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劳动技术计划_第1页
七年级劳动技术计划_第2页
七年级劳动技术计划_第3页
七年级劳动技术计划_第4页
七年级劳动技术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21、黔之驴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3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4、教育学生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教学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教学难点:(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2)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教学方法:导读讨论教学手段:录音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

3、,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探究1朗读课文。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放之山下。虎见之"这两个"之'指代词,指驴。"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稍近":渐

4、渐靠近。"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以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因:虎因喜因而因跳踉大阚 于是3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

5、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

6、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4、提问: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提问: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提问: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用一个成语表示是什么?5、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6、黔驴技穷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技能低劣,无法解决窘境方面。请几位同学给这两个成语造句。7、学生自由说。例句:帝国主义看起来是

7、庞然大物,但实际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例句: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例句:小明夸大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黔驴技穷,束手无策。四、教师小结并进行思想教育。本文是一篇寓言。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描写把 它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教学手段:录音练

8、习课 (学生先独立做,后师生共评)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一)解释了列加点字。A、蔽林间窥之( )( )B稍出近之( )C虎大骇( )D益习其声( ) E尽其肉,乃去(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以为且噬己也。2驴不胜怒。(三)解释下列词语。1庞然大物:2黔驴之技:3黔驴技穷:(四)黔之驴随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说课精要: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掌握。 22、陋室铭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9、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探究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

10、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11、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

12、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教学方法:导读讨论教学手段:录音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一、 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三、 请学生介绍作者、体裁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铭,原来

13、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四、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陋:不华美、狭小 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五、 朗读、翻译、理解分析。1、 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3、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

14、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4、 请学生自渎领会。5、 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6、 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六、小结。七、布置作业。A、 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B、 背诵全文。C、 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23、爱莲说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2、掌握"蕾""染""植""鲜"

15、;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教学方法:导读讨论教学手段:录音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 (读后感)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

16、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四、读讲课文。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蕾"、"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扳本归纳"之"的不同用法:一、 水陆草木之花(的)之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句中动词。不译)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讨论后归纳:

17、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2、读讲第2段。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这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段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言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

18、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评,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a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现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义之词,但

19、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托物言志"的写法。齐读第2段,试背诵。五、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述句法描写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现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

20、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六、布置作业。A、背诵全文。B、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C、完成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一、复习1、朗读课文,请学生说说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1、2、作家作品简介 3、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探究学习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

22、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

23、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

24、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24、口技 教学目标:1、 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中的停顿。 2、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设想: 1、口技是一篇文言文。教学中,应首先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大意,弄懂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指导,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然后再背诵。 2、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熟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具体方法:组成两人小组,一人

25、读课文,其他人听,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讨论统一意见。 2、 全班试读课文。具体方法:请1-2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他们读音是否准确,待他们读完课文后,集体统一字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正音问题。 3、 朗读课文。具体方法:学生出声自读两遍课文,读完即停;然后可全班齐读或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读。 二、 疏通课文大意。 1、 学生自译课文。一位学生借助课本的注释用白话串译课文大意(也可以分工串译),其他人随时指出其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大家都不明白的语句记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时提出。 课文中学生感到有困难的词语及其意思大致是: 会(适逢) 厅事(大厅、亭堂) 施(放置

26、) 但(只) 闻(听见) 虽(即使) 走(跑) 奋(卷起) 宴(举行宴会) 乳(喂奶) 名(说出) 善(擅长) 2、 教师提问:"京城有善口技者",从课文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表演者"善"口技?回答要点:口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的内容:听众的反应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书上的注解将课文内容翻译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借助课后练习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具体方法;两个同学商量着做,然后全班讨论。 二、 作者对口技的表现,绘声绘色,摹写逼真。 将课文中两个场景所表演的

27、声响填写在括号内,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第一个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到: 1、 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 "遥闻"写声音之无,"欠伸""呓语"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大啼""叱大儿声""一时并发",写声音由小而大。 2、 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声""渐拍渐止"写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 第二个声响场景,表演一次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答题解说 1、 由微弱而喧闹,由简单而纷繁 鼠

28、声,"梦中咳嗽",写声音之微弱,简单;"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写声音由微弱到喧闹由简单而纷繁。 2、 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呼声,笑声,犬吠声、房屋倒塌声、拉塌房屋时呼喊声,火爆声,风声,抢夺声,泼水声一齐发作,应有尽有。 三、 背诵课文。 1、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准备用白语复述两个场景描写的内容。 教师课在黑板上提示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满坐 未几微闻宾客 忽一人俄而中间又夹虽于是 2、 给五分钟时间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诵描写两个场景的内容。 3、 分成两人小组互相检查背诵。 4、 先朗读一遍

29、(齐读或各自读),然后找学生背诵。 5、 背诵第一段,进而背下来最后一段。 6、 背诵译文。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重点是第二段。 2、 在书上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

30、某种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

31、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32、。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 补充注释: 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