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层找水打井技术要求_第1页
红层找水打井技术要求_第2页
红层找水打井技术要求_第3页
红层找水打井技术要求_第4页
红层找水打井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省红层丘陵地区“找水打井”工程技术要求本要求针对利用红层风化带裂隙水的农村分散居住家庭供水,采用分散式供水工程模式和利用红层地区相对富水地段(风化带裂隙水及层间承压水)解决乡(镇),学校等小型集中供水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专题研究,数据库建设与实施工作提出技术要求。一、范 围1、本技术要求针对四川省红层地区地下水调查、评价、区划,示范工程阶段及实施阶段编制。2、本技术要求提出的红层地下水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服务于四川红层丘陵地区“找水打井”工程,不替代国家或行业规范执行的其他供水、采水、给水工程建设规范。3、调查评价单元与县级行政区划一致,以县(市、区)为单位成图,比例尺为1:5

2、万。二、引用参照并参考规范、规章、手册1、地质出版社1978年4月水文地质手册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3、1996年4月,原地矿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5、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三、调查技术要求1、县域水文地质调查内容查明风化带裂隙水分布、富集规律风化带裂隙水是红层丘陵区分布最广泛的地下水类型。寻找红层风化带裂隙水,要调查了解控制风化壳发育的地层岩性、地貌因素,特别是微地貌,通过对地质剖面、井、孔的调查和资料搜集,查明风化程度,发育深度等,圈定风化带裂隙水的分布范围、富水程度,研

3、究其分布与富集规律。地质构造。通过地质构造的调查,分析研究构造因素对红层地下水富水程度的影响,寻找红层地下水因构造因素形成的储存和富水块段。平缓褶皱分布区,一般褶皱轻微,形态不甚明显,地层产状较为平缓。应着重查明区域构造裂隙的发育与不同构造、地层部位的关系。分析其力学性质、发育程度、裂隙张开、闭合和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褶皱较发育分布区,着重调查褶皱轴部和地层产状急变的挠曲部位;断裂构造两侧;软硬相间地层中的硬脆岩石。注意旋卷构造中弧形构造突出部位,帚状构造的褶皱带撒开部位,往往形成张性裂隙密集带,成为地下水富水块段。盆地的边缘地带,红层层间承压水分布较为广泛。除调查风化带裂隙水外,应着重调查

4、受褶皱构造影响形成的层间承压水的地层组合关系。如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和储存的背斜谷,向斜谷,纵向发育的单斜谷地等。注意单斜构造形成自流斜地,小型向斜构造形成自流盆地的可能性。调查影响单斜或向斜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和富水因素。如地层倾角,分布规模,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地层产状与地形坡向的关系,埋藏条件等。查明红层风化带地下潜水和红层浅部承压水的补给、迳流状况、汇集区域。查明滞缓迳流区咸、淡水界面的埋藏深度,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环境状况。县域地下水水质的控制性调查。结合红层地下水水化学的水平分带与垂直分带规律、含水层岩性、地貌、埋藏条件和径流条件的关系,查明淡水层与咸水层的界面,确定淡水层的厚度

5、和咸水层上界面的埋藏深度。不同类型含水单元的水质类型与特征,水环境和水质状况,以确保分散农户自来水工程的水质满足人、畜饮用水标准。野外工作要注意进行地下水污染现象的调查研究,了解地下水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与污染途径。在施用化肥、农药的地区,要调查其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并适当增加专项分析水样的数量,选择进行铁、锰、酚、氰、砷、汞、铬、有机磷等微量元素与其它有害物质的分析,适当采集卫生(微生物)分析水样。2、野外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与描述地层岩性描述对红层分布区的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应划分至组、段地层单元,应调查研究地层岩性在各种具体条件下对地下水的不同控制程度,依此判定红层地下水类型,划分含

6、水岩组。红层砂岩、泥岩、砾岩在岩相、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富水性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必须查明岩石的组合关系,对富水性的影响及其界面处对泉水、出露地下水运移和赋存特征的影响。对红层中砂岩、砾岩等硬脆岩层或夹层,要调查由构造裂隙及其密集带构成地下水较为丰富的赋存块段及其含水层段。以及构成层间承压水含水层的关系。调查泥质砂岩、泥岩的风化程度及风化带发育深度。了解风化带网状裂隙水的赋存条件及相对富集地段。对可溶性岩层及含膏盐的页岩,应调查其分布范围,胶结类型,胶结物成分,溶蚀现象(溶孔、溶隙、溶洞)及发育规律。尤应注意具溶蚀孔洞的地层的岩性、层位标志、稳定性及其富水性。了解地层中脉状石膏、钙芒硝等含膏盐

7、矿物的分布特征,运用岩相古地理分析方法,研究红层沉积环境,岩相变化,研究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注意井、泉水质与含盐矿物有关的水化学异常。对第四系地层应观察描述地层时代(划分到统)、成因、厚度、颜色、物质组成、粒度大小、细粒物质含量、砾卵石层特征及风化程度、地貌部位(阶地级别)、覆盖情况等。地形地貌。丘陵、山地和谷地是红层区主要的地形地貌类型,其中沟谷、丘间低地是地下水储存、循环的重要场所,成为丘陵、山地地下水的主要汇流带。对解决分散农户人畜用水和严重缺水场、镇(乡)集中供水有重要意义。在丘陵地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首先要按切割深度划分丘陵地貌类型,深丘(相对高差100200米)、中丘(相对高差50

8、100米)、低丘(相对高差2050米)、缓丘(相对高差<20米),再根据支流水系及地下水系统划分沟谷级次,重点查明干流河流的一、二、三级沟谷的水文地质特征。对丘(山)间谷地、低地,应查明其地质结构,地下水赋存与富集特征,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补给、排泄关系。搜集枯水期测流以及水文气象等相关资料,确定地下水迳流模数、渗入系数,为计算地下水资源和评价含水层富水性提供依据。调查研究丘(山)间谷地的组合特征,冲、洪积松散堆积层分布范围,汇水面积,坡降等,分析地下水汇流条件。调查和分析研究一、二、三级沟谷地下水系统之间的补、迳、排关系,开采地下水已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划分微地貌形态类型,按分水岭

9、、丘顶、丘坡、沟谷、台地、坪状丘等确定微地貌界线。调查沟谷等地形在纵向上的宽窄变化,谷坡高度、坡度,主、支沟交汇情况,沟谷的侵蚀、堆积作用等。红层含膏盐分布区,应开展溶蚀作用调查。着重调查了解地表溶蚀现象与红层地下水的富集关系和对水质的影响等。3、水点调查描述水井、钻孔调查地下水的人工露头主要指钻孔、生产井(机井)和一般民井,并包括拦截地下水的各种构筑物等。要注意搜集和调查其所揭露的地质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岩性、厚度、水位、涌水量。记录井(孔)的口径、井管结构和抽水设备等,并向使用部门调查了解开采后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以及井群互相干扰的情况。必要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民井作简易抽水试验,取样作

10、水质分析。泉的调查详细描述泉的出露位置,研究附近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及地表水体,确定泉的形成条件和类型,测定泉的水温与流量,必要时,取样作水质分析。调查访问泉水动态变化与利用情况。对于具有重要开发意义的较大流量、溢出带的泉群及其它类型的典型泉点,应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研究,测制一些局部地区的较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剖面。对各类不同地层岩性应选择典型地段,根据枯水期泉流量的统计,计算地下枯水期迳流模数,以便对各类含水层的地下水资源作出评价。地表水体应调查或收集水库、塘堰的分布与规模、水位、以及地表水体与风化带地下水的补给关系等相关资料。应调查地表溪流的分布、汇水面积,进行枯水期测流,确定

11、枯水期迳流模数。4、降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红层丘陵区浅层风化带裂隙水含水系统的形成与大气降雨入渗密切相关,大气降雨的时空分布对红层风化带裂隙含水层的补给、迳流特征和调节能力均有极大的影响。尤其干旱季节和枯水期的降雨状况对含水层的可持续供水能力和抗旱能力有极大的影响,对降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代表性年(P95、P50)的时空分布、按月、旬统计,尽量收集县域内雨量站的资料,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统计干旱和枯水期时段无雨日持续时间,按旬统计分析;暴雨持续降雨过程对风化带裂隙含水层水位、水量、水质的影响。5、专门调查方法及应用遥感解译方法结合调查评价需要应用遥感解释方法,以提高调查评价宏观精

12、度和增加野外调查的针对性。校核宜井区,非宜井区,农户分布区丘陵类型划分及分布,富水性划分。物探方法:集镇、学校集中供水模式富水区段的勘查典型小流域风化带裂隙水分布,埋藏条件勘查咸淡水界面埋深值小于20米的界面值确定(控制区域分布特征)6、富水带类型按以下特征进行调查和描述按构造特征洼地风化带洼地风化带与洼地冲洪积沉积带背斜轴部张性结构富水带单斜构造浅埋层间水(有压或无压)断层破碎带、影响带向斜构造富水部位砂岩裂隙富水状况上层滞水带(页岩中夹高位砂岩透镜体)分布,形成条件溶蚀孔洞+红层风化带裂隙水形成及分布按地貌特征两沟相交处(构造裂隙+汇水条件)山带断开成豁口(横张断裂遭后期侵蚀形成)山带拐转

13、处(张性裂隙发育,有低洼处汇水更好)河谷弯处(凹岸,系主流线处,第四系堆积物粗大)群山环一凹(汇水条件好)两山夹孤山(汇水+阻水)两山夹峡谷(地下水汇集处)岩层平如桌(不富水,仅靠风化细小裂隙贮存)7、控制性水样采取采样点确定:水样采取以控制宜井区地下水质量为目标,针对区域性和典型性水流域水质特征,评价适宜农村人畜饮用为目的,选取代表性地段采样。以全分析、简分析和专项分析构成控制性取样分析层次。采样数量:200口井,取全分析样1件,简分析样35件。专项分析:点和分析项目视可能产生地下水污染的地段有针对性地确定,但取样数应不多于全分析、简分析数量。测试项目:全分析:全分析项目:物理性质:温度、颜

14、色、色度、浑浊度、臭和味化学成分:K+、Na+、Ca2+、Mg2+、Fe2+Fe3+、NH+4、HCO3-、SO42-、Cl-、NO3-、NO2-、CO32-、F-、铝、铜、铅、锌、砷、锰、汞、银、镉、六价铬、偏硅酸、PH值、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挥发性酚、氰化物、耗氧量和侵蚀性二氧化碳。简分析:温度,颜色,口味,气味,透明度,Na+、K+、Ca2+、Mg2+、Cl-、HCO3-、CO32-、SO42-、NO2、游离CO2、PH、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专项分析:锰、砷、硒、汞、6价铬、镉、酚、氰化物、洗涤剂、微生物(细菌和大肠杆菌)采样要求:全分析a、矿

15、物质分析样2500mlb、酚、氰测试样 2500ml加NaOH(固态)12克,使其PH>12c、金属离子测试样1000ml加HNO3(浓度1:1),10ml,使其PH<2d、Fe2+Fe3+测试样500ml先加H2SO4(浓度1:1),5ml,加水后再加(NH4)2SO4固态1克e、侵蚀性CO2测试样500ml加大理石粉1小袋简分析500ml专项分析a、测污染物2500ml加NaOH(固态)12克b、测重金属离子1000ml加HNO3(浓度1:1)10mlc、测微生物500ml用市、县防疫站灭菌瓶(专用)8、地下水位动态监测采用自动观测仪,或常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了解年动态变化,可

16、一月监测一次。了解洼地风化带为代表性的风化带裂隙水动态特征和迳流特征,应布置3-4个监测点,构成水文地质剖面,分枯水期、丰水期代表性时段作加密观测,观测时段可按10日观测一次。9、缺水状况调查缺水人数、户数、分布人畜饮用水水源(河塘、堰、土井、水库、泉)保证程度(全年保证、枯水期、干旱时较缺水)取水方式:(挑、抽、引)缺水状况分级:旱年缺水、旱季缺水、全年缺水(见表)10、专题研究根据不同专题,分别提出研究大纲,经专家反复论证后实施。四、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1、县域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以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成果为基础,按县域编制。结合本次调查成果校核。2、典型小流域地下水资源计算每个县(市

17、、区)选择地貌,地层岩性,含水层特征,地下水类型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研究,确定水文地质参数和计算地下水资源作为类比相同区域的基础,小流域数量,应从调查区的实际情况而定。地下水补给量: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以沟谷汇流,降雨入渗,地表水渗入等形式进入含水层的水量。对典型勘探地段的沟谷汇流带的地下水流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Q地下水迳流量(m3/d);K渗透系数(m/d);I自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水力坡度;B计算断面的宽度(m)M含水层的厚度(m)典型沟谷汇流带勘探成果,可作为类比相似块段地下水资源计算的依据。降雨入渗补给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降雨入渗补给量(m3/d)F降雨入渗面积(m2)

18、降雨入渗系数降雨量(m)储存量的计算潜水含水层的储存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W地下水的储存量(m3)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潜水含水层的体积(m3),红层丘陵山地的各种地貌形态,含水层面积各地不甚相同,应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实地查明或采用剖面控制方法,确定含水层体积。允许开采量的计算和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取水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在整个开采期内动水位不超过设计值,出水量不会减少;水质、水温的变化不超过允许范围;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和影响水源地的正常生产;允许开采量的计算:地下水补给以地下迳流为主时,可采用地下水断面流量法确定允许开采量,其值不宜大于枯季的地下水径流量;地下水属周期性补给,且有

19、足够的补给,采用枯水期疏干储水量方法计算允许开采量时,宜符合下列要求。a、获取的部分储存量,应满足枯水期的连续开采,且抽水孔中的动水位下降不超过设计要求。b、应保证被疏干的部分储存量在丰水期得到补偿。c、提出不使地下水水量减少和水质变差的保护措施。d、断续开采地下水的保证程度。宜井区开采强度法。宜井区根据单井出水量及分散居民需水量按地貌单元布井法。参数确定:以1/20万水文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本次调查。降雨入渗系数:根据长观资料按复盖层岩性分别求取。给水度a、根据抽水试验资料,按漏斗疏干法计算。b、条件允许,根据非稳定流试验法计算。c、取样、按试验法求取。枯水期迳流模数:选择典型水文地质单

20、元,枯季统一对地表水测流,井泉出水量调查总量确定。开采强度:选取典型地貌单元,根据示范区类比宜井区范围确定。按地貌单元在宜布井区抽水求取。3、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充分考虑分散居民点供水特征,论证地下水资源分配和调剂能力。必须结合具体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情况选择评价方法。根据开采实践反复验证,要不断积累有关地下水开采的动态资料认真总结分析,尤其对示范区和示范井开采情况的调查与回访,认识可开采量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以及开采后的补给增量的作用。在开采量大的地区,应注意采、补平衡条件,而且开采时间集中的地区,应结合补给条件,含水层的调节能力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

21、资源评价时,应注意地表水资源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评价地下水资源方法选择水均衡法:在一定开采规模和开采动态下的地下水均衡计算,可计算多年平均值,或按P95、P70、P50代表性年分别计算相关分析法:有较长观测资料系列地区,开采动态下,地下水位与开采量降水量间的相关计算。开采模数法:可用局部开采地段的实际开采资料,用开采模数法表示。比拟法:条件简单或资料较少地区,可利用典型地区资源评价获取的开采模数比拟。地下水资源评价按P95、P50的干旱条件下,评价在不同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对各种资源计算的可靠性以及水质等综合进行评价。计算单元划分按补、迳、排完整小流域,或地貌单元为划分基础,结合

22、岩性,含水层特征,入渗补给条件,地下水类型等划分,以利于“找水打井工程”的区划和实施。富水性分级方案等级单井出水量m3/d供水目标备注50场、镇、机关、学校、医院、较大乡镇工厂、企业2050520分散农户,多户居住农家大院,用水量小的小型企业、工厂、庭院经济,抗旱保苗15分散农户,多户居住农家大院,部分庭院经济0.31分散农户,人畜饮用水0.3暂不宜开采在上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地下水赋存区域的特点,确定宜井区并评价其保证程度。在基础资料充分的情况下,可在宜井区内,划分富水性级别。水质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结合宜井区地质环境条件评价。五、庭院式供水管井工程示范1、示范区、片选择示范区、片选择应根

23、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按农户缺水程度、居住分布的状况、红层水文地质及地下水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建设投资、工程费用及社会效益等因素,经过综合比较,择优确定。示范区、片应选择在地表水源相对缺乏的农户居住区,并兼顾不同红层地下水富水类型的代表性。示范区、片应选择在满足按农户分散供水模式的水文地质条件适宜地段。富水性变化较大的地区,应兼顾不同富水等级区的示范性。示范区、片应避开已规划拟搬迁的农村居住区和重大交通、工程规划区。示范区、片应选择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2、示范井设计编制示范井设计应和当地政府及村社(组)密切配合,编制示范井设计,设计编制应注意:一般要求:一户一井,产权、使用权明确,便于使用

24、与管理。井位布置应远离渗水厕所、粪坑和垃圾堆积物等污染源影响地段。管井间距离的选取,应避免干扰,影响出水量。一般开采浅层基岩风化带地下水,井深宜1525米。设计应根据具体风化带含水层发育深度,咸淡水界面及地层岩性情况确定孔深。钻孔结构应根据地层情况、地下水埋深及钻进工艺设计,并宜按下列步骤进行:172mm开孔,终孔口径不小于130mm。开孔钻进揭穿覆盖层进入较完整基岩后,变径钻进至终孔。终孔后,用水泵至上而下逐段冲孔换浆至水清,沉砂捞净后全孔下入成井管(滤水管、井壁管、沉砂管),成井管的制作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成井管应根据地层情况和钻孔结构,拟选择无毒、耐腐蚀及有较高强度的钢管或其它管材。其

25、口径不小于127mm。滤水管的形式以圆、条型或桥式为主,孔隙率为1520%。滤水管应安置在主要含水部位,其累计长度视含水层厚度而定,一般选择510米。沉砂管的长度不少于2米,管底封闭。成井后,井口覆盖层孔段应用优质粘土捣实封填,并用C20砼砌成高出地面0.5米的井台,防止地表水直接渗入和固定井管。为取得水文地质资料和有关参数,应选择具有控制性的代表性钻孔进行简易抽水试验,试验孔总数按设计要求确定。抽水试验按下列要求进行:抽水试验前应采用抽水震荡法洗井,以洗至出清水为止,但延续时间不少于2小时。抽水试验前应测定静止水位,要求每10分钟测一次,水位波动值连续1小时内不超过5cm。抽水试验方法抽水试

26、验采用容积法,根据管井出水量情况,用水泵进行一次性管井最大出水量取水试验。当钻孔涌水量很小(单位涌水量0.02升/秒·米时,可用容积法测量水量。并测定水位恢复时间。当钻孔涌水量相对较大时,可选用相适应的QGD单相螺杆泵、QJ型深井潜水泵等抽水泵进行抽水试验。恢复水位测定:抽水试验结束停泵后的第10、20、30分钟各测一次,以后每隔30分钟测一次。直到水位恢复值1小时内不超过5cm为止。若钻孔涌水量很小(单位涌水量0.02升/秒·米时,测定恢复时间48小时,即可。水样采集总数由设计确定,取样应在连续抽水1小时后在出水管口处采集,采样的容器、数量及加入的溶剂应符合有关规定。水样

27、应及时送检。3、示范井验收示范区、片供水管井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会同当地政府及村社(组)、户进行现场验收,填写质量验收表。并应符合下列质量标准:达到设计要求。管井出水应清澈、无味,人畜能饮用。管井内沉淀物的高度,应小于井深的5%。单孔应有施工记录表,包括施工机械、开工竣工时间、井深井径、孔口止水、成井管安装、地层基本情况、开采水量等内容。未填写施工记录表和未达到设计小型集中(体)管井供水工程示范要求及质量标准的管井定为不合格。4、小型集中(体)管井供水工程示范小型集中(体)管井供水工程示范的水文地质设计、施工、验收按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和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

28、9699)之相应条款执行。5、全面实施阶段供水管井施工钻井施工场地:施工场地平坦、地基稳固、能安全安放钻孔及施工为宜。设备选择与安装设备选择:在红层区泥岩地层中钻进,一般选用轻便简易型钻机为主的钻井设备。设备安装:设备安装除应能满足设备自身机械性能及操作要求外,还应达到水平、周正、稳固等要求。钻进工艺技术钻孔口径:一般以172mm直径开孔钻进,终孔口径不宜小于130mm。钻进方法:一般采用以无岩心钻探为主,清水作为冲洗循环介质。必要时(遇砂岩、泥质砂岩等相对较难钻进地层)采用硬质合金普通单管取心钻进等,当钻孔内岩粉(屑)排除较困难时,可使用无固相冲洗液作为钻进冲洗循环介质。成井结构全孔下管型:

29、在第四系、泥岩、砂质泥岩中成井时,宜全孔下入成井管,管底封闭。裸孔型:在砂岩或泥质砂岩层中成井时,可只在井口孔段下入井管,但管脚必须座在完整基岩的变径台阶处并在井口段进行固定。井管直径:一般下入146mm井管,最小不宜小于127mm。井管材料:一般宜用金属管材,也可使用无毒、耐腐蚀、具有较高强度的UPVC、PE管或金属管材。滤水管形式:一般采用圆孔型,也可采用条型或桥式等。滤水管长度为5-10米,裸孔出水段则不下滤水管。滤水管下入部位视主要出水段具体情况而定。止水、洗井止水:孔口管段1-1.5m以内的四周用优质粘土回填捣实,并用C20混凝土浇筑成高出地面0.5m的井台,井台尺寸宜不小于0.5&

30、#215;0.5m2,防止地表水直接入渗井内。洗井:用钻进用的水泵冲洗井和抽水洗井,至水清砂净即达到要求。出水量测定测定方法:采用容积法测定管井一次性最大取水量。取水方法: QGD型单相螺杆泵。完井验收:按示范井验收的条、款及条执行。钻井资料归档:钻井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示范井相关要求执行,送有关部门归档。六、 开发区划1、编制依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及当地其它水文地质资料,各项用水资料和城乡供水规划资料。本次调查、评价成果。结合构造、地貌的情况,岩性岩相的变化,当地的用水状况,已解决人畜用水的范围、方式;急待解决人畜用水的乡、村、社的缺水人口和分布范围。省级实施方案2、编制要求区划编制按

31、县级行政区进行,具体到村,包括缺水人口,地下水资源量,宜井口数,深度。项目承担单位会同县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区划编制要依据充分、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区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所在县人民政府批准而成为规划发布实施,再报所在市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备案。3、区划内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规划情况。人畜饮用水缺水状况、需求状况、缺水区域的分布状况。红层风化带地下水宜井性分区情况。区划原则、目标编制“区划”宜考虑解决人畜用水为主要目标促进区内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县级规划应与省级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区划目标是以解决或缓解缺水地区广大农户的人畜饮用水困难为基本出发

32、点,按照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发模式和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分阶段基本解决农村缺水人口的饮水困难,逐步实现农村庭院自来水来促进农村庭园经济发展。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中要注意本规划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规划如供水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等的互为补充和完善。技术保障措施、勘查评价为先导,通过对不同缺水类型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及野外调查,寻求解决人畜饮用水的找水方向和途径。、科学规划,并通过适量的勘探工作加以验证,取得不同缺水类型区的找水和开发利用经验,指导当地解决饮用水困难问题。、严格施工管理,使开发利用工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应达到85%成井率。、工程涉及面广,部门多,搞好培训工作,使开发利用工程具有较

33、高的保障率。、加强后期服务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建议、地下水水源地的开发利用,随其规模不断扩大,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保护、监测体系。、开发利用必需严格按规划进行,避免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使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分散农户人畜饮用水属分散零星取水,按水法规定,免收水费。、本工程具有极强的群众参与性,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关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经费概算依据、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暂行规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项目所在地区交通、地理条件、社会经

34、济状况、有关劳务、运输、材料单价等资料。 七、设计书提纲1、前 言项目来源:部省协议确定目标,省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任务书。目的:解决分散居住的农户人畜饮用水困难,有条件的地区解决场镇、学校、小型企业集中供水。任务:调查、水资源评价、示范工程、区划阶段;工程实施阶段。以往研究程度(主要结论,不足),附研究程度图。起止时间。2、工作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县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缺水状况及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附交通位置图,行政区划图)。3、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基础及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概况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附水文地质

35、图)本次调查、评价、示范规划工作重点4、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原则调查:区域性水文地质条件充分利用1:20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选择典型、代表性流域作为调查的重点。资源评价:以确定宜井区为评价的核心内容的原则,系统为好。县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利用1:20万普查成果为主并进行校核;典型小流域作为评价重点;单井涌水量确定以简易抽水试验方法。示范工程布置确定,除考虑缺水等因素并结合解剖典型示范区评价需要的原则。实物工作量调查工作量遥感、物探工作量水资源计算与评价工作量示范工程区划(附工作量统计表与工作部暑图)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结合工作区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编制)工作方法技术要求a、调查b、取样、化验c、长观d、

36、.示范等分别提出,要有操作性、针对性5、组织管理实施及质量、进度、经费保证组织管理,实施质量,进度,经费保障措施(附进度表)6、经费预算和预算编制说明7、预期成果××县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调查,评价、示范,区划报告(1:5万)图 件××县红层丘陵区水文地质图(1:5万)××县红层丘陵区解决人畜饮用水区划图(1:5万)数据库建设八、资料整理1、野外调查阶段的资料整理遥感解译的单项成果,应按用户单位明确的解译标准、内容、表达方式提供。利用遥感解译成果资料对野外调查工作的指导,把搜集到的零星分散的各种实际资料进行日常综合整理,不断加以

37、系统化、条理化,并从整理中及时总结经验,逐步认识红层区与地貌、岩性岩相等相关的地下水赋存特性,并及时发现问题,现场予以解决。野外工作阶段对调查资料要求作到边调查、边整理和边综合研究。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检查原始资料是否齐全,编录是否合乎要求,工作精度和质量能否达到标准,存在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等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对资料不够齐全、依据尚不充足的地方立即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弥补,不能把已发现的问题带到下一个阶段。2、阶段性资料整理分阶段对野外资料的整理是野外资料逐步达到系统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已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中间环节。项目组应组织作业组根据相关技术要求、项目总体设计书、工作细

38、则及质量手册等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查。每次质检均应形成相关质量记录。阶段性和年度性整理内容应包括:进一步完善野外实际资料和实物资料核实工作,一般要求作到野外记录、野外工作手图、野外总图、路线信手剖面图、素描图、照片、录像资料、实物标本、各类样品等野外实际资料应相互吻合,与此同时,记录者还应及时做好记录本上的编录工作。将各作业组在野外分片填制的野外地质图汇总到一起,由项目负责人主持进行系统连图和接图,以使按县(市、区)为单位负责人的综合水文地质图分阶段逐渐形成。同时各作业组对野外工作手图上的内容经核实无误后,由各组调查人员逐一据实转投到实际材料图上。实际材料图上表示的内容,应作到基本与野外工作手图和

39、野外总图上的内容吻合。实际材料图上还需及时转绘室内各类样品测试分析成果,不能因图面负担过重为由,删减舍去某些内容。及时清理各类实物标本和样品,对各种标本、样品按照野外记录填表造册登记,经核实无误和认真筛选后,应根据不同分析测试的需要,分门别类填制有关项目的送样单(一式二至三份),及时送样测试。将已经收到的分析测试成果,逐一加注到野外记录本相应位置处。收到分析测试鉴定成果后,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系统检查有关成果的质量,并核对其是否与野外实际相符。若发现有质量不合要求或与野外实际不符的成果,应责成有关人员与成果提交单位联系妥善加以解决。及时完成实测和修测剖面的整理和剖面图的编制工作。对

40、物探测试成果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阶段性整理工作完成后,应立即组织编写阶段性总结,按期提交项目责任单位、项目综合组掌握了解情况,以便及时指导工作。该类总结的编写内容包含阶段性完成的填图实物工作量、新发现及新进展、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下一步工作意见等。3、野外资料验收前的综合整理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全面检查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的完备程度,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专项研究的初步成果质量,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提供调查中的各类报表和原始资料目录,编制各种图件、表格和工作总结,报请有关方面进行野外验收。野外验收必须在下列工作完成后方能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已全部完

41、成,重点研究工作也已全部完成;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编制了实际材料图和区域水文地质图;编写了野外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小结。4、最终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野外验收通过后,按验收意见完成野外补充工作后,方可转入最终室内整理与综合研究阶段。应加强对室内整理与综合研究工作的领导,做到周密计划与合理分工,确保最终成果质量。室内整理和综合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全面整理各种调查卡片、原始记录、野外调查手图、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影像资料等,供编图、编写报告及说明书时参阅、对比;整理分析水样品的分析测试报告、物探工作报告,分别编制成册,对测试数据按编写报告的需要进行必

42、要的数据处理和计算,结合样本和其它原始编录材料,综合分析研究,绘制综合性图件和成果图,以及报告所需的插图、插表;根据综合研究及分析鉴定结果,补充和批注(但不得涂改和删去)野外记录和其它原始资料,对相应的图件亦应予以订正或修改;对各种构造现象应结合大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理清构造变形对裂隙发育和富水性的影响;根据区域地层、岩性、构造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分析判断各种地貌单元、地层岩性、构造部位,红层浅层地下水的打井找水规律及意义;收集地层序列及相互间接触关系、地层特征、岩体特征及地质构造形迹基本特征等资料卡片或资料索引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技术要求”成果编制部分的有关规定

43、,按调查评价报告编写提纲,编制图件和报告。九、成果编制1、编写报告的基本要求: 围绕解决分散农户人畜饮用水的区划要求,充分综合利用调查所取得的资料;阐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特征和规律,作出正确的综合评价;突出工作区的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特征,从缺水实际出发,结合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对建设区人口、水资源供需状况及合理性作出评价; 报告的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证充分,结论明确,附图附件齐全,主要图件符合编图要求,文图表统一,无错误和矛盾。 2、调查、评价与区划报告的内容要求: 序 言概要阐明调查的目的任务,概述工作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畜缺水状况,地质研究程度,调查、评价方法及完成主要工作

44、量,所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及质量评述;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概述概述工作区的地形和地貌条件,气象和水文特征;叙述地层和主要地质构造的分布及特征;叙述红层地下水形成条件以及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内容。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叙述红层浅层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带)的划分,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阐述典型小流域及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规律;叙述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咸淡水的分布污染现状及其变化规律;说明拟采含水层(带)与相邻含水介质及其它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资源计算县域地下水资源a、计算单元划分b、计算方法选取(按地下水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可采资源分述)c、计算参数选取(与计

45、算方法对照)d、计算结果典型小流域地下水资源a、小流域的选取b、计算方法选取(按地下水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可采资源分述)c、计算参数选取(与计算方法对照)d、计算结果e、可类比条件单井抽水试验a、试验方法b、单井出水量确定c、单井出水量计算和统计集中供水水源地地下水资源a、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富水性b、地下水补给量、储存量、可开采量计算方法c、计算参数选取d、计算结果地下水资源评价县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地下水资源计算结果和地下水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可采资源构成特征和已利用状况,提出资源的可保证程度、优化的开发利用方式、可持续利用建议。典型小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 结合典型小流域选取,地下水资源特征

46、和计算结果,评价其代表性和可类比建议。 单井抽水试验评价对方法的可靠性、抽水试验结果的分级统计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单井合理取水量和方法。集中供水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按水源地或拟选水源地逐一进行评价,尤其对可采水量的保证程度、资源潜力作出评价。地下水资源潜力小的集镇,应提出扩大水源勘探范围,多种水源综合利用方案的建议。资源特别贫乏地区,应对水资源短缺提出预警。 水质评价 a、按上述四种类型,采用农村人畜用水标准进行评价。庭院养殖业发展对庭院自来水水源的影响、城镇企业及城市化进程对水源地的影响、水源地保护措施等均应作为评价内容。 b、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对那些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或工业区

47、进行,并以地下水和地质环境的质量变化为重点。在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有关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质量现状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按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类型来进行。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只进行基础评价(或称背景值评价)和现状评价。 b1、基础评价,主要对地下水没有遭到急剧破坏的近似于天然状态(或大规模开采之前)地下水物质组分及其介质环境背景状况进行评价。 b2、现状评价,随着地下水开采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系统地对工作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作出半定量的评价。 评价方法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选择,如背景值对比法,环境状况变化对比法,饮用水标准对比法,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水

48、质数学模型法等。 预测地下水开采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在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各地区(段)发展规划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程度和规划建设对地质环境的要求,作出资源保证程度和环境适宜性的评价和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进行预测,并应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的具体建议。 调查工作及找水打井工作综述论述调查、找水打井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安排布置情况,对不同地层岩性的不同地带实施找水打井的成井工艺和成井质量评价,总结调查、找水打井工作的主要成果。红层丘陵宜井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示范工程概述结论与建议阐述本次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阐述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结果。指出供水井在投

49、产后应注意的事项。对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设置及要求提出建议。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对工作区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管理提出建议。指出本次工作的不足和存在问题。 3、调查评价规划报告应多采用插图、插表配合文字说明。 4、图件调查评价规划报告书应与图系配套,图系也是调查评价、区划工作的主要成果,它综合反映工作区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的基本地质依据。编制图系应力求科学性、针对性、目的性;图系的组成要根据工作区特点有所区别,大致可分为三类: 基础图件: a、实际材料图; b、地貌分区图(反映丘陵地貌、丘陵类型、沟谷特性等);c、地质构造图(反映构造展布特征及地层时代、岩层产状) d、综合水文地质图; 专门性图件:红层浅层地下水供水井分布图、宜井区分布图、缺水区分布图等。 评价图件,具有综合性和预测性的特点,为规划布局提供地质依据。如红层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图、地下水供需平衡分区评价图等。 必编图件为:县域综合水文地质图、红层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图;比例尺为150000。其他图件为选编图件,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酌情编制,依据实用选定比例尺。有的专门性图件,也可作为必编图件的镶图或调查评价与区划报告的插图。 5、附 件 典型钻孔综合柱状图表; 抽水试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