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程课程教学总结_第1页
中医学课程课程教学总结_第2页
中医学课程课程教学总结_第3页
中医学课程课程教学总结_第4页
中医学课程课程教学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临床部分课程教学改革一、 课程定位与作用:中医学临床部分课程是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临床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对于培养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用中医药的方法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二、中医学-临床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医内科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程序的目标。三、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讲授学时课内实践时数自学时数讨论时数课外实践时数其它72362424四、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内

2、科学的部分内容包括:感冒、内伤发热、咳嗽、哮喘、心悸等20个病证使学生巩固掌握上述病症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和常见内科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正确运用中医四诊检查、辨证论治对内科常见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和处理, 改革方式:在教学中1.根据临床专业学生中医基础较差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从逐渐熟悉中医理论到慢慢理解和领会,过度到会简单的应用,利用病例教学法分析一些典型的病例突出中医药的特点,培养学生中医药意识和思路,2将现行的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逐渐融合现代医学的内容,首先从最常见的发热、咳嗽开始逐渐发展到胸痹、中风、水肿等全部教学内容3.

3、注重中医与西医理论的联系,如:痰证与高血脂的关系,肾虚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关系等以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感冒 1.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2.叙述感冒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寒包火感冒当清里温表。5.简

4、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教学时数2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二节内伤发热教学内容:1.讲述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及与外感发热的鉴别。2.讲述内伤发热的治疗应以实火宜泻,虚火宜补为基本原则,并应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主。3.讲解内伤发热的证治有:气郁发热证,用疏肝理气,解郁泻热法,丹栀逍遥加减。血瘀发热证,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加减。湿郁发热证,用利湿清热法、三仁汤加减。气虚发热证,用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加减。血虚发热证,用益气养血法,归脾汤加减。阴虚发热

5、证,用滋阳清热法,清骨散加减。阳虚发热证,用温补阳气,引火归元法,金匮肾气丸加减。教学时数2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三节 咳嗽教学内容:1. 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2. 分析咳嗽的病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分析咳嗽的病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3. 讲述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4. 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外感咳嗽:风寒袭

6、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泻白散、黛蛤散加减;谈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教学时数2 以课堂讲授为主,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四节 哮喘教学内容:1. 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2. 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3. 说明哮病

7、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4. 讲述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火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5. 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说明发作时应祛邪利气。寒证: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证:用清肺泄热,化痰平喘法,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火证:用解表清里法、麻黄杏石甘汤加减。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金匮肾气丸等。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教学时数2 以课堂讲授为主,

8、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五节 心悸教学内容:1.介绍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历史沿革及病症范围。2.讲解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明确心悸的病位、病性及常见病机类型的区别、联系及演变。3.讲述心悸的诊断,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详细讲解心胆气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等证候类型表现特点,治法方药。教学时数2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六节 胸痹教学内容:1.介绍胸痹心痛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2.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及过食肥甘者的机理,了解虚、瘀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3.详细讲解

9、胸痹心痛的辨证要点点及治疗原则,重点讲解心脉瘀阻、阴寒内结、痰浊闭阻、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弱等病证类型的辨证施治,明确临床治疗时的标本缓急。教学时数:2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七节 眩晕教学内容:1.介绍眩晕的证候特点及历史沿革。2.讲解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痰与瘀血的特征和区别。3.详细讲解眩晕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的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重点讲解眩晕治疗的标本缓急以及各型治法、方药与加减。教学时数:2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八节中风教学内容:1.介绍中风病的的概念、历史沿革和范围。2.分析中风病的病机

10、要点,其病位在脑髓血脉,基本病机是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导致脑脉痹或血溢脑脉之外。其以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中心证候。3.叙述中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和辨证要点。4.明确中风病证治内容。重点讲解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用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法,化痰通络汤。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用平肝泻火通络法,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用化痰通腑法,大承气汤加减。气虚血瘀证,用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法,补阳还五汤。阴虚风动证,用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法,镇肝熄风汤。痰热内闭清窍证,用清热化痰,祛痰开窍法,羚羊角汤、安宫牛黄丸加减。痰湿蒙塞清窍证,用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法,涤痰汤加减。元气

11、败脱,神明散乱证,用益气回阳固脱法,参附汤加减。以上主证中痰热内闭者,可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教学时数:2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九节 失眠教学内容:1.介绍失绍的基本概念、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明确失眠的病位、病性及常见类型。2.详细讲述各型失眠的证候特点,重点讲解清心安神、清肝安神、滋阴安神、清热化痰以及补益心脾、交通心肾、益气镇惊定志等治法、方药在失眠临床治疗中的应用。3.讲述失眠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4.介绍健忘的辨证施治。教学时数: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十节 胃痛教学内容:1.介绍胃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机

12、,以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为基本病机,明确脏腑关系。3.叙述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讲解胃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通”法的运用。5详细讲解胃痛的证治方药。教学时数: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十三节 泄泻学时:1教学内容:1.介绍泄泻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脾虚湿盛是基本病机。3.叙述泄泻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教学时数:2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十五节 黄疸(自学)教学内容:1.介绍黄疸的定义与范围。2.讲述黄疸病因,外因多为感受时邪

13、或饮食不节,内因多为脾胃虚亏、内伤不足。其病理关键是湿。3.重点讲解黄疸病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详细讲解阳黄、阴黄、急黄证治方药。5.简介黄疸病证的调摄护理以及预防的具体措施。第十七节 鼓胀(自学)教学内容:1.介绍鼓胀的定义、历代认识及其范围。2.讲解鼓胀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及气虚为本,气血水互结本标实的病理特点。3.讲解鼓胀证治分型及攻补兼施的论治规律、调摄护理。4.简介鼓胀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第十八节 水肿学时:1教学内容:1.介绍水肿的一般概念,并阐述古代文献对水肿病的认识。2.阐明水肿病因是由于外感风邪(寒或热)、水湿浸渍、疮毒内归,以及饮食劳欲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

14、失转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并简要提示水肿久延,肾气衰竭,水毒潴留的严重转归。3.讲述水肿病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为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和阴水之间的转化,夹杂与联系。4.介绍水肿病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结证,脾阳不振证。肾阳衰弱证的证候特征。5.讲解水肿病的治疗原则,阳水:疏风利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通阳化湿利水法,胃苓汤、五皮饮加减;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阴水:健脾利水法,实脾饮、附子理中汤加减;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并附述水毒潴留危重证候的治疗。教学时数:2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十九节 淋

15、证教学内容:1.介绍淋证的定义,简述古代对淋证的分类。2.阐明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肾虚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3.介绍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劳淋的证候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证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以补益清利并施。4.讲解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法,石苇散加减;气淋,实证用利气疏导法,沉香散加减,虚证用补中益气法,补中益气汤加减;血淋,实证用清热通淋法,小蓟饮子加减;虚证用滋阴清热法,知柏地黄丸加减;膏淋,实证用清利湿热,分清泄浊法,程氏萆分清饮加减,虚证用补虚固涩法,膏淋汤加减,劳淋治以健

16、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教学时数:2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二十二节郁证教学内容:1.介绍郁证的概念及范围,讲述郁症的证候特点。2.说明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主要是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3.阐述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证候特征、病史、性别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郁证需与虚火喉痹、噎膈、癫狂等病证相鉴别。4.讲述郁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理气开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对于虚证,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精神治疗对郁证有重要的意义。5.讲述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神惑乱、心脾

17、两虚、心阴亏虚、肝阴亏虚等郁证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教学时数: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二十三节 血证教学内容:1.简介血证是一类范围广泛的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2.简述对血证认识及治疗的历史沿革。3.讲述血证的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会导致出血,而主要的病机是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4.详细讲明血证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治火、治气、治血。5.分别讲述各种血证的辨证论治。鼻衄:热邪犯肺证,用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法,以桑菊饮加减;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以玉女煎加减;肝火上炎证,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血亏虚证,用补气摄血法

18、,以归脾汤加减。齿衄:胃火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以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用滋水清肝饮合蔷根散。咳血:燥热伤肺证,用清热润肺,宁络止法,以桑杏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法,以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证,用滋阴润肺,宁络止血法,以百合固金汤加减。吐血:胃热壅盛证,用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法,以泻心汤合灰散加减。肝火犯胃证,用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虚血溢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以归脾汤加减。便血:肠道湿热证,用清化湿热,凉血止血法,地榆散或槐角丸;脾胃虚寒证,用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法,以黄土汤加减。尿血:下焦热盛证,用清热泻火、凉

19、血止血法,以小蓟饮子加减;肾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以知柏地黄丸加减;脾不统血证,用补脾摄血法,以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肾气不固证,用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法,以无比山药丸加减。紫斑:着重讲述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教学时数:2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二十四节 汗证教学内容:1.介绍汗证的概念及范围。2.讲明汗证的病机主要是表卫失司,心液不藏郁热逼津外泄等,以致汗液外泄失常,而形成汗证。3.讲述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主要从出汗特点及伴见症状两方面进行,脱汗见于病情危急之时,而战汗见于急性热病。4.讲明汗证以属虚者为多,属实者少。虚证当益气、补血、养阴、

20、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并可酌加固涩止汗之品。5.讲解汗证的证治有:肺卫不固证,用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加味。营卫不和证,用调和营卫法,桂枝汤加味。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当归六黄汤加减。邪热郁蒸证,用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法,龙胆泻肝汤加减教学时数: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二十五节 消渴教学内容:1.简介消渴的概念及历史沿革。2.阐明消渴的病机主要是燥热、阴虚、血瘀,主要与肺、胃、肾三脏密切有关。3.讲述消渴的证候特征主要为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及尿有甜味。4.讲解消渴的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基本治则,并应根据病情适当结合清热泻火,健脾、补肾、涩

21、精、活血化瘀等法。5.讲解消渴的证治有:肺热津伤证,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消渴方加减。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玉女煎加减。肾阴亏虚证,用滋阴固肾法,六味地黄丸加减。阴阳两虚证,用温阳滋阴补肾法,金匮肾气丸加减。6.介绍消渴的预后及调摄护理。教学时数: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二十六节 虚劳教学内容:1.说明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症候发展到较重阶段的总称。简述历代对本病在理论、治疗上认识的发展。2.讲明虚劳的证候特征是出现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的一系列症状,且病程较长,久虚不复。3.讲述虚劳可由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多种原因所导致。

22、病机主要是五脏气血阴阳的亏损。4.阐明虚劳的诊断及其与肺痨、一般虚证的鉴别及联系。5.讲解虚劳的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为目,以及在病机上的相互影响。6.阐明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施治。7.讲解虚劳的证治有:肺气虚证,用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心气虚证,用益气养血法,七福饮加减。脾气虚证,用健脾益气法,加味四君子汤加减。肾气虚证,用益气补肾法,大补元煎回减。心血虚证,用补血宁心法,养心汤加减。肝血虚证,用补血养肝法,四物汤加味。肺阴虚证,用养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心阴虚证,用滋阴养心法,天王补心丹加减。脾胃阴虚证,用滋养肝阴法,补肝汤加减。肝阴虚证,用滋养肝阴法,补肝汤加减。肾阴虚证,用滋补肾阴法,左归丸加减。心阳虚证,用益气温阳法,保元汤加减。陴阳虚证,用温中健脾法,附子理中汤加减。肾阳虚证,用温补肾阳法,右归丸加减。教学时数: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第二十八节 头痛教学内容:1.说明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特点的常见多发病,也是有关疾病一个常见症状,又是有关疾病加重、转危一个先兆;了解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头痛及所讨论的范围。2.讲解头痛属外感者,以脉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