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木工程中及振动控制_第1页
浅谈土木工程中及振动控制_第2页
浅谈土木工程中及振动控制_第3页
浅谈土木工程中及振动控制_第4页
浅谈土木工程中及振动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浅谈</B>土木工程中的振动控制 结构控制可能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通过在结构上设置控制机构, 由控制机构与结构共同控制抵御地震动等动力荷载, 使结构的动力反应减小。结构控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的高度结合, 是结构对策的新的里程碑。 结构控制按是否需要外部能源和激励以及结构反应的信号, 可以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混合控制和半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研究 结构被动控制一般是指在结构的某个部位附加一个子系统, 或对结构自身的某些构件做构造上的处理以改变结构

2、体系的动力特性。被动控制因其构造简单, 造价低, 易于维护且无需外界能源支持等优点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并成为当前应用开发的热点。许多被动控制技术已日趋成熟, 并已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下面简要介绍这些控制技术和装置。 1、基础隔震体系 基础隔震体系是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某种隔震消能装置, 以减小地震能量向上部的传输, 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隔震装置必须具备下面三项特性: 1 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 2 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和强度; 3 提供较大的阻尼, 具有较大的耗能能力。 基础隔震能显著地降低结构的自振频率, 适用于短周期的中低层建筑和刚性结构。由于隔震仅对高频地震波有效, 因此对高层和超高

3、层建筑不太适用。另外, 橡胶隔震垫的老化和耐久性问题 , 以及隔震效果的定量设计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基础隔震是当前应用最广泛, 也是最成熟的一项技术。 一些研究和应用较广的隔震装置有: 1. 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 2. 滚珠 或滚轴 加钢板消能装置;3. 粉粒垫层隔震装置; 4. 铅塞滞变阻尼器隔震装置; 5. 钢滞变阻尼器隔震装置; 6. 基底滑移隔震装置; 7. 悬挂基础隔震装置; 8. 混合隔震装置等; 2、消能减震体系 消能减震体系是把结构物的某些非承重构件设计成消能元件, 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装设阻尼器。在风载或小震时, 这些消能构件与阻尼器仍处于弹性状态, 结构体系仍具有足够

4、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在强风或强震作用下, 消能元件或阻尼器首先进入非弹性状态, 产生较大的阻尼, 大量耗散能量, 使主体结构的动力反应减小。 消能减震体系按其消能装置的不同, 可分为两类: 1 消能构件减震体系: 利用结构的非承重构 件作为消能装置的结构减震体系, 常用的消能构件有: a 消能支撑: 包括方框消能支撑、圆形消能支撑、K形偏心消能支撑等。 b 消能剪力墙 : 有横缝剪力墙、竖缝剪力墙、周边缝剪力墙和阻尼器剪力墙等。 2 阻尼器消能减震体系: 强震时通过阻尼器耗散能量。 a 摩擦阻尼器: 利用摩擦力做功耗散能量。 b 金属阻尼器: 利用某些金属具有的弹塑性滞回变形耗能,

5、 包括软钢耗能装置、铅挤压阻尼器、记忆合金 SMA 耗能器。 c 粘性和粘弹性阻尼器 : 利用阻尼器材料分子的相对错动摩擦耗能。 消能减震体系适用于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 对抗震和抗风都有效,而且性能可靠; 但装设数量少时作用不大, 数量多时造价显著增加。对消能减震体系的计算, 目前也尚未建立起较为成熟通用的方法。 3、调谐质量阻尼振动控制系 TMD TMD 系统是在结构顶层加上惯性质量, 并配以弹簧和阻尼器与主结构相连, 应用共振原理, 对结构的某一振型加以控制。通常惯性质量可以是高层或高耸结构的水箱、机房或旋转餐厅。由于TMD 能有效地衰减结构的动力反应, 安全、经济, 已被广

6、泛用作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及大跨桥梁的抗震抗风装置。TMD 不仅可用于新建建筑, 而且通过“加层减震”技术可以改善已有房屋的耐震性能。 TMD 体系有三种: 1 支承式; 2 悬吊式; 3 碰击式。 1、 支承式TMD 滑块的启动存在着严重的时间滞后, 而且地震能量密度谱较宽, 因此TMD 抗震效果不如抗风效果好。 2、目前有一种带杠杆和摆的调谐质量阻尼器 TMDL P , 该控制系统能显著降低高层建筑的水平位移、扭转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而且其调谐质量块在地震激励下的位移比TMD 的位移小。该系统可以通过在结构的顶层设置多个摆, 用以控制高层建筑或高耸结构的前几阶振型。 4、调谐液体阻尼振动控制

7、系统 TLD TLD 同样采用共振原理, 依靠液体的振荡来吸收和消耗主结构的振动能量, 减小结构的动力反应。 TLD 系统相对于TMD 造价较低, 不需要特别的装置, 对容器的形状也无特殊的限制, 不需要维修, 可以方便地设置在已有建筑之上, 并可兼作水箱之用。 与TMD 一样, TLD 一般也仅适用于抗风。由于风与地震不一定存在共同的有效的减振频带, 调谐被动控制用于抗震时甚至可能会出现负效应。 5、质量泵 质量泵是一种液体质量阻尼器, 通过导管中液体往复流动时的惯性和粘性来消耗能量。质量泵只需很少的液体便可发挥较大的等效质量和等效阻尼的作用。用质量泵能消除结构的鞭梢效应。在结构的风振反应中

8、, 质量泵能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 但对减小基底剪力和顶层位移反应效果不明显; 抗震时, 质量泵对高振型效果较好, 但对第一振型影响不显著。 6、液压- 质量振动控制系统 HMS HMS 系统由液压系统和质量块组成。当结构振动时, 液体和质量块随之振动, 从而耗散和吸收振动能量, 实现对结构的减振作用。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和易于应用等特点, 而且控制效果较好。用HMS 系统控制底层柔性结构柔性底层的地震反应, 同时使上部结构的底层位移反应减小, 而且能够满足底层大空间的建筑功能要求。 此外, 还有一些被动控制体系, 如拉索系统、悬挂结构体系、多结构联系振动控制系统、柔性

9、层体系等。 7、被动控制有待研究的问题 被动控制系统不需要外部能源, 一般只对某种设定的地震动特征进行控制, 缺乏跟踪和调节的能力。其效果明显依赖于输入激励的频谱特性和结构的动态特性。目前对于被动控制的研究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 1 被动控制装置的研究: 一方面研究新的、有效的、经济效益好的被动控制装置。另一方面对现有的被动控制装置进行研究, 消除其局限性, 扩大其适用范围; 2 被动控制装置耐久性的研究及其材料性能的研究; 3 被动控制减震效果的定量设计控制问题; 4 被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包括结构自身可靠性与控制器可靠性的研究; 5 被动控制装置的安装、维修与更换; 6 被动控制的

10、应用开发研究: 包括编制我国的减震技术规程, 进一步推广并正确指导应用减震技术。 主动控制研究 主动控制是应用现代控制技术, 对输入地震动和结构反应实现联机实时跟踪和预测, 并通过作动器对结构施加控制力来改变结构的系统特性, 使结构与系统性能满足一定的优化准则, 以达到减小或抑制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方法。由于实时控制力可以随输入地震改变, 其控制效果基本上不依赖于地震波的特性, 因此明显优于被动控制。 结构主动控制的研究涉及控制理论、随机振动、结构工程、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振动测量、数据处理和自动控制技术, 是一门交叉学科。主动控制通常包括两类基本控制方式: 开环控制和闭环

11、控制。 开环控制方法是直接对系统扰动输入进行量测, 根据系统扰动输入的情况综合出控制律。开环控制的在线计算量较小, 对系统元件的精度要求较高, 抗干扰力差。 主动闭环控制法是通过适当的系统状态反馈或输出反馈, 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 从而控制结构的振动。闭环控制的在线计算量较大, 但具有较高的扰干扰的能力, 对控制元件的要求也不高, 而且能保持连续地对较高控制效果进行监测。 目前对主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领域, 提出了相当多的控制算法。 主动控制算法 土木工程中应用的主动控制算法最初直接引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一般结果, 如经典线性最优控制法等, 这些算法目前仍是主动控制算法建立的依据。也有一些是

12、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 专门用于土木工程的主动控制算法, 如瞬时最优控制算法等。 1 经典线性最优控制法 该算法基于现代控制理论, 以线性二次型性能指标为目标函数来确定控制力与状态向量之间的关系式。目标函数中用权矩阵来协调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 需求解Riccati 方程。由于该算法忽略了荷载项, 严格说来, 由它得到的控制不是最优控制;但数值分析和有限的试验证明, 这一控制算法虽然不是最优的, 但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2 瞬时最优控制算法 该算法以瞬时状态反应和控制力的二次型作为目标函数, 在动荷载作用的时间范围内, 每一瞬时都实现其目标函数最小化。该算法不需求解Riccati 方程, 计算

13、量减小;增益矩阵与受控结构的协调特性无关, 控制系统的鲁棒性能较好; 具有时间步进性, 可推广用于非线性、时变结构系统。但该算法只是一种局部最优控制算法, 从控制结构最大反应这个意义上讲, 仍然不是最优控制。 3 极点配置法 在状态空间里, 系统矩阵决定系统的动态特性。可通过选择适当的增益矩阵, 使闭环系统的动态特性取得满足设计者要求的预期值, 这就是极点配置法。极点配置法在仅考虑对结构反应影响较大的少数几阶振型时, 可以很容易实现。但这种方法所选择的增益矩阵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因此极点配置法得出的控制律也不是最优的, 但该算法较为简单、易行。 4 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法 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法是基于振动体系振型分解的概念建立的, 多个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由正交原理可分解为个独立的对应不同模态的单自由度运动方程, 对各模态可分别进行控制设计。对于求出的模态控制作用通过模态的参与矩阵进行线性变换, 由模态控制作用得出结构控制作用。为了节省时间, 控制设计可只针对几个主要振型进行。 该算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