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学教程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关于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一一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1 909年传播的唯一手段 是像(ic on)的集合是一一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传播三要素:是源、讯息、信宿。一一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二、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信息分为 :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又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三、传播的定义与特点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
2、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其基本特点:1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2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 流;3 .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4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与影响。传受信息的双方,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是五种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传播隔阂:由于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
3、的功能因素,导致传播的偏差、误解。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的产品:信息;从事该产品生产的行业:信息产业。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传播的特点与现象 :1、样式: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等;2、特点:本能遗传,有限使用。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1、先天本能行为,能力取决于遗传基因与体内的信息功能;2、多为条件反射式,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三、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特性:1、超越时空的能力;2、无限的灵活性;3、发音的经济性;4、巨大的能动性
4、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最根本的特征。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一一“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1、传播媒介的进化: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从体内到体外,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2、传媒进化进程中的三系统:(1)示现的媒介系统:指面对面传递信息,口语及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传播者可以借助物质
5、工具或机器进行传播。(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3、传媒进化的社会意义 :传播媒介的进化,使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扩展,不断拓展人类交往的空间,使社会生活的方式发生转变,促进社会进步。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1、信息爆炸:信息量随着媒介发达的趋势,正在以指数和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形成巨大的信息洪流,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冲击;2、信息社会:是指人类社会脱离工业化以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是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信息与知识的社会,知识经济主导的社会。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西方提出。3、信息社会的特点:A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
6、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非操作机械者;C交易结算不再主要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D贸易全球化发展。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国的信息化社会建设与发展:A美国等西方国家:美1 9 93年提出“全国信息高速公路”,10 1 5年内实现光电通讯发展;B我国:2000年前,初步形成国家信息化体系,20 1 0年前,建立健全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关于符号1、一般符号: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2、传播符号:能够指代或表述另一符号的符号。3、符号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
7、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但是一种基本要素。二、信号与象征符:1、信号的特性:A信号与所指物之间具有自然因果性;B信号与所指物之间通常为意义对应关系。2、象征符的性质:A必须为人工符号;B既可以表示具体之物,又可表述抽象的观念、思想等事物 ;C可以通过传统、学习来获得继承;D它与指代的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关系具有随意性。二、语百符号与斗语百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三种类型:1)第一类:副语言,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文字的字体、大小写,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其也有自己的意义。如声音的高低等。2)第二类:体态符号(g e sture),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它们也
8、能像语言那 样传递信息。“体态语言”。3)第三类: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徽章、旗帜、服饰等,具有象征性和体系性特点。四、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达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引发思维活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1、定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2、意义的传播:借助语言及其它符号,意义可以获得表达与传递。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一)符号意义的划分:1、按诗学与语义学划分: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A明示性意义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核心部分,特点是相对稳定 ,具有通用性;B暗示性意义是符号的引申意义 ,
9、属于外围部分,特点是基于联想而成,不一定有通用性。2、以逻辑学划分: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A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如车、人B内涵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如人一一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抽象思维(二)语言符号暧昧性的原因: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2、符号的多意性;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四、产生符号以外意义的原因在于:第一,人本身有时存在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模糊意义;第二,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其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第三,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个人能力却有
10、限,有时会“辞不达意”;第四,情境意义由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产生。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人类传播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人类能使用象征符传达象征意义,信息传播活动可 以视为象征性社会互动活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一)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二)象征性互动理论:1、倡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H 米德,2 0世纪初。60年代后发展。2、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 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据G- H 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一)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即符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药剂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实验诊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计算机辅助绘图》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专业创新课程-仪器仪表生产与创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信号与系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人机工程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建筑构造》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光学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磨损与抗磨材料》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合同操作性条款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范文(通用6篇)
- LY/T 3357-2023定制家居木质部件通用技术要求
- 颈腰椎健康宣教课件
- 文控管理体系标准培训
- 抗狂犬病血清项目评估报告
- 气压治疗与护理
- 左侧偏瘫患者的护理课件
- 教案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步辇图》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 《重症肺炎诊治进展》课件
- 公司管理制度的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