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XX - XXX - XX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XXX X20X X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Criterion in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in Sichuan(草案)20X X-X X-X X 实施20X X-X X-X X 发布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按GB" 1. 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_L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晓军、赵燮京、周孝强、陈琦、蒲波、赵小蓉、黄有胜、陈琨等。四川
2、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1标准适用范用本标准规泄了高标准农出建设的术语和左义,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田间工程标准、规划设 计要求、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标准农(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上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中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的出间工程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汁等 文件编制,以及项目的评 估、施工建设、检查和验收等活动。涉及耕地质呈:建设的北它项目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左。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所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 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50288-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50363-2006盯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15618-2008上壤环境质量标准GB50265-2010泵站设计规范WT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1119-2006 土壤监测规程NY525-2011有机肥料NY/T2148-2012高标准
4、农田建设标准DB51AT379-2003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DB51"8 16-2008四川省粮出建设等级标准DB5 lfT990-2010小型泵站设计规程DB51" 1196-2011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DB51AT1386-2011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泄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农田 Farmland指常年用于农作物种植的水田、旱地、水浇地和园地。3. 2 高标准农 HI High Standard Farmland是指上地平整,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上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素,田间灌排设施完善,灌排保障 较高,路、林、电等配套,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
5、栽培、节能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达到持 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农田。3. 3 高标准农 HI 建设 To. Construct High Standard Farmland是指在现有农田生产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出水利、出间道路、农出防护林和 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 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活动。3.4 土壤肥力 Soil Fertility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上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上壤 区别于成上母质和其他自然
6、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上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3. 5 耕作层厚度 Thickness of Farming Layer指经耕作熟化的表层土壤的厚度,单位统一为cm。3. 6 土壤质地 Soil Texture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3. 7 土壤障碍因素 Soil Constraints也称为上壤障碍因子。指土体中存在耕层浅薄、过砂、过粘、过酸、冷浸、潜有、重金属含量超标等 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上壤性质或形态特征,以及干旱缺水、溃涝、灌溉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对不利于 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外部条件。3. 8 田块 Plot出间未级固左设施所控(不包括水
7、田的出境)的最小范伟1。3. 9田面平整度Field Level在一左的地表范用内两点间相对水平而的垂直坐标值之差的最大绝对值。3. 1。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Integrate Grain Productivity指一立时期和一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综合投入,农田可以稳泄达到较高水平的粮食产出 能力。生产要素包括农田基础设施、上壤肥力,以及优良品种、灌溉、施肥、植保和机械作业等农业技术。3. 11 V.程质量保证年限 Period of Project Quality Guaranteed指项目建成后,保证工程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3. 12 田间道路通达度 Pl+ot Accessi
8、bility集中连片1 + 1块中,田间道路直达的出块数占出块总数的比率。田间道路通达度用十分法表示,最大 值为1.0°4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单元选择在田地相对集中连片、灌溉水源有保障的区域进行。规划内容主要包括 田间工程(“田网”、“渠网“、“路网”与“地力培肥”)建设、农业科技措施和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 设。4. 1规划准备4.1.1 收集高标准农田建设单元基本资料:建设区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土地利用现状:参照GBAT21010-20075也利用现状分类相关规左,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9、其他上地等类型进行调查。基本农田建设状况:包括有效灌溉而积、旱涝保收面积,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现状等。农田质量综合情况: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地下水位、pH值、上地综合生产能力等。图件: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壤改良利用分区图等。技术资料:相关技术标准,工程定额及当地物价等资料。4.1.2规划仪器与资料准备 测绘仪器:卷尺、测坡仪、GPS仪、全站仪(或经纬仪、水平仪)、塔尺、对讲机等。 采样工具:上钻、铝盒、环刀,钢卷尺,取样刀、铁锹等。 其它:影像设备、相关资料图件与记载、统计表格等。4.2规划方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行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相结合:由内向外、内外结合,自上而下、
10、由下而上 相结合与室内资料分析、野外勘测与内业工作相结合的方法,要充分应用当地土壤普查、测土配方和农业 种植业区划成果。4.2.1 资料分析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建设区地质地貌、气候、水系、,壤类型与肥力状况、基础设施条 件、灌溉渠系及道路分布、JJ也利用现状、农作模式与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建设区水土资源条件、 耕地集中与连片规模、交通方便程度,农业电网建设、动力配备与农业机具配套等条件初步拟泄建设区范 围,并在图上做好标记。4.2.2 实地调查根据室内资料分析成果,再到拟左建设区实地开展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基础 设施等调查, 全面查清区内水资源、上地资源、农业种植结构、
11、上壤障碍因素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子。通过座谈 与走访,充分了解群众意愿与需求。4.2.3 2.3确定规划方案4. 2. 3.1结合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从项目建设背景、建设条件、社会环境、建设投资及资金筹措等 方而,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项目建设必要且可行的条件下,初步拟左工程建设内容与布局,并完成野外 踏勘与测绘。43 3.2根据相关技术标准,确定田间工程的技术参数和结构尺寸,计算相关工程量,编制工程设讣 方案:根据相关预算左额标准,编制投资估算方案。确怎规划方案。经科学论证与反复比对,对规划的成 果进行补充、完善和优化后,确定高标准农出建设规划方案。4. 2. 3. 3编制“三图、一书、一
12、表”作为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应完成“三图、一书、一表”编制。“三图”:即高标准农出建设工程位宜示 意图、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措施平而布苣图、高标准农出建设单体工程设计图:“一书”:即设计任务书: “一表”:即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概算表。位垃示意图比例尺可根据建设区所在县(市、区)幅员而积大小确怎;建设面积3 000亩时,工程规 划图与工程设计图比例尺要求为1: 2 000:建设面积3 000亩时,工程规划图与工程设计图比例尺要求 为 1 : 5 000. o4.2 . 3.4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立项申请材料,提出立项申请。4.3 规划内容规划内容包括出间工程建设、农业科技措施与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
13、4. 3.1田间工程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是田间工程建设。通过出间工程建设,提高农田耕地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为 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提供条件,全而提高农出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增产能力。4.3. L1田网工程建设规划田网工程建设包括_L地平整、出形调整、土壤培肥和上壤改良等工程建设。通过出网建设,实现耕作 田块集中、出块规范成形,把农田建设成为“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上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4. 3. 1. 1. 1 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包括田面平整与田形调整。出而平整主要是控制出块内田而高
14、差保持在一泄范国内,以满足精耕细作、灌溉与排水 的技术要求。 出形调整是将对破碎分散或大小形状不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整,使地块平整 规则,以满足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盯水节能等农业现代化要求。平原区要集中成片,重点进行格田化建设。对规划单元内规格不一的田块通过挖高填低、小田变 大田等措施,调整为水平展布、形状规则、面积较大、便于机械耕作的格田。山地丘陵区要集中成线,重点进行梯田化建设。对规划单元内的农阳采取裁弯取直、降低坡度等 措施进行土地平整和田形调整,整理成等高水平梯田。2. 3. LL 2 土壤培肥与改良对土壤肥力水平差、养分状况不良的农田,要结合测上配
15、方施肥技术,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包括 增施农家肥,秸秆直接与过腹、堆泯还出,沼渣、沼液还出和绿肥翻压还出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对上层 浅薄、_L壤过砂、过粘、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田,要结合上壤培肥与农艺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 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4. 3. 1.2渠网工程建设规划渠网工程建设包括水源工程、田间排灌渠系、灌溉设施、渠系建筑物、泵站、农用输配电网等工程建 设°渠网建设要本着控制而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要根据地形、地 势、溪河等情况,结合田网与路网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调盯控制上壤水分,消除串灌串排,做到能 灌能排。5. 3. 1.2.
16、1水源工程新建、加固和改造小型水库、塘堰、蓄水池、井灌工程及引水渠首等工程,做到水资源合理利用、采 补平衡。4.3. 122田间渠系工程通过整修和新建,构建完善的出间排水工程和灌溉工程,提高防渗与输水性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形 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增加有效灌溉而积。 出间渠系布局出间渠系工程要以规划单元内原有主要的排灌沟渠为基础进行布局,尽可能利用原 有沟渠,截弯取直,减少与公路以及其它建筑物的交叉。平坝区田间排沟一般应与灌渠、溪河垂直布置:同级排沟、灌渠间相互平行排列,形成“非”字形排 水模式:丘陵沟谷区田间灌渠随地形布置,大湾随弯、小湾取直或分段取直,主排水沟应布于积雨面
17、积大 的一侧,沟渠尽可能傍山而行:田间农、毛渠布局。田间农、毛渠的渠顶位苣要尽可能高,以增大自流灌 溉面积;渠底必须低于田而,以利排水与灌、排两用。 田间灌溉渠灌溉渠可采用与排水沟相邻或平行相间布局两种形式。相邻布局时,排、灌沟靠在 一起,中间用坝隔开,苴中位于排水沟一侧的农田通过横跨排水沟的过水管道从灌溉渠引水灌溉:相间布 局时,灌溉渠与排水沟中间有农田隔开,从肖省耕地出发,尽可能采用相邻布局形式。 田间排水沟田间排水沟根据苴功能分泄洪沟、排涝沟、排渍沟。排水工程布局应与英他田间工程 (灌渠、道路、林网)布局相协调,达到科学合理、排水畅通的要求。在平原与平坝地区,排水沟一般与 灌溉渠分离;在
18、山地丘陵区,排水沟可选用灌排兼用或灌排分离的形式。渠系配套建筑物渠系附属建筑物指斗渠(含)以下渠道的建筑物,主要包括农桥、涵洞、制口、 跌水、便民池与量水设施等,渠系建筑物应配套完整,并根据排灌渠系配套要求进行规划。4.3. 123水资源管理对建设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 溉管理模式,配备必要的量水设施,按用水量和核准的水价收取水费,以管理促节水。在有条件且农民群 众积极性高的地区,大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提高项目区肖水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4.4. 3. 1. 2. 4 泵站泵站分为灌溉泵站和排水泵站。泵站的建设内容包括水泵,泵房,进、出
19、水建筑物,变配电设备等。4.5. 125农用输配电农用输配电设施包括高压线路、低压线路和变配电设备。主要为满足建设区排灌、植保、收获等农业 生产用电,应保证安全供电和使用方便。4.6. 3. 1.3路网工程建设规划“路网”工程建设包括农村机耕道、生产路及英配套设施等工程建设。通过路网工程建设,构建便 捷高效的1 + 1间道路体系,使田块之间和田块与居民点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农业物资运输、机械化 作业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与村民生活需要。4.7. 1.3.1路网工程建设布局机耕道与生产路的布局可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确泄,应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 路线最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4.8
20、. 3. 1.3. 2机耕道机耕道建设应能满足当地农业机械作业的通行要求。机耕道包括机耕干道和机耕支道,机耕支道是 机耕干道的补充,以保证田间路网布设密度合理。4.9. 1.3.3生产路应在每个网格内两相邻的机耕逍之间规划生产路,使之到达机耕道不通达的地块,主要用于生产人员 及人畜力车辆、小微型农业机械通行。生产路一般垂直于机耕道。在平原区,可在每两条机耕道间设置生产路:在山地丘陵区可根据地形条 件,在机耕道一侧或两侧设卷生产路。4.10. 1.4林网工程建设规划林网工程建设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而防护工程建设。通过实施林网 建设工程,预防和减少农阳的自然灾害,保持和
21、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FH生态系统安全。林网工程建 设规划应尽可能作到与护路林、生态林和环村林等相结合,减少占用耕地而积。平原区和的较平坦的丘陵坝区可规划网络状的林网,林网应与机耕道、大型输排水沟、河岸平行 排列,做到一个规划单元形成一个防护林网格。山地丘陵区可规划林带,林带应结合水上保持,根据坡度、坡向与地形进行规划,做到等高平行 排列,合理布局。4. 3. 2农业科技措施规划4. 3. 2. 1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为先导,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科技投入。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 的试验示范。1. 3. 2.2实行“一建带五改”与“五良配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作物品种改良、耕作制
22、度改革、栽培技术改进、种植结构改变和生态环境 改善;做到“五良”(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配套。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病虫害统 防统治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复种指数提高到200%以上。提高建 设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高产稳 产。4. 3. 2. 3推广农艺配套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合理进行布局作物,实行因上种植,耗地作物、自养作物、养地作物搭配:制 立先进的新型耕作制度,积极推广少免耕与增、间、套作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广新型农作模 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水资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倡实行水旱轮作制与三熟耕作制。5. 3. 2. 4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具
23、备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作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应到达50%以上:山地丘陵 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础条件上要有较大提高,主要作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应到达40%以上。6. 3. 2. 5技术培训确泄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对建设区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建设区农户农产品质 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的整体水平。7. 3.3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选择不同类型区,进行耕地质虽立位监测点建设规划。耕地质量泄位监测点建 设包括上壤肥力、商情和虫情立位监测点的配套设施和设备,主要用于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土壤肥力、 _L壤商情、虫害与上地综合生产能力及效益等变化情况进行动态 监测和自动测报
24、。项目县的_1壤墙情与 肥力监测服务应覆盖到高标准农出。上壤质疑监测规 划应符合NYAT1119-2006 土壤监测规程中相关规立。5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设汁与要求田间工程设计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田间工程设计的重点 是,田网”、“渠网”、“路网”与“林网”工程建设。5.1田网工程建设5. 1.1 土地平整上地平整必须集中连片进行。平原区宜不低于10。亩;丘陵区水平梯田化率应不小于90%.:山区水平 梯田化率应不小于60%。田块规格和平整度应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和出间管理要求。5. 1. 1. 1田而平整5.1. 1.1.1平整要求出而平整要充分考虑方便田间管
25、理、机械耕作要求。平整后的耕地,平原区应能适应机械化耕作;山 地丘陵区则应为小型耕作机械提供作业平台。出而平整时要按土方量最小等因素进行设计。要遵循“挖高填低、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分段求平” 的原则,做到就近挖填平衡、运距最短、工效最高。8. 1.1. 1.2平整工序一一表上剥离。田而平整时要注意对耕作层的保护,严格执行耕作层再利用方案,确保耕地肥力。 在作物收获后,应采用机械方法将需要平整的农田熟化表上层分厢进行剥K,剥离厚度20cm30cm。将 剥离后的表,搬运到平整区中间某一部位或邻近的非平整区堆存,堆存地点最好选用平整区域内的平均高 度田块,待底_L平整工程完成后用于表,回覆。底,平整
26、。对剥离表上后的田面用机械方法挖高填低,底土有填方的地方,厚度应 加大10平以 上,并进行压实,以使沉陷后能保持原设计高程,达到平整度要求。回覆表土。底上平整后,应将原剥禽的表上均匀地回覆于平整好的底上表而。5. 1.1. 1.3田而平整度田而平整以田而平整度指标控制,包含地表平整度、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三个指标。平整 后的稻田田而平整度应达到±3cm:坡耕地田面平整后的纵坡应5。高标准农田田而平整度要求参见 NYAT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附录E。5. 1.1.2田形调整出形调整应因地制宜,先按等高线确左台位,再根据地形条件而划分大小不同的格田。调整田形前应 泄田
27、境位卷和全田开挖线(即挖方和填方分界线),挖填方均应剥离表上后进行挖填,并有效利用排灌渠 等施工弃上,尽可能少挖少填。调整后的出形应尽可能方正、接近矩形。5. 1.12 1田块大小与规模出形调整应尽可能集中连片,连片出块的大小和朝向应基本一致。田块的大小依据地形进行调整,原 则上小弯取直,大弯随弯。田块方向应满足在耕作长度方向上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要求。5. 1. 122田块形状出块形状选择依次为矩形、梯形或其它形状。5. 1.1. 2. 3田块长度和宽度出块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确左取值范用。平原水 田的格田长度宜为60120m,宽度宜为204
28、0m:山地丘陵区梯地出块长度应 根据山体的地形地貌,沿等 高线适当调整,把15度以下的坡耕地建成水平梯出,上下两级梯 田高差应小于1. 5mo每级梯田宽度不低 于6m。高标准农田连片与田块规模可参照NY/T 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附录D执行。5.1. 1.3田境砌筑与保护经平整田而和调整田形后,应进行田坝修复与砌筑。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用砖、 石、混凝土、_U本夯实等多类工程建筑材料与砌筑工艺,进行田埋砌筑与保护。5. 1. 1.3. 1 土质坝在土壤质地较粘重的条件下,应以夯筑上埋为主,土境断而形状为梯形,下宽上窄,坡比为1030.5, 境顶宽240cm,要分层将土
29、碎细夯实,夯实密度八1. 60g/cm5. 1.13 2石质境在土壤质地较轻,且石料、卵石资源丰富的地方,可尽量采用块石、条石、卵石作为石质坝材料进行 浆砌或干砌。无右料、卵石的,也可采用砖块砌筑。根据采用石质材料,石质境断而形状可为梯形或矩 形,若采用梯形,坡比可控制在103左右,坝顶宽M30cm。5.1. 1.3. 3 混凝土埋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采用磴预制块、险预制六棱块或硅现浇等方式砌埋。混凝上砌境时,应留渗水孔。5.1. 13 4 土石结合境个别地段石方量较大时,可采取上石结合坝。采用上石结合坡时,一般境下层采用石质材料砌筑,坝 上层夯筑土境,土石之间衔接牢固,埋顶而宽40cme5.1
30、 . 1.3. 5植物护坝结合土质坝砌筑,要因地制宜采取植物护坝配套措施。可选择经济价值高、对大出作物生长影响小的 草本、藤本或小灌木植物,对上坡进行植物护坝,护境率应达到新筑上境60%以上,并根据所选草种、树 种的植物生理特性,确泄植物篱的种植方式(株距、位置)以及经营管理要求。5.2 .2 土壤培肥与改良通过上壤培肥与改良,高标准农田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应满中作物高产稳产要求。5.1. 2.1 土壤培肥通过实施有机质提升和测上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耕作层上壤养分常规指标应达到当地高产田肥力等 级。5. 1.2. 1.1合理施用有机肥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使上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个百分点以上。
31、高标准农田耕作层土壤有机 质要求参见NY/T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附录G。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包括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农家肥按2250030000kg/hm:标准施用,厩肥要 经堆制腐熟后才能施用:商品有机肥按30004500 kg/hm=标准施用,商品有机肥应符合NY525-2011有机 肥料有关要求。实施秸秆还田。稻田生产的秸秆可以直接还出,也可以通过过腹、催腐后或堆泯后还田。其他作 物的秸秆如油菜秆、麦秆也可直接或易地用于稻田。每年作物秸秆还阳量不小 于4500kg/hm: (T重),并 辅以氮肥施入,调整土壤C/N比。建设区秸秆还田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种植绿肥、豆科作物
32、。推广利用冬闲出轮作绿肥,或通过作物间作种植绿肥、豆科作物。5. 1.2. 1.2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测试和阳间肥效试验结果、作物需肥特性与产量目标要求等,实施测上配方施肥,并根据实 际情况不断调整施肥配方。作到有机与无机肥料相结合:氮、磷、钾元素相结合:大呈:元素与中、微量元 素结合。建设区测上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对新建成 的高标准农田,应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措 施连续培肥5年以上。6. 1.2.2 土壤改良5.1.2. 2.1 土体及耕作层改良对耕作层戏薄的农田,可采用啄石件、挑砂而土、深耕深松或爆破等措施增厚上层,也可利用其他项 目剥离下来的表层,壤、老墙土或河、塘淤泥加厚耕作
33、层:对免耕栽培的农田,23年进行一次深耕深松。 耕地的上体厚度一般应达到100cm以上,山丘区及滩地的上体厚度应大于60cm:耕作层深度应大于25cm 且上体中无明显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层次。高标准农田上体和耕作层厚度参照NY/T2148-2012高标准农 田建设标准附录F执行。5.1.2. 2.2 土壤质地改良对土壤质地过粘或过砂的农田,可采用客土法在上壤耕层中均匀地掺入砂,或粘上进行改良。上堞 质地过粘的农田,可每血2掺入砂上150225t进行改良:,壤质地过砂的农田,每hm2可掺入150 225t塘泥、老墙上、第四纪粘上等粘性_L壤进行改良。结合深耕混匀,使耕作层砂粒与粘粒达到适当比 例
34、,使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5.1.2. 2.3污染型农田改良对污染型农田,首先要切断污染源,再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进行改良,将污染农田土壤与影响 作物生长的土壤障碍因素降到最低限度。轻度污染农田施用石灰、钙镁磷肥或掺入石灰上3050t,中和_L壤酸性,促使重金属元素形成氢氧 化物和磷酸盐沉淀,降低水溶性有毒物质危害。重度污染的,采用换土的方法,对表层20cm土层进行更换。上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GB15618-2008上壤环境质量标准3. 2中的二级标 准。5.1.2. 2.4干旱型和渍涝、潜育型农田改良可结合修建田间灌、排等水利设施,有针对性的解决干旱型和溃涝潜有型农田问题
35、。干旱型农田。配套必要的水源工程与灌溉设施,在中度干旱情况下,使上壤抗旱能力增加5d7d。渍涝潜有型农田。田间外三沟(泄洪沟、排涝沟、排渍沟)、内三沟(用沟、十字沟、厢沟)配 套齐全。排水沟深度80cm以上,田内用沟深度40cm以上。渍涝、潜有型农出改良应符合本标准5. 2. 2.2. 3排渍标准要求。5. 1.2. 2. 5调节土壤pH值除特殊作物外,耕作层土壤pH值以6. 57. 5为宜。过酸可施用石灰、钙镁磷肥、硅钙肥进行调节: 过碱可施用石膏进行调节高标准农出耕作层上壤酸碱度符合NY/T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附录G。5.2渠网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渠网建设主要是指与河、库、
36、塘、池结合,以排、灌、蓄、弓I、提等功能为主体的田间 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渠网建设的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应符合水利部门制左的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5. 2. 1灌溉工程5.2. 1. 1总体要求渠灌区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5.3. 1.2灌溉设计保证率完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满足灌溉设计保证率P二80%的农出而积比例应不低于90%.且应符 合本标准附表1的规左。5.4. 1.3灌溉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应符合GB/T50363-2006肖水灌溉 工程技术规范 的相关要求:渠灌
37、区斗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80:井灌区采用渠道防渗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 小于0. 85。采用管道输水的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 90;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 95,旱作物灌 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 90:井灌区灌 溉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80,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 0.70,喷灌、微喷灌区灌溉 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85,滴灌区不应小于0.90。高标准农田灌溉工程水平见 NYAT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附录II。5.5. 1.4水源工程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相应的水源保障,水源工程质疑保证期限不少于20年。井灌工程的井、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井
38、房等配套率应达到100%.塘堰容量应小于lOOOOOm5坝高不超过10m,挡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应配套齐全。蓄水池容量控制在2000m8以下。蓄水池边墙应高于蓄水位。.30.5m,四周应修建1.2m高度的防 护栏,以保证人畜等的安全。亩均耕地配宜蓄水池的容量应分别不小于8m-小型蓄水窖(池)容量不小于30m* o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泵管等附属设施应配 套完备,当利用坡面或公路等做集雨场时,每50nT蓄水容积应有不少于667nT的集雨而积,以保证足够的 径流来源。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使用未经过处理过的污水灌溉农田。5. 2. 1.5田间灌溉推行
39、科学合理的灌溉模式。水稻区推广“薄、浅、湿、晒”模式;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采用节 水、丰产灌溉模式.:严重缺水地区采用灌关键水等非充分灌溉模式。根据水源、作物、经济和生产管理水 平,可采用地面灌溉、喷灌和微灌等多种田间灌溉形式。5.2. 1.5. 1地面灌溉旱作农田灌水沟的长度、比降和入沟流量可按NY/T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表2确世。灌水沟 间距应与采取沟灌作物的行距一致,沟灌作物行距一般为。.61.2m旱作农田灌水畦长度、比降和单宽流 量可按可按NY/T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表3确怎。畦田不应有横坡,宽度应为农业机具作业幅 宽的整倍数,且不宜大于4m o在渠
40、沟上应为每块格田设程进排水口,所有农渠(或者毛渠)各点的进水口水位高程都应比田块 高,以满足灌水要求:各点的进水口的渠底高程都应比出块低,以满足排水要求。受地形条件限制必须布 宜串灌串排格田时,串联格田数量不得超过三块。5. 2. 142喷灌。喷灌工程包括输配水管道、电方、喷灌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喷灌工程固泄设施使用 年限不少于15年。5.2. 1.4.3微灌。微灌包括微喷、滴灌和小管出流(或涌泉灌)等形式,由首部枢组、输配水管道及 滴灌管(带)或灌水器等构成。微灌系统以蓄水池为水源时应具备过滤装宜;从河道或渠道中取水时,取 水口处应设卷拦污栅和集水池:采用水肥一体化时,首部系统中应增设施肥设备
41、。微灌工程固定设施使用 年限不少于15年。5.2. L 5节水措施灌溉条件较差的旱作农业区,应采取农艺、工程等节水措施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农艺节水措施包 括蓄水保摘、地膜(秸秆)覆盖、选用抗旱品种、施用抗旱保水剂、深松技术等,各项措施符合相关技术 规范。工程节水措施主要是建立小型蓄水工程,即根据降雨、地形、耕地等条件,合理布设小型塘坝、蓄 水池、水窖等工程,做到坚固耐用,使用方便。5.2. L 6灌溉渠道出间明渠输配水工程、固左输水管道及英配套设施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15年。5.2. 1.6. 1渠道密度明渠输水,斗渠长度宜为100。3000m,间距宜为400800m:末级固左渠道(农渠)
42、长度宜为400 800m,间距宜为100200m,并应与农机具宽度相适应。河谷冲枳平原区、山地丘陵区的斗渠、农渠长度 可适当缩短。管道输水,干管和支管在灌区内的长度宜在90150nvhm,;支管间距宜采用50150m。各用水单位 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单口灌溉而积宜在。. 2500. 60hm:,出水口或给水栓间距 宜为50100m。5.2. 1.6. 2渠道断面灌溉渠断面有矩形、梯型和U型断面,为节省耕地和方便维修管理,一般采用矩形断而与I;型断而。 断而设计要符合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5.2. L6.3渠道防渗明渠的斗渠和农渠等固立渠道宜进行防渗处理,防渗率不低于70$
43、:井灌区固定渠道应全部进行防渗 处理。5.2. L 6. 4渠道配套固左渠道和临时渠道(毛渠)应配套完善。渠道的分水、控水、量水、联接和桥涵等建筑物应完好齐 全;末级固左渠道(农渠)以下应设临时灌水渠道。不允许在固泄输水渠道上开口放水。5. 2. 16 5井灌区采用管道输水,包括于管和支管两级固定输水管道及配套设施。单个 出水口或给水 栓的流量应满足¥1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7.6.1中灌水沟畦与格田对入沟或单宽流戢的要 求。5. 2. 166固泄输水管道埋深应在冻土层以下,且不少于0.6m。5. 2. 2排水工程5. 2. 2. 1总体要求排水工程设计要满足农田防洪、
44、排涝、防渍的要求,高标准农田排水工程水平参照NY"2148-2012高 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附录I执行。5. 2. 2. 2排水标准5. 2. 2. 2. 1防洪标准农W防洪标准应不低于20a遇洪水重现期。5. 2. 2. 2. 2排涝标准农出排滂设计标准不低于10a遇洪水重现期,设计冢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作区13天暴雨 13天排除;稻作区13天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5. 2. 2. 2. 3排渍标准有渍害的旱作区,在设il曝雨形成的地面明水排除后,应在农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 度;水稻出晒田期应在3天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5. 2. 2. 3排水沟设计5. 2.
45、 2. 3. 1泄洪沟泄洪沟设计重点是截断撇开洪水,确保平原区稻田无泥沙冲压农出,丘陵区洪水不淹出。泄洪沟有时 可与灌溉沟结合,排灌两用,雨季用于排洪,旱季用于引水灌溉。平原区泄洪沟一般规划设讣在靠近洪水主要来源一侧或与灌溉渠相邻、相间布局:山地丘陵冲田区泄 洪沟一般布设在稻田与两侧丘体交接的边界线上。当冲田两侧山体汇水面积大,两侧分别修建1条泄洪沟; 当洪水来源于冲阳上部,且冲沟宽度大于100m时,可在冲田 中部从上至下修建一条中心泄洪沟,将两侧 山体洪水通过横向沟导入该中心泄洪沟。5. 2. 2. 3. 2排涝沟排涝沟应顺坡降方向由上向下展布,与灌溉沟相邻或相间布局。排滂沟应按排涝设计流量
46、确宦断面大 小,按调控地下水位要求确定沟深和间距。大出成片的平原区,排滂沟应呈网格状布局。为了减少占用耕地,可采用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相结合 的形式。主排涝沟呈纵向即坡降方向布局,支排涝沟横向布局,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呈“非”字式,联通。 在规划单元内一般每隔80100m规划修建1条排滂沟,英中粘性,壤间距为80m左右,砂性土壤间距为 100m左右。山地丘陵区以坡而为单元进行规划。当谷宽小于50m时,排涝沟布于汇水而积较大和有冷浸水源的一 侧:谷宽5080m,排涝沟布于两侧山田交界线上:谷宽80100m,可采用开中心排涝沟的形式,两侧农出有 效排水距离为4050m:谷宽大于100m,通过增加排涝沟
47、数量的方法解决。5. 2. 2. 3. 3排渍沟排渍沟主要承担降低地下水位和排涝功能,在一立条件下,也可承担灌溉功能。在稻出排水期。排渍 沟应按照水稻淹水期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干水期地下水位在80cm以下的要求设计。5. 2. 2. 4排水沟密度平原区排涝斗沟长度宜为8002000m,斗沟的间距宜为200-1000m:山地丘陵区排涝斗沟、农沟的长 度可适当缩短。5. 2. 2. 5排水沟深度和间距农田排水沟深度和间距要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田间排渍沟沟深至少应在田 面以下100cm,其中潜育型稻田要大于120cm,沟宽控制在50飞0cm之间。具体参照NY/T2148-2
48、012高标准 农田建设标准附录J执行。5. 2. 2. 6排水沟流量计算与断而设计排水沟要从上到下,分段按来水汇流而积,计算断而流量。址雨强度以100nun/d汁,迳流系数取0.4 0.5时,1赋汇流而积的日排水量约为45万m;平均流量约为0. 5 m0. 6 m7s。排水沟断而设计要符合 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5. 2. 3渠系附属建筑物渠系附属建筑物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使用年限应与灌排系统总体工程相一致,工程质量保 证年限应不少于15年。5. 2. 3. 1 农桥农桥应采用标准化跨径。桥长应与所跨沟渠宽度相适应,不超过15m桥宽宜与所连接道路的宽度相适 应,不
49、超过8m。三级农桥的人群荷载标准不应低于3. 5KN/m:05. 2. 3. 2人行便桥。人行便桥可用水泥预制板或石板修建,应与生产路配套建设,也可桥闸共建。桥宽不少于60cm,厚度 不少于10cm,能承载400kg以上压力。长度根据排灌渠上口宽度确左,一般大于渠道上口宽度0.5m。人行 便桥不宜过多,满足群众出行与农耕即可。5. 2. 3. 3 涵洞渠道跨越排水沟或穿越道路时,宜在渠下或路下设置涵洞。涵洞根据无压或有压要求确定拱形、圆形 或矩形等横断而形式。承压较大的涵洞应使用管涵或拱涵,管涵应设混凝上或砌石管座。涵洞洞顶填上厚 度应不小于0.5m,对于衬砌渠道则不应小于0. 3ma用诠预制
50、涵管 或条石安砌,过水断而与排水沟过水断而一 致或略大,一根妊预制涵管不能满足流量要求时,可多根并列或加大涵管规格,以确保排水畅通。5.2. 3. 4 制口斗、农渠系上的制口可分为节制闸、进水闸、放水口和退水闸等类型。在灌溉道轮灌组分界处或渠道 断而变化较大的地点应设节制闸;从水源引水进入渠道时,宜设置进水闸控制人渠流量;在分水渠道的进 口处宜设置放水口 :在斗渠末端的位置要设退水闸。一般采用条石或现浇绘方式在渠道取水口下方建右制闸,节制闸断而多为矩形(梯形断而渠道的闸口 可改成矩形,但其过水断而要保持不变)。通常节制闸设计为一闸灌多田,地形变化大的地段也可采取分 段设闸。丘陵区可利用梯出自然
51、落差,改深水闸为浅水闸,在上台田的渠道跌水处设节制闸灌下台田。闸 门可采用木板或预制硅板。放水口在节制闸的上方修建,底部与田而齐平,口宽2030cm。可用石料、预制件或砖进行安砌。放 水口可为敞式或暗式,若为敞式,断而宜采用矩形或梯形。5. 2. 3. 5便民池便民池通常是对居民点附近的某段渠道进行加深、扩大而成,并配套下池梯步。丘陵地区可利用田埋 自由落差,结合建注水闸,修建迂迥蓄水池代替。5. 2. 3. 6 跌水沟渠水流跌差小于5m时,宜采用单级跌水,跌差大于5m时,应采用多级跌水。跌水应采用砌石、混 凝土等抗冲耐磨材料建造。5. 2. 3. 7量水设施渠灌区在渠道的引水、分水处应根据需
52、要设置量水堰、量水糟、量水器、流速仪等量水设施,井灌区 应根据需要设垃水表。5. 2 4.泵站1.1.1.1 2. 4. 1机井和泵站应与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泵站净装宜效率不宜低于60%。各项标准 的设左应符合GB50265-201。泵站设计规范与DB51"990-2010小型泵站设汁 规程的要求。1.1.1.2 灌溉泵站以万亩作为基本建设单元,支渠(含)以下引水和提水工程装机设计流量应根据设汁 灌溉保证率、设计灌水率、灌溉而积、灌溉水利用系数及灌区内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宜控制在 1.0m7s 以下。1.1.1.3 排水泵站以万亩作为基本建设单元,排涝设计流量及苴过
53、程线应根据排涝标准、排涝方式、排 涝面积及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左,宜控制在2. Om7s以下。5. 2. 5农用输配电6. 2. 5. 1输电线路输电线路一般沿出间道路和沟渠布设每条线路相隔80100m。低压线路宜采用低压电缆,应有标志, 导线截而积按控制面积内电力设备可能同时使用最大功率综合计算确左。地埋线应敷设在冻上层以下,且 深度不小于0.7 m农用输配电工程建设质量保证期应30年以 上,电缆敷设应符合GB50168-2008电气装置 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左。7. 2. 5. 2变配电设施宜采用地上变台或杆上变台,变压器外壳距地而建筑物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8m;变压
54、器装设在杆上时,无 遮拦导电部分距地而应不小于3. 5m,变压器的绝缘予最低瓷裙距地而高度小于2. 5m时,应设苣固定围栏, 其高度宜大于1.5m。5.3路网工程设计5. 3. 1机耕道5. 3. 1. 1机耕道设计要求需要进行机耕道建设的建设区,应结合渠网与出网布局,要突出科学设计、合理实用与节约上地。机 耕道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支路应便于农机进出田 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机耕道建设应符合DB51/T379-2003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有关规定。 平原区规划单元内每间隔200300m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一个规划单元内形成纵向34条、横 向2飞条
55、左右的机耕道,构成机耕道网格,通达度应不低于0.95。山地丘陵区机耕道布设应参考地形条件及沟谷宽度。机耕道规划顺坡向间距200300m,横坡向间距 500-1000m。当沟谷宽度在200m以内时,可在沟谷一侧山脚与农田交接处规划一条机耕道,沟谷宽度在 200400m,可在沟谷两侧山脚与农田交接处各规划一条机耕道:沟谷宽度400m以上时,可在沟谷两侧与中 部平行规划三条机耕道,通达度应不低于0.8 o 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路基宽一般不低于4m,行车路面净宽要求不低于3. 5m o干道宜设在连 片田块单元的短边,与支、斗沟渠协调一致,保证晴雨天畅通:支路的路基宽一般不低于3m,行车路面净 宽要
56、求不低于2.5m。支路宜设在连片田块单元的长边,与斗、农沟渠协调一致,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 (地)坡道。 路而层可选用泥结石、连砂石、混凝土、沥青等类型路而。机耕道为泥结石路而时,路面一般要 高出田而50cm,垫层(承重层)采用2025cm坚石,保护层(磨耗层)采用210cm泥结石。 在压实23年后泥结石机耕道基础上可改建为绘路而机耕道。采用诠路而时,应先对原有路而 进行平整压实,然后进行栓现浇。磴现浇厚度218cm,标号应不低于C25,每隔15m20m应留一条3cm宽的 伸缩缝,路而中部稍高,振实压紧后路面呈瓦背形,横向坡度为路面纵比降按69%,个别地段不超过1理。当平曲半径小于规立的最小
57、半径时,应设亶弯道超高 与加宽段。机耕道平曲线弯道超高与加宽参考值参见DB51/T379-2003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4. 1. 5节。大约每隔200300m加一错车道,干道错车道宽6.5m,支适错车道宽5m,有效长度均M20m。必要 时,应在机耕道末端设置掉头点。机耕道两侧根据具体情况用块石或混凝上材料作路肩或护坡,以及设置排水沟及涵洞,分段排除 地表迳流,避免因冲刷破坏道路。5. 3. 2生产路生产路应结合建设区现有道路基础情况布设,要求与居民点和英它公路、机耕道相连配套。生产路建 设应符合DB51/T 1196-2011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中4. 3.2有关规楚。生产路的通达度一般在0. 81.。之间。生产路的路面净宽1. 0m”2. 0m,路而高出田而0.30m,路基夯填上厚0.20m。生产路的路而层在不同区域可有所差异,可采用混凝上、泥结石或石板铺筑。路面材料采用现浇 栓路而时,标号不应低于C15,厚度不应低于0.1m。生产路可潜沟渠或田坝灵活设置,有沟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做功了吗》课件
- 手术总结 课件
- 西京学院《英美文学导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书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机器学习》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工程造价软件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西华师范大学《智能计算》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写实油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审计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零售模式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影响探究:以小米公司为例》开题报告(有提纲)4900字
- (2024版)2024年新建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合同
- 艾灸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晨会安全讲话稿范文大全集
- 汽车美容装潢技术电子教案 2.2-汽车内部清洗护理
- 2023年中国铁塔招聘笔试真题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无答案)
- (高清版)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 天堂旅行团读书分享
- 2024年河北承德热力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自行招用保安员单位备案申请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