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熟还生”一个语文教学现象-最新资料_第1页
“练熟还生”一个语文教学现象-最新资料_第2页
“练熟还生”一个语文教学现象-最新资料_第3页
“练熟还生”一个语文教学现象-最新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练熟还生”一个语文教学现象一、 聚焦“练熟还生”现象明人张岱在绍兴琴派一文中,述其从师习琴,半年得二十余曲, 可谓稔熟也。然而他坚持 “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 。由生而熟,本是习艺常规;练熟还生,那就是非同寻常的独特体验了。张岱的“涩勒出之”与清代郑板桥的画竹体验酷似, 郑板桥曾云:“剔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此亦深谙“练熟还生”之道。其实,无论是习琴还是学画, 大凡追求艺术至高境界者都会在 “练熟”基础上,不断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如此方能体验“艺无止境”的乐趣。语文教学亦如此。 长期以来,人们在阅读教学中一直困惑于经典名篇难以新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典名篇大多已被历

2、代名家阐释解读,而一旦研读得太透太熟,则自我蒙蔽视野。譬如长期入选语文教材的祝福(鲁迅)、荷塘月色(朱自清)等,似乎已被历代名家阐释透彻,就连学生手中也有不少“权威”资料,教师除了给予学生现成的“学术定论”以外,如何引导学生“重读经典”似乎就成了问题。写作教学亦如此。教师批阅作文时往往对那些翻炒了 N 遍而仍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深恶痛绝” 。譬如描写孩子的“眼睛” ,到哪都是“水汪汪的”;一看“脸蛋”就非得像“红苹果” ,而教师们除了批上“语言要注重文采” 之类套话外似乎无可奈何, 因为我们本身就缺乏此方面的写作教学策略。综观当下语文教学现状,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训练,教师如何引領学生从“

3、由生而熟”再“练熟还生” ,创造性地“读”“写”出一片语文新天地来,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二、 “练熟还生”现象背后的理论参照1 高原现象中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本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从开始、提高、高原期以及再次提高的循环往复。可以说,包括语言“习得”与“学得”在内的所有艺术修行都须经历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上文所说张岱习琴“稔熟”后还坚持“练熟还生”,就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处于习琴“高原期”,虽已“登堂”但未“入室”,所以他坚持“以涩勒出之” ,一旦能在“涩勒”中找到突破口,就必将更进一步,从而实现新一轮的质的飞跃。2 同化顺应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一个

4、 “同化顺应”的过程。 文学创作与欣赏属于人之认知活动,以皮亚杰观点论之,应是主体以原有“图式”不断“同化顺应”的过程。随着主体认知“图式”的不断积累,现实中就会出现越来越多被认可使用的“图式”,即所谓“现成套话” 、“共同语言”。但是,文学的创作与欣赏,并不止于强化主体原有审美“图式” ,更重要的在于能丰富主体内心的情感体验,而那种通行共用的“套话语言” ,恰恰遮蔽阻碍了个体独特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 从这个角度而言,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阅读欣赏,都要求人们能够“练熟还生” ,以文学的原生态方式来还原文学的本真面貌。3 语言陌生化 形式主义奠基人什克洛夫斯基认为, 文艺创作不是照搬所描写的对象

5、, 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 从而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我们说,“陌生化”理论可能是文学領域“练熟还生”现象最直观的解释。因为,所有主体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学语言,都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语言:欢乐与忧愁,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 在这个“内宇宙”中,朦胧的、迅速嬗变而无以名状的心理情绪和体验,都很难用那通行共用的“现成套话” 、“共同语言”来表达,于是人们便想办法让它富于象征性、暗示性和跳跃性,给人以“准确感”(同样也就有了“陌生感” ),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主体“练熟还生”的过程。三、 “练熟还生”现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基于以上现象的透视与

6、理论参照, 我们再来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无可否认,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悲哀地发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始终徘徊于低效的边缘。究其根源,这与我们长期囿于陈旧的教学内容、惯性的教学思维不无关系。鉴于此,透视“练熟还生”现象,从中发掘规律,或许能启示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推陈出新,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1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练熟还生”的阅读意识当下,中学语文界对 “文本解读” 的讨论似乎掩盖了 “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其实,“文本解读”不等于“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注重的是解读的结论;阅读教学,偏向的是阅读的过程。阅读教学并不止于让学生掌握 N 种解读结论,哪怕这结论

7、中不乏真知灼见。因为,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 ,养就其探索未知的“阅读意识”,而“练熟还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启发个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譬如我们对经典文本项链 (法国莫泊桑)的阅读教学,过去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读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 ,此外就找不出其他内容了。而在当下“多元解读”的启发下,人们终于读出了“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品质” 、“路瓦栽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 、“佛来思节夫人真诚善良”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所谓“多元解读”的结论,与“玛蒂尔德的虚荣”并无本质差别,因为这都是从人之“伦理”视角来解读文本。如此观之,我们不得不感慨于自身阅读视界之狭小,教学知识之贫瘠。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从“伦理学”视角看文本,跳不出以人伦关照文学的思维定势。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日常语文课堂,若总是以一种单极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不敢想象,学生是否有创新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语文课堂若能坚持“练熟还生”式教学,不断追求创造性阅读,突破教材文本解读的“高原”区,或许能提升自身解读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的能力,培育学生探究未知的意识。或许有人质疑何其难也! 下面,笔者就以“语文味”倡导者程少堂先生的 荷花淀教学为例,具体阐释对经典文本进行“练熟还生”式的教学尝试。众所周知,孙犁的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