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藻井建筑形式教学创新论文_第1页
中国古代藻井建筑形式教学创新论文_第2页
中国古代藻井建筑形式教学创新论文_第3页
中国古代藻井建筑形式教学创新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藻井建筑形式教学创新论文中国古代藻井建筑形式教学创新论文摘要:藻并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独特的建筑装饰,具丰富多变的造 型和样式表达了我国古代木构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立体构成教学中引入藻井建筑形式的 研究,构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联系,进行传统建筑形式的再现与 重组,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而且能增强学 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美学精神.关键词:藻井;建筑;立体构成;教学;创新1立体构成实验教学现状反思在设计领域,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它具有构造、解构、重 构、组合之意

2、,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运用理性的分析方法,将一定的形态元素 进行创作性的组合.所谓“立体,是相对于平面而言的三维概念,具有长度、宽 度和深度三个构成要素.立体构成就是一门研究三维空间中立体造型规律的学科; 是建立在点、线、面、体等抽象几何形态根底上的,具有“运动特征和“时间 概念的构成语言;1是一种将物理、生理、心理、工艺、材料、力学和美学等相 结合的空间艺术形式.构成教育起源于 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20世纪80 年代引入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 计、服装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成为我国设计根底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 局部.作为造型设计的根

3、底课程和造型练习的一种手法,立体构成教学就是通过对 构成理论、构成要素、构成方法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启发与探 索;通过对形态解剖和重组的练习,培养学生对形的敏感性、创作性以及眼睛、大 脑和手的协调性;通过对形态、空间、运动和透视的研究,以及对不同材料质感、 肌理和结构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形态美、空间美、材质美和创造美,并提升他们的 观察力、感知力、审美力和表现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之后的专业设计 奠定一定的根底.然而,当前立体构成实验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立 体构成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具体而言,表达在以下方面 :比方:1学生对“构 成的理解简单化和片面化,造成

4、设计实践侧重技法练习,无视认知水平与创新能 力的培养.2构成中注重点、线、面、体的形体构造,缺乏形态的三度空间体验 与想象,无视立体空间创造水平的培养.3教学内容陈旧,多根据点材、线材、面材、块材等材料特性划分教学模块,缺少与工艺、心理、力学和美学等相结合的 课题设计.4形式练习过分强调形式美和艺术性,往往无视人文、地理、力学、 工学等内容的考虑,导致作品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缺乏深刻内涵.5设计实践多从纯形式入手,练习过于模式化,缺乏设计观念和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引导,学生 作业趋同化现象严重.6制作过程中材料的应用两级分化,局部学生采用传统材 料,创新程度不够,作品缺乏时代感.相反,有的学生片面

5、追求新材料的艺术效 果,无视作品的内在精神品质.7考核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央,缺乏师生互评、生 生互评;注重作品的终极设计效果评价,无视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水平的培养.8构成根底教育与专业设计缺乏联系.因此,立体构成的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 新的设计元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现代构成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建立根底课程与专业设计之间的 联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中国古代藻井建筑形式的.审美特征2.1 “藻井解读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室内顶棚上的装饰构造.它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其严谨的建筑结构代表着传

6、统 建筑高度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艺术审美价值.关于“藻井之名,东汉时期张衡在?西京赋?中就有记载:“亘雄虹之长梁,结梦榛以相接,蒂倒茄于藻井 2 其文注称“藻井当栋中,交木如井,画以藻文.可见早在汉代的传统建筑中就已 经出现藻井.“藻井 一词,历代文献记载中有“方井、“天井、“龙井、“绮井、“斗八等多种说法.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的记载,藻井的出现最 初与防火有关.古人认为对于木制结构的建筑而言,常有火灾之患,故在殿堂、楼 阁等的最高处作井,并装饰藻类水生植物,希望借此征服火魔,预防火灾的发生 3 o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丰富与完善,藻井的防火作 用逐渐淡化,而装饰作用逐渐凸

7、显.藻并从最初的功能性建筑构件逐渐演变为以装 饰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受礼教精神的影响,藻并作为中国古典建筑最高级的室内建 筑样式,多用于宫殿、宗教建筑、石窟寺、墓室等的重要部位,如宫殿中皇帝宝座 上空、佛殿内佛像上空或石窟寺的覆斗顶窟上空等.它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也充 分表达出古人对天的敬畏和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2.2 藻井的构成形式藻井是集复杂的结构、精巧的雕刻和浓艳的彩画于一体的具有极强欣赏价 值的建筑艺术.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口径较大,构造繁复,四壁常装饰花 纹、雕刻或彩绘.造型多见方形、圆形、八角形和其他多边形等.有的藻井各层之 间使用斗拱,雕刻精巧华美;有

8、的仅由层层木块叠落而成,既富有很强的装饰性又 简洁大方.一般研究认为,藻井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中溜4,是模仿古代穴居建筑的结构开展而来的.汉代出现了覆斗形和斗四形藻井,是中国传统藻井的早期 形式.其中,斗四藻井的构成形式成为汉代以后各种藻井结构变化的根底.宋代 时,藻井的形式已趋于成熟,制作也较为标准化.据?营造法式?的记载,主要有 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两种形式.宋、辽、金时代是古代藻井开展的重要阶段,不 仅数量逐渐增加,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圆形藻井、六角形藻井、八角形藻井和菱形 藻井等,造型丰富多变.明清时期的藻井显得更为精巧、华丽、华美,形式较之前 代也有很大开展,结构与装饰和谐统一.藻井作为

9、中国古建筑中独有的一种建筑装 饰,构成形式不仅遵循着实用和美观相统一的根本原那么,而且符合形式美的规律.比方,藻井形式多样,样式绝不雷同,但各个历史时期藻井的根本结构又相类似, 呈现了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见变化,实现了多样统一的根本规律;藻井的整体结 构符合对称与均衡,放射与聚集,尺度与比例,简化与繁复,运动与静止等形式法 那么;木板的层层叠落之间,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等.总之,中国古代藻井的 建筑形式表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实现了构造之美.3立体构成中藻井建筑形式的创新实验研究立体构成作为构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根底 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藻井建筑形式

10、的立体构成实验课题不仅注重立 体形态本质及空间构成规律的研究,而且注重形式美感和构成技法的探索,更加注 重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启发与培养.3.1 理念与内容创新中国古代藻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其丰富多变的造型和装饰体 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是我国古代 先民留下的智慧宝藏,更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立体构成实 验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学生对理性、抽象的构成理论难以理解,易 于排斥.单纯从构成原理入手展开的实践练习和对形式法那么的生搬硬套,不仅缺乏 人文精神内涵,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水平的培养.因此,将中国古代藻井构成形式的 研究

11、纳入立体构成教学体系,构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联系,将传 统文化转换成现代设计语言,进行传统建筑形式的再现和重组构成,是借鉴中国传 统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来拓展立体构成实验教学的有益尝试.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进 行设计创新,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美学精神.3.2 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要素,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举措.作为设 计根底教学的重要环节,立体构成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开展学生的能 力,增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以中国古代藻井建筑装饰为主体的“工程 式教学法5,注重根本原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弥补了 “灌输式、“启 发式、“问题式 “案

12、例式等教学方法的缺乏,教学手段更具体、有趣和具有 针对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 问题的水平,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接纳、吸收、传承和创新水平.3.3 模式与过程创新立体构成教学一贯盲目模仿西方构成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练习过程过于 机械化和程式化;教学程序刻板、重复;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失去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注重最终视觉效果和制作工艺评价,无视创作过程中 创新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藻井建筑形式为主体的立体构成实验研究 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以往教师以“以构成讲构成和学生“就构成学构成的局面.通过对古代藻井造型元素和形式要素的提炼与重构,能提升学生对传 统形态的感悟水平、洞察水平和有目的的创造水平.同时,通过对传统建筑艺术的 来源、本质、特征、构造、技法等的研究、临摹、剖析与再设计,可强化学生借鉴 传统和重塑传统的水平,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设计创新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