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doc-湖北省农业_第1页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doc-湖北省农业_第2页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doc-湖北省农业_第3页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doc-湖北省农业_第4页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doc-湖北省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08-2010)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促进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是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反映农业关键技术需求和展示农业新技术成果的重要窗口,是示范推广成套化、标准化农业新技术的辐射源。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在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规划。一、基地建设背景及意义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做强做大湖北农业产业,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也直接影响到湖北的现代化进程。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促进科技优势转变为

2、产业发展优势,对于推动湖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发挥湖北科技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就是要充分依托湖北的农业科技优势,向土地要产出、向资源要效益、向加工要增值,并将现代科技文明送到田间地头,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物化科技第一生产力,支撑优势特色农业做强做大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

3、化、集约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和专业大县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纵深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以服务板块基地和一县一业为主旨,着力解决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将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发展要求,力求形成成套化、标准化的技术,向板块基地示范推广,其建设和发展对于做强做大优势、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必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3、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培埴技术创新主体,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农业龙头企业是用工业化方式发展农业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基地、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枢纽,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将主要以

4、农业企业为建设主体,并将在创新团队建设、创新条件改善、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方面给予重点引导和推进,这些措施和手段对于提升农业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必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4、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的一次重要探索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机制和人才。“科技经济两张皮”是湖北、也是全国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需要突破的重大问题。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力求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机制、市场等多方面的力量,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阵地搬到田间地头,将农业科技资源

5、引向田间地头,引促湖北农业优势科技力量与湖北农业主要产业亲密接触、深度融合,全方位创新、探索出一条有效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路子。5、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建立完善新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以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为主旨,力求围绕每一个农业主要产业,以示范基地为平台和窗口,从创新机构、组织模式和机制等方面,构建一条由“技术需求”、“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到“辐射推广”的完整链条和体系,这既是建设现代农业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支撑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长效保障。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以县市为单

6、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要求和市场化、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为核心,以大范围辐射推广应用为目标,建设一批与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对接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构建面向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培植壮大一批农业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高度组织、具有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为做强做大优势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基本原则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基地主要依托农业企业、合作社或协会建设,少数单纯的品种繁育基地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建设;同时,示范基地将主要依靠建设主体自身和

7、市场的力量实现良性运行和发展,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项目等方式予以引导支持。全面覆盖、分步实施。示范基地是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基地的一个重要窗口,示范基地的发展布局要与全省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相适应,有效支撑“一县一业”的发展,力争覆盖全省主要农业领域和所有县市;同时,具体操作中,将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分步组织实施。创新驱动,辐射带动。技术创新和示范是示范基地的核心任务,要通过构建基地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组建基于高度共识与互信的产学研创新团队,保障技术创新任务的完成;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模式和机制,将经过示范基地成套化、标准化的技术向板块基地传导、辐射,力求最大程度体现示范基地建设的成效

8、。规范管理,动态调整。加强示范基地运行管理和绩效考评,在坚持“两个覆盖”的一般原则下,建立完善竞争引入、动态调整、验收考评等有关机制和制度,奖优扶强,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奋发向上的氛围,促进示范基地建设这项新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00个,基本覆盖全省主要种养业领域和以县市为单位的主要农业区域;在体制机制创新、龙头企业培育、产学研创新团队建设、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示范及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力争建成若干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效果显著的高水准核心示范基地;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面向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的区域农业技

9、术创新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支撑湖北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三、基地布局及重点任务(一)优势及特色农作物科技示范基地1、优质水稻科技示范基地我省是全国主要水稻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粮食总面积的50%,水稻产量及规模以上加工能力分列全国第4位、第2位。近几年来,随着“福娃米业”、“国宝桥米”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品牌稻米的崛起,湖北水稻生产进入了一个以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建设中的150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2,主要集中分布在江汉平原、鄂中地区和鄂东南地区的20多个县市,目标旨在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水稻科技示范基地

10、以支撑和服务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为主旨,主要开展优质稻种繁育技术、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稻产品开发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水稻商品基地提供技术支撑。优质稻种繁育示范基地。以省种子集团、荆楚种业公司、省农科院等单位为主要依托,在公安、鄂州等地建立2个优质稻种繁育示范基地,主要开展优质、高产、抗逆和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繁育示范,立足江汉平原、鄂中和鄂东南三大优质稻种植区,面向全省和全国,推进优质稻制种基地建设和种业产业化发展。优质稻高产及加工示范基地。重点依托国宝桥米、福娃米业、中汇米业等骨干企业,在京山、监利、浠水、曾都、应城、房县等县(市区),分别针对中稻、双季稻、有机

11、稻、专用稻等不同品种,建设56个优质稻高产及加工示范基地,主要开展水稻优质高产高效集成技术、轻简化栽培节本增效技术、无盘旱育秧集成技术、稻田高效种养优化模式等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同时,以提升质量和品牌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支持开展优质稻米及其延伸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开发。2、双低油菜科技示范基地我省是国家布点的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全省油菜种植面积1800万亩,产量200多万吨,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中和鄂东地区的20多个县市;油菜种植及加工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种植面积、产量和“双低”化率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双低油菜科技示范基地主要面向三大优势种植区域,重点围绕优质高产专用油菜新

12、品种、高效节本栽培技术、菜籽精深加工及饼粕综合利用技术,开展研究与示范,巩固湖北油菜产业的领先优势。双低油菜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依托圣光种业等骨干企业,在谷城等县市建设12个双低油菜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主要开展品质优良、含油量高、营养保健功能强的优质油菜新品种、高产高含油量生物柴油专用型油菜品种等的选育,建立油菜杂交种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制种技术体系,推进“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的建设,保证油菜主产区的种子供应。双低油菜优质高产及加工示范基地。重点依托天颐科技、洪森实业等骨干企业,选择沙洋、枝江、武穴等县市建设34个双低油菜优质高产及加工示范基地,重点组织开展多熟制油菜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

13、究示范、油菜高产高效节本机械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菜籽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建设油菜综合加工示范线等,支持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做大做强。3、优质棉、麻科技示范基地我省是全国棉花主要产区之一,全省棉花种植面积600万亩,年产量45万吨,居全国第5位,产区主要分布在汉平原的天门、潜江和鄂东、鄂北的麻城、襄阳等20多个县市;贮麻种植及加工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产区主要分布在鄂南、鄂东和鄂西的咸安、赤壁、阳新等县市。棉花科技示范基地(2-3个),主要针对当前棉花生产中面临的混种混收、质量参差不齐、单位产量及植棉效益下降等问题,重点依托健康集团、省农科院、荆州农科所等单位,在种植面积相对集中和较大的天门、潜

14、江、龙感湖等地建设,一方面,根据各种植区的特点,选育和引进棉花优良品种,建立棉花制种基地,为实现分区统一供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棉菜(瓜)套种技术、棉花高产集成技术等的试验示范,制定棉田优质高效技术操作规程和采收技术标准,促进棉花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贮麻科技示范基地(1-2个),重点依托湖北精华纺织、阳新远东麻业等企业,择优选择咸安、阳新等县市布点建设,主要任务:一是引进、选育和推广高产、低胶、高支数贮麻新品种;二是研制贮麻收割、剥麻、打麻新技术及设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三是着力解决贮麻脱胶污染问题,四是研制开发高档纱、布产品。 4、小麦等其它粮食作物科技示范基地小麦

15、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居粮食作物之首,全省小麦种植面积1600万亩,产量240多万吨。建设中的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的襄阳、枣阳等11个县(市区)。玉米、马铃薯是我省鄂西、鄂西北山区主要粮食作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600万亩,产量200多万吨,玉米新品种选育在西南地区具备一定影响和优势;马铃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呈由高山向低山丘陵地带扩展的态势。优质专用小麦科技示范基地。针对优质专用中、弱筋小麦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以服务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为主旨,重点依托金华麦面等企业,在枣阳、襄阳等县(市区)建设1-2个优质专用小麦科技示范基地,主要组织

16、开展优质弱、中筋小麦品种的引进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试验示范,提高小麦单位产量和种植效益;支持开展深加工技术及产品的开发,提高加工档次,促进小麦加工增值。 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繁育基地。在玉米主产区十堰、宜昌等地区,择优选择1个县市建设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繁育基地,主要针对加工型专用玉米,开展玉米种质引进、改良和创新,选育、扩繁优质高产的玉米新品种。马铃薯新品种繁育及种植示范基地。在马铃薯主产区的高山、丘陵地带各择优选择1个县市,分别建设马铃薯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其中,品种繁育基地主要开展马铃薯良种的引进、选育和脱毒种薯的生产;种植示范基地主要针对丘陵地区,研究示范马铃薯高产高效

17、种植模式及技术,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5、花生、油茶等其它油料作物科技示范基地花生是我省仅次于油菜的第二大油料作物,全省花生种植面积200多万亩,年产量60多万吨,居全国第7位;花生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鄂北岗地、鄂东北和鄂中丘陵地区。油茶是我国特色的木本油料作物,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食用价值可与橄榄油媲美,近年来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大力推广;通山、阳新等县市是我省油茶主要产区。花生科技示范基地。主要选择种植面积较大、已具备一定品牌效应的红安县等地,建设12个花生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重点开展花生优良品种、高效种植技术及加工技术的综合性试验示范。一方面,组织开展花生优良品种的

18、选育和引进,示范推广地膜覆盖等高效栽培技术,提高花生的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支持休闲花生食品等花生加工产品及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花生的加工转化率。油茶科技示范基地。重点依托湖北九宫生态粮油公司等企业,择优选择麻城、通山、通城、阳新等油茶主要产区,建设12个油茶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和23个油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开展:高产、高抗油茶新品种引进和繁育;油茶高效栽培技术及大规模低产林改造技术;油茶精炼提纯技术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二)优势及特色畜禽科技示范基地1、优质三元猪科技示范基地我省是传统养猪大省,年牲猪出栏量居全国第8位,种猪数量和品质居全国第1位;猪肉产量及养猪业产值分别约占全省

19、肉类总产量和畜牧业产值的78%、62%,是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增长点。建设中的优质三元猪产业带,主要包括江汉平原、鄂中和鄂东地区的20多个县(市区),其中,潜江、仙桃、钟祥、松滋、襄阳、曾都、枣阳等县(市区)年出栏头数达100万头以上。优质三元猪科技示范基地主要面向优质三元猪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重点加强优质猪专门化新品系选育及绿色养殖、加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满足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提高牲猪产品竞争力;同时,加强重大疫病防治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争实现规模养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优质猪专门化新品系选育及繁殖示范基地。以湖北省原种猪场等为主要依托,在武汉、荆州所辖县(市区

20、)选点建设1-2个种猪选育示范基地,主要开展瘦肉猪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新技术研究,培育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猪专门化新品系。优质猪规模化绿色养殖及加工示范基地。以云祺实业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在松滋、钟祥、通城、浠水、华容等县(市区)建立5-6个优质猪规模化绿色养殖及加工示范基地,分别开展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示范、牲猪规模化健康养殖综合集成示范、重大疫病防治技术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安全优质保健猪肉制品的开发与产业化,促进牲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支持加快优质猪专用绿色饲料的开发和产业化,保障产业带建设发展的需要,发展壮大新型饲料产业。2、特色家禽(蛋)科技示范基地湖北是全国家禽主要产

21、区之一,主要分布在襄汉公路沿线及江汉平原腹地的十几个县市,家禽品种资源丰富,禽肉和禽蛋制品远销江、浙、广、深,深受消费者欢迎。2005年,全省家禽存笼2.5亿只,年出笼3.7亿只,年产禽蛋121万吨,鸭鹅肉产量13万吨。目前,我省家禽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殖经营分散、品种良莠不齐、技术规范化程度不高、综合配套技术滞后、加工产品品种不多等,结合各地的发展情况,重点依托神丹公司、精武公司、福润食品等骨干企业,择优选择安陆、团风、京山、大冶、谷城、宜城、黄陂等县市,建立46个“家禽规范化养殖及蛋品加工”、“肉鸡规范化养殖及加工”、“肉鸭规范化养殖及加工”、“肥肝鹅范化养殖及加工”示范基地,主要开展家禽

22、新品种培育、引进与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疫病综合防治和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禽产品系列加工及专用饲料的开发生产等,建立完善品种、饲养、免疫、环境、肉质评定、加工等标准体系,提升我省养禽业的竞争能力,打造湖北禽类产品品牌。3、牛、羊等其它牲畜科技示范基地随着蒙牛、伊利、太子奶、娃哈哈、喜旺等奶制品加工企业先后落户湖北,近年来我省奶牛业呈较快发展态势。奶牛养殖及奶制品加工主要分布于以武汉、宜昌为中心的周边县(市区),06年全省奶牛存栏4.85万头,07年全省奶类产量达15.5万吨,同比增长11.8%。另外,肉牛、肉羊等在我省部分地区也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

23、途径。奶牛规模化养殖及奶品加工示范基地(23个)。重点依托武汉惠尔康扬子江乳业有限公司、喜旺乳品厂、襄樊丽波乳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在武汉、宜昌、襄樊等地择优布点建设,主要开展奶牛品种引进与改良、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示范、饲料种植与高效利用、重大疫病防治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安全优质牛奶制品的开发与产业化等,促进我省奶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其它特色牲畜养殖加工科技示范基地(23个)。结合我省特色牲畜产业发展情况,择优选择竹山、郧西、麻城等县市,分别针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郧巴黄牛、马头山羊等品种,建立规模化健康养殖及加工示范基地,主要开展肉牛、肉羊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示范,产品深

24、加工技术开发等,着力解决品种退化、饲养技术水平及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加工滞后等问题,提升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的整体效益。(三)名优特水产科技示范基地 我省淡水养殖资源丰富,可养水面73.4万公顷,有经济鱼类130多种,淡水鱼产量及产值均居全国首位。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清江、丹江口两大库区,主要优势、特色品种有:四大家鱼、武昌鱼、鲟鱼、叉尾鮰鱼及鳝鳅、河蟹、小龙虾等。当前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养殖产品结构不够优化,高价值的名特水产品所占比例较低;水面资源过度利用,健康养殖水平不高,规模化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特色水产苗种紧缺且质量不优;水产加工业发展滞后等。 名特水产科技示范

25、基地除了为四大家鱼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外,重点是要着力解决名优和特色水产生产过程中的种苗繁育、病害防治、水域环境保护及治理等紧迫问题,为加快发展名特水产品,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提供有力支撑。1、四大家鱼高效养殖及加工示范基地。四大家鱼以江汉平原为主要养殖区域,示范基地重点选择沙洋县、荆州区等地建设,主要解决种苗繁育、病害防治、水域环境治理保护及成鱼深加工等方面技术问题,实现健康、高产、高效养殖增值。2、名优鱼高效健康养殖及加工示范基地清江高坝洲库区是我国最大的鲟鱼、鮰鱼养殖基地,鄂州梁子湖是武昌鱼的原产地。名优鱼科技示范基地主要针对鲟鱼、鮰鱼、武昌鱼、红尾鱼等品种的养殖加工问题,依托

26、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嘉鱼美国斑点叉尾鮰专业养殖场、梁子岛特产工贸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宜都、嘉鱼、鄂州等地建设23个健康养殖及加工示范基地,重点研究苗种大批量繁育关键技术,提高鱼种成活率;开展水体环境控制技术研究,降低成鱼疾病发生率,建立高效、健康养殖控制体系;同时,开发鱼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新技术。3、特色水产品养殖及加工示范基地小龙虾、鳝鳅、河蟹是我省近些年发展较快的特色水产品,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重点选择目前养殖规模较大的潜江、仙桃、洪湖、监利等县(市区),建设12个小龙虾种繁及养殖示范基地和23个河蟹、鳝鳅种繁及养殖示范基地,其中,小龙虾示范基地主要研究示范小龙虾苗种繁育技术、稻田、

27、池塘高效绿色养殖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龙虾出口深加工及虾壳综合利用新技术等;河蟹、鳝鳅示范基地主要组织开展鳝鳅、河蟹种苗批量繁育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的研究与示范。(四)特色林果科技示范基地1、林木花卉科技示范基地我省速生丰产林以杨树、楠竹等为主栽品种,目前杨树人工林已发展到600万亩,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地区、鄂南及武汉周边地区、鄂西及鄂北岗地等三大区域;楠竹以咸宁赤壁规模最大,达50万亩左右;另外,泡桐等速生树种在咸宁等地区也得到快速发展。苗木花卉方面,随着城市绿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在一些县市也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大发展

28、,并对科技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速生经济林科技示范基地。针对速生林当前存在的品种、种植及加工方面的技术问题,以森鑫林业、宝源木业、赤壁官塘驿林场等单位为主要依托,择优选择石首、东宝、南漳、赤壁、崇阳、大悟等县(市区),建立56个速生经济林标准化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分别针对杨树、楠竹、泡桐、雷竹、乌桕等品种,开展新品系改良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示范、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林地生产力维护与提高技术研究示范,着力解决品种及林地退化问题;同时,支持开展人造板、纸品等的开发及工艺创新,促进经济林的综合利用,做强做大人工林产业和品牌企业。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基地。重点在荆门、咸宁等地,择优选择选择一些县(市区)布

29、点建设12个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基地,主要开展新品种适应性试验示范,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引种、培育观赏性高的花卉、盆景等。2、特色果品科技示范基地我省是全国柑桔主要产区之一,柑桔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列全国第7位和第6位;主要产区包括宜昌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其中宜昌三峡库区被列为国家长江上中游柑桔优势区域;三峡脐橙、宜昌密桔等品种在全国享有盛名。另外,猕猴桃、梨、葡萄等水果品种及板栗、核桃等硬果品种,在我省部分地区也已形成局部优势和一定规模。其中,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板栗是全国主要产区,栗果产量居全国第2位,罗田县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柑桔科技示范基地。重点针对品种、栽培、保鲜储运及

30、加工方面的技术问题,依托宜昌市高农科技有限公司,在宜昌市布点建设三峡库区柑橘种苗苗木繁育中心,主要开展优质柑橘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新技术研究、培育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柑橘专门化新品系;依托宜昌荣盛食品有限公司、秭归屈姑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宜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地布点建设23个优质宽皮柑桔高效生态栽培及加工示范基地;在秭归、巴东等地择优布点建设12个优质脐橙高效生态栽培及加工示范基地。主要开展示范推广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积极推进柑桔食品深加工及桔皮的综合利用,为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主要优质及无公害柑桔出口基地提供支撑。梨、桃等特色水果科技示范基地。重点选择具有品种特色和一定规模优势的赤壁、老河口、宜

31、恩、枣阳、孝南、公安、孝昌等县(市区),布点建设57特色水果品种科技示范基地,分别针对猕猴桃、砂梨(黄金梨)、水密桃、葡萄等品种,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无公害高效栽培模式和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保鲜、加工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板栗、核桃等硬果类科技示范基地。择优选择板栗、核桃主产区的罗田、保康、兴山等县市,建立12优质板栗无公害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和12个优质薄壳核桃种植示范基地,主要组织开展板栗、核桃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综合性试验示范,提高板栗、核桃的质量和产量;同时,支持休闲板栗食品、核桃保健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及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

32、,提高板栗、核桃的加工转化率,促进板栗、核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五)特色瓜菜科技示范基地近些年来,我省瓜菜产业发展迅速,蔬菜、食用瓜面积已发展到124万公顷,总产量3450万吨,居全国第4位;初步形成了三大特色瓜菜种植区:武汉市周边及鄂东精细菜、加工菜种植区,以襄樊市周边地区为主的鄂北特色菜种植区和以恩施、宜昌山区为主的高山菜和山野菜种植区;其中,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居全国第1,高山菜和山野菜远销海外。莲藕高效绿色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围绕以武汉、孝感为主的藕莲产区和以荆州、仙桃等为主的籽莲产区,择优选择23个县市建立莲藕高效绿色生产示范基地。主要组织开展籽莲和藕莲专用新品种选育及低成本繁

33、殖技术研究示范、藕(莲)-鱼(虾)套(连)作等高效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模式和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开发莲藕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新技术,提升莲藕产业的附加值,为我省莲藕产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提供强有力支撑。武汉城市圈有机瓜菜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重点依托武汉新辰食品有限公司、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武汉市郊区、咸宁嘉鱼、孝感云梦等地,择优布点建设35个有机瓜菜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主要开展瓜菜新品种选育及工厂化育苗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设施性能优化技术及加工保鲜技术等方面创新、示范和推广。鄂西高山菜种植及储运加工示范基地。以湖北长友等企业为主要依托,择优选择长阳、五峰、当阳、

34、鹤峰、利川、来凤等县市,建立35个高山菜、山野菜种植及储运加工示范基地,主要针对种植及储运保鲜等问题,组织开展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保鲜储运与加工技术研究示范,为我省高山菜及山野菜进军国际市场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鄂北特色菜绿色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依托广水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选择大蒜等一些特色菜品种,在襄樊、随州、十堰周边县(市区)布点建设23个绿色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主要开展种植、加工方面的研究示范。(六)其它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1、优质茶叶科技示范基地我省种茶历史悠久,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242万亩,茶叶总产量10.5万吨,综合产值50亿元,面积、产量及产值均居全国第5位。主要分布于

35、鄂东大别山区、鄂东南幕阜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和鄂西北秦巴山区,初步形成了以鄂西南地区为主的“采花毛尖”、以鄂西北地区为主的“武当有机茶”以及以鄂东北大别山区为主的“英山云雾茶”三大主打品牌。重点依托五峰绿珠采花毛尖公司、恩施华龙茶叶有限公司、湖北龙王垭茶叶集团公司、英山长冲茶场、武当山八仙观茶场等企业,择优选择主产区的五峰、恩施、竹溪、英山及宜昌、咸宁的一些县(市区),建立45个优质茶叶高效绿色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分别针对不同品种,按照国际标准,组织开展茶树新品种选育及无性繁殖、无公害标准化栽培、茶叶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示范,提升品牌茶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茶叶出口和产业发展壮大。2、食用菌科技示

36、范基地食用菌是我省主要创汇农产品之一。全省鲜菇产量32万吨,产值12.8亿元,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居全国第6位。优势产区主要包括以香菇为主的鄂北大洪山种植区和以黑木耳为主的鄂西北种植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新品种少、有害残留偏高、深加工技术滞后等。择优选择曾都、房县、远安、新洲等县(市区),建设2-4个食用菌高效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及加工示范基地,分别针对香菇和黑木耳,组织开展高附加值食用菌菌种的繁育推广、提纯复壮,解决食用菌新品种供应不足与退化问题;研究示范食用菌料栽培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高效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降低产品有害残留;开展食用菌烘干、分级、包装工艺技术和设备的中试研究和应用,

37、提高产品档次,提升食用菌产业的附加值。3、魔芋科技示范基地我省是全国最大的魔芋生产基地和主要加工出口区。2007年全省魔芋种植面积60万亩,产量80万吨,农业产值和产业链总产值分别达到11亿元和30亿元。优势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恩施、十堰等西部山区,其中,恩施魔芋种植面积约占全省一半,恩施州的建始县、恩施市和十堰市的竹溪县为“全国魔芋原料加工基地重点县”。魔芋科技示范基地主要针对魔芋主产区和加工基地面临的品种不优、病害严重、新产品产业化进程慢等问题开展研究与示范,为魔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重点依托东方天琪、恩施宏业、美力集团、花仙子等骨干企,择优选择竹溪、建始等县市建设2-3 个魔芋品种繁

38、育及种植、加工示范基地,主要开展魔芋新品种选育以及魔芋种子繁育脱毒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着力解决魔芋品种种性不好、品质不优、退化严重及用种量过大等问题;组织研究魔芋高效种植技术,重点解决严重影响魔芋产量的根腐病、白绢病等病害的防治技术问题;同时,开展芋角干燥低能耗、低二氧化硫加工技术等魔芋加工关键技术的中试研究和应用,加快魔芋低聚糖系列产品、魔芋生物材料产品等的开发和产业化,做大做强魔芋产业。4、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我省是我国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中药资源品种约3970种,居全国第4位;200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1万亩,年产值17.6亿元。主要地道药材有茯苓、黄连、厚朴、湖北贝母

39、、麦冬、半夏、独活、皱皮木瓜、党参等,其中伏苓等5个品种已被列为国家级地道药材品种。优势产区主要包括鄂东大别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和鄂西北秦巴山区。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过国家认证和创药材品牌为主旨,在三大药材主种区择优选择优势品种和县市,以中药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3-5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主要开展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中药材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等,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带动农民增收。5、蜂产品科技示范基地我省是全国蜂蜜的主要产地和出口基地,蜂蜜产量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0%;年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全世界90%的蜂蜜、王浆产于中国,蜂产品产业化具有广阔前

40、景。优势产区主要包括鄂东北大别山转地养蜂区和鄂西北秦巴山定地养蜂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蜜蜂养殖比较粗放,蜂农的思想观念、生产与管理模式与国际要求还有相当距离。重点依托神农架绿源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两大主要养蜂区择优选择13个县(市区)建立蜂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一方面进行蜜蜂养殖的规范化操作管理,引进和繁育新品种,提高蜜蜂的病疫防治技术;另一方面完善蜂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开发无公害蜂蜜、花粉、蜂王浆,提高蜂产品质量和人体吸收率,加大蜂产品出口力度,研究蜂产品防伪标识技术。6、蚕茧科技示范基地我省是全国桑蚕生产最适宜的地区之一, 2007年全省桑树面积33万亩,养蚕34万张,蚕茧产量1207

41、1吨,农民养蚕收入3.28亿元,居全国11位。蚕桑产区以英山、罗田、麻城等鄂东地区为主,种植面积及产量约占全省的1/3;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郧县、郧西、南漳、远安等鄂西及鄂西北县市呈较快发展态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蚕种生产基础薄弱、蚕桑生产规模小、产后加工相对薄弱、疫病防治滞后等。依托桑蚕加工企业,在主产区择优选择23个县市,建立桑蚕良种繁育及蚕茧加工示范基地,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多丝量、抗逆性强的优良蚕种及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良桑树品种,组织开展蚕茧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增强本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主要措施1、成立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加强对示范基地建设的统筹协调和

42、指导成立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省科技厅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各市州科技局领导及扩权县市科技局领导。其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制定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协调处理示范基地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科技厅农村处,主要负责组织进行示范基地的评审认定、中期检查和验收考评等日常管理工作以及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成立农业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领域专家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示范基地的发展布局及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论证;各领域专家组主要负责各领域示范基地技术创新规划、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等的咨询论证

43、,并参与本领域示范基地的认定评审、中期检查和验收考评等有关咨询工作。2、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充分调动和利用财政、企业、金融、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支持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一是集成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研究开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等各类计划,重点支持示范基地的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活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各市县科技计划的联动支持。二是用足用活国家及省的财政、税收等方面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增强技术创新的主动性,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三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一方面,加

44、强与有关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为企业上市融资做好前期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农业科技项目融资平台,尽快开通农业科技贷款业务,支持企业和示范基地的成果转化。3、加强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的主体农业龙头企业是示范基地建设乃至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其创新能力和规模实力的显著增强,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标志。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积极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组织和机制,提升企业的创新条件能力。二是突出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坚持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农业类技术创新活动的项目实施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高度共识与互信的利益共同体,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围绕示范基地建设和企业发展,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创新和集成示范,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三是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围绕企业发展,就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制订、关键技术开发等重大问题,开展诊断、咨询服务;引导和支持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发展,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上市融资、品牌策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