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合唱教学的渗透_第1页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合唱教学的渗透_第2页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合唱教学的渗透_第3页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合唱教学的渗透_第4页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合唱教学的渗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合唱教学的渗透曹海英  【摘要】:正许多小学音乐老师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小学阶段许多音乐教师都是在中、高年级才开始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大家普遍认为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积累少,无法接受和适应多声部歌曲的演唱,更适合学唱单声部歌曲,所以对合唱只字不提。而随着中高年级二声部合唱歌曲的大量出现,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对合唱的感性认识以及应具备的合唱基本技能,一下子难以适应,从而无法顺利进行合唱。所以每当进行多声部歌曲的训练时,教师要么把几个声部生硬地加在一起、草草了之,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和声的美感;要么索性把多声部歌【作者单位】: 长沙市燕山小学; 【关键词】: 合唱教学

2、多声部 学生感受 音乐课 小学低年级 歌曲 低年级学生 多声音乐 和声 二声部合唱 【分类号】:G623.71【DOI】:CNKI:SUN:ETYY.0.2010-08-039【正文快照】: 许多小学音乐老师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小学阶段许多音乐教师都是在中、高年级才开始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大家普遍认为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积累少,无法接受和适应多声部歌曲的演唱,更适合学唱单声部歌曲,所以对合唱只字不提。而随着中高年级二声部合唱歌曲的大量出现,改进中小学合唱教学的新思考北京市朝阳区“开发中学合唱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焦瑶等发布日期: 2007-11-03 来源:主

3、题词:改进 合唱教学 新思考 合唱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艺术通用语言,是大自然中最和谐的音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合唱课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持久而深远的作用。从整体看,我国虽然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但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还存在普及面不广、合唱教师贫乏、合唱教学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等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当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是以教科书为唯一课程资源,而教材中的声乐内容又不够经典,合唱的内容极少且不够系统,不仅与学生的生理特点有一定差距,也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歌唱兴趣和特长发展需要,成为制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现在的学生喜欢合唱吗?他们是

4、如何看待合唱的?课堂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对合唱教学有哪些想法与建议?本文从这些问题的调查入手,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改进中小学合唱教学的新思考以及有应用价值的教研建议。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按全区地域分布从部分中小学抽取1个教学班,采用课题组教师编制的无记名调查问卷,以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 511 份,回收有效问卷421份,回收率为82.39?。其中,小学生占35.87?,初中生占30.17?,高中生占33.96?。问卷设计主要参照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声乐教学内容,数据处理采用Excel统计并进行百分数分析。二、结果分析(一)学生对唱歌的态度调查数据说明,绝大

5、多数学生非常喜欢唱歌。他们把歌唱作为最快捷、最省时、最直接的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并能从中获得愉悦与成功的感受。表1显示:喜欢唱歌的学生占85.75%,不喜欢唱歌的占14.25%,其中初中学生的比例偏多,占初中被试的22.05%。这种现象有多种成因,可能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害怕、害羞、怕别人笑话等心理活动;也可能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声音的稳定性差,声音经常处于沙哑状态致使音色不好听。(二)学生喜欢采用的唱歌形式学生比较喜欢合唱这种歌唱形式,他们对合唱概念的理解随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清晰、明确。表2显示:在独唱、重唱和合唱这三种歌唱形式中,喜欢合唱的学生占47.03%,喜欢独

6、唱的占38.48%,喜欢重唱的占14.49%。其中,小学生对合唱的理解是“大家一起唱”,初中生理解为“由多人演唱,有声部的配合”,到高中时的理解发展成“合唱是一种集体的艺术,要求团结协作,培养集体意识”,“要求不同声部的声音和谐、统一”。通过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喜欢合唱的看重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而喜欢独唱的更愿意展示自我。其实独唱与合唱这两种歌唱形式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独唱体现演唱者音乐表现的独特个性;而合唱的演唱,更多强调的是合唱队员的发声的统一、音色的统一、声音位置的统一和音乐表现的统一。(三)学生参加过合唱队的情况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参加过合唱队的学生人数呈现出一种

7、增长趋势,而没参加过合唱队的学生人数呈现出一种下降趋势,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迹象。表3显示:第一,从教育阶段的纵向比较参加过合唱队的学生人数,小学阶段为24.50%,比值偏低;初中阶段为44.88%;高中阶段上升到63.64%,人数过半。这反映出合唱教育是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而稳步递增的规律,与学校教育环境和我区音乐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不无关系。第二,从教育阶段的横向比较未参加过合唱队的学生人数,小学逆差为51%,初中逆差为10.24%,高中顺差为27.28%,这个差值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于音乐不断变化的需求。其中,初中阶段是一个分水岭。小学生对于音乐的需求还处于潜意识,初中阶段如果引导好

8、,会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参与程度,高中生对音乐的需求由潜意识转换为主体的社会需要,教育对于他们的需要开始从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从被试人数来分析,高差9.29%,低差2.14%,平均差为6.43%,说明这个调查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未参加过合唱队活动的人数大于参加的人数比值,说明中小学的合唱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四)学生对合唱活动的愿望多半数学生有参加合唱活动的兴趣和愿望,说明我们的合唱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趋势乐观。表4显示:希望参加合唱活动的学生占57.01%。其中,小学生认为“合唱声音很好听”,“可以上台展示自己,还可以提高歌唱水平”;中学生认为“合唱可以放松心情,解除烦

9、恼”,“还可以提高素养、结实朋友”;高中学生认为“合唱可以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陶冶情操”,“唱歌可以放松心情,感到快乐”。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合唱活动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合唱教学活动能起到调解学生心情、帮助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改进合唱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益于发掘这些潜在的教育因素。 不愿意参与合唱活动的学生有42.99%,且从小学到高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初中学生不愿意参加合唱活动的最多,他们认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 或“浪费时间”是主要原因;高中生虽有所回升,但不愿意参加的理由也是怕“耽误时间”。这种分化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小学生属于童声,音色明亮悦耳,适合他们演唱的作

10、品很广比如:女声的 、多声部的等比较容易训练。而初中生正是变声时期,声音不稳定,音色不统一,专门为他们出版的合唱作品集奇缺,在音乐课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没有好的训练方法,即使两个声部的作品也是很难完成的。高中学生多数已经度过变声期,特别是女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变声,可以进行声乐训练,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能够提高演唱能力,能够体会到合唱中优美的和声带来的声音、声部和谐的美感。二是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相信甚至崇拜教师,比较容易受到感染。初中学生刚刚告别童年,渴望自身的成长,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具有叛逆心理和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声音与心理特点给教师组织合唱教学活动增加很大难度。高中生心理趋

11、于成熟,具有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可在感受合唱艺术魅力的过程中将心理的外在的表现转化为内在性格的塑造。三是学生面对课业负担和承受中考、高考压力的同时,学校、教师、家长中存在看重学习成绩却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形成学生无法自主选择活动意愿的重要因素。(五)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合唱的情况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在音乐课上经常能学习合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合唱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爱好。 表5显示:中小学生在音乐课上经常学习合唱的占52.73%,偶尔唱过的占42.99%,从没学过的占4.28%。其中,能经常合唱的小学生表示“可以训练我们的声音好听”,初中

12、生表示 “这是老师安排的”,“是教材要求唱”,高中生说“合唱是必修课”“合唱的歌声很美好,经常唱能提高自身素质”。这说明教材中安排有合唱内容,大多数教师都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但是目前教材中的合唱内容和适合学生的合唱作品都偏少,在学习压力和生理变化的影响下,课堂教学还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合唱的需求,合唱教学还有待改进。(六)学生对音乐课所学歌曲的态度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课上学习的歌曲,如:黄河大合唱、国歌、感恩的心、欢乐颂、同一首歌、送别、雪绒花、可爱的家等。这些歌曲在学生心灵中播撒下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的种子,体现出学科育德的功能。    表6显示:66.27%的学

13、生喜欢音乐课所学歌曲,说明音乐教师注意到音乐课所选歌曲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这样的教学才能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是还有1/3数量的学生对音乐课所学歌曲不感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材的安排和教师的教学,都应进一步补充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感。(七)学生对音乐课歌唱曲目的学习希望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在音乐课上学习一些流行歌曲,反映出这个时代青少年的共性特点。音乐教学要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加以因势利导。表7显示:59.15%的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且中学生占的比例最大,他们建议在音乐课教学

14、中 “增加流行音乐或作品”,“增加演唱机会”,“多组织合唱比赛”,渴望在追求流行音乐中展现个性,说明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另外,近乎1/3的学生希望增加外国作品,说明学生渴望拓展知识领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流行音乐以大众需求和市场销量为主要目标,它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都市化,乃至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产物。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流行音乐动感和富于变化的节奏,生活化和通俗易懂的歌词,美丽的包装都极吸引青少年。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流行音乐是欧美、港台、大陆流行乐坛最时尚、最酷的单曲或歌舞组合,是流行榜主打歌,是唱片公司的MV,

15、是灯光刺激、音响震憾、场面火爆、视听极具冲击力的现场音乐会。有学者就这一现象提出如下四层分析:(1)青少年期是情绪、感情突变的时期,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不“过瘾”,不能满足要求,因而他们更热衷于能够表达原始感情且歌词语言通俗的流行歌曲;(2)他们亲身感受到流行歌曲中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旋律变化以及爵士节奏,而产生快感;(3)少年们对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和爱好感到同情,羡慕并模仿他们,从而产生了对流行音乐的兴趣;(4)学习古典音乐在技巧上困难太多,而流行歌曲无论是演唱或者是演奏均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更爱流行歌曲。音乐教师应如何看待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教学的冲击?是新课程背景下必须思考的教研新问题。三

16、、对策建议(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增加班级合唱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合唱训练,感受到合唱的艺术魅力。定期开展校内、班级合唱汇演,校与校之间的合唱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进集体意识、合作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二)树立学科育德意识合唱是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和谐共处的一种极好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合唱的声音美,声部的和谐美,师生间的心灵美。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和宽松的教学环

17、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歌唱。教师在排练过程中应当时刻强调集体的作用,强调用心来体验作品、动情的演唱作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集体合作的魅力,同时要给予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在曲目上选择旋律、和声优美,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稍有难度,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和掌握的作品,请唱得好的同学做示范,使学生发现通过合唱的训练自己歌唱的能力在加强,通过感受、感悟、净化与升华,获得成就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三)重视变声期的教法研究教师应重视和研究学生变声期的声音训练,多进行教师间的教学研讨与交流,使经验得到分享,在提高合唱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做到教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科学、

18、合理,如:柯达伊的“卡农”式合唱教学法,节奏练习、节奏接龙等。多以鼓励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变声期学生的声音训练和声部安排等。(四)开发合唱课程教学资源改变以教科书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现况,积极开发丰富,多元化的中小学合唱课程教学资源,如:不同演唱形式,不同的声音类别,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学段的合唱作品文集、以及音像资料等,从形式上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合唱中体验成功、体验成就感。(五)提高教师的合唱教学能力音乐教师应该具有比较全面的教学能力,如;课上指导学生赏析、演奏、演唱的能力;简单的音乐创作的能力;课下组织、指导音乐社团活动的能力等。完成丰富的合唱作品必将丰厚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厚学生的音乐能力,开阔师生的艺术视野。在这一点上,教师不能有空白,更不能为学生留下空白。应通过专家讲座指导和教师合唱团活动,提高教师合唱欣赏、排练技能水平和专业艺术素养,(六)调动学生参与合唱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