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逍遥游》英译研究_第1页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逍遥游》英译研究_第2页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逍遥游》英译研究_第3页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逍遥游》英译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逍遥游?英译研究【摘要】中华文化典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华文化典籍的重视和翻译,是文化自信的表达。中国古代三大主流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力作?庄子?,自1881年以来,已经有十多种英译本和全译本。本文节选了其内篇第一篇?逍遥游?局部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对?逍遥游?英译过程中所发生的翻译转换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中华文化典籍翻译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翻译转换理论;?逍遥游?;典籍英译【作者简介】和迎祥1995.06-,女,白族,云南怒江州兰坪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中华文化典籍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典籍的英译不仅能够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华夏文明、理解中国、接受中国,也能够让中华儿女加深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理解,丰富其文化内涵,增加文化自信力。作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力作,?逍遥游?一文采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文章充满了奇特想象和浪漫色彩,将庄子的“逍遥思想以非常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正因如此,中外不少翻译家和汉学家曾将?逍遥游?翻译成其他语种。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将白话文翻译成其他语种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呈现方式的改变,译者往往需要进行许多方面的转换。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汉英翻译中的翻译转换现象,笔者将运用卡特

3、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的差异性,结合?逍遥游?中的翻译实例,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探索译文在词汇、短语、句子、语法层面上将发生的翻译转换类型。此外,通过对该文本的翻译与研究,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为传递和弘扬中华文化尽绵薄之力,另一方面能够为中华文化典籍翻译提供一定的经验。一、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1.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介绍。加拿大语言学家维奈和达贝尔是最先对翻译转换进行研究的两位学者,在?英法比较文体学?一书中,在将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系统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比较分析之后,二人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即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在该书中,两位学者并未明确提及“转换一词,但却将翻

4、译过程中的语言变化进行了分类,为卡特福德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奠定了根底。“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交际性意味着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这种细微的语言变化就是“翻译转换。为了使语言转换更加清晰和直观,他将语言的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根据语言系统差异,语言的层次和级阶也可能不同。同时,他还进一步区分了“形式对等和“文本等值两个概念。形式对等是指源语中的某些语言范畴在目的语中也处于同样的位置,语言范畴包括语言单位、语言类别、语言结构、语言成分等。形式完全对等难以实现,为了将原文内容准确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必须进行翻译转换。而文本等值指的是从源语翻译为目

5、的语的过程中不涉及语言范畴转换的局部。而转换又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层次转换是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那么用词汇表达。范畴转换主要包括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或级阶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四种,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以范畴转换的研究为主。2.卡特福德翻译范畴转换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笔者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许多因素,包括汉语和英语在表达习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以及目的语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水平等,力求在准确理解原文的根底上通顺表达原文所传达的信息,笔者在处理专有名词和术语时,根本采用传统翻译,但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笔者不得不采

6、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形式变化。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结合一些翻译方法,笔者将选取有代表性的译例,对本次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形式变化类型加以总结和分析,主要介绍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级阶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四种翻译转换在实际中的运用。1结构转换。结构转换是涉及语法结构的转换,是一种常见的转换方式。在翻译?逍遥游?的过程中,笔者常用到的结构转换是语态转换和句式转换,并选取以下译例进行分析。主动语态转为被动语态。例: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英译:Thereisafishinthenorthernoceanwhichisnamed

7、Kun.Sogiantasit,andnooneknowshowmanythousandliinsize.ItisnamedPengwhenitchangesintoabird.Nooneknowshowbigitsbackis.分析:被动语态同主动语态对立,是英语和汉语都具有的语法范畴。在英语学术写作中,为了表达论述内容的客观性,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较高。而汉语那么不同,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较低,多为主动语态。例1中,笔者将原文中的“其名为鲲和“其名为鹏译为被动语态,更加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中文中的主动语态转换为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是结构转换的表达。从句加主句翻译为主句加从句。例:原文:风之积也不厚,那么

8、其负大翼也无力。英译:Itmayfailtobearsuchgiganticwingsifthewindisnotpowerfulenough.分析:按照中文行文習惯,先出从句后出主句,句子重心一般在句子后半局部。而在英文行文中,句子重心往往在句子前面的局部,所以笔者在翻译时,先翻译主句,再翻译if条件状语从句。2词类转换。例:原文:适百里者,宿舂粮。英译:Onehastomakepreparationsallnightforhavinenoughrationsinavisitthatmorethanahundredliaway.分析:词类转换是指词的类别在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时词性所发生的转变

9、,也就是源语中的某一种词类翻译为译语时是另一种词类。例句中“适意思为“到,“到在中文中可作动词或介词,动词为到达的意思,而作为介词时,构成介宾短语,说明动作的趋向、处所,所涉及的范围对象等。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适为介词。笔者将其翻译成英文名词“visit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与下文“isgoingto重复,二是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使行文更加流畅。3单位级阶转换。英语语法的等级体系中,由小到大可以分为词素、单词、词组、子句和句子五个级阶。但是,关于汉语中语言单位如何分类,历来观点不一。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现代汉语?修订版中的“五级说,依次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由于在实际翻译过程

10、中,笔者很难保证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始终都在同一个“级阶上,不得不采用单位级阶转换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在?逍遥游?英译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单位转换是中文中的词转化为英文中的短语,即名词转化为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名词转化为名词短语。例:原文: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英译:InthesomewhersouthofstateofChu,thereisakindoftreenamedLingguithatdeemfivehundredyearsasoneseason.分析:例句中,原文中的名词“楚在此处指的是“楚国,笔者将其翻译为英文时,译为名词短语“stateofChu,假设将其直译

11、为“Chu,西方读者可能不理解其含义,故译为“stateofChu,说明这是一个国家。名词转化为动词短语。例:原文:适百里者,宿舂粮。英译:Onehastomakepreparationsallnightforhavinenoughrationsinavisitthatmorethanahundredliaway.分析:“宿舂粮即“舂宿粮,指舂捣一夜的粮食,笔者在此处运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意思,笔者没有将原文中的“舂粮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译。从其白话文意思来看,“粮译为准备干粮,根据上下文,准备在此为名词,笔者将其译为英文动词短语“makepreparationsf

12、or,更符合英文行文习惯,使译文更加地道。4内部体系转换。例:原文: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英译:Itswingsarelikeamassofcloudthathidingahalfofskyonceitrapidlyflies.分析:内部体系转换是指原语和译语的结构在形式上大致相等,但是目的语中未必有对应术语,为了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将原语转化为译语时需作必要转换。由于汉英语言的不同,汉语偏向抽象思维,英语偏向具体思维,而中文中名词的分类没有单复数之分,英语那么严格区分单复数名词。例句中,“翼的意思为“翅膀,笔者将中文单数名词“翼译为英语中的复数名词“wings,旨在表达英语具象思维。二、

13、结语通过对?逍遥游?中翻译转换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能够有效指导中国典籍英译。在将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翻译转换无法防止。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在力图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不得不对译文在形式上进行改变,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具有不同的语言体系,虽然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上的对等很难实现,译文对原文形式的背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但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实现翻译转换,就能够译出优秀的译文。此外,由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将重心放于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并未对句法层面以上的转换提出相应的见解,本文也局限于此,对原文和译文的分析仅止步于词汇和句法层面。笔者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能够重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并提出一定见解,弥补其缺乏。参考文献:【1】Catford,J,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141-147.【2】Munday,J,IntroducingTrans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