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试验案例_第1页
模型试验案例_第2页
模型试验案例_第3页
模型试验案例_第4页
模型试验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地铁车站三维物理模型试验的意义和内容模型试验案例盾构法与浅埋暗挖法结合建造地铁车站模型试验 第一章 地铁车站三维物理模型试验的意义和内容1.1 目的与意义采用直径6m的区间盾构隧道拓展建造地铁车站的研究,是解决目前盾构区间施工和车站施工工期矛盾的重要手段。采用相似材料进行大比尺三维物理模型试验能准确地模拟施工过程的影响,使得更容易从全局上把握车站结构的整体力学特征、变形趋势和稳定性特点。1.2 试验内容(1) 剩余管片的收敛变形规律(2) 剩余管片内力变化规律(3) 隧道内临时支撑内力变化规律(4) 洞周土压力变化规律(5) 洞周地层变形规律(6) 地表沉降规律(7) 观察地层变形隔离

2、桩方案对保护盾构管片的效果。图1.1 塔柱式2第二章 模型试验总体方案设计第二章 模型试验总体方案设计2.1工程布置和洞室组成两个盾构隧道的中心距离为23m,隧道内径为5.4m,开挖外径为6.0m,这样两洞开挖外边线间距为29m。考虑到边界条件的影响,盾构隧道外侧距离模型边界应满足3倍洞径的要求,即每侧需要6.0m×318.0m,模型在水平方向应该达到29m+18m×2=65m,因此模型宽度按1:10要求取为6.5m。在垂直方向上,隧道上部按8.0m埋深考虑(其中顶部2.5m为杂填土),下部地层考虑一倍车站高度,这样需要模拟的高度为:8.0+10.364×2=28

3、.728m,因此模型高度为2.88m。所以模型在车站隧道横断面的尺寸可取为6.5m×2.88m。结合试验台的实际情况,模型最终尺寸确定为6.5m × 1.8m × 2.88m (L×W×H),见图2.1。图 2.1 试验模型示意图2.2相似条件设计根据与试验条件,确定模型的几何比尺为1 /10。之所以确定这一比尺,主要是考虑到开挖模拟的可操作性,以及相似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关系的简化。各种相关物理量的设计相似比尺如下:(1)几何比尺:KLLp / Lm 10(2)容重比尺:K p/m 1(3)应力比尺:Kp/m KL × K 10(4)位

4、移的量纲与几何尺度相同,相似比尺也相同。即:Kuup / um 10(5)无量纲的物理量如应变、泊松比、摩擦角的相似比尺均为 1。即:Kp /m 1Kp /m 1Kp /m 1(6)与应力有相同量纲的物理量均有与应力相同的相似比尺,即材料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粘聚力,初始地应力和面力荷载的相似比尺均为 10。KE = KG = KRc = KRt = Kc = Kro = Kp = 102.3 地层材料和管片的模拟2.3.1 北京地铁隧道结构的环境地层(1) 人工堆积层:以杂填土为主,一般埋深3m左右;(2) 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以粉质粘土、粉土及细中砂为主;(3) 第四纪

5、全新世冲洪积层:粉细砂,低压缩性,连续分布、透镜状分布,含少量砾石,(4) 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以卵石圆砾为主,最大粒径150mm,一般粒径2050mm,细中砂充填。2.3.2模拟地层的相似材料根据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如果使模型材料的容重与实际岩体材料的容重相同,即容重比尺等于1.0时,则弹性模量和应力比尺将与几何比尺相同。这将大大简化和方便模型参数与实际工程物理参数之间的换算。由于上述地层往往以互层形式出现,所以在模型试验中,选用天然土体粉细砂及粘土作为模型的主要材料。容重的相似比尺为1,泊松比及内摩擦角的相似比尺也为1,而压缩模量与内聚力的相似比尺为10。(1)杂填土 位于在模型表层2.

6、5m范围内,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小,主要考虑它的容重相似,提供上部荷载,干容重为16.5kN/m3。(2)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互层 这一地层是地铁隧洞通过的主要地层。实际工程中,这几种地层相互交错,具有一定随机性;将这几种地层统一模拟成一种等效材料。试验中该模拟地层的厚度确定为1.66m。隧道整体位于这种地层中。由于要降低压缩模量和内聚力,必须减少粘粒含量并降低模型材料的密实度,而这与保持容重与原状地层一致是矛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在材料中添加无黏性髙容重的四氧化三铁粉,作为增加容重和减少压缩模量及内聚力的手段。 (3)卵石圆砾 :采用砂砾土来模拟卵石圆砾。模型试验中这一地层位于地铁隧洞的底

7、部,厚度为0.97m。2.5.3 人工相似材料试验中需要模拟的人工材料包括盾构管片混凝土、地层变形隔离桩材料、站厅拱部预支护材料、初期支护材料、二次衬砌材料、横通道衬砌材料、拆除管片时的加固材料等。1)管片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50,按照强度比尺10:1的关系,模拟材料采用一级配小石混凝土,标号降为C5,是原型材料强度的十分之一。2)地层变形隔离桩采用了预埋内径50mm,壁厚1mm,间距12cm的PVC管,然后其中灌注C2水泥砂浆模拟。3)站厅拱部预支护材料,采用在土壤模拟材料中添加2的450硅酸盐水泥的混合土模拟,预支护层厚度为5cm。模型制作过程中同时完成预支护层的填筑。2.5.4 管片的模拟

8、用C5水泥砂浆预制管段来模拟管片。外径为60cm,厚度为3cm,管段长度12cm。砂浆中掺加细钢筋网以增加模型管段的整体性和抗弯抗拉强度,避免填筑模型材料时管段发生破坏。管段外侧按照提供的管片排列设计图纸预先切割出一条深0.6cm、宽0.2cm的顺轴线方向的浅槽,相当管片刚度降低20。这样每个管段由6块管片构成。此外为了保证开挖横通道的断面穿过管片时的洞型,预先于横通道对应的管片位置切割出0.3cm(宽)的窄缝,但不切断钢筋。在模拟管片拆除时,采用小型圆盘电锯沿浅槽进行切割,分片拆除管段相应部分,形成扩挖工作面。2.3.4 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模型的边界处理,采用了在试验台箱型钢板上涂抹黄

9、油,并粘贴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的方法减少边界摩擦力。每填一层土都先进行边界处理。本次试验只考虑了自重应力场。由于地层模型材料的容重比尺是1:1,而且地层范围一直模拟到地面,所以初始应力场是自动按比例形成的。2.4试验台架、加力设备设计及原始地应力模拟2.4.1试验台架设计本次试验拟采用的模型试验台架尺寸为6.5×5.2×1.8m3,(长×髙×宽),台架在80 t垂直荷载以及80t水平荷载的作用下,变形仅为23mm,满足模型试验的要求。试验台采用清华大学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台改造而成,试验台为四周封闭的钢结构,用双层200工字钢组合钢架对模型槽钣前后进行约束

10、。(见图2.3)。图2.3 试验台架2.4.2 加力方式及设备原试验台采用了液压千斤顶与高压气囊相结合的加载方式,对模型施加水平荷载。垂直荷载由于模型材料容重比尺为1.0,可以自然形成。本试验只模拟自重应力和垂直方向的地面超载,因而无需水平方向加载。2.4.3 地应力模拟本试验只模拟自重应力场。2.5车站开挖模拟在两个盾构隧道中间,首先进行车站主体大断面开挖,采用CRD法分九部开挖,开挖分区如图2.4红线所示。(a) 分块及开挖步序 (b) 钢板设计图 图2.4 站厅隧道开挖分块方案2.6 隔离桩模拟由于车站开挖断面比较大,开挖高度超过10m,地层内部将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可能会引起盾构管片向站

11、厅隧道向移动,因此试验中为探讨隔离桩对控制地层侧向变形的效果,按照刚度相似的原则,在东线盾构外侧采用布置50120的 PVC管内浇注C2水泥砂浆的方式来模拟实际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钻孔隔离桩。西侧隧道外测没有设置隔离桩,其目的是探讨隔离桩对控制地层侧向变形和剩余管片侧向变形的效果。 图2.5 隔离桩技术方案图2.6 模型中隔立桩布置2.8 车站支护模拟在试验中模拟了实际工程中的各种支护,具体有:临时支护、初次衬砌支护、二次衬砌支护等。(1)站厅隧道支护 站厅隧道支护有临时支护、初次衬砌、二次衬砌。临时支护采用新设计的技术方案,将支护用活动钢杆一端支撑在固定套座上,套座固定于模型外围钢板上(如图3

12、.6),随着站厅隧道的开挖进程钢杆不断向掌子面延伸,利用其支撑上表面与开挖弧形相吻合的特制方木,从而达到及时支护的目的。站厅隧道初次衬砌厚度为3.5cm,课题组预制了弧形且断面边长为3cm的等边三角形钢拱架,按照设计支护方案固定在开挖断面周边,然后喷涂C5水泥砂浆,达到设计要求。站厅隧道二次衬砌支护厚度为6.5cm,课题组制做了弧形钢筋网片(图2.7),钢筋间距纵向为5cm,环向为10cm,按照设计支护方案固定在开挖断面周边,然后喷涂C5水泥砂浆,达到设计要求。(2)横通道支护 横通道支护有临时支护、初次衬砌支护(特制钢板支护结构如图2.8),临时支护采用课题组设计的钢板做的支架,随横通道的开

13、挖逐渐向内推进,直至钢板架结构完全就位,并将其作为横通道的初衬。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架结构,图2.9侧面钢筋为封闭钢筋架的一部分。图2.7站厅隧道临时支护装置图2.8站厅顶拱二衬钢筋网 图2.9 横通道一衬及底板二衬混凝土(3)管片支撑 破除管片后,有十三片管片变为大开口管片,在实际工程中这部分管片和地铁车站隧道是连接为一体的,因此在模型试验中为真实模拟这一工程细部,将管片破口处用4×4等边角钢进行支护,角钢长度为每一横通道破口处的六环管片的总长,即72cm。并将角钢和横通道二衬混凝土浇注为一体,这样既增加了整个二衬混凝土的整体稳定性,又真实模拟了实际衬砌的情况。2.9收敛变形、洞周位移

14、分布及地面沉降的量测(1) 收敛测量a. 测点布置位置 对于单数管片在管片的左右两内侧粘贴测量标记点,对于双数管片在管片的上下内侧粘贴测量标记点,共60个。每个管片1对测点,或拱顶和拱底为1对,或两侧壁为1对(图2.10)。在车站站厅隧道二衬完成后,在车站顶拱和二衬底板上增加5对(上下)测量标点,共计埋设测量标点70个收敛测点。b. 测点数量 总计36对测点(30对管片收敛测点,6对车站隧道收敛测点)。(2) 多点位移计a. 测点布置位置 布置3个测试断面,分别位于第4、5环之间、第8环中心和第11、12环之间(如图2.11、2.12)。每个断面5条测线,其中两条水平测线分别布置个测点,盾构拱

15、顶和车站拱顶三条垂直测线各布置两个测点。b. 测点数量 3个断面×2×3个点/每条测线3×2个点/每条测线=36个测点。纵向奇数管片 纵向偶数管片图2.10 管片内侧收敛测点布置图 2.11 地层土体内部位移测量布置图2.12 地表沉降测量布置(3) 地面沉降:a. 测点布置位置 布置3个测试断面,分别位于第4、5环之间、第8环中心和第11、12环之间。每个断面布置7个测点。地表沉降测点布置断面见图2.12。 b. 测点数量 3个断面×7个测点/每个断面=21个测点。2.10管片应力及周围地层内部土压力量测(1) 应变片布置a. 测点布置位置:单数管片在

16、管片的上下两内侧粘贴应变片,先上后下;双数管片在管片的左右内侧粘贴应变片,先东后西;每个管片的支撑立柱上粘贴两片应变片,测量立柱压力变化;管内侧预应力拉杆上每个粘贴一片应变片,每个隧道中的应变片编号次序为先管片,后立柱,再预应力拉杆。b. 测点数量 每个隧道中为30244 = 58片,两个隧道共116片。(2)压力盒布置a. 测点布置位置 布置3个测试断面,分别位于第4、5环之间、第8环中心和第11、12环之间,每个断面7个土压力盒。3个断面×7个土压力盒/每个断面=21个土压力盒。见图2.13。图2.13 土压力测量布置横断面图图2.14 土压力测量布置平面图13第三章 模型材料配

17、比试验及模型制作第三章 模型材料配比试验及模型制作3.1 主体材料的选择及配比试验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互层是车站通过的主要地层,对整个试验影响最大,需要重点模拟。在试验中准确模拟互层是没有意义的,而将这几种地层统一模拟成一种等效材料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试验中该模拟地层的厚度确定为1.66m。车站隧道整体将位于这种地层中。由于要降低压缩模量和内聚力,必须减少粘粒含量并降低模型材料的密实度,而这与保持容重与原状地层一致是矛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拟采取在材料中添加无黏性髙容重的四氧化三铁粉,作为增加容重和减少压缩模量及内聚力的手段。采用了地铁工地挖出的粘土作为胶凝材料,过2mm筛的天然河沙、磁铁矿精

18、矿粉和水构成了制作模型的主要材料。3.1.1 基本材料用来制作地铁隧道穿过的主要地层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互层的等效模拟材料的主要成分包括如下三种材料:即铁矿粉、细砂、粘土,各自的基本参数如下表。表3.1 三种基本材料参数基本材料铁粉()细砂(Sand)粘土(Clay)比重Gs(*)4.622.652.70天然含水量(*)4.30%3.20%3.78%3.1.2 各试验模型材料配比根据各基本材料的参数和容重比尺近似为1.0的条件,确定了如下7种配比方案,如表3.2:表3.2 七种基本材料配比方案配比类型基本材料配比P(*)比重Gs(*)铁粉P()细砂P(Sand)粘土P(Clay)A23%65

19、%12%2.95B12%65%23%2.80C43%35%22%3.27D22%35%43%2.95E10%55%35%2.79F10%75%15%2.78G11%70%19%2.79附:模型材料比重计算公式 Gs (*) = ; (3-1)3.1.3 试验模型材料含水量含水量对材料性质有较大影响,根据各基本材料的参数,在确定了以上7种基本材料配比方案的基础上,每种配比又选择了如下4种含水量,如表3.3所示:表3.3 四种含水量方案含水量编号含水量w (*)4%8%10%12%说明:基本材料配比P(*)和含水量w(*)是影响模型材料物理力学性质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方便记录比较,编号为“C”的材料

20、即表示该模型材料的基本材料配比为C型,含水量为型(10%)。3.1.4 配料计算 如配制“C”型模型材料M克,所需各基本材料质量m(*)计算如下: 铁粉 m() = ; (3-2)细砂 m(Sand) = ; (3-3)粘土 m(Clay) = ; (3-4) 水 m(Water) = . (3-5)3.1.5 模型材料初始孔隙率; (3-6)3.1.6 原状土、试验土相关参数比较表 3.12 原状土、试验土相关参数比较容重含水量压缩模量(MPa)基本承载力(单轴强度)(kPa)粘聚力(kPa)内摩擦角原状土系列1.82.0319%27%514.514026025561530中值1.929.8

21、20034.822.5平均值1.9310.12004021.9试验土B1.9312%1.28±0.2023.3±5.75.8±2.229.3±1.2G1.9312%1.30±0.1815.0±6.65.9±2.529.3±0.7F1.9312%1.32±0.4112.1±1.25.4±3.728.5±1.3分析:在保持试验土料容重在1.93条件下,其它有量纲的各项物理力学参数如压缩模量和单轴抗压强度基本上满足模型比尺(1/10)要求;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有较大离散性,粘聚力则

22、略偏大。无量纲的内摩擦角大多接近原状土的最大值。应该说模型材料总体的物理力学指标要高于原状地层。在分析结果中采用1/8较为合适。3.1.7 模型材料配比建议根据模型材料要求,依据现有试验数据,对模型材料配制给出如下建议:表3.13 基本材料配比基本材料铁粉()细砂(Sand)粘土(Clay)建议配比10%15%65%75%19%23%分析:(1)加入适量的铁粉不仅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容重,同时还能减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但铁粉含量过高会增大材料的比重,导致初始孔隙率增大,从而降低材料的压缩模量;(2)较高的细砂含量有利于保持材料的压缩模量,同时也可减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但含沙量过高时会使材料的单轴强

23、度大为降低;(3)粘土起着粘结铁粉和细砂的作用:粘土含量过少,材料整体性较差,易碎散,单轴强度过低;含量太多,则将显著增大材料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含水量:较高含水量不但可增大材料的初始孔隙率,进而降低材料的压缩模量,而且可显著减小材料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试验中采用了12%的最高含水量(已考虑基本材料天然含水量)。但从试验结果来看,试验土的各项物理力学参数仍有降低的余地,因此,在具体配制时建议可采用更高一些的含水量,如12.5%或13%。但是含水量过高就难以击实,达不到需要的容重。通过大量材料试验,推荐材料配比(干容重:1.93g/cm3,击实能164191kN/m3)为表3.14所示:表3.1

24、4 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互层模拟材料配比配比类型基本材料配比P(*)含水量w(*)铁粉P()细砂P(Sand)粘土P(Clay)12.4067.3020.3012.53.2管片材料试验 管片模拟材料为水泥砂浆,通过试验,确定每个模型管片所需要的材料为:河沙,过2mm筛,11.8kg,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425,1.8kg,水1.8kg,水灰比,1:1。3.3模型管片的制作根据所提供的管片装配成环形后的体形和尺寸,模型管片设计为内径54cm、外径60cm、壁厚3cm、轴向宽度12cm的连续圆环,如图3.5所示。模具结构图和实物照片见图3.6。为了模拟管片的拼装特点,我们在模型管片外侧,每隔60

25、度角,沿轴向切割了一条宽2mm、深6mm的窄缝,相当于管片切向刚度削弱了20。见图3.5的左上角详图。60°120540 600302x6图3.5 模型管片体形及开槽尺寸图3.6 制作模型管片的钢模板3.4 模型制作方法由于模型巨大,模型材料超过60t,而且土体均匀,没有垂直构造面,因而采用了容重控制填筑法进行模型制作。由于模型制作过程中需要埋设管片、预制管片周围的防水灌浆层和开挖断面之外的预支护层,还需要埋设水平和垂直方向多点位移计,埋设土压力盒等等,模型制作过程复杂,环节很多,需要细致的工艺保证。以下介绍模型制作的过程和方法:3.4.1 模型制作主要工艺(1)模型自下而上分为三层

26、。第一层为卵石圆砾,采用砂砾土来模拟。模型试验中这一地层位于地铁车站的底部,厚度为0.97m。这一层内没有任何埋件,施工相对简单。(2)第二层为模型主体材料层,系经过配比试验得出的等效混合材料层,层厚166cm。包括管片在内的各种埋件以及预加固带均集中在这一层,填筑过程、分块分区复杂,控制要求高,是模型制作的关键层。(3)第三层是地表杂填土层,用中细砂料填筑,层厚约30cm,一次填筑约40cm,压实后至30cm,主要控制容重,力学参数不作严格要求。后又在表面增加35cm的砂砾石层,以保持模型材料中的含水量。(4)按照配料单将材料加入搅拌机(0.1m3),搅拌均匀(经试验一般2分钟),出机装箱,

27、用提升机运至舱位缷料。(5)按照每次填筑高度平舱,分三次夯实。第一次采用面积为20 × 20cm的平夯,第二次采用15 × 15cm的平夯,第三次采用人工手锤下垫10 × 10cm的垫板夯实,达到所需要的密度。(6)完成卵石圆砾层的填筑后,开始埋设盾构管片东侧的隔离桩。采用内径50mm的PVC管15根,按照12cm的间距埋设,插入砂砾石层10cm。PVC管中灌注C2的水泥砂浆。(7)主体材料第一次填筑的顶面与盾构隧道中心线同髙。然后按照隧道位置和管片外径尺寸开挖出半圆形槽沟,做好放置模型管段的各种准备。在半圆形槽沟均匀刷涂一层等效材料泥浆,立即准确放入模型管段,使

28、管段与半圆槽紧密结合并适当加压。然后继续分层填筑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互层等效材料并压实。(8)继续填筑第二层到地铁车站拱顶高度,再在填好的土层上沿事先放好的线开挖出大拱的形状。配制预加固层材料(在同层模型材料中加入2水泥),按照5cm厚度铺垫在挖出的大拱的表面,拍实,并削成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再继续填筑该层土体材料直到166cm的厚度。然后再填筑第三层。图4.9图4.17给出了模型制作过程的主要工序的照片。(9)填筑顶部杂填土层25cm,并压实达到设计容重。模型填筑总高度达2.88m。(10)模型完成后,补充水分至土层含水量12.5,固结23周,并用千分表测量模型地面沉降值。连续三天没有读数

29、变化时,认为达到稳定。(11)对管片施加预应力,安装支撑立柱。立柱上粘贴电阻应变片,引线至应变仪。模型制作自2006年6月8日开始,至2006年7月31日结束,历时54天。模型总制作方量为29.27m3,模型总重约60吨。3.4.2 车站外围的防护层模拟为使站厅拱部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变形,在站厅拱部设预加固层(超前加固),将开挖轮廓线外一定范围内的土层参数改变。具体方法是采取在车站开挖轮廓线外0.5m(模型中为5cm)范围内的地层模型材料中添加510的水泥(425硅酸盐水泥),分层制作夯实如图3.14。3.4.4 填筑后模型的变形稳定为了保证车站开挖前的模型状态的稳定,模型制作结

30、束后到开始试验,静置了60天。为了防止模型材料的干燥变硬,按照12的含水量在模型表面喷水,并在表面铺设了35cm的碎石层以减少蒸发。 图 3.7 地层第一层填筑砂砾图 3.8 沿隧道中心线开挖半园槽以备安装管片图 3.9 第一环管片安装就位图 3.10 两条隧道的管片全部安装就位图 3.11 隧道管片安装预应力钢筋图3.12 模型东线隧道外测灌注桩模拟设置图 3.13安装埋设土压力盒及多点位移计图 3.14 车站顶预支护加固层制作 图 3.15 隧道管片及预应力钢筋 图 3.16 安装垂直方向多点位移计 图3.17 模型多点位移计及出露于地表的桩 26第四章 模型试验的量测系统第四章 模型试验

31、的量测系统试验中共进行了五种测量:(1)站厅隧道和横通道开挖过程中的地层变形测量(2)地表沉降测量(3)隧道管片内部的收敛量测(4)盾构隧道管片环向应变量测以及管片拆除(5)车站隧道扩挖过程中的土压力变化测量。4.1微型高精度多点位移计量测系统一般说来,位移是各种物理量中最容易量测准确的,因此在工程和模型试验中都把位移作为最主要的量测对象。也是各种数值计算验证和反馈分析的最重要的依据。在本试验中,我们采用了微型高精度多点位移计量测系统,用来测量洞周围岩及深部地层的位移,位移测量精度可达千分之一毫米,较好地满足了试验的要求。模型隧道周围地层内部的变形和地面沉降变形,都是通过这一系统进行测量的。4

32、.1.1仪器的用途及特点DWG-K2000微型多点位移计是用于工程模型试验内部变位测量的专用仪器。它是在DWG-40原型观测用的多点位移计的基础上研制开发而成的。多点位移计测杆采用“多点支撑结构”,具有较高的位移传递精度,而其外形尺寸大大减小(护管外径仅为6mm),以尽量减少对模型试验的影响。采用的金属护管有较高的强度及刚度,对模型制作过程中的夯实、振动有一定承受能力。它可以配用多种形式的位移传感器,实现遥测及自动巡检,亦可人工测量。仪器零部件均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使用过程中稳定持久,并可回收再用。28 图 4.1 模型试验量测系统平面布置图第四章 模型试验的量测系统图4.2 地表沉降测量布置

33、图4.3 土体内部压力测量平面布置图4.4 地层土体内部位移测量布置图4.5 土体内部压力测量剖面布置单环管片 双环管片图4.6 管片内侧应变应力量测点布置4.1.2 仪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仪器的工作原理见图4.7(A)。锚头(4)与模型被测部位相连,当模型被测部位发生位移时,其位移量就通过与锚头联在一起的测杆(6)传递到固定于支架(位移参照物)测头内的传感器(1)上,通过二次仪表(5)或自动检测系统得到测量结果。由于测杆是在护管形成的固定通道中运动,二者之间被嵌于护管接头的自润滑减摩环所隔离而不接触,因此测杆在运动中阻力极小,这就能保证测杆以很高的精度传递被测点的位移。(1) 传感器(2) 保

34、护壳(3) 护管(4) 锚头(5) 测读仪器(6) 测杆 图4.7(A) 微型多点位移计工作原理仪器由下列主要部件组成(图5.7(B)):(1)测头(2):由筒体及联接管等件组成,用于固定传感器并连接测杆,是仪器测量的基准。(2)测杆:由调直磨光的不锈钢圆杆(6)及套在其外的不锈钢护管(3)组成,其间采用“多点支持结构”,是传递位移的组合件。(3)锚头(4):一端埋设于被测点测量中,一端与测杆(6)相连,其位移被测杆所传递。1. 连接板2. 外壳3. 连接罩4. 基准板5. 传感器6. 套管7. 测杆8. 连接管9. 螺丝(3)10. 支撑板11. 紧固环12. 测点锚固钩图4.7(B) DW

35、K-K200微型多点位移计测头结构(4)传感器(1):可采用多种形式,其作用共同点是将测杆位移量转化为电信号。(5)测读仪器(5):测量传感器电信号,并显示为位移量。4.1.3 KTGC 数据采集巡回检测仪本系统采用北京华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KTG -C数据采集器(图4.8(A)对各个测点的位移进行自动巡回检测。 KTG-C数据采集巡回检测仪主要技术参数为:(1)通道数:基本配置为24个,即有三个选择器;最多可以扩展为64个通道,即有8个选择器。本试验使用了8个选择器中的60个通道,4个备用。(2)分辨率:位移为0.001mm。(3)误差:位移量测误差绝对值为小于等于0.001mm。(A)

36、 KTGC采集器与控制微机 (B) 传感器、电缆和接头 (C) 通道选择器图4.8 用于位移和地面沉降量测的KTGC系统4.2 应变量测系统模型管片应变测量采用的传统的电阻应变片方法。由于管片主要是环向受力,而且只有内表面是临空,因此试验中只在管片内表面的环向布置了两支对称的应变片,垂直与水平间隔布置,即单数管片垂直布置,双数管片水平布置。在模型试验中,我们采用的XL3403G型静态应变测量系统主要由箔式电阻应变片、XL2101电阻应变仪和微机三个硬件部分和支持软件组成,见图4.9。该方法在本试验中用于测量地铁隧道各个管片的内壁在开挖前、开挖过程中以及开挖后的应变,并且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管壁附

37、近的应力分布状况。图 4.9 XL2101电阻应变仪及其微机界面4.2.1 应变片的选用管片由水泥砂浆浇注而成,需要消除材料不均匀带来的影响。由于砂料的最大粒径约为0.8mm,需要选择栅长为5mm以上的应变片,5mm>4×0.8mm,才能够满足消除材料不均匀性对试验结果影响的要求。考虑到应变片埋设时的潮湿环境和测量时间比较长久,需要使用具有防潮和一定耐久性的应变片,最好选用以酚醛树脂为基底和覆盖层的应变片。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在本试验中选用用于测量管片变形的电阻应变片的型号为:BX1205AA(栅长为5mm,栅宽为3mm,电阻为120±0.2)。其生产厂家为浙江黄岩测试

38、仪器厂,灵敏系数为2.08±14.2.2 应变片的粘贴和连接具体操作过程是:(1)为了避免在管内焊接的不安全,首先在外边将具有足够长度(超过应变片粘贴位置到模型隧道外边缘的长度)的导线与连接片焊接;(2)将应变片引线剪短到适当长度,如1cm,再与连接片上的焊点连接;(3)人要躺着或趴着进入模型隧道内部,找到事先设好的定位标点,用酒精棉球将管片标点处表面擦拭干净,并预涂一层底胶;(4)按照先连接片、后应变片的顺序,用502胶水将它们粘牢在测点上的表面上,压平压实不能有气泡。(5)每个焊点上涂上凡士林,主要是起绝缘的作用,引出线也有塑料套管保护和绝缘;再将连接导线固定在管片上引出洞外。最

39、后在每条导线上做好标记,以方便将来量测时的识别。这种应变片粘贴方法,操作人员很辛苦,但保证了应变片的安全和接近零应变状态。4.2.3 XL3403G型静态应变测量系统XL3403G型静态应变测量系统主要由箔式电阻应变片、XL2101电阻应变仪和微机三个硬件部分和支持软件组成。XL2101G型静态电阻应变仪是采用先进的嵌入式微处理技术设计的全程控自动测量的静态应变仪,见图5.10。主机自带60点扫描箱,并能通过计算机连接最多20台同型号的应变仪,组成1200点静态应变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4.3 收敛量测模型隧道的收敛量测系统是与清华大学基础工业培训中心合作研制的。包括:(1)BWG410型位移传

40、感器,具备表测与电测两种功能,图4.12。(2)可伸缩式“T”型操作测杆,见图4.14。(3)万向支撑小型台车,见图4.13。(4)可移动式轨道。(5)KTGC数据采集器,见图4.8(A)。 图 4.12 BWG410型位移传感器 图 4.13 万向支撑小型台车BWG410型位移传感器安装在测杆的一端,测杆另一端装有固定测针,测针尖端到位移传感器侧头之间的距离即为管片的直径。同一管片同一位置直径的两次测量数据的差,即为管片的收敛值。与测杆垂直的操作杆架设在小型台车上,台车可以沿轨道滑动,通过调整台车的高低和角度,可以使测杆的两个尖端对准固定在管片上的金属测点。图 4.14 收敛测量系统(测读仪

41、器未连接)4.4 管片周围土压力量测系统试验中采用了TYJ2020型振弦式土压力计,和GTY型应变式土压力盒,以及与之配套的YD-DSY-406-A系列多功能读数仪。在模型每个测量断面的盾构管片外测,管顶及45°方向,以及站厅隧道顶拱中心线位置上各埋设了一个土压力盒;每个断面有7个压力测点,三个断面有21个测点。 。 图4.15 振弦式土压力盒及测读仪36第五章 地铁车站开挖支护模拟试验历程第五章 地铁车站开挖支护模拟试验历程5.1 开挖支护方案简介5.1.1初期支护钢拱架水泥砂浆采用专门设计的三角形断面的钢拱架作为车站开挖后初期支护的主体骨架如图5.1(a),再在拱架之间填筑C5号

42、水泥砂浆,压实抹平,形成完整初期支护。由于车站断面形状弯曲度较大,模型开挖尺寸较小,再加上固定于钢板上的钢管支撑的影响,一衬用钢拱架需分成两段才能准确放入设计位置,在两段钢拱架安放就位后,再焊接为一体,如图5.1(b)。5.1.2 盾构法隧道的管片支护前面已经介绍。(a)(b)图 5.1钢拱架预制和安放就位的钢拱架5.2 车站隧洞开挖支护模拟过程5.2.1车站隧洞开挖支护程序开挖方案具体分区顺序见图5.1(c)。采用双侧导洞先行、上中下三级台阶式开挖顺序,按照开挖位置拆除堵头钢板,以先左后右顺序用手工工具开挖导洞上台阶至设计断面,进尺为一个管片轴向长度(12cm),作临时支护;然后开挖左右导洞

43、中台阶至一个管片长度、上台阶至两个管片长度,作临时支护;再开挖左右导洞下台阶至一个管片长度、中台阶至两个管片长度,上台阶至三个管片长度,作临时支护;此时在一个管片长度进尺内的左右两个导洞全断面已经完成。然后开挖中导洞的上台阶,使得在一个管片长度进尺内的车站全断面顶拱连通,可以进行顶拱钢拱架的架立和焊接成整体形状。进行第一个管片进尺内的车站断面顶拱的初期混凝土衬砌。开挖中导洞的中、下台阶,完成第一个管片进尺内的车站全断面开挖。然后架立底板的钢拱架,与顶拱边墙钢拱架底部焊接;再进行底板混凝土衬砌。至此第一个管片进尺内的车站断面开挖、初期支护全部完成。再从左右导洞上台阶向前开挖推进一个管片长度(第四

44、个管片长度)开始,进行第二个循环操作,至第二个管片进尺内的车站断面开挖、初期支护全部完成。依次类推,直到十五个管片长度全部车站断面的开挖、衬砌完成。图 5.1(c) 车站隧道开挖步序图5.2 左右导洞6、4、2环台阶土体挖毕,第1环初衬钢拱架安装图5.3 左右导洞6、4、2环台阶土体挖毕,第一环初衬浇筑完毕图5.4 左右导洞9、7、5环台阶土体挖毕,第3环初衬浇筑完毕图5.5 左右导洞11、9、7环台阶土体挖毕,第5环初衬浇筑完毕图5.6 左右导洞13、11、9环台阶土体挖毕,第7环初衬浇筑完毕图5.7 左右导洞15、13、11环台阶土体挖毕,第9环初衬浇筑完毕图5.8 站厅顶拱完全挖通,第12环初衬浇筑完毕图5.9 车站隧道全部挖毕图5.10 车站隧道全部挖毕13、14、15环初衬钢拱架安装图5.11车站站厅横通道两侧6个立柱浇筑完毕5.3 横通道开挖支护模拟过程5.3.1 横通道开挖支护方案横通道开挖分为三个部分,根据横通道的位置将其分为东北侧横通道、西北侧横通道、东南侧横通道、西南侧横通道。横通道的开挖支护顺序为:东北侧、西北侧、东南侧、西南侧横通道;具体到一个横通道的开挖顺序为:先开挖两侧各24cm(两个管片长度)的土体,再开挖中间24cm的土体。横通道的支护分为临时支护、一衬支护、二衬支护。临时支护装置为课题组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