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第一讲讲稿._第1页
茶文化第一讲讲稿.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国茶文化第一讲 茶文化总论教学目标:1了解茶文化的概论。2 掌握茶文化的内涵。3.感受和体验中国深厚的茶文化教学重点: 掌握茶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 :茶文化的道(茶艺的理念)教学过程:引言:配乐散文悠悠茶韵 北方人爱酒,辛辣、烈性,那直呛嗓子眼的老白干一喝下去,两朵红云 飘上了脸,人就变得俊美,豪放。南方人喜茶,大街上随便走走,五步一阁,十 步一轩,售茶、泡茶、品茶,随处可见。我曾留心过厦门的茶室,装修多古色古 香,名人手书的招牌镶嵌在门脸上,风格独具。木格门,小

2、轩窗,各式瓷瓶、书 画点缀其间,自是端庄典雅,别有洞天。有茶室处便芳香四溢,有茶室处便风韵 别致古风犹存。初来厦门串门儿, 看到主人盛情烫杯泡茶, 总有些受宠若惊。 殊不知这是闽 南最常见的礼节, 寻常巷陌,妇孺皆会。看到人们用那小如美女薄唇的茶杯盛茶, 心中常不免暗暗叫苦,那么一点点,哪儿够喝呀。其实这“喝”字理解得极不准 确。闽南人泡茶不是为“喝” ,而是为“品”。小心翼翼地捧起一盅茶,缓缓送到 唇边只那么轻轻一啜,悠闲洒脱,幽雅之至。品茶者的感觉大约也赛过神仙了。 在厦门,泡茶不单单是为了解渴,倒是一种习俗,一种礼节,一种文化,一道风 景。无论盛夏的傍晚还是秋风萧瑟的黄昏,都能看到店前树

3、下,朋友三五围坐, 泡茶聊天,一边是主人尽心尽力地添茶续水, 一边是客人的频频品茶, 此起彼落, 唇齿留香伴着神采飞扬地“神聊” ,天南地北,喜乐悲欢,就统统都涌上这小小 茶桌,茶香缕缕驱散了人们的辛苦疲劳,忧愁烦恼。品茶品到路静人稀,万籁俱 寂时分也是司空见惯的场景。北方人泡茶,可没那么讲究。客人进得门来,主人抓一撮茶叶放在杯子里, 开水一冲,大功告成。全没有烫杯,续茶的繁琐。仅从这一个生活细节也可以看 出南方人活得细致,透着精致,那养成的性情自然也就比北方人细腻委婉得多了。说到茶道我是一窍不通的。但自从观看了茶道表演,就颇感儒雅优美,不愧 是一种国粹。记得那天的表演者都身着唐装,三男品茶,

4、三女续茶,详细环节已 记不太清楚了, 但泡茶女子那份从容娴雅的神情, 一双纤细灵巧、 技艺纯熟的手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身着蓝底素花袄的女孩儿, 那精美绝伦的茶具, 那舒缓轻 松的古乐,把人带到了遥远的古代,让人如梦如幻,难以忘怀。在厦门似乎哪条街道都有茶室, 但我一般不去那儿品茶, 总觉着自己是个门 外汉,去那样专业的地方,未免太正式也太奢侈了,不如去海边泡茶,来得轻松 自在。同家人在黄厝海滩上泡茶,那真是一种享受呀。撑起一顶太阳伞,面对着 茫茫的大海,一盅香茶在手,可以细细品味.同起伏的大海一道呼吸,望飞鸟上 下盘旋,名山大川,影片歌舞,家常儿女,自是无话不谈,妙不可言,幸福须分享, 千

5、真万确呀。亲友难得相聚,转眼又各奔东西。眼前香茶热气缭绕,让人感到生 之美好,生之可贵。于是,在南国海岛,我爱上了茶。香茶在手,可以忘忧,这来自天然,连接 亲朋的茶哟,让人品尝到了生活的味道。但愿生活里总有茶叶飘香,茶韵悠 悠。一、总论 说到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成为人 们的必需品, 直到今天, 在中国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同样是一日不可无茶, 乾隆 皇帝也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梁实秋在雅舍怀旧里这 样说道,不喝茶还能成中国人?早在唐朝的杨华更是累日不食犹得, 不可一日无 茶也。茶,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经历了药用-食用直至成为人们喜欢的饮料,

6、已经有数千年之久, 在漫长的岁月中, 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 制造、品饮、应用, 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 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 追本溯源, 世界各国引种的茶种,茶叶加工的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 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等,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国传播出去的。茶虽与咖啡、 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但茶已经远远超过了自身固有的物 质属性,不仅仅简单作为一种饮料而存在, 茶与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的精神食 粮,成为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 周公,数千年来,茶不醉人人自醉。 人们用文言, 用白话,为茶作传,为茶礼赞, 孕育出灿烂

7、的中国茶文化, 从作为物质本体的茶叶, 到古朴典雅款式优美的茶具, 景致优雅的茶楼,以及给人享受的茶诗、茶书、茶画,还有渗透到国民精神中的 种种茶礼茶俗,都是茶文化所涵盖的内容。 茶文化既包括了茶又包括了饮茶之人, 更包括了饮茶本身的行为,以及茶人所成就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体系中, 长期占有 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古代为数众多的文人士大夫对茶和茶文化的倾心于投 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塑造中国茶文化的内在品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 这种特定的茶文化又对文人士大夫内在性格与精神, 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 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古代文化

8、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的。一杯春露暂留客,两 腋清风几欲仙。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不 可少的,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不论是富有之家还 是贫困之户, 是上层社会或平民百姓, 也不论是社会活动或闲散家居, 莫不以茶 为礼。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 为人类创造了茶叶科学技术, 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 富的茶叶历史文献,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 不仅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专著, 而 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 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唐代以前已经出现不少茶叶文献,到了茶经问 世以后,茶叶专著更是不断出现,到近代为止

9、超过200种,与此相呼应,历代文 人,为茶作传, 为茶礼赞留下了数目巨大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仅仅现代依然流 传于世的茶叶诗词就达到2000首以上,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茶已经渗 透到人们的方方面面,茶与婚礼、祭祀、佛教、歌舞、戏曲、美术、小说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茶作为中国的国粹已经走出国门, 饮茶习惯已经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沏上一壶清茶,在悠 扬的古乐声中,让我们回味令人神醉的茶文化。二、什么叫茶文化?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 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 是茶与文化的有机 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俗、茶艺、茶道

10、是我们探寻茶文化内核的三条必通之途, 是中华茶文化这 只“传世宝鼎” 的并立三足。我们若要真正得中国茶之至醇韵味, 就非对此茶俗、 茶艺、茶道做一深究不可。 掌握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犹如把住了中国茶文化的 枢机,以次为纲,中国茶、中国茶文化脉络尽知。茶俗是指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事实上,人类最早认识到的茶, 只是将其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茶客医疗疾、果腹、止渴等,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茶与大众生活的息息相关 之处。茶俗正是茶文化殿堂的第一重大门, 只有开启了这扇大门, 才可能真正迈 入神圣的茶文化宫殿。若从茶俗、 茶艺、茶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1、上来说, 茶艺则应当是茶文化的形 象表述,使其表层意韵。 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 还是深奥 玄妙的茶道精神都必须通过茶艺这扇玲珑剔透的茶文化之窗来展示。然而,若是光有“原始存在”的茶俗、精致美妙的茶艺,而不将茶文化的内 核进行系统化,凝炼化,从而提出形式上的“茶道”的话,我们中华茶文化就不 能征服得了那麽多的人们。 正是由于有了这让人捉摸不透确有实实在在的 “道”, 茶才从平凡走向经典, 从粗鄙走向了典雅, 从遥远的远古走向了绚丽的今世, 从 中国走向了世界。从大的方面着眼的话, 则一切茶艺地无非是茶俗二字。 茶俗或者说大众的茶 事活动,就是催生茶艺的土壤,也是培育茶道理论的

12、基础。分说之后,在合而为 之。“俗”为根本,“艺”为表征,“道”是精髓,至此,中国茶文化逐稳健、精 实地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新的世纪,中国茶文化将更加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新的世纪,中国茶文化将以更加艳丽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艺术的殿堂。 新的世纪,中国茶文化将以更为深邃的内涵、 经典的思想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三、内容安排:(一)茶知识:1、说古论今知茶史(饮茶发乎神农,用于印上,历经唐代 的发扬,宋代提升为评赏意境。在由明代的演进推广,迄今, “茶”早中国至少 吟咏三千年以上了。2、草木仙骨说茶类(六大茶类)3、注春啜香讲茶具4、汲泉扫雪说选水(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5、雅室清供看茶馆(乐茶之要

13、,在与清闲,因此品茗场所,清幽二字 是真谛。原则风格统一、基调典雅、布局疏朗、点缀合度、功能全面、舒适 实用。(二)看茶艺(三)评茶诗 茶唐 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 注:这是一首有名气的一言到七言诗(又称一七诗)作者简介元稹(779831),河南洛阳人。八岁丧父,少经贫贱。公元802年与白居易同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不畏权奸,敢于向皇上进谏,其后遭 贬,又官至宰相,再遭贬,出任绍兴浙东观察使。与诗人白居易友善,其诗世称 “元白体”,诗歌通俗易懂,对社会矛盾多有揭露。其名篇

14、莺莺传,成为元 代著名戏曲西厢记蓝本。赏析这首诗原题为一字至七字诗。作者白注云: “同王起诸公送白 居易分司东郡作” 。可见,这是一首实塔形送别诗, 因为白居易要升任东都洛阳, 作者与王起诸公举行欢送会,宴席上各以“一字至七字”作一首咏物诗,标题限 用一个字。笔者查阅全唐诗 ,获知当时白居易本人亦当场写了一首竹诗 作答,那作诗场面是非常热烈而奔放的。通过茶诗,今天我们尚能窥见唐代茶道盛行状貌。作者从自然可见的茶 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总用茶自身视角拟人化手法, 写它与外界关系。你看它:“香叶,嫩芽”,又专爱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 却 世的烦恼,在到超

15、然物外的境界。其后的两句“碾雕”与“ 织”, 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 “铫煎”与 “碗转”两句,写出“铫子”(比壶高,有柄、 )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 面上的茶沫 花之类。末四句,极言饮茶乐趣,是全诗题旨所在。 “夜后邀陪明月”与“晨前命对 朝霞”两相对仗工整,从时间跨度上,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夸张 手法运用恰到好处。 最后两句,点出茶道最高理想境界, 是:能够“洗尽古今” , 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既能拂去过去的不称心事, 又会在忘却中 “人不倦” , 醉中有醒,警觉日后行为的指向,鞭策前进。小小一首茶诗,贯穿着中国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文化意识,怀抱着“以 天下为已任,为生

16、民立命,为天地安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友人共 勉,也隐含对白居易此去东郡的希望。七碗茶唐代卢仝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把饮茶之妙写得淋漓尽致, 堪为千古绝唱, 故为历代尊为茶圣。 这是唐代品 饮生动写照,每喝一碗都会产生新的灵感, 茶饮到了第七碗, 便会两腋生风飘飘 然,若腾云驾雾登仙界去了。 这般境界, 真是诗人对茶叶功能和饮茶乐趣神韵的 极尽夸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因其对仗工整, 琅琅上口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所谓茶联, 即指与茶有

17、关的对联, 可以认为是我国 对联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对偶工整,联意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 精华。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美酒千杯难知己清茶一盏能醉人?茶联:1、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欣赏:在幽雅的环境中煮茶论诗,是一件多么惬意的雅事。2、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欣赏:茶与书同样令人陶醉, 可见它不仅是满足人们一种生活需要, 它实在也是 一种精神享受。1、 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欣赏:北京名茶馆的名联, 道出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与我文明古国相称。 中国才是 茶的故乡。四人小组合作,创作关于茶的诗歌或对联。(五)精行修德 - 说茶礼

18、论茶道 (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特质, 而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亦有传统的精神。 有“酸甜苦涩调太和” 的中庸之道。 有“朴 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些属于中华文化的行谊,自有其成为中国 茶道的文化背景。)对茶艺的理念: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传达的是纯 雅 礼 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结束语人生如茶,生命的清茶浮于命运的清水上。茶已尽,而余香犹存。茶,品 不尽,道不完。在茶香幽幽中,请同学们去慢慢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业 :1、茶文化的概念2、通过学习,结合自身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茶艺之本 (纯)茶艺之韵(雅) 茶艺之德(礼) 茶艺之道(和)以下无正文Pour l e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a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ad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