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_第1页
比较教育研究_第2页
比较教育研究_第3页
比较教育研究_第4页
比较教育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年1月月1日星期六日星期六比较教育研究青岛大学 杨慧娟同样是上课,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一 、什么是比较 字典解释:比较1,蜜也,引申为亲近,象两个人背靠背,肩并肩,表示两个人关系亲近,二人为从,表示两个人关系亲近,再进一步引申,就是同亲和也,表示是比较和谐的,彼此契合的,再进一步,和也, 比较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 较:对事物进行对比以显出异同或高低:较量|比较 算计: 朱熹所写的朱子语类卷十九:“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明 唐顺之 答江五坡提学书:“比较同异,叅(can,shen,cen)量

2、古今。 ” 鲁迅准风月谈喝茶:“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 在汉语词典中,比较是这样解释的:根据一定的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 现代汉语词典: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高下、异同。(1)根据一定的标准(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3)对象间有内在的某种属性联系 英语中经常用compare,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种,在意思上,同样有两个意思,就是比较,或者与,相比,二、 狭义的比较研究 随着各国交流的日益加剧,比较研究的出现是很自然的事。正如一个人总是从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一样,一种思想也可以从他种思想中了解自

3、己的特征。陈寅恪当年在谈到比较语言的必要性时说:“欲详知确证一种语言之特殊现象及其性质如何,非综合分析,以研究之,不能为功。”三、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1. 萌芽阶段 古希腊色诺芬(Xeuophon,公元前430前355)关于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古罗马西赛罗(Cicero,公元前143前106)在论演说家一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文化教育状况。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在其珍贵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方教育的情况。 突尼斯的伊本卡尔(Ibn Khaldum,13321406)非常欣赏东方伊斯兰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比较的要素表示关注,对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某些

4、见解。1647年,瑞典的约翰洛克森纽斯(Johan Loccenius)已开始对一些国家的教育历史进行比较。 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佩带(Willan Petty,16231687),法国的狄德罗(D.Diderot,17131784)、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也对教育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2. 形成阶段 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的教育。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17751848),美国的霍拉斯曼(Horace Mann,17961859),英国的马修阿诺

5、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这个时期,比较研究法虽有发展,但仍以描述为主,是一种带有功利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还不能解释教育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比较分析的方法也未成为对研究者们起主导作用的方法。3. 发展阶段 20世纪前叶,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不少国家开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例如,康德尔(Isaac Kandel,18811969)认为比较研究应从历史的纵向着手,并结合整个国家的其他背景。 汉斯(Nicholas Hans,18881969),施奈德(Friedrich Schne

6、ider,18811974),马林森(Vernon Mallinson)等坚持认为对各国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应着重分析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4. 成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加自然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定量资料深入分析教育结构,确定各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精密、更精确的方法。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是乔治贝雷迪(George Bereday,1920)。他在对历史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吸收、批判的基础上创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法,从而使比较法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条件与规则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条件与规则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

7、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 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惟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多(双)边性 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

8、比较。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例如,英国的Public school与美国的Public school就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贵族学校,而后者则是贫民学校,不具备可比性。基本的做比较研究的程序:(1)首先是确定活动的对象,比较什么;(2)其次是确定比较的标准,和范围,依照标准衡量不同的对象;(3)概括总结相关的异同,最后得出比较的结论。 那么这样的程序之下,所使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发现事物之间异同的工具、手段都可以视为是比较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比如,调查法,文献法,分析法,测量法等。 史学

9、家,陈寅恪说过:当我们从特定的方法论的范畴内来看待比较的时候, “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歌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可追诘,更无所谓研究之可言矣。 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在教育领域我们就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1)对象上,我们的指向是什么;(2)在比较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核心要素是比较的标准;(3)我们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如,我们比较美国的义务教育和中国的义务教育, 作为教育研究方法的比较,强调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对象的可比性;(2)确定一个标准;(3)强调的是和而不同;(4)性质上的多重性;(5)

10、研究方式上存在多样性;(6)研究结论的规范性。四、什么是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 研究:它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借鉴 。通过比较不同的教育制度,探讨教育的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本国的条件进行取长补短,为提高教育质量服。 教育过程中为什么要比较比较的目的 具体而言,我想有以下几点: (1) 通过与国际其他的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寻找到中国在教育上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进一步的对我国教育进行修改和完善。 (2)通过对各个国家的教育进行比

11、较,我们可以找到教育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我们应用这种规律来为我国的教育进行宏观的把握和规划。 (3)可以促进各国之间教育的交流和相互合作。在当今这个经济教育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合作也越来多了,教育合作也受到了重视。运用比较研究法研究教育的规则:(1)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2)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3)比较事物的本质。(1) 首先供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最好是第一手资料。其次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通的情况。最后要求资料具有典型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采样的科学化,资料归类合并的程序化,资料收集人员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深厚的基础理论素质。(2) 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甚多,而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密切联系的,所以应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在比较时,任意选择个别条件,片面地进行比较,或者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进行比较,都是不正确的。(3) 事物不仅有现象的异同,更有本质的异同。比较研究不能仅抓住表象而忽视本质,否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事物。“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即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识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室,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