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1页
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2页
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第一章 总 则2011第一条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教技 20126 号)、关 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技 20127 号)文件精神和江西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 划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 研究工作实际,全力推进我校协同创新工作,使我校更好地 进入江西省乃至国家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 计划”)行列。学校决定实施“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能力提 升计划”,并制定本实施方案。第二章 总体目标第二条 按照“国家急需、 世界一流”、 鄱阳湖生态经 济区建设和江西

2、省“六个一”工程的要求,对接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协同创新联 合体的构建为重点,以提升学校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 发挥学校在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优 势,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积极拓展与地方政 府、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合作,建立政产学研 用战略合作联盟,组建协同创新体,通过先期培育、择优支持建立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同时,积极组织牵头申报和参与 申报国家和江西省“2计01划1”项目,以此聚集和培养一批拨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逐步构建在江 西省乃至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 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

3、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 力阵营。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 支撑我校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学校人才、 学科、科研“三 位一体”创新能力。第三章 重点任务第三条 建立协同创新的平台与模式。 按照教育部、 财 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 知(教技 20127 号)文件精神和 江西省高等学校创新能 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以人才、学 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科在相关 领域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校内外资 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在第一个实施周期内:一、以学校为申报主体, 力争在牵头组织或参与申报国

4、 家级“ 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所突破。二、以学校为申报主体, 牵头组织或参与申报 3 个省级三、以学院或学科为申报主体, 建设 10 个校级“ 2011 协同创新中心”。第四条 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 突破学校、 学院、 学科、平台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学校与 地方政府、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之间、学院与 学院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体制壁垒,通过对构建科学有 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健 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 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优化 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

5、流与合 作模式和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等机制体制的改 革探索,建立学校和学院两级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第五条 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中心 应坚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建设宗旨。在“创 新人才聚集和培养的能力、需求牵引下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的能力、有组织的科研能力”的提升上下功夫。围绕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任务,汇聚一流的人才和团队、优 势的学科和平台、优质的科研资源和条件。积极发挥科技创 新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交叉和新兴学科 的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体现人才是核心、学科是 基础、科研是支撑的建设思路,提升我校的协同创新能力。第四章 组

6、织领导第六条 成立学校“ 201计1 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 2011 计划”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 入、评审考核。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相关工作的 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院院长为成 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挂靠科研 处。第七条 成立学院“ 201计1 划”工作小组。负责学院 层面的“ 201计1 划”组织实施工作。第五章 实施方式第八条 落实国家和江西省“计20划11”的实施方式。一、积极发动 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教技 20126 号)、教 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

7、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 案的通知(教技 20127 号)和江西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 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文件精神。组织开展调 研,达成共识, 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二、组织论证1. 聚合创意形成“20计11划”方向建议。 各学院组织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充分了解和分析研究现状和构成,结合前沿研究的需要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2协0同11“ 2011 计划”的四种类型, 选择牵头申报国家“创新中心”、参与申报“协20同11创新中心”、牵头申报江西省“ 201协1 同创新中心”、 参与申报江西省“2协011同创新中心”、牵头申报学校“协同20创11新中心”、参

8、与申报学校“201协1同创新中心”六个不同层面,集思广益,形成“201计1 划”项目方向建议书,报送学校汇总。2. 建设“ 2011计划”项目储备库。学校每年组织一次“ 2011 计划”项目方向建议书征集,通过分类整合,建立 学校“ 2011计划”项目储备库。3. 论证确定申报项目。国家和江西省每年的“计 2011划”项目申报,从学校培育组建的学校“协同创2新01中1心”中通过考评论证确定。三、组织申报从 2013 年度开始,国家和江西省每年的“计20划11”项目申报,由所确定的学校“协2同0创11新中心”依托牵头学院(单位)组织实施申报工作。第九条 “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方

9、式。一、培育组建。 由各学院(单位)和科研平台组织前期培育。重点开展 协同创新方向确定、 协同创新体组建、 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 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 制。1. 定协同创新方向。从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地方、行 业、产业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协 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 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科学研究与国家、地 方需求的紧密结合,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成为单纯 的研究项目。2. 组建协同创新体。由学院(单位)或科研平台牵头, 积极吸纳校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建 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

10、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 能力,切实地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制定整体实施路 线,明晰各方职责, 确定具体分工, 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3. 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充 分利用现有国家、地方、行业、产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 纳兄弟院校、 科研机构、 地方、 企业以及社会的支持与投入。 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 加快与基地、 平台、 资本、 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 新优势。4. 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 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 善学生培养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

11、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 需求的长效机制。二、评审认定。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学校按照组织申 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遴选认定出“井冈山 大学 2011 协同创新中心”。1. 申报条件(1)方向选择应符合科学前沿或国家、地方、行业、产 业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 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 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 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 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

12、效明显。(4)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优秀团队, 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聘用人员不得在校内 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兼聘。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 定数量在研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 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 5) 校内牵头学院(单位)或科研平台和主要协同学 院(单位)或科研平台,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支撑学科须为学校支持建设的学科,一般应建有运行良好的科研平台,具 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 在基础设施、 研发平台、 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 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2. 评审程序。(1)组织申报。

13、牵头学院(单位)或科研平台报送到领 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 查。(2)专家评审。经形式审查合格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 织评审专家组按照申报的类型,采取答辩的方式对申请认定 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按一定比例择优提出 建议名单,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3)综合咨询。 由领导小组从成员中组成“计2划0”11专家咨询委员会,采取会评的形式,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 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咨询意见。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综合咨询意见,提 出拟认定的建议名单,经领导小组审议后,报学校校长办公 会批准认定为“20协1同1 创新中心”。3. 评审要求。 除上述申

14、报条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协 同创新中心,设定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评审标准。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追求卓越、促进交叉、国内领先、省内一流”为建 设宗旨,经过四年建设周期,使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 心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影响的学术高地,汇聚人才和培养创新 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中心。符合科技前沿发展的趋势,且在该方向的研究具有较 好基础。已经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了知 识创新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队 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主要负责人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 和影响力。牵头学院(单位)或科研平台以及主要协

15、同学院(单 位)或科研平台,依托的支撑学科原则上应为省重点学科或 校重点建设以上学科,并建有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省 高校人文重点研究基地。(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以“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发展”为建 设宗旨,经过四年建设周期,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 新中心建设成为服务重大决策的江西省智库,推动文化传承 创新的主力阵营,引领和主导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前 沿阵地,人才汇聚、拔尖创新培养和高水平学术合作交流的 重要平台。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 规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

16、明进步的根 本需求。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在人员聘用考评、人才培 养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建 立了跨学科、跨学院乃至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已吸引和集聚了一批一流的人才与团队,结构合理,规 模适度,任务明确,分工具体。主要负责人具有较高学术威 望、较强的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牵头学院(单位) 或科研平台以及主要协同学院 (单位) 或科研平台,在该方向上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积淀和较明显的 学科优势,依托的支撑学科应为校重点建设以上学科,并已 建有相应科研平台。(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以“支撑传统、引领新兴、产学融合、贡献重大”为建 设宗

17、旨,经过四年建设周期,使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 心建设成为江西省行业产业前瞻与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基 地,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转化平台,工程人才的培养摇 篮。切合国家、地方及行业产业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 体组建合理,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得到行业产业部门的充分认可和有力支持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务为 牵引的人员聘用机制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有组织创新的模 式。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主要负责人 在行业产业中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牵头学院(单位) 或科研平台以及主要协同学院 (单位) 或科研平台,须在行业产业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行业企业的影 响实力,依托的支撑学

18、科应为校重点建设以上学科,并建有 相应的科研平台。参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应是行业内领先、影响力强,具 有较好研发基础和对重大技术创新的需求与接受能力。有效 地聚集了多方资源,得到了参与企业的实质性投入。(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以“政府主导、区域急需、创新引领、影响突出”为建 设宗旨,经过四年建设周期,使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 心建设成为推动江西省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阵地,促进区域 成果转移和辐射的重要平台,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的区域中 心。符合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 合理,并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牵头学院(单位)或科 研平台在该方向、该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具备

19、协同创新 的牵头实力,参加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产业影响力。已开展了相关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化的人 员聘用与流动方式,形成了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新模 式,改革成效明显。牵头学院(单位)或科研平台依托的支撑学科应切合区 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建有相应的科研平台。三、绩效考核。申报“ 2011协同创新中心”,应按照国家统一要求, 通过调研论证,组织协同各方制定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 书。该认定申报书作为参评附件材料,并作为今后年度检 查和结项验收的依据。“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 运行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 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

20、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实行 主任负责制,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中心的 运行管理。中心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 术方向、 指导人才培养、 参与人员遴选、 推动国内外合作等。 牵头学院(单位)或科研平台应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人、 财、物等方面为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 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以确保中心的良好运行和预期 目标的实现。加强对“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 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年度检查 以协同创新体自查为主,牵头学院(单位)或科研平台应在 每年年初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中心上一年度的进展报告, 学校组

21、织评估。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于成效显著、评估优 秀的中心, 可进入下一年度的实施。 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中心, 学校将要求其整改或予以裁撤。第六章 实施年限和支持措施第十条 井冈山大学“201协1同创新中心”的实施年限。自 2014 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每年组织一次 “ 2011 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工作。拟计划第一年认 定 4 个“ 2011协同创新中心”, 第二年 2 个,第三年 2 个, 第 4 年 2 个。第十一条 井冈山大学“201协1同创新中心”的支持措施。对经批准认定的“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学校 设立专项予以经费支持。每年给予每个中心 25 万元的建设 经费,一个周

22、期 (四年 ) 内累计给予每个中心 100 万元的建设 经费。主要用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人 才选聘以及协同创新与运作管理。同时,学校在人事管理、 进人计划、科研资源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 持,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第七章 附 则第十二条 “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 法、经费管理办法、认定评审办法、绩效考核考核办法等另 行发布。第十三条 “本实施方案由学校“2计0划11”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类型:附件 1: “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申请书格式 井冈山大学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井冈山大学 XXXX 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牵头学院(单位) (公

23、章 ):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传真:二 O 一 年 月 日信息表中心名称中心类型科学前沿口文化传承亍业产业区域发展培育组建时间牵头申报 学院 (单位)名称负责人姓名年龄职务/职称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核心协同学院(单位)主要参与学院(单位)重大需求 与中心发展目标(限500字内)重大协同创新 任务与主要 考核指标(限500字内)中心培育 组建的主要过程(限500字内)一、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情况简述1.1 国家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分析1.2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与发展目标1.3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1.4 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整体思路与主要创新点1.5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

24、建基础与实力二、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主要实施情况2.1 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承担与进展情况重点说明中心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来源、支持方式、实施周期、 拟突破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主要创新指标等。2.2 团队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执行情况 重点说明中心实际到位的人员与团队情况、 聘用与考核模式以及 实际执行的绩效奖励方式等。2.3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执行情况重点说明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招录、 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以及 相应人才计划的实施情况等。2.4 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在基地、 平台、仪器设备、 图书资料等创新要素的 整合情况、形成的新能力与长效机制等。2.5 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情况重点说明中

25、心已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 主持召开的重要学术 会议、联合基地建设以及人员交流与互派互访等情况。2.6 其他方面改革措施的执行情况三、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代表性成效 (举例说明)四、协同创新中心保障与支持情况4.1 条件保障重点说明牵头学院(单位)和主要协同学院(单位)专门用于支 持中心培育组建所需工作用房、研发条件、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等 方面的保障措施。4.2政策保障重点说明牵头学院(单位)、主要协同学院(单位)以及相关支 撑学科等在推进中心改革方面落实的具体政策与措施等。4.3投入保障培育组建阶段的实际投入情况详细说明中心已获得的各类资源与投入情况,包括国家已有的投入、行业产业部门的专项

26、支持、地方政府落实的支持和专项配套、各 类科研经费、学校自筹、企业投入以及社会支持与捐赠等。培育组建阶段的实际支出情况详细说明培育组建阶段中心各方面的支出情况, 包括中心基本建 设、研发条件、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团队建设与绩效奖励、人才培养、 对外开放以及运行管理等。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阶段主要投入与支出情况单位:万元已有投入情况主要支出情况经费来源金额支出科目金额1.学校建设经费投入1.基本建设2.行业部门支持2.平台设施/仪器设备3.地方政府投入3.科学研究4.国际合作任务4.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5.企业支持5.学生培养6.学院自筹6.国内外合作交流7.其他(须注明来源)7.日常运行8.其他合

27、计合计五、未来四年的实施计划、绩效指标和预期成效围绕重大协同创新目标和任务, 重点说明中心未来四年的实施计 划、年度目标以及预计的主要成效等。六、其他需说明的问题七、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包括:协同创新体组建与分工协议、 已开展相关机制体制改革的 文件、有关行业 / 地方/企业/国际/其他社会的支持证明、已聘任到位 的骨干人员名单、 培育组建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与实施成效证明以及其 他相关材料等。九、牵头学院(单位)和依托的支撑学科意见牵头学院(单位)依托的支撑学科意见:牵头学院(单位)依托的支撑学科意见:学科冋意作为支撑学科承担学科冋意作为支撑学科承担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保证对研究计划与重该协同创

28、新中心的建设,保证对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的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点任务的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等条件给予保障,为该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提等条件给予保障,为该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严格遵守2011计划专项资金供良好的支撑,严格遵守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各项规定,并督促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等各项规定,并督促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责人)签字:学科带头人(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年月日牵头学院(单位)依托的支撑学科意见:牵头学院(单位)依托的支撑学科意见:学科冋意作为支撑学科承担学科冋意作为支撑学科承担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保证对研究计划与重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保证对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的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点任务的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等条件给予保障,为该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提等条件给予保障,为该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严格遵守2011计划专项资金供良好的支撑,严格遵守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各项规定,并督促实施。管理暂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