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利:J波综合征机理与进展_第1页
刘伟利:J波综合征机理与进展_第2页
刘伟利:J波综合征机理与进展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刘伟利: J 波综合征机理与进展J 波综合征机理与进展刘伟利张勋 齐大屯 严干新河南省人民医院1、 J 波背景 J 波最早是在一个高钙血症实验模型中被发现 的。随后发现低体温可以诱发 J 波的形成,在一次著名的试 验中演示了 J波在低体温状态下的形成及其与室颤(VF )之间的关系,并将J波命名“ Osborn”波。随着对J波研究的 逐渐深入,人们发现 J 波与临床高钙血症、 Brugada 综合征( Brs )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在部分心肌缺 血患者心电图上也发现了 J 波,尤其是在部分特发性心室颤 动患者发现 J 波的存在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在大多数人群中, 心电图(ECG)

2、上QRS波与ST段衔接处没有明显可识别的 成分, J 波则表现为在 QRS 波末端圆顶状或驼峰状改变,它 可以表现为一个明显的 “delta”波,也可以埋藏于 QRS波之 中。当J波在心电图上显示的时候,它提示心室处于早期复 极。严干新 教授模拟并证实J波的形成源于心外膜与心内 膜在动作电位( AP) 1期 Ito 密度分布不同,被广泛的接受。2 J波形成机理(Ito电流导致J波形成的机理)我们知道, 心室细胞动作电位(AP)1期起重要作用的是Ito。心室Ito (Ito1 )是电压门控,非 Ca 依赖的钾电流,该电流通道被 Kv4.3 编码并受 4-氨基吡啶( 4-AP )调控。研究者发现在

3、心 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 AP 1 期在形态学上是不同的,表现 为在心外膜可以看到一个明显“切迹”(notch),而这种“切迹” 在心内膜 AP 1 期是看不到的,这种不同是 AP 1 期 Ito 引起 的。一系列取自犬类心室区细胞的相关实验, 证实心外膜 Ito 密度是要高于心肌中层细胞( M 层细胞),并且远远高于内 膜细胞。之后通过取自人心外膜及心内膜下的心肌细胞进行 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研究表明在正常电活动由心内膜 向心外膜传导过程中 Ito 密度在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存在的 差异导致心电图(ECG)形态上形成了 J波。该结论演示采 用动脉灌注的犬类心脏,研究者可以通过透壁的 ECG

4、 同时 记录心内膜及心外膜的 AP 。在图 1 (Fig.1-A )中,我们可 以看到正常电活动由心内膜向心外膜传导时心外膜 AP 1 期 存在明显的“切迹”导致ECG上形成了 J波,而当我们反转 电活动传导,改为由心外膜向心内膜传导时,我们可以看到 心外膜AP 1期形成的“切迹”明显落在了 QRS波发生时段, 故我们在ECG上没有看到J波(Fig.1-B )。但有时J波跟QRS 波粘合在一起,表现的并不明显(Fig.1-C,左),有时候会 形成明显的切迹(Fig.1-C,右)。在大多数人群中,由于它 非常小, 时程短, 一般埋藏在 QRS 波之中, 很难被我们发现。 降低体温可以导致心外膜

5、AP 1 期“切迹”加深加宽进而导 致本来不明显的J波变得明显(图2)。注:A图:正常电活动由心内膜向心外膜传导时心外膜动作电位(AP) 1期存在明显的“切迹”导致 ECG上形成了 J 波;B图:反转电活动传导,改为由心外膜向心内膜传导时, 我们可以看到心外膜 AP 1 期形成的“切迹”明显落在了 QRS 波发生时段,在 ECG上没有看到J波;C图:有时J波跟 QRS 波粘合在一起,表现的并不明显(左) ,有时候会形成 明显的切迹(右) 。(经 Yan 允许采用) 注:A:演示降低体温在人体诱导 J波形成,该图展示了一 名32岁女性在32 C时ECG上出现明显的J波(左侧图), 体温恢复到36

6、.3 C时J波反而消失了(右侧图);B :演示降 低体温在动物模型诱导 J波形成,该图展示在36 C心外膜看 到一个很小的 “切迹”,在 ECG 上表现 J 波粘合于 QRS 波末 端(左侧图),在29C,心外膜存在一个较大的“切迹”,相 应在ECG上表现为明显的J波(中间图),当体温恢复到34 C 可以看到心外膜的“切迹”明显缩小,在 ECG 上伴随形成 一个相对较小的 J 波。(经 Yan 允许采用)由于 Ito 电流从灭 活状态恢复的过程是相对缓慢的,因此J波对于心率变化很敏感的, 表现为心率依赖性。 心动过缓时心外膜 AP 1 期“切 迹”要比正常心率时更加明显, 而心动过速时 AP

7、1 期的“切 迹”比正常心率时形态要小,所以心率越慢,J波在ECG上表现的相对越明显,心率越快,J波在ECG上表现的相对越不明显,甚至原来能看到 J波,心率加快时J波反而“消失”了。3、J波综合征遗传背景目前普遍认同 J波综合征为一种 心电图( ECG )上的早复极模型, 它表现为明显抬高的 J 点、J波、可伴有也可不伴有 ST段抬高或粘连于 QRS波末端看 不到明显切迹。 加深的 J 波尤其常见于 Brugada 综合征( BrS ) 及早期复极综合征(ERS),这两类人群占J波综合征的绝大 比例,以下主要通过这两类人群介绍 J 波综合征的相关基因 遗传学方面的进展。 1) Brugada

8、综合征( BrS) 在 SCN5A(Nav1.5, BrS1) 上有超过 300 多种基因突变被报道跟 Brs 相关,约占 BrS 人群的 11-28。在 Brs 人群中有 0-13 源于 CACNA1C (Cav1.2, BrS3), CACNB2b (Cav B 2b, BrS4) 及CACNA2D1 (Cav a 2A , BrS9)等编码钙通道的位点异常 突变。SCN1B (Na 通道的 B 1 亚基,BrS5), KCNE3 (MiRP2;BrS6), SCN3B (Na 通道的 B 3亚基, BrS7), KCNJ8 (BrS8) andKCND3 (BrS10)等位点基因突变与

9、Brs相关性虽然也有被报 道,但是很少见 17 。与 BrS 相关的基因突变主要表现通过 使 INa 与 ICa 通道失去功能, 同时 Ito 或 IK-ATP 通道获得功 能,进而导致 ECG 上出现相关变化。 2)早期复极综合征 (ERS) 近期大多数关于 ERS 基因研究都汇集在 SCN5A 基 因,该基因编码心肌细胞 Na 通道的 a 亚基。在 KCNJ8 这个 基因上, 有一个与 IK-ATP 通道孔型亚基形成相关的突变体, 被报道不仅存在于 Brs 人群, 也存在于 ERS 人群。 与编码心 肌细胞L-型Ca离子a 1亚基、 B 2亚基和 a 28亚基(CACNA1C, CACNB

10、2, 和 CACNA2D1 )功能缺失相关的突变体,在ERS患者中并没有被发现。4、Ito调控的J波特点 1、J波的心率依赖性。前面我们提到J波对于心率变化很敏感的,心率加快时,Ito变小,在J波变小的同时,ST段抬 高的幅度会降低,反之依然。这种J波的动态改变是由Ito从失活状态恢复的过程很缓慢导致的。在短周期中,是没有 足够的时间促使 Ito 恢复到完全激活状态,导致部分仍处于 失活状态。Ito缓慢恢复的动力学特点可以解释J波的衰减以及特发性心室颤动( VF )及 Brs 患者在运动或者异丙肾上腺 素干预下下壁导联出现明显J波的原理。J波的动力学特点提示 J 波与异常复极化相关,而不是由去

11、极化或传导缺陷导 致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印证:1)在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停搏之后 J 波会增强,然而异常去极化在心动过速时变 得更加明显;2)奎尼丁能够减小 J波的振幅或降低抬高的 ST段幅度是因为其能够阻断 Ito而不是INa,这就不能用单 纯的去极化紊乱去解释; 3)无论引起 J 波综合症的基因突变 是与INa或者ICa,L,Ito,IK-ATP相关,J波的独有特征 及ST段抬高都是相似的。2、J波综合征明显的性别差异, 表现为男性优势。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存在的因素,之所以表 现为男性优势,是因为男性比女性的 Ito 更大。人口统计学 研究发现在 Brs1 、 ST 抬高及 J 波相关的猝

12、死方面, 男性比女 性发生率要高。在犬类的相关研究中发现,雄性的 Ito 比雌 性的要大。但是这种男性优势随着年龄增加,逐渐消散,提示激素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慢性暴露于睾丸酮之中 能够通过上调 KV4.3 表达增加 Ito 密度 23 。这就充分解释 男性优势的特点。5、J波综合征诱发室颤的机制(2相折返 机制)如果受 Ito 调节心外膜 AP 的“切迹”足够深,以至于 接近L-型钙通道电流(lea,L)激活的阈电位,心外膜 AP 穹窿(dome)就会完全消失。向心外膜 AP穹窿完全消失过 渡期间,有一些很有趣的改变: ( i) AP 穹窿在完全消失之前 表现为显著的延迟到来,结果形成反

13、常的 AP 时程延长和我 们所谓的“下斜型ST段抬高”,而这种“下斜型ST段抬高” 其实是在一个巨大的 J 波之后跟随了一个负向 T 波;(图 3) ( ii )一旦 AP 穹窿完全消失, AP 时程就会缩短大约 40, 这就导致复极化离散显著的增加; (iii )在心外膜, AP 穹窿 的完全消失常常是不均匀的,表现为在一些区域由于 AP 穹 窿完全消失,导致 AP 时程缩短,而在另外一些区域表现为 AP 穹窿的显著延迟。 由于心外膜在 AP 时程上出现显著的差 异,并且这种延迟出现穹窿的性质与早后除极相类似,结果 这种延迟出现的穹窿在 AP 已经消失的区域就会产生一个新 的动作电位,而这种

14、异常搏动激发形成室颤(VF)。(图4)由于 AP 2 期这种穹窿是传导的,我们就称之为 2 相折返。 并且 2 相折返机制在人体已经得到了成功演示。无论 J 波在 ECG上分布在何处,2相折返都是所有J波综合征室颤(VF) 发生的激动者。注:通过记录犬类心室跨膜动作电位(AP),可以看到在心外膜( Epi1 和 Epi2 ),存在明显加深加宽的“切迹” ,而在心 内膜(Endo)是看不到的。这种差异在 ECG上相应时段就 表现为在反转朝下的 T 波之前出现 “下斜型 ST 段抬高”,其 实就是一个巨大的 J 波。(经 Yan 允许采用)注:|A:含有J波的室颤患者的II导联,在向室颤(VF)进

15、 展过程中标注了振幅逐渐加大的J 波,在其后伴随一个逐渐延长的RR间期。B :展示用K开放剂松脂处理过的犬类心 室演示2相折返诱导室颤(VF )发生过程,动作电位(AP) 穹窿(dome)的丢失在Epi1存在,而Epi2不存在,这就导 致Epi2的平台向Epi1传导,也就是我们所谓的2相折返,这就形成R-on-T节律,进而触发室颤(VF)形成。(经Yan 允许采用)6、J波综合征的先天遗传分型与后天获得的J波综合征从早复极(ER)模式方面来讲,有三类先天遗传分型。第一类: ER 模式主要存在于侧壁心前区导联,此 类型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在健康的男性运动员很常见,但是在室

16、颤存活的患者很少见,此类型 被认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相对较低;第二类: ER 模式 主要见于下壁或者下壁并侧壁导联, ECG 上下壁导联跟特发 性心室颤动(IVF )有相似的J波,此类型发生心室颤动(VF) 风险很高,可存在于健康的年轻男性;第三类: ER 模式在 下壁、侧壁和右侧心前区导联广泛存在,此类型有极高风险形成室颤电风暴( VF storms ),在此类型 BrS 伴随巨大的 J 波在其他 ECG 导联上有时候也可以看到。 虽然很大程度上 J 波综合征源于先天遗传,但是它也可以受后天因素影响形 成,这种因后天因素获得的 J 波也可以导致心室颤动( VF)。 众所周知,降低体温可以形

17、成显著的 J波,并且诱导室颤(VF) 的发生,而此过程可以被 Ito 阻滞剂奎尼丁所抑制。在 2004 年,严干新教授首次通过犬类动物模型演示了动作电位 2 相 折返形成 ECG 上 R-on-T 异常的表现在心肌梗死早期心室颤 动(VF)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犬类右心室内增 大的Ito电流与心肌缺血发生室颤(VF)的发生率增高有密 切关系。这项研究被临床上观察到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导 致室颤( VF )发生时存在明显的 J 波所支持。 7、治疗目前 针对 J 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药物治疗:Ito电流加强是J波综合征患者的主要发病的主要 机制,从理论上讲

18、,心脏选择性的特异性 Ito 阻滞剂应当治 疗有效,但这类药物尚未研究成功。目前认为有效的药物有 以下三种:奎尼丁:是唯一能显著阻断Ito电流的药物,实验结果表明,奎尼丁可纠正心电图上的异常,防止室颤的 发生;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强L型钙通道的钙内流(Ica2 ) 并具有B -受体阻滞剂的作用,使患者抬高的ST段恢复;西洛他唑:是一种磷酸二酯酶 III 抑制剂,其增加 L 型钙通 道的钙内流(Ica2 )电流后,可使患者抬高的ST段恢复正常。但是目前没有见到有可靠证据表明药物治疗远期改善患 者的预后,因此,药物治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拓展。2)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是目前唯一已证实对 J 波综合征治疗有效的方法,能很好的 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但是针对不同的患者,是 否应该行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治疗仍需我们进一 步去研究探讨。国际第 2届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专家共 识会议推荐:如果患者有心脏猝死发作史,应接受植入型心 脏复律除颤器( ICD )治疗;如果患者有晕厥、抽搐病史, 可接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治疗;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