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_第1页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_第2页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_第3页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_第4页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D )。 A.身体发展 B.智力发展 C.个性发展 D.身体和心理发展2.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心理学家( C )。A.维果茨基 B.科尔伯格 C.皮亚杰 D.巴班斯基3.( A )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A.遗传素质 B.身体素质C.心理素质 D.环境4.“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C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 D.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6.教育中的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A.阶段性与顺序性 B.整体性

2、C.稳定性与可变性 D.不均衡性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B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8.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B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9.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C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10.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人的身心发展持什么样的观点?( B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平衡论 11. 教育要抓关键期,这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 阶段性 B. 顺序

3、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2. 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由此,教育应该要做到(D )。A. 循序渐进 B. 教学相长 C. 防微杜渐 D. 因材施教 13. 教育时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因为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B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4.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5. 残疾儿童也能够接受教育,这种信心来自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能动性 16. 瞎子能够凭触觉辨别人民币,

4、这是因为他的机能发展上具有(B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阶段性 17 个体发展具有互补性,这一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D )。A. 教育学生时要具有整体观 B. 教育学生时要全面兼顾 C. 缺陷儿童具有教育的可能 D. 教育要一分为二 18. 个体以下哪一方面很难通过遗产来传递的(A )。A. 行为 B. 身高 C. 外貌 D. 骨骼构造 19. 人性本恶者强调教育对人性的(A )。A. 改造 B. 诱发 C. 扩充 D. 抵制 20. 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内发论的是( D)。A. 荀子 B. 华生 C. 洛克 D. 孟子 21. 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的是

5、(B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格塞尔 D. 孟子 22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把他们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一观点源于(B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格塞尔 D. 孟子 23. 在格塞尔看来,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是(C )。A. 教育 B. 环境 C. 成熟机制 D. 基因复制 24. 在威尔逊看来,决定人的行为的本质力量是(D )A. 教育 B. 环境 C. 成熟机制 D. 基因复制 25. “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这一观点源于(A )。A. 施太伦 B. 华生 C. 格塞尔 D.吴伟士26. “发展等

6、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这一观点源于(D )。A. 施太伦 B. 华生 C. 格塞尔 D.吴伟士27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一观点源于(D )。A. 施太伦 B. 高尔顿 C. 格塞尔 D.霍尔28. “天才是遗传。”这一观点源于(D )。A. 施太伦 B. 高尔顿 C. 格塞尔 D.霍尔29. 先天双目失明的人,也不可能成为出色的画家。这说明遗传对特殊群体的发展起(C )。A. 决定作用 B. 主导作用 C. 前提作用 D. 内在作用30. 一般来说,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A )。A. 减弱趋势 B. 增强趋势 C. 稳定趋势 D. 很难确定31. 环境为个体发展

7、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A )。A. 对象 B. 方向 C. 性质 D. 目的32.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这种特殊性表在它具有极大的(C )。A. 实践性 B. 活动性 C. 人为性 D. 能动性33.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B )。A. 学校教育 B. 能动性 C. 社会环境 D. 文化因素34. 学校教育既具有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开发个体(C)的功能。A. 智商 B. 特殊才能 C. 非智力因素 D. 情商 35、“龙生龙,凤生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体现了儿童发展观中( )。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教

8、育决定论 C. 环境决定论;外因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36.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A平衡论B多因素相互作用C外铄论D内发论 37、个体身心发展的( B )规律决定了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38.“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C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互补性39认为认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是( C )的基本观点A、 自发论 B、内发论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40、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

9、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提出了( C )的教学原则。A、启发性 B、巩固性C、循序渐进 D、直观性41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原因,我国古代思想家( C )提出了“性三品”说,属遗传决定论者一派。 一 A.荀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颜元42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根本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 B )从神学化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因此可划归遗传决定论者一派。 一 A.孟子 B.董仲舒 C.荀子 D.王守仁4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 C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主观能动性44.关于影响人身心

10、发展的因素,( B )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A.华生 B.洛克 C.霍尔 D.高尔顿45.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主观能动性46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主观能动性 C学校教育 D环境教育 47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如一个先天失明的人难以成为画家;生来就聋的人难以成为歌唱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无论教育条件多么优越,都无法使他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这说明( D ) A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B遗传素质是造

11、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D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48.“龙生龙,凤生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体现了儿童发展观中( B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C. 环境决定论;外因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49.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因素是( B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成熟 D.教育50.( C )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在周围并影响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重要条件。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C.环境 D.天然环境51.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B )。A.

12、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52.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 C )。A. 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5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突出了( C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54.环境决定论又称( B )。A.外铄论 B.养育论 C.万能论 D.遗传决定论55.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的教育家是( C )。A.佛洛伊德 B.霍尔C.洛克 D.高尔登56.在华生的眼里,儿童生活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在这一点上,

13、华生与( B )观点恰好相反。A.佛洛伊德 B.霍尔C.董仲舒 D.高尔登57.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教育家是( B )。A.佛洛伊德 B.霍尔C.董仲舒 D.高尔登58.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A )。A.基因复制 B.自然本能 C.种群回归 D.直接环境59.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包括社会实践和( A )。A.能动性 B.个体性 C.抽象性 D.阶段性60. 下列不属于外铄论代表人物的是( A )。A.威尔逊 B.荀子 C.洛克 D.华生61.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 B )。A

14、.不平衡向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个体差异性62.现代化是以(D )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A政治 B经济C教育 D人63.( A )是教育的直接目的。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适应社会发展 C.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D.培养人6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包括内发论、外铄论、( D )。A.单因素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实践主体论65.有人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人的发展,这种观点是( C )的代表。A.内发论 B.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C.外铄论 D.单因素论66.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 C )。A政治性 B文化性C主体

15、性 D群体性67.孟子的“性善论”体现了( A )。A.内发论观点 B.外铄论观点 C.实践主体论 D.能动论观点68.主张性本能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的是( B )。A.威尔逊 B.弗洛伊德 C.格塞尔 D.华生69.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C )。 A.墨子 B.孔子 C.荀子 D.孟子70.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 B )来实现。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 D自我教育71.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是( B )。A.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C.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72.在教育中搞“一刀切”,违背了教育的( D )规律。A.个别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7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A )。A.教育教学工作抓住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根据年龄分阶段进行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74.有人认为,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个体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75.人们常说某个人“因材施教”,这钟说法是说个体身心发展的( A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76.“不陵节而施”遵循了人的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