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质量调研试卷(2份)2_第1页
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质量调研试卷(2份)2_第2页
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质量调研试卷(2份)2_第3页
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质量调研试卷(2份)2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质量调研试卷(2份)2 0 2021 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质量调研试卷 一、文言文(0 40 分) (一) 默写(6 16 分) 1.鸡声茅店月,_。 商山早行 2. _, 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3.云横秦岭家何在?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5. 同班同学考试不如意,你打算引用李白行路难中的名句鼓励好友,最合适的句子是:_,_ 。 (二) 下面的词,完成 6 6- -9 9 题(2 12 分) 选文一: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 文二: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 水 调 歌 头 的 作 者 是 ( 人 名 ) , 醉 翁 亭 记

3、 的 作 者是 (人名),都是 (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还有 。(人名,一位即可)(4 分) 7读 水调歌头,下列对作品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词前的小序言简意赅地交代了写作的时间以及写作的緣由,并且领起了全篇。 b词人"把酒问青天',既写出对人生的疑惑,也表达出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的情感波动起伏中,含蓄地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埋怨明月,实则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8

4、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二中的画线句。(3 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根据选文二可以知道自号为"醉翁'的原因是:"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已成为成语,现在通常是 的意思。(3 分) (三) 下文,完成第 10- -2 12 题(2 12 分) 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唯盖公独遁居不仕。 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以治齐。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闻盖公善治黄老,乃使人厚币聘之。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遂推此类,为参具言之。参悦,乃避正堂舍之,

5、师事之,齐果大治。及参入相汉,导盖公之道,故天下歌之。盖公虽为参师,然未尝仕,以寿终。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 分) (1)参不知所从( )(2)为参具言之( ) 11. 下列对画线句子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 分) a. 曹参喜欢,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b. 曹参喜欢,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c. 曹参高兴,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d. 曹参高兴,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12. "齐果大治'在文中的体现是" ',原因 是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4 分) 二、现代文(8 38 分) (一)下文,完成第 13- -6 16 题(8

6、18 分) 读书要"精'到极致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

7、#39;之际感悟个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 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

8、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在精用中求实践。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会读书的人,把

9、读书学习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 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13. 第段中,画线句&q

10、uot;虽快却是慢了',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是_。(4 分) 14. 请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_(4 分) 15. 全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要有质的飞跃'。 b.提倡精读一本书,反对"博览群书'。 c.认为只有精读才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d.认为读书是为了实践,用于解决问题。 16. 下列文字插入文中第_段和第_段之间,理由是:(6 分) 在精思中寻感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

11、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 理由:_ (二)下文,完成第 17- -1 21 题(0 20 分) 那年,我们去看大石桥 奶奶哼唱小放牛,邀我去看大石桥。 桥是鲁班赶着一群大绵羊修的,桥上还有各路神仙留下的"仙迹'。这些神奇的传说,一直鼓荡在脑海里,催着我赶快去看大石桥。 父母亲要挣工分,几年里也不可能进一次县城。其实,也没必要进县城。想让父母亲带着去看大石桥,实在是痴心妄想。

12、 于是,就赶紧学骑自行车到县城有 30 里路,打个来回,步行肯定会累个够呛。 先是在冬天的打谷场上学转圈,让人在后边扶着,进而开始学上路。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终于学会了。车座子高,坐上去脚尖够不着脚踏板,父亲就卸下了车座,绑上一块棉垫。 "我要去看大石桥。'我跟母亲说。这样的行动得绕开父亲。 母亲没有阻拦,也没有什么叮咛,但嘱我一定要找个伴。那时候还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汽车,不必担心出车祸。母亲烙了一张白面饼,卷了一箸子老咸菜丝,灌了一葡萄糖瓶开水,全都放进搭在车横梁上的布兜里。 同伴是发小,两人一辆车。那天是个春末夏初,记得麦穗还不能搓着吃呢。 现在要我说当时沿途有什么风光,

13、路上遇见了什么人,是否有鸟雀从头顶飞过,都没有了印象。只记得远远地看见了"锥锥'(大寺砖塔),就紧张起来,激动起来,躬身蹬车更有劲。 北门两边是城墙,或者说北门是城墙的一个缺口。城墙宽厚高大,上边长着杂七杂八的树。 县城的繁华地段当属南大街。百货商店,照相馆(好像是"友谊'),书店,还有邮局。当时还没有"五一'广场,正对着南大街,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墙,上面挂着毛.的巨幅画像。 当时县城里是没有一座楼房的。 我们就在南大街里找赵州桥,完全忽略"河'这个概念。从北到南没有找到,心里有点着急,记得时间已是正午。到百货商店里去问售货

14、员,站布匹柜台的一个中年妇女不耐烦地指点 m jn:"出南门往南五里地。' 于是,我们就出了跟北门很相似的南门。 大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车辙,驴蹄印都在。 每人骑车上了一次桥。下桥时,不刹闸,特意享受快速滑行的惬意。 我们是在桥下用的午餐,好友分吃了我的饼和水。桥下没有水,很阴凉,很清静,就我们俩。 日头偏西,开始往回返。就是邪门:希望满怀,劲头十足,一旦目的达到,人整个就瘫软了,由心到身。先是屁股觉出了疼,不坐着蹬车,只能是硬撑几下;再就是觉出了腿软,骑不上半里路,就要换班。 过了双庙,离家还有八里,我们俩实在是蹬不动了。 车子躺在一边,我们躺在车子一边,谁也不说话。

15、我是随手掐了一根草,把草茎放进嘴里嚼着。 太阳变红了,我们一咬牙站起来。再也不念好友之情,分了路段:从这棵树到前边那个变压器小屋,你驮着我;从变压器小屋到更前边的那个坟圈,我驮着你 越渴越吃盐。刚过小马圈,后车胎跑没了气。 推车子也得轮换班,依然要分出路段。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经过乡官农场南边的那个孤女坟时,我们居然还能跑得动。 母亲和同伴的母亲都在村口等我们。一见我们的狼狈样,母亲第一句就问:"以后还去看大石桥不?' 我们不作声,心里话:那可说不定。 那年我.岁。同伴也是.岁。 17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指点 m jn ( ) 18. 第段,梳理"我'

16、;从"想看石桥'到"看到石桥'的情感变化。(4 分) 期待 _ 19. 下列对第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 分) a."太阳变红了'属于环境描写,烘托我们不能按时回家的忧伤。 b."一咬牙站起来'属于动作描写,写出我们心愿达成后的疲惫。 c."不念好友之情'属于心理活动,写出了我们毫无心机的率性。 d.结尾的省略号,省略了分工的内容,侧面表现这段路程的艰难。 20. 第段和第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母亲的形象:(4 分) _ 21. 第段写了我们的心理,第段交代了我们的年龄。请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17、6 分) _ 三、综合运用(2 12 分) 【材料一】 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发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曲调清新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从早期花鼓戏、本滩、申曲,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它以戏曲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在上海城乡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日益萎缩

18、,观众减少,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现在仅剩 3 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材料三】 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在上海中小学广泛开展,目前已经有 30 多所中小学校参与其中,让沪剧融入课堂。 22.有一本关于沪剧的书籍,书名是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请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这本书书名的理解。(4 分) (1)_; (2)_; 23. 关于沪剧进校园,以下哪一项建议是最合理的?( )(4 分) a.在学校成立沪剧传承基地 b.在校园里搭建演出舞台 c.培训全体教师学习沪剧 d.沪剧院向学校派出名师 24. 学校沪剧社要开办了,你想参加,妈妈却提出质疑,你将如何应对?(4 分) 你:妈妈,我想报名参加沪剧社。 妈妈:都初三了,是不是该全力以赴准备中考啊? 你:_ 四、写作(0 60 分) 25. 题目:这也是一种成长 要求:(1)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0 2021 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质量调研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0 40 分) (一)默写(6 16 分) 1.(3 分)人迹板桥霜 2.(3 分)露从今夜白 3.(3 分)雪拥蓝关马不前 4.(3 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各 2 分)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