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价格改革与预测报告_第1页
中国能源价格改革与预测报告_第2页
中国能源价格改革与预测报告_第3页
中国能源价格改革与预测报告_第4页
中国能源价格改革与预测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能源价格改革与预测【摘要】:长期以来,中国对能源价格的管制导致大部分能源价格严重低于实际价值,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及资源稀缺程度,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在失真信号的引导下过度发展,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日益加剧,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由此形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能源价格改革迫在眉睫,而2008年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对我国的能源价格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报告从我国能源价格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能源定价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对如何推进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就方向和具体措施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对我国的能源价格走势进行了预测。【关键词:能源 价格 定价 机制 市场

2、化】一 中国能源价格改革的历程(一)中国能源价格改革的主线1978年改革开放的方针确立,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相应展开,中国能源价格逐步市场化的改革随之开始启动。19491978年,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生产资料的能源由国家列为计划产品调拨分配,国家控制和管理价格。这一阶段的能源定价反映出鲜明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能源实行多年不变的单一价格形式,价格不受供求关系影响。19791984年,这一阶段还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而市场调节的部分刚刚开始萌生,为解决能源、原材料价格偏低问题,对超出政府计划生产的商品按照“合理计费、合理盈利”的原则作价,但仍以单一的计划价

3、格为主。19851988年,价格双轨制形成。长期以来,中国能源及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形式,能源价格严重低于实际价值。为改革原有计划体制下的弊端,开始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并存的价格机制,并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和范围。19881992年,以市场为取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初步确立。1992年9月1日,国家物价局宣布,从当日起国家将571种生产资料产品定价权交给企业。标志着我国能源价格改革步入新阶段。19932008年,市场机制逐步引入能源行业。能源价格通过小步提高到部分放开,市场调节比重逐步加大,打破了国家单一定价的局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能源价格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相比步伐缓慢。长期以来政府对能

4、源价格实行管制,设定“政府指导价”,国内大部分能源价格显著低于国际能源价格,无法真实反映能源作为稀缺资源的实际价值,中国成为世界能源的价格“洼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取得丰硕成果,改革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推进,但能源价格改革却一直步履维艰。社会绝大多数商品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交易价格由供求双方自主达成。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资料,能源产品的价格变动关系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国能源价格改革本着谨慎、求稳的方针推进。(二)我国能源产业定价机制的演进过程1.石油1998年以前,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是单

5、一的政府定价模式,定价机制僵化,价格调整完全受国家计划支配。1998年后我国对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国内原油价格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成品油价格由原国际计委以进口完税成本为基础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在此基础上可上下浮动5%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通过这次改革,国内成品油价格确立了与国际油价变化相适应,在政府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2000年6月,国家对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国内成品油价开始参考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相应调整,当时参考的只有新加坡市场的油价。2001年,原国家计委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改革,由单纯依

6、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加权平均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2007年,国家发改委确定了以“原油加成本”为主要内容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平均值,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2.煤炭19791984年,以调整煤炭价格水平为主,通过以国家统一提高统配煤矿出厂价格弥补煤炭企业生产成本上升。19851988年,允许地方煤矿及乡镇煤矿等非统配煤矿生产煤炭随行就市,统

7、配煤矿实行包干产量执行计划价格、超产煤加价的双轨制,调放结合,后期逐渐转向以放开为主,市场化取向增强。19881992年,采取各种加价措施保证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然而中间环节各种加价的好处并未返还到煤炭生产上,国家每年还必须给予统配煤矿大量补贴。19932001年,除电力用煤执行国家指导价外,其余煤炭产品均随行就市,由供需双方按市场行情议价销售。煤炭市场处于“计划煤”(电力用煤)与“市场煤”的双重价格体系之下。20022006年,国家取消了电煤指导价,但为了促进煤电双方顺利签订煤炭购销合同,在每年的煤炭订货会上仍然发布一个参考性的协调价格,具体价格仍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

8、摒弃了50年之久的煤炭订货会形式,改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指导全国煤炭、电力企业实现真正的市场交易。目前,煤炭是能源产品定价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计划煤价”和市场煤价的差距不断缩小,煤价逐渐统一。政府开始退出对煤炭产品的价格干预,煤炭价格随行就市,由供求双方自行在市场交易中确定。3.电力1985年以前,电力由政企合一国家独家垄断经营,国家规定的指令性价格长期不变。19851997年,为了解决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问题,实行了发电市场的部分开放,以鼓励社会投资。1995年,我国开始允许外商投资电力项目,“独家办电”的体制被打破。19972002年,加强市场调节力量以打破行政垄断来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

9、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1998年原电力部撤销。同年,“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开始在六个省市先行试点。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到经济综合部门。2002年4月,国务院批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被视为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新方案的三个核心部分是: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国家电力公司分拆为11个公司,同时成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3年7月颁布的电价改革方案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价格、配电价格和终端销售电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规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

10、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将相应调整电价。2005年5月2006年5月,二次煤电联动相继实施。目前,从我国电力价格改革的进程来看,厂网已经分开,竞价上网逐步开始试点,然而输配电价并未独立定价,终端销售电价仍受政府控制,“煤电联动”运行不畅,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远未发挥。4.天然气19781987年,国家统一对天然气指导定价。19872005年,国家将天然气划分为计划内气量和自销气量,并对计划内、外气量实行价格双轨制。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新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天然气出厂价格由目前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并存,统一改为实行政府指导价,供需双方可按国家规定的出厂基准价为基

11、础,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价格。2007年4月底国家发改委再次在成都举行会商,并传递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今后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向是“先商品化、后市场化,最终目标要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具体思路是:计划在35年内,建立油气价格联动机制,以每年5%8%的幅度不断上调天然气价格,实现价格并轨。目前,中国陆上天然气价格主要由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格。天然气定价政策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采用成本加成为主并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的定价方法。其中,管道运价和出厂基准价均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天然气配售价由省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监管。二 2008年中国能源价格改革的宏观环境2008年是中国能源价格改革的

12、关键一年。然而,2008年中国的宏观环境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中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上半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下半年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紧缩势头显现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宏观决策困难重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也深刻制约了中国能源价格改革进程的推进。(一)2008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明显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呈现大幅上涨态势,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明显。17月,我国进口原油1.04亿吨,进口平均价格为745.4美元/吨,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8.3%和69.4%;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2.7亿吨,进口平均价

13、格为135.8美元/吨,比2007年同期分别上涨21.8%和76.8%;猪肉进口累计27.5万吨,平均价格为1480美元/吨,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8.2倍和53.2%;食用油累计进口481.1万吨,比2007年同期增长12.7%,进口均价由1月的962.5美元/吨上涨到7月的1301.2美元/吨。资源性产品以及粮食产品的进口价格上涨传导至下游及相关产业,加重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2008年上半年,在国内经济增长偏快以及国际通货膨胀向国内输入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显著。1月,PPI以6.1%的涨幅创了三年来的新高,此后5个月,PPI涨幅不断刷新这一记录。PPI高企必然传导推高CPI,2

14、008年1月,CPI涨幅达7.1%,达11年来之最。由于雪灾导致能源和食品的大幅上涨使2月CPI同比攀升8.7%,再创新高(见图5-1)。此后几个月CPI虽然小幅回落,但涨幅依然维持在7.1%8.3%的区间高位运行。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亟待提速的能源价格改革进程不得不放缓步伐。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价格影响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能源价格改革涉及范围之广、领域之深是其他产品价格改革所无法比拟的。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能源价格低于实际价值。能源价格的改革将推动能源价格向实际价值回归,这势必大幅抬高我国能源价格,而能源价格的攀升必然会进一步推动PPI和CP

15、I的上涨,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为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逐渐“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减轻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压力,中央延缓亟待加速的能源价格改革,预定的改革目标并未全面实现。(二)2008年下半年通缩迹象显现2008年下半年,石油、煤炭等能源国际价格急剧跳水。2008年12月,国际石油价格由曾经的147美元每桶骤降到不到40美元每桶,降幅达72%,这给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带来了机遇。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回落使国内外能源价格倒挂的现象得到缓解,可以适时推进国内能源价格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使国内价格逐渐与国际价格相接轨。然而,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此时进

16、一步扩大,开始席卷全球。身处此次风暴中心的美国,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美林等众多金融巨头倒下,市场信心濒于崩溃。美国政府为稳定市场信心,动用7000亿美元的资金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危机在重创全球经济领头羊美国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以沉重打击。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中国显然也难以在这场经济灾难中独善其身。金融风暴已经波及美国及欧洲的实体经济,造成其投资、消费、就业、居民收入减少,进口需求回落。国际需求的减少使得中国出口开始放缓。2008年7月,我国出口达到1366.1亿美元的峰值后保持平稳态势,8月出口1348.5亿美元,较7月有小幅回落,9月出口1364.3亿美元,我国强劲的出口势

17、头已经显著放缓(见图5-2)。2007年以来我国为促进增长模式转型,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陆续对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减少部分产业出口退税率或进口关税,加快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在国内贸易政策调整的效用显现和世界经济减速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放缓的趋势。国际上一般用综合指数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来反映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PMI持续一段时间高于50%预示经济扩张,反之则预示经济减速,甚至衰退。2008年7月和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4%,这是自2005年1月以来,PMI指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经过9月的短暂回升,10月PMI再度下挫为44.6%(见图5-3)。近几个月来在购进价格

18、指数持续大幅回落的情况下,新订单指数下降,产成品库存指数持续攀升,从业人员指数明显下降,预示着目前制造业需求下降、生产减速,已经对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2008年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中国2008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9.9%,5年来首次减至个位数。面对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方针也在随之调整。从2008年初的“双防”到“一防一控”,再到“一控一保”,中央已将“保增长”定为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运行的总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扩大内需作为2008年、2009年工作的头等议题来抓。此时推进能源改革会直接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大,从而削弱企业的赢利能力。在经济下行

19、的背景下,需求的减弱以及供给成本的增加会进一步恶化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引发大批企业的破产,使得我国本已严重的失业问题雪上加霜。能源价格的提高,还可能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导致已经回落的CPI再度高企,在政府全力保增长的背景下,这也会增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压力。中央政府为确保面临内忧外患的中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防止经济“硬着陆”所带来的多重影响,被迫放弃借助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回落,理顺国内能源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大好时机。2008年上半年,防止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目标延缓了能源价格改革推进的进程。2008年下半年,经济呈现下行趋势,加快能源价格改革会导致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

20、加重,能源价格改革暂时搁置。总而言之,2008年中国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给能源价格改革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障碍。三 2008年中国能源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能源价格较大程度上受行政指令的干预,能源价格体系中存在很大的缺憾就是定价没有反映能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面。能源价格过低导致我国单位GDP能耗长期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依靠大量的投入而不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20032005年,在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增。我国的能源消耗年度增幅都高于GDP的年度增幅,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粗放型的。在中央政府的严格规定下,2006年和2007年,能源消耗年

21、度增幅低于GDP的年度增幅,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见图5-4)。但是,单位GDP能耗不仅明显高于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发展阶段时的单位GDP能耗水平。(一)现阶段中国石油定价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石油的定价机制是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紧密联系,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为原油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石油定价机制改革将国内成品油价格涨跌将与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紧密挂钩,国际油价涨价的风险将不再由政府和企业承担,而是直接或间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由石油消费者承担市场风险。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实行对于促进石油价格回归其实际价值,

22、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炼油企业的油价倒挂,防止“油荒”现象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行的“原油加成本”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下成品油零售基准价仍由国家发改委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平均值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而形成。尽管价格变动更灵活、更及时,但始终还是由政府确定成品油价格。商品的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具有明显的区别,市场定价的准则是商品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政府定价则要综合权衡宏观经济环境的形势以及商品价格对居民生活影响等因素。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而我国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为防止结构性通胀发展为全面通胀,一直采取油价

23、保护政策,与国际价格的飞涨相比,我国成品油价格涨幅相对较小,国内炼油企业亏损巨大。中石油、中石化两公司的炼油企业严重亏损达57.1亿元,主要是因为高油价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产出率下降,赢利能力减弱。炼油企业积极性严重受挫,造成产能闲置和浪费,产业发展停滞,成品油市场供应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下半年,金融风暴继续蔓延,世界经济呈现下行趋势,国际石油价格受需求萎缩影响在达到历史高点后急剧跳水。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使国内成品油价格再度受到广泛关注。现阶段我国成品油定价体制的政府定价本质决定了我国石油价格调整的滞后性,价格信号无法自发灵敏地对供求关系作出反应。国际油价高企时,国内油价受政府管制远低于国际

24、油价,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会对消费产生刺激和鼓励作用,产生过度消费。油品市场价格的扭曲,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扭曲。国际油价大幅回落时,政府定价的时滞性导致国内油价仍然维持在相对高位运行,过剩的生产与低迷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生产企业在缺失市场定价机制条件下通过降低价格扩大销售的手段,使成品油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改变我国成品油价格体系的政府定价模式,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供给和需求自发达到均衡,推进和完善油价的市场定价机制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石油生产和消费存在的尖锐矛盾、促进石油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二)现阶段中国煤炭定价存在的问题煤炭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在我国所有能源产品中是最高的。200

25、2年,国家放开了电煤指导价格,实行市场定价。随着2006年煤炭订货会的废止,“计划煤价”和市场煤价的差距不断缩小,煤价逐渐统一。政府逐渐退出对煤炭产品的价格干预,煤炭价格随行就市,由供求双方自行在市场交易中确定。2008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在上调成品油价和电价的同时,以公告形式宣布冻结6月19日至12月31日电煤出厂价格,但是这种临时的价格干预是迫于2008年上半年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以及电力企业因为亏损过重会出现断电的危险。整体而言,我国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快于石油、电力以及天然气等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市场发挥其配置资源的根本性作用。但是,煤炭价格改革的程度仍处于低级阶段。煤炭价格改革

26、的终极目标,是走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道路。目前,我国煤炭价格的定价机制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煤炭价格反映供求双方的真实意愿。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我国煤炭的定价没有体现其真实成本,煤炭价格并未将煤炭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中国目前的煤炭使用模式并没有考虑煤炭开采所造成的地质损害以及煤炭使用所带来的环境后果,环境损失等外部成本没有被纳入煤炭定价体系。2008年10月27日,绿色和平组织、能源基金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的煤炭的真实成本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煤炭造成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外部损失超过1700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1%。我国每使用1吨煤,就带来150元的环境损失。

27、这其中还尚未包括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巨大成本。当前我国煤炭价格仅仅是其全部真实成本的四成。因此,真正实现我国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将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起征环境税和能源税,并提高矿区使用费标准等措施使煤炭的价格准确地体现其真实的成本,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煤炭带来的环境等各方面问题,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三)现阶段中国电力定价存在的问题电力工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地位决定电价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程度。电力价格改革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现阶段我国电价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

28、。发电、售电电价将由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则由政府制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将相应调整电价。目前从我国电力价格改革的现状来看,厂网已经分开,竞价上网逐步开始试点,然而输配电价并未独立定价,终端销售电价实现市场竞争更是遥遥无期。煤炭价格已经市场化,但电价仍受政府控制,“煤电联动”运行不畅。销售电价作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电力供求的信号,并未与上网电价实行联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远未发挥。2008年上半年,由于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电力生产成本明显提高,煤炭联动迟迟没有实施。2008年15月,电力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0.83

29、%,其中,火电企业全行业亏损22.93亿元。推进电力价格改革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放开市场准入,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煤电联动机制以解决“市场煤”和“计划电”存在的矛盾,建立透明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使电价能充分反映煤电成本和市场供需,政府加强对电力企业成本和价格的监管,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四)现阶段中国天然气定价存在的问题天然气作为一种高热量、低污染的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上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2007年,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一般占23%左右,而中国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仅为3.3%,我国长期以来“重油轻气”的思想导致天然气价格没有充分反映这种优质能源的实际价值。目前,中国陆上天然气由政府定

30、价或政府指导价格。政府控制下的天然气价格既无法及时反映出国际天然气价格的变化,又没有与可替代能源的市场价格挂钩,更未体现出天然气的热值、环保、便利等社会经济优势。目前原油、天然气和发电用煤之间的比价关系,国内约为10.240.17,而国际市场约为10.60.2。天然气价格过低严重打击了相关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并导致天然气资源的低效使用和过度消费。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对天然气井口价格一直实行政府管制,然而对天然气价格和生产商的过度管制导致了美国天然气供应的严重缺乏,最终天然气供应缺乏促使政府解除了对天然气价格的完全管制。天然气市场和价格的放开吸引了许多新公司进入天然气市场。激烈竞争所形成的

31、天然气价格使终端天然气用户受益匪浅。为避免天然气资源的浪费,我国必须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的关系,充分发挥价格在调节供需关系中的杠杆作用。四 中国能源价格改革的方向及预测(一)中国能源价格改革的方针及措施1.坚持市场化的方向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对能源价格的管制使我国能源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我国往往通过人为压低能源、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确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这种增长模式的瓶颈和带来的后果也已经显现。人为压低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

32、使中国制造的低廉商品输出到世界各国,这也等于将我国的能源等生产要素低廉地给世界各国使用。低能源价格政策导致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缓慢,大批能源企业亏损,政府只有通过对能源生产企业投入巨额的补贴以维持其运营,结果就是中国补贴世界的消费。偏低的能源价格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能源价格信号失真,导致能源的低效率使用和需求增长过快。“油荒”、“电荒”的频频出现;企业将增加投入、增加消耗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选择,缺乏提高技术含量、加速产业升级的动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在失真信号的指引下过度发展,加剧了资源的过度需求和浪费,使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由此形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经

33、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还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促使能源价格向其实际价值回归,由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决定价格。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市场化定价应反映能源生产和使用的外部成本以及能源的不可再生性,通过征收能源税等方式以实现能源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和代际间的合理配置。例如,煤炭的市场价格应反映煤炭生产和使用所造成的地质损害和环境损失等外部成本。坚持能源价格的市场化并不代表政府不再干预能源定价,政府仍然要对能源市场价格

34、进行监管,并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能源外部性问题。能源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还有自然垄断的性质,政府必须有所作为,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2.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能源的重要性决定了其价格改革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能源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当前,国内外宏观形势的紧迫性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步伐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源价格改革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能源价格改革进程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能源价格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因此能源价格改革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仓促和

35、冒进的改革会引发危机的出现。1988年,巨额补贴造成财政负担过重,中央决定理顺价格,大幅提高物价,导致全国刮起大规模的抢购风。草率和仓促改革引发了高通货膨胀甚至社会动荡的危机。邓小平很快总结了中央这次闯关的经验教训,表示“速度快本来是好事,但太快了也带来麻烦。通货膨胀主要是管理不严造成的,我们缺乏经验,我们的胆子够大了,现在需要稳。十亿人口的大国,要力求稳定。走一步,总结一下经验,有错误就改,不要使小错误变成大错误,这是我们遵循的原则”。我国能源价格改革首先需要总结历史的经验,能源价格改革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问题,必须在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和社会各个阶层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积极稳健地推进能源

36、价格改革“小步快跑”。3.建立合理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能源价格改革要首先建立合理透明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当前我国的能源价格大多都是“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政府补贴能源企业,能源企业补贴全社会。企业承担政府职能,这导致民营和外资失去进入能源行业的动力。在明确的价格形成机制的预期引导下,能源企业必须通过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合理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助于吸引民营和外资等多种资本发展我国的能源产业。在能源行业内部形成多元产权主体竞争的格局,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的生产效率。现阶段我国能源价格调整遭遇民众的较大阻力。一方面是居民已养成消费低价格能源的习惯,另一方面民众不了解能源

37、企业的生产成本,质疑涨价的合理性。因此,合理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有赖于能源企业生产成本的清晰。厘清能源企业的成本,建立依赖于供应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于促进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具有重要意义。4.增强市场结构的竞争性能源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国有资本必须占据主导地位。而国有资本的过度垄断是我国能源行业很多根本性问题的源泉。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导致不断扩大规模成为其首选目标。规模的庞大并不代表着实力的强大,片面地追求规模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能源的低效使用。国有资本的高度垄断弱化能源产业的竞争强度,从而导致企业运营的低效率。因此,提高能源效率必须在坚持能源领域国有资本占主导的前提下,增强市场结构的竞争

38、性,促进能源行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吸引和鼓励民营企业及外资参与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设中来。能否增强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关系到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成败。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形成寡头垄断时,推动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只会导致寡头联手操纵价格,并不会起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只有在充满竞争和潜在竞争的环境里,才能成长出高效率、低成本的能源企业。(二)中国能源价格走势预测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美国众多顶尖投行破产,“两房”由美国政府接管,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多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受到重大打击,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还未可知,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信心缺失,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特征明显,出口一直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以及造成的全球经济下滑直接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外部需求的收缩使得我国出口行业步入寒冬,大量出口订单被取消,大批出口企业破产。纺织、玩具制造、钢铁等行业面临严峻考验。我国政府为减缓出口下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出扩大内需的10项举措,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