形的 处理,渗、蓄、排等设施相结
33、合,在满足雨水控制利用目标的同时,改变其土壤 性能。4. 7.4当盐碱地内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有植物种植要求时,应选择耐碱、耐盐的 植物品种,也可置换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层,并在其底部设置渗水导管,以防止雨 水的渗蓄导致的次生盐渍化。4. 7.5在寒冷地区进彳丁绿地雨水控制利用仪施信同时,应采取必耍的描施以防雨 水渗薔引起的土地冻结,如设置渗水导管等,植物的选择也要考虑到融雪剂的影 响等。4. 7.6山地城市或坡度较大的城市绿地,宜采用阶梯绿地、微地形等方式,增强 对雨水径流的调蓄能力,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泥石流、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4. 7.7以径流总星削减、下渗减排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绿地,应根据控
34、制目标要求, 限制城市绿地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空间被开发的城市绿地,其覆土厚度应结合 雨水控制利用目标、种植需求等综合考虑,在覆土层底部应设置导水、排水设施, 并宜利用地下开发空间进行雨水收集利用。4.8绿地雨水设施选择城市绿地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 截污净化等儿类,各类技术乂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绿地雨水设施,主要有透水铺 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调 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等。城市绿地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相关 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明确的控制目标与指标
35、,结合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 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等因素灵活选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城市 绿地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比选及规模计算方法参照指南。各类城市绿地中雨水 设施的选用可参照表41进行。表4-1各类城市绿地中雨水设施选用一览表技术类型(按主耍功能)单项设施绿地类型建筑与小区绿地城市道路附屈绿地公园绿地滨水绿地及其他绿地渗透技术下沉式绿地(狭义)O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0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O海透塘O渗井O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裕水池OOO调节技术调节塘O调节池OO转输技术转输型植箪沟O干式植沟O湿式植草沟0渗管/渠O戟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OOO注:宜选用可选用O不宜选用。
36、4.9绿地雨水设施设计4. 9.1设施进水方式绿地雨水设施主要的进水方式包含地表漫流进水、地表有组织汇流进水和管 渠进水三种,进水方式的选择根据汇水面与绿地雨水设施的平而布局、竖向关系 等确定。绿地雨水设施的进水设施的竖向、设计标准应与上游雨水管渠和地表行 泄通道的设计标准相衔接。地表漫流进水适用于汇水面高程整体高于并坡向绿地雨水设施的情形,如狭 义的下沉式绿地等。地表有组织汇流进水如道路路缘石豁口、地表行淤通道等, 分别适用J:生物滞留设施与多功能调蓄设施。管渠进水指径流雨水通过建筑雨落 管、市政雨水管渠等进入绿地雨水设施,分别适用于建筑周边绿地内的生物滞留 设施、塘与雨水湿地等大型调蓄设施
37、。4.9.2预处理绿地雨水设施的预处理设施包括水质预处理设施和水力预处理设施。水质预 处理设施主要包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沉泥池、植被缓冲带、植草沟、前置塘等, 常用于汇水而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可降低后续绿地雨水设施的维护管理频 率。水力预处理设施多指消能池、消能坎、碎石缓冲、石笼等防冲刷设施,可防 止进水对设施造成冲蚀。初期雨水弃流设施适用于初期冲刷效应较为明显的区域的雨水集蒂利用系 统,常与埋地蓄水池雨水集蓄利用设施配套应用。不同规模的沉砂池、植被缓冲带、植草沟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等小型设施的 预处理设施,也可作为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设施的预处理设施。前置 塘一般作为雨水塘、雨水湿
38、地的预处理设施。水力预处理设施的规模、形式应根据设施的进水、出水流量与流速合理确定。 4.9.3主调蓄主调蓄设施指除水质与水力预处理设施外,雨水设施中发挥主耍调蓄作用的 部分,主调蓄设施的调蓄深度(下沉深度)应根据绿地空间条件、设计目标、景 观要求、安全防护要求及水质要求等确定,不应做硬性规定。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渗透、储存设施的结构层应根据 径流污染情况、地下水水位状况等换填水质净化能力较强的介质材料,必要时应 采取防渗及其他水质处理措施。4. 9. 4溢流溢流设施用丁排除超过绿地雨水设施调蓄能力的径流雨水,常用的溢流设施 如溢流雨水口、溢流竖管、多级溢流口、超标雨水径流溢
39、流渠等,溢流设施的设 计标准应与下游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设计标准相匹配。溢流雨水口、溢流竖管适用于生物滞留设施等较小规模的设施,多级溢流口、 超标雨水径流溢流渠等适用于塘、雨水湿地及多功能调蒂设施等大型雨水设施。 4. 9.5水质净化设施水质净化设施包括人工土壤渗滤设施、湿地、生态驳岸等,其中人工土壤渗 滤与湿地常作为湿塘的循环净化设施,生态驳岸多用于湿塘、河道,可提高其| 净能力与景观效果。4. 9. 6设施标志设计有雨水講积的绿地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应根据水质监测结果设置说明水体是否具 有亲水性的标志,当设计蓄积雨水超过一定深度时应当设置警告安全标志。在绿地雨水设施的周围设置
40、禁止对其进行随意填埋、挖掘等人为破坏行为的 标志,当地下存在渗水导管、雨水蓄积和调蓄等设施时,应在相应的地表处设置 明显标志,防止被挖掘破坏等。宜在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周圉设置必要的说明讲解标志,阐释其作用及工作机 理,进行公众宣传教育,向社会更形象地普及海绵城市理念。第五章 海绵城市绿地雨水设施植物选择与配置5.1基本要求5.1.1在雨水设施设计时应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中 应充分发挥植物在改善水力流态和污染物去除等方面的作用。5.1.2绿地雨水设施植物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1)应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和引种成功的外来植物,不应选择入侵物种或有 侵略性根系的植物:(2)应根据绿
41、地雨水设施内水位分布、口照条件、径流水质、土壤类型及 坡度、周边设施及植被现状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耐寒、耐淹、耐旱、耐污染、 耐盐碱并能适应土壤紧实等各种环境条件的植物;(3)宜选择维护管理简单的植物,建设节约型城市绿地;(4)应兼顾植物的生态、美学与环境教育价值;(5)在使用融雪剂的地区,融雪有可能进入的雨水设施宜选择耐盐植物;(6)雨水设施位于车库顶板上边的,宜选择浅根系植物,以灌木或草本植 物为主:(7)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夏季常出现伏旱,除了选用具备耐旱能力的 植物外,还要采取必要的养护措施;(8)在土壤渗透性差、盐碱地、寒冷地区、坡地等特殊条件下,应有针对 性地选择耐水湿、耐盐碱
42、、耐寒、抗冲刷或耐干旱瘠薄的植物品种,也可通过雨 水设施的设计、维护管理和环境改造,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具体内容可参 考 4.7。5.1.3绿地雨水设施植物的配置应遵循如下原则:(1)绿地雨水设施植物配置应考虑绿地所处环境和功能定位,遵循场地种 植设计总体要求,兼顾绿地的生态、美化、游憩等功能,杜绝安全隐患:(2)植物配置应满足各类绿地雨水设施的功能要求,并根据绿地雨水设施 内部微环境进行合理布置,促进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功能的实现;(3)植物配置应按照生态学原理,构建地带性植物群落,注意乔木、灌木、 草本的合理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落叶与常绿植物的搭配:(4)应正确处理植物群落的种
43、类组成及空间结构,增强群落1我调节能力 和稳定性,避免植物相互产生不良影响:(5)应全面考虑植物在形、色、味、声上的观赏效果和整体种植效果,保 证旱季和雨季的景观效果,兼顾近、远期景观效果和季相变化,并与周边环境景 观相协调:(6)绿地雨水设施与道路、房屋等其它构筑物距离较近时,应考虑植物根 系与构筑物之间的隔离,并保留足够的安全距离。5.1.4根据植物在海绵城市绿地刚水控制屮的作用,植物主要具有净化、滞留、 促渗、低维护、观赏价值等五方面的特性:(1)净化:该类植物具有突出的净化功能,以水生或湿生植物为主,适用 于湿塘、湿地、生态浮岛、生物滞留等雨水设施:(2)滞留:该类植物物根系发达、枝叶
44、密实,具有突出的迟滞水流、防冲 刷作用,适用于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等设施;(3)促渗:该类植物根系非常发达,通过根系的作用疏松土壤,使土壤能 保持良好的下渗功能。适应于渗透塘、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人工土壤 渗滤、干塘等设施:(4)低维护:该类植物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强,抗病虫誉,耐粗放管理, 适用于屋顶、道路绿化带、坡地等环境较为严苛的地区及管理维护较为简单的绿 地:(5)观赏价值:该类植物突出表现为观赏价值高,适应于城市公园、居住 区绿地、主干路绿化带等对美化功能要求较高的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 雨水塘和湿地等。(6)根据植物在雨水设施中的作用,雨水设施
45、部分植物种类参考表51、表5-2表5-1陆生植物表型特性、乔木灌木草本净化水松、水杉紫穗槐、红树拂子茅、T屈菜、马蹄金滞留沙枣、樺树、鸡蛋花、紫薇火棘、杜鹃花、沙棘、南天 竹、沙地柏、美HE胡枝子细叶结缕草、狼尾草、狗牙根、 拂子茅、萱草、白三叶、爬山 虎、五节芒、垂盆草、佛甲草軽柳、乌柏、鹅耳栃、 木麻黄、桑、小叶杨、 侧柏、白桦、枫香、三 角枫、池杉、丝绵木鸡冠刺桐、夹竹桃、茶梅、矮紫杉麦冬、玉簪、虎耳草、薄荷低维护白蜡、盐肤木、构树、紫荆胡颓子、牡荆马蔺、凌筲、葱兰、婆婆纳观赏价值刺槐、罗汉松、玉兰、 垂枝红千层、垂柳、蒲 葵、合欢、凤凰木、黄 槐、桂花、红枫雀舌黄杨、木槿、六月雪、 黄
46、刺玫、紫藤、金钟花、迎 春、火棘、珍珠梅、天目琼 花、花叶锦带、醉鱼草、月 季凤尾兰、大金鸡菊、宿根天人菊、贯众、炮仗花、随意草、美女樱、香雪球表5-2水生植物表净化营养物灯心草、风车草、冇菖蒲、水烛、香蒲、梭鱼草、黄花茴尾、慈姑、特菜、穗状狐尾涣、浮萍、满江红油类佛子茅、水葱、香蒲微生物类菖蒲电金属类芦苇、石龙芮、美人蕉、千屈菜、三白草、水葱、刺芋、水烛、香蒲、 泽苔草、金鱼洪、黑鴻、浮萍、槐叶藏滞留马蹄草、圆叶节节菜、水莎草低维护鱼腥草、莲子草、铜钱草观赏价值花叶芦竹、荷花、燕子花、水芹、马蹄莲、雨久花、再力花5.1.5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地方实际,提出适合本地区的雨水设施植物 名录
47、。本导则的植物名录可作为设计参考,设计师应根据项目的场地条件,因地 制宜地选择植物品种并进行合理搭配。5.1.6植物种植设计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其他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1.7应制定合理的绿地雨水设施植物养护计划,保证绿地雨水设施的长期正常 运行。52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植物根据主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的自身属性与功能,种植植物应具有耐淹、 耐早及净化等功能,注重植物景观效果的营造。生物滞留设施植物种类参见附3、 附4。5.2.1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植物选择原则(1)应选择能耐周期性水淹、净化污水能力强并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 一般情况下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蓄水区
48、的植物应耐48小时水淹。(2)应选择根系发达植物,但不宜选择具有侵略性根系的植物。(3)以控制径流污染为目的的雨水滞留设施,可选用净化能力强,耐水淹 的湿生或水陆两栖植物。(4)以控制径流星为目的的设施应根据雨水渗透和回收利用的要求进行植 物配置,设施中铺设砾石层和填料层后,表层的植被以耐踩踏、耐涝的草本和耐 水湿的灌木为主。(5)应根据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的尺寸和种植土厚度选择合适的 乔木品种,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宜选择小乔木。(6)生态树池应选择能抵抗土壤紧实,且能耐淹并长时间耐干旱的中小型 木本植物。(7)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内有土工布、穿孔管等结构时,应避免 选用深根性植物。
49、(8)生物滞留设施下沉深度、蓄水时间的设计要满足植物对生境的耍求。 在土壤渗透性差、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生物滞留设施的下沉深度宜根据实际情 况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5.2.2植物配置(1)植物在蓄水区、缓冲区和边缘区这三个分区中的配植要充分考虑到不 同植物的耐淹、耐旱特性,并通过水位的调节和填料的选择优化植物配置:边缘 区宜选用一般较耐旱的植物,可配置乔木发挥遮光的效果:缓冲区植物应具耐淹 性,同时要有一定的耐早和抗雨水冲刷的能力;蓄水区应选择耐淹能力和抗污染 能力、净化能力较高的植物,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耐旱能力。(2)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的水流入口处不应佈置木本植
50、物,以防 止径流冲刷灌木和乔木根部的土壤。(3)位于道路周边和停午场中央的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在植物 选择与配置时不应对交通安全造成影响,宜选择生长速度较慢的植物,以避免遮 挡司机和行人视线。(4)位于市政设施下方的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植物的高度应满 足市政设施高度和净空要求。I边缘区I缓冲区I用水区I级冲区I边後区I图5-1雨水花园植物配置示意图5.3塘与湿地植物5.3.1湿塘与湿地应根据湿塘与湿地的水位及进水水质,结合植物的耐淹、耐早、耐盐碱及水 质净化性能进行植物配置,同时兼顾一定观赏性。湿塘与湿地植物种类参见附3、 附4。湿塘与湿地植物选择原则:(1)根据当地水质与土壤
51、特点选取耐污性、耐盐碱性植物;(2)根据不同功能区水深特点选取耐淹、耐早植物;(3)北方需考虑低温环境下植物选取;(4)优先选取根系较发达的植物;(5)选用具有良好遮阴效果的乔木,避免在夏季水温过高对水生动物产生 危害。湿塘与湿地植物配置:按照湿塘与湿地不同功能区要求,应选取合适物种,合理搭配植物群落结构。 如,深水区域由于水深原因可种植植被星较少,应优化深水区水位设计扩大植物 可配置的范围。深水区可选取部分耐淹的乔木、挺水植物、浮漩类植物或沉水植 物,可选取乔木及浮游类植物,可利用乔木的遮光作用,抑制浮游藻类的繁殖: 低/髙沼泽地带可种植大量湿地植被,可选取乔木、灌木/矮树丛、草本及挺水类
52、植物;干湿交替带/边缘区不易被水淹没,不适合选取沉水/浮游植物,可种植乔 木或者矮树丛。具体选取可参照下表。进水SS浓度较高时有必要在进口设置沉淀池,或设法使导水结构易于去除 污泥,以避免淤泥堆积对植物的的影响。在超标雨水径流溢流渠旁边应种植须根 比较发达的植物,以稳固溢流渠附近的土壤。应合理布局各类植物横向与竖向空间,创造出植物群落整体美;充分考虑植 物与水系的关系,尽可能满足人们亲水活动。表5-3植物物种在湿塘与湿地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塘与湿地不同区域乔木灌木/矮树丛草木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浮游植物深水区适用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适用低沼泽地带适用适用适用适用不适用高沼泽地带适用适用适用适用不适用干
53、湿交替带适用适用适用适用不适用边缘区适用适用适用适用不适用表5-3续植物物种在湿塘与湿地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塘与湿地不同区域耐淹耐T耐污耐盐碱耐寒深水区适用不适用适用适用适用低沼泽地带适用适用适用适用适用高沼泽地带适用适用适用适用适用干湿交替带适用适用适用适用适用边缘区不适用适用适用适用适用ttn进水图2 湿塘植物配置示意图图&3 湿地植物配置示意图53.2干塘(调节塘)根据干塘自身属性与功能,种植植物应具有根系发达、耐旱、耐淹及耐污等特点。干塘进水口处可设置前置沉淀池,该区域値物选择可参考53雨水塘与湿地 植物沼泽区的植物选择。干塘底部可种植本土植物,选择乔木、灌木、草皮以及 湿地草本植物,且植
54、被覆盖率不应低于95%。I 12導区 |1 理父丹而|也缘区|卷K带图S4 干塘(调节塘)植物配置示意图5.4植草沟植物根据植草沟的广1身属性与功能,种植植物应具有抗冲刷、耐淹、耐旱等功能, 同时兼顾一定观赏性。植草沟植物种类参见附3、附4。植草沟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1)应优先选择根系发达而叶茎短小、适宜密植的植物以提升延阻能力。 宜选择能耐短期水淹且有一定耐早能力、抗污染能力、抗逆性强,并能在薄砂和 沉积物堆积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有助于污染物的净化及加固土壤,防止水土流 失。(2)在植物配置中宜多种草本植物进行组合,构成稳定的植物群落。(3)传输型植草沟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ano
55、(4)湿式植草沟宜选择耐水流冲击、抗污染的湿生或水生植物。I边缘区I缓冲区 I番水区I缓冲区I边缘区I图5 植草沟植物配置示意图5.5植被缓冲带植物根据植被种类,可分为乔木缓冲带和草本缓冲带。乔木缓冲带可以稳固河岸, 防止水流的冲刷和侵蚀,提供生物栖息地并对河水具有遮蔽效果。草本缓冲可增 加地表粗糙度來增强对地表径流的渗透能力,并减小径流流速,提高缓冲带对沉 淀物的沉积能力。植被缓冲带植物种类参见附3、附4。植被缓冲带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1)应选择具有发达根系、覆盖度高的植物,以增强缓冲带的净化能力和 抗冲刷能力。(2)应根据植物所处位置的水分条件,选择耐旱或耐湿的植物。(3)与道路相接的植被缓冲带,宜选择抗污染、抗粉尘能力强、耐盐碱的 植物,同时植物不应对行人和交通安全造成影响。(4)在河流植被缓冲带的干湿交替带,宜选择具有耐淹能力的植物。(5)应注重乔木、灌木、草本、藤蔓植物的合理搭配,提高植被缓冲带的 功能。(6)与水系相连的植被缓冲带中,边缘区宜选用低矮且密实的草皮类植物, 并选取乔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以草皮为主的前端缓冲带,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 在干湿交替带,宜配置耐水湿乂耐早的乔木、灌木及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装修物品清单的协议
- 耐火材料行业政策与法规研究考核试卷
- 组织文化建设与员工参与考核试卷
- 玩具设计未来趋势探索考核试卷
- 纸制品行业品牌价值评估与市场推广考核试卷
- 渔业批发市场规范化管理考核试卷
- 煤炭制品销售区域规划考核试卷
- 电风扇修理技能测试考核试卷
- 法治护航消费维权:315主题宣传教育
- 产品设计毕业答辩全流程解析
-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 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街道全面加强乡村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 明股实债协议合同
- 2025“十五五”金融规划研究白皮书
- 9.2法律保障生活(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2025年江西上饶铅山城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建筑工程结算审核现场踏勘
- 加油站防汛抗洪应急预案范本
- 融资岗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考物理模拟试卷1(贵州卷)及答案
- 胃癌课件完整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