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 律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论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保护以央视国际诉世纪龙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纠纷案为例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Broadcasting Rights of Physical CompetitionIn Case of CCTV International Inc. v. Century Dragon on InformationNetwork Transmission Right Infrin-gement作 者 姓 名:吴萌萌 指 导 教 师:邓宏光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
2、l Science and Law内容摘要体育赛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然而,体育赛事盗播现象非常严重。本 文试图对如何更好地保护体育赛事转播权这一问题进行法律上的探讨。文章近两万五千 字,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央视国际公司诉世纪龙公司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一案的案情进行简单 的介绍,从而引出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即体育赛事转播权。第二部分,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性质。本部分首先对体育赛事转播权的客体 正在进行中的体育赛事进行法律上的定性,主要是探讨体育赛事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之后,文章重点讨论赛事转播权的法律性质,在分析了众多国内外关于体育赛事转播权 法律性质的观点学说之后,明确提出
3、了自己的观点,将特殊体育赛事转播权界定为表演 者权,而将一般体育赛事转播权界定为“类表演者权”。第三部分,体育赛事转播权保护的理论基础。本部分从“投入产出”的经济理 念、公平公正的价值原则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三个方面阐释了对体育赛事转播 权进行法律保护的深层次原因。第四部分,体育赛事转播权的保护模式。本部分介绍了两种体育赛事转播权的保护 模式,即合同保护模式以及著作权保护模式,并分析了当前在我国这两种保护模式的不 足之处。第五部分,完善我国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言。本部分笔者针对如何完 善我国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保护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体育赛事;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保护
4、模式;制度建言AbstractPhysical competition has great influence in real life.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sports events piracy is very seriou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o better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broadcasting rights of sports events in this issue. This article is nearly 25,000 words and is d
5、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ase CCTV International Inc. v. Century Dragon Company on Information Network Transmission Right Infringement , which leads to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 that is the broadcasting rights of physical competition.The second part mainly
6、 discusses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broadcasting rights of sports events. Firstly this part qualitatives the object of sports events broadcasting rights , that is the ongoing sports events,which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events and "work" ; Later, the article focuses o
7、n discussing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broadcasting rights of sports events. After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views on the legal nature of sports events broadcasting rights ,the author clearly puts forward his point of view , definiting special sports broadcasting rig
8、hts as the rights of performers and the general sports broadcasting rights as " class the rights of performers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broadcasting rights of sports events. This section giv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ep-seated causes of legal
9、 protection of sports events broadcasting rights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input - output" economic philosophy,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principle of fair and equitable val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protection mode of the broadcasting
10、rights of sports events.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wo protection mode of the broadcasting rights of sports events, namely the contract protection mode and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mode. This part also analyses the current inadequacies of the two protection modes .The fifth part is about suggestions fo
11、r improving the legal protection systems of sports events broadcasting rights . The author proposes several pieces of advice on how to improve our legal protection system of sports events broadcasting rights in this section.Key words: Physical competition; Broadcasting rights; Legal nature; Protecti
12、on mode; Suggestion of improving the system目录引言1一、央视国际诉世纪龙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纠纷案案情简介2二、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性质3(一)体育赛事的法律性质4(二)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的学说争鸣6(三)笔者对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的界定13三、体育赛事转播权保护的理论基础14(一)“投入-产出”的经济理念15(二)公平公正的价值原则15(三)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16四、体育赛事转播权的保护模式17(一)合同保护模式17(二)著作权保护模式19五、完善我国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言22(一)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体育赛事转播权22(二)将“定时
13、播放”行为纳入信息网络传播权调整范畴23(三)平衡体育赛事组织者和公众的利益24(四)规范体育赛事转播权合同25参考文献27引言近些年来,随着电视台以及新媒体转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作为人们精神娱乐生 活的不可替代的一重要来源,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从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 及喜爱。萨马兰奇曾说过: “(体育和电视)是天作之合1。”每一方都依赖于另一方 来取得商业成功,并且在世界上许多社会中占据流行文化的主导地位。2媒体对体育比赛 进行转播的这一行为对于发展体育赛事以及传播体育文明有重要意义,其能够为赛事组 织者带来巨额经济回报,进而推动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现在体育产业俨然已经成为了 一个
14、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体育赛事的组织者或者主办方确立其所享有的体育赛事转播权这一权利从其萌芽 一直到现在的繁荣发展并最终成为当今体育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经费来源历经了 60 年 左右的时间。但是由于对该权利的认识不够全面且模糊不清,体育实践当中侵权行为以 及各种纠纷频繁发生。赛事组织者缺乏权利意识,无法做到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情况下对 体育赛事进行高效的市场开发,赛事转播权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还未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由于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权利内容体系混乱,权利义务关系的不明晰,体育赛事 转播权侵权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避免且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也无法得到行之有效的解
15、决。 目前关于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保护问题也没有引起法学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的研究不 多且深度有限。这些都在客观上对赛事转播权的商业开发进程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 极为阻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体育赛事转播权进行深入的法律 探讨,在比较国内外的学者关于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的观点学说后对其进行定性, 并结合央视国际诉世纪龙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纠纷一案探讨赛事转播权的法律保护问 题。1 英麦克尔·佩恩:奥林匹克大逆转,郭先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7 页。2 美杰·科克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鸣,管兵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6、,第 478 页。一、央视国际诉世纪龙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纠纷案案情简介2008 年 8 月 6 日,原告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央视国际公司)发现被 告世纪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世纪龙公司)在其经营的网站(网址为 ) 上通过信息网络将中央电视台“CCTV奥运频道”正在直播中的 2008 年奥运会首场正 式比赛“德国 VS 巴西女足赛”(以下简称为“德巴女足赛”)进行实时转播。原告 央视国际公司起诉称,上述涉案奥运节目是由中央电视台以及原告耗费巨大的人力、财 力以及物力摄制而成的,中央电视台已经将通过信息网络(包括互联网、IP 电视、移动 平台、车载电视等)向公众传播、广播(包括但又不限
17、于实时转播或者延迟转播)、提 供的权利,授予原告央视国际公司独占行使。被告世纪龙公司通过 P2P 技术所实施的直 接侵权行为严重侵犯原告央视公司的录音录像制作者权以及广播组织专用权,给原告带 来了巨大的损失,故原告央视国际公司诉请被告世纪龙公司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 损失 200 万元。被告世纪龙公司辩称,根据奥运会体育合同的约定,与奥运会有关的一 切权利,其主体是国际奥委会,原告央视国际公司并未提供国际奥委会对其授权的充分 证据以证明授权链条的完整性,因此原告央视国际公司并非涉案奥运节目的著作权人。 关于原告央视国际公司在本案中所享有的权利,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国际 奥委会,作为
18、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织者,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高权利机构,其享有与 奥运会有关的一切权利,包括奥运赛事转播权,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包含 于此权利之中;国际奥委会将此权利以合同的方式独家授予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因此, 中央电视台对涉案奥运节目享有独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未获得中央电视台的授权许 可的情况下,任何互联网或者移动平台等一些新媒体都不能擅自通过信息网络对奥运赛 事进行转播;中国中央电视台又将此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合同的方式独家授予了原告央视 国际公司,因此原告央视国际公司就有权就涉案奥运节目向被告世纪龙公司主张权利, 该权利即为录音录像制作者所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虽然本案中原告央视
19、国际公司是否是涉案奥运节目的著作权人成为原被告双方争 议的焦点,但二者都无一例外地认可了奥运会的组织者国际奥委会享有与奥运会有 关的一切权利,包括奥运赛事转播权这一说法。该“奥运赛事转播权”具体到所有的体 育比赛中来,即为引起体育界以及法学界普遍热烈讨论的“体育赛事转播权”。本案最终认定被告世纪龙公司通过 P2P 技术实施的直接侵权行为侵害了原告央视国际公司所享有的独家信息网络传播权。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原始主体便是国际奥委会,通过一 系列的授权链条,最终由本案原告央视国际公司具体行使。被告世纪龙公司所实施的网 络盗播体育赛事的行为侵害了原告央视国际公司经授权而获得的体育赛事转播权,这一 点
20、毫无疑问。那么,本案被告的行为是否侵害了体育赛事组织者所享有的原始意义上的 体育赛事转播权?赛事组织者所享有的体育赛事转播权究竟包含有哪些内容?其法律 性质究竟如何界定?作为奥运赛事的组织者,作为奥运赛事转播权的原始主体,国际奥 委会可否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对被告世纪龙公司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提起诉讼? 如果央视公司以及央视国际公司怠于行使权利,不积极采取措施制止被告世纪龙公司的 侵害奥运赛事转播权的行为,那么国际奥委会作为奥运赛事的组织者是否有权利加以制 止?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体育赛事转播权这一概念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 透彻的分析。二、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性质体育赛事转播权并非法律
21、术语,其是新闻媒体在对体育赛事进行新闻报道时所创造 出来的一词汇,是媒体和大众对播送体育比赛行为约定俗成的说法3。要想了解体育赛事 转播权这一权利的内涵,首先先要明确“转播”一词的含义。笔者在查阅现代汉语词 典之后发现,汉语中的“转播”是与“直播”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内涵完全不同。 而在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后,笔者发现“转播”一词对应的英文单词为“broadcasting”, 其兼有“transmission”的含义,即英文中的“broadcasting”既指“live broadcasting”(译 为“现场直播”),也指“rebroadcasting”或“retransmission”(译为
22、“重新播放”),而且 由于我国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的频繁使用,“转播”一词包含有转播和直播这两种内 涵已经为公众所普遍接受。那么体育赛事转播权,在内涵上是是否允许他人或者其他机 构对体育赛事进行现场直播、转播或进行录音录像并播放的权利?还是指电视台或网络 等媒体录制完成后,允许他人就所录制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作品”进行播放的权3 张志伟:“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研究侵权法权益区分的视角,体育与科学,2013 年 3 月第 34 卷第 2期(总第 202 期),第 46 页。利?这是我们对体育赛事转播权进行讨论的前提条件,也是本文的逻辑起点。有学者将 前者称为直播意义上的赛事转播权,后者则称
23、为字面意义上的赛事转播权,二者内涵完 全不同。字面意义上的体育赛事转播权的主体是获得体育赛事组织者或主办方的授权从 而对体育赛事或者体育表演进行录制以及传播的机构,通常为电视台、广播电台,其权 利完全可以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一点在理论界以及司法实践中均没有异议。目前存 在很大争议的是直播意义上的体育赛事转播权。直播意义上的赛事转播权的客体为正在 进行中的体育比赛,而其权利主体,按照世界通行做法,为主办此项赛事的体育组织4。 例如,足球协会规定其享有开发赛事转播权的排他权利5,奥运赛事转播权归属于国际奥 委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直播意义上的体育赛事转播权,包括电视转播权以及新媒体 转播权,是赛
24、事组织者或主办方所享有的排他性权利,在当前主要表现为赛事组织者或 主办方在举办体育表演或者体育赛事时所享有的许可其他人或者其他机构对赛事进行 报道、现场直播、录像或转播,并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本文中我们所探讨的体育赛事 转播权,如无特别说明,均为直播意义上的体育赛事转播权。(一)体育赛事的法律性质要想在法律上对体育赛事转播权进行准确定性,首先要弄清楚体育赛事转播权的客 体正在进行中的体育比赛的法律性质,重点探讨体育赛事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的关系。针对此问题,学界存在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体育赛事并非“作品”。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作品必须能够传播文艺或科学思想,这是它区别于体育竞
25、 赛······的经营方法之处”6。还有学者认为“表演者是指表演作品的人,而不包括运 动员、马戏演员、魔术师等人”7。这实质上也是在否定体育赛事的作品性。另外一种观 点则认为体育比赛可以被视为“作品”从而享有著作权法保护。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运 动竞赛表演是体育的重要智力成果,且具有思想性、技艺性和可固定性,应被看作著作 权的客体”8。还有学者运用洛克的“劳动财产理论”对体育赛事的法律性质进行论证, 并得出结论:“一场成功的体育比赛,是许多方面共同努力、付出辛勤劳动的结果,这4 马法超:“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正当性”,体育学刊,2010
26、年 4 月第 17 卷第 4 期,第 22 页。5 Joseph Eshed," The battle over broadcasting rights in israeli football,"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Journal,2004,P72-73.6 韦之:著作权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6 页。7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80 页。8 张厚福:“论运动竞赛表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育科学,2001 年第 2 期。种外化的劳动成果,倘具有创造性和可复制性,在条件符合时可称
27、为知识产权的客体。”9 笔者认为对体育赛事的法律性质不能作如此笼统僵化的理解,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分析。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为实施条例)第 2 条10之 规定,我们可知:体育赛事要想成为“作品”,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第一,隶属于文 学、艺术以及科学领域的范畴;第二,具有独创性;第三,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可复 制性。笔者拟通过对体育赛事进行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其与“作品”的关系。笔者认为,当前绝大多数体育赛事不符合“作品”的实质性要件,不能被视为著作 权法意义的作品。首先,绝大多数体育赛事不属于文学、艺术以及科学领域的范畴。关 于体育赛事是否属于文学、艺术以及科学领域,我
28、国著作权法及实施条例均未 明确提及。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体育赛事不归属于文学以及科学领域,存在有争议的是体 育赛事可否归属于艺术领域范畴。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绝大多数比赛项目都是程 式性的体育比赛,其不确定性以及不可再现性尤为突出。在此类体育赛事中,竞技性是 其唯一的目的,缺乏表演的特征,因此很难将其划归到艺术领域。其次,在大部分体育 比赛中,运动员没有“创作”的目的,其终极目标是赢得比赛,运动员都是在既定的比 赛规则下进行体力以及能力的较量,因此其不具备独创性。然后,当前大部分体育比赛 也不具备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可复制性。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可复制性是指作品以能被 人感知的客观形式表现出来,且
29、能以有形的形式再现。而体育赛事作为一种“事件”或 者“活动”,其具有竞技性以及纪实性的特点,其比赛过程以及赛事结果都是不可控的, 不具有可重复性。最后,即使有一些体育比赛项目如跳水、体操等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与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杂技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此类赛事项目通常表 现出一定的技巧性以及难度系数,但是一旦将其归为“作品”,便意味着禁止他人对此 类赛事项目的动作进行复制以及模仿,有悖于“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综上, 当前绝大多数体育赛事都不是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接下来重点探讨一小部分体育赛事即“体育舞蹈”的作品属性问题。首先,“体育 舞蹈”完全可以归属于艺术领域的范畴
30、。表演是此类体育赛事项目的实质性内容,裁判9 马法超:“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正当性”,体育学刊,2010 年第 4 期,第 21 页。10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 2 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 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评判胜负的依据也是运动员表演水平的高低。与大部分体育比赛项目相比,“体育舞蹈” 具有极强的可观赏性,即使不参加比赛仍然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表演11。其次, 这些体育比赛项目在动作编排、音乐、服装等的选择上均体现了一定的独创性,而且其 动作的编排等也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可复制性。因此,虽然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 并未明确体育赛事是否具有作品
31、属性,但是同舞蹈作品相似,“体育舞蹈”的动作编排 设计一样具有独创性及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可复制性,不属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 的“作品”的排除对象,又符合“作品”实质性要件,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艺术作品 从而给予其著作权法保护。其他国家也有此方面的立法先例,例如德国联邦法庭认可滑 冰表演为一种艺术作品。综上所述,当前大部分体育赛事不能被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只有一些艺术 性比较强的“体育舞蹈”因符合“作品”的实质性要件可以享有著作权法的保护。为了 文章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具有作品属性的“体育舞蹈”称为特殊体育赛事,而称那些不 具有作品属性的绝大多数体育赛事为一般体育赛事。(二)体育赛事转播权法
32、律性质的学说争鸣体育赛事转播权这一概念出现的前提是电视等媒体转播技术的发展,但是,目前对 这一概念的性质,学界众说纷纭,始终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即使是在赛事转播已经相 当规范的欧美等国,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尚未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承认体育赛事身自存在某种权利,在 欧洲足球强国中,法国是唯一一个以成文法的形式规定转播权属于体育组织的国家12 , 但是其立法却也不甚明确。欧美等国解释“转播权”的理论经历了从“赛场准入权说”、 “娱乐服务提供说”到“企业权利说”发展的历程。13“赛场准入权说”认为,体育赛事转播权源于权利人所享有的已经获得法律认可保 护的另一项财产性权利。该权利即是体
33、育场馆的所有人或管理者所享有的场馆所有权或11 张杰:“运动竞赛表演中的著作权保护”,体育学刊,2001 年第 4 期,第 14 页。12 Delphine Verheyden,"Ownership of TV Rights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in France,"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J ournal,Vol3,2003,P17.13 郭玉军,裴洋:“欧洲足球比赛电视转播权转让的竞争法问题研究”,李双元主编:国际法比较法论丛(第 6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45410 页。者占有权14。电
34、视台若想直播体育赛事,必须要征求场馆所有人或管理者的同意。一旦电视台获得了许可,其便享有“转播权”这一财产性权利。英国以及荷兰均采纳了此种 学说。这种理论在学理上以及实践中都存在很大的漏洞。首先,在理论上,它只是转播 过程中的一个现象的反映,并没有具体说明赛事转播权的法律性质,无法解释体育赛事 转播权具有如此巨大的经济价值的真正来源;其次,在实践中,大部分的体育赛事转播 权合同的当事人都是媒体以及赛事的组织者或者主办方,体育场馆的所有人或管理者并 没有资格签订体育赛事转播权合同,虽然有时候体育赛事的组织者会与体育场馆的所有 人或者管理者出现身份上的竞合,但是体育赛事转播权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仍然是
35、体育赛 事的组织者。综上,这种理论具有巨大缺陷,司法机关逐渐将其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娱 乐服务提供说”。“娱乐服务提供说”认为,媒体转播体育赛事,实质上是在转播一项娱乐活动,并 且该娱乐活动是有偿的,普通观众及媒体人员都以观看比赛的方式来享受娱乐服务,他 们在这一点上没有本质区别。普通观众获准进入场馆之时就意味着其获得了一种复合权 利,即进入场地的权利和观赏比赛直到其结束的权利,而后者才是观众同俱乐部签订合 同的主要目的。15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暗示了直播意义上的赛事转播权所蕴含 的经济价值的来源,同时也反映了体育赛事的组织者或者主办方在经济上控制赛事转播 权的迫切愿望,但是其却无法解释
36、观看同样的体育赛事媒体与观众付出的成本之差如此 之巨大这一现象。同时,这种学说把电视台或者其他媒体机构进入体育馆的资格与对体 育赛事进行转播的权利给捆绑在一起,这意味着这种学说并没有认可体育塞事转播权是 一项独立的财产性权利,这与实践中体育界以及媒体界普遍承认体育赛事转播权这一事 实相违背。为了更大限度地获取高额利润,体育赛事的组织者提出了更加强有力的学说,即“企 业权利说”。意大利便采纳了这种学说,赛事组织者或主办方即为“企业家”,其企业就 体育赛事,除某些例外,第三人不得做出可能减损企业收益(如出售赛事转播权所获得 的收益)的行为16。德国虽然尚未以成文法的形式承认体育赛事中的任何权利,但
37、是德14 Michael Beloff,Tim Kerr,Marie Demetriou,Sports Law ,Hart Publishing,1999,P135.15 Re televising Premier League football matches2000E.M.L.R.78, para.165.16 Birindelli,Dotti.Italy,Sports Law and Finance.Vol1,issue3,1993,P32.国联邦最高法院却认为,赛事组织者拥有转播权,因为其承担了经济风险及财政责任。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采纳的理论实质上同意大利“企业权利说”类似。17 “企
38、业权利说” 这一理论已经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得到了认可,这一理论把体育赛事转播权界定为一种 经济性财产权利,认为体育赛事转播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但是这一理论仍然没有成功 揭示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性质。针对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对体育赛事转播权进行定性,国内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 法,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著作权说。随着电视转播技术以及各种新媒体转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赛 事逐渐向着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快速前进,体育赛事盗播问题便呈现出一种猖獗之 势。于是许多人提出把体育赛事纳入著作权(狭义著作权)的范畴,对其加强保护。支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体育赛事在本质上同电影没有区别,都具有娱乐的功能,只不过是
39、 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并且立法上也有先例,美国职业体育联盟的节目自 1976 年就成为美国版权法保护的对象。而且在实践中,大家使用的一些词汇也表明这一观点得到 了认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转播 2006 年德国世界杯的时候也曾公开播出这样一则声明,“中央电视台已经购买了 2006 年德国世界杯版权,对非法转播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18。 支持此种观点的人还认为,体育比赛中凝结了组织者和参赛者的用心策划以及智力投 入,特别是比赛中要想赢得对方也需要用到各种比赛技巧,这些都具有独创性,并且可 以通过录制的方式固定下来,因此体育赛事符合“作品”的独创性以及可复制性,应当 受到著作权的保护。笔者认为,体育赛事
40、转播权并非狭义上的著作权。首先,从参赛者 来说,参赛者在比赛中所使用的各种比赛技巧,从表面上看是智力活动,但是从实质上 来说,是平常训练在临场比赛中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大量重复训练的产物,属于 经验事实的范畴;从比赛组织者的角度来说,从资金的筹备、比赛场馆的选择到安保工 作的部署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模式,而且体育比赛的规则以及比赛场地的设置等也 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统一,无需亦不能擅自改变,因此体育赛事组织者或者主办方无 需投入大量智力活动;再次,体育赛事转播权的客体为正在进行中的体育赛事,不具备 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另外,体育赛事转播权也不具备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地域性、专17 Mich
41、ael Siebold,Joachim Wichert,"Is there a Legal Claim to Free Radio Broadcasts of German Bundesliga Matches?"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Journal,Vol12,2004,P76.18 汪怡婷,罗金云:“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法律属性”,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7 期,第61 页。有性以及时间性等。这种观点目前已经基本上被学理界所摒弃。第二、广播电视组织者权说。广播电视组织者权是广播电视组织(包括广播电台、 电视台)对其编制的广
42、播电视节目享有的许可或禁止他人转播、录制的权利。这一权利 设立的原因在于:广播电视组织的工作人员投入了一定的人力以及物力进行了编排策划 工作,但是由于其尚未达到著作权法中“作品”的独创性而无法给予其著作权保护,从 而赋予广播电视组织以广播电视组织者权这一邻接权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体育赛事 的组织或者主办方者为了向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从 人力、财力到物力、从硬件到软件的投入,虽然其创新性不够,但仍然可以赋予体育赛 事的组织者广播电视组织者权这一邻接权对其加以保护,这符合“投入产出”的经 济理念。而且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权利内容是许可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机构对正在进 行
43、中的体育赛事进行直播、转播或者录像等,与广播电视组织者权的权利内容相似。笔 者认为,不能将体育赛事转播权与广播电视组织者权二者等同。首先,虽然从立法原因 方面来看,体育赛事转播权的确与广播电视组织者权具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一旦将 赛事转播权定性为广播电视组织者权,便会给实践带来巨大的困难以及不便。我国著 作权法明确规定广播电视组织者权的主体仅包括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而在实践中, 按照国际惯例,体育赛事转播权的主体却为体育赛事的组织者或者主办方,尽管由于体 育赛事的产业化发展,体育赛事的商业开发步伐加快,体育赛事的组织者或者主办方与 电视台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为一体。本文案例
44、中原告央视国际公 司主张其享有广播电视组织者权,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便没有予以支持,理由是法律没 有规定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可以将该项权利授予其他主体。其次,客体不同。赛事转播 权的客体是体育赛事,而广播电视组织者权的客体则是对体育赛事进行摄制编辑而成的 体育赛事节目,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最后,这两种权利的行使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体 育赛事的组织者或者主办方以合同的方式将其所享有的体育赛事转播权转让给电视台 或者互联网等媒体机构行使,而广播电视组织者权则通常由广播电视组织机构自己行 使,也可以以再许可的方式允许他人进行转播。第三,物权说。有部分学者将体育赛事转播权定性为物权,这其中又包括两种截然 不
45、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体育赛事的市场化发展,体育比赛实质上是一种服务型娱乐产品,赛事转播权便是这种产品所有者的收益权,即物权19。第二种观点则认 为,体育赛事转播权是房屋使用权,这种观点与欧美等国的“赛场准入权”观点基本一 致。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基于其对体育场馆的所有权、管理权或者 使用权而享有一定的场地规则权,正如酒店可以谢绝宾客自带酒水、博物馆可以禁止入 馆游客拍照,体育赛事的组织者也可以基于其房屋使用权而拒绝一些电视台或者新媒体(包括互联网、车载电视等)转播机构对正在进行中的体育赛事进行现场直播、录像或 者转播等。针对第一种观点,笔者认为将赛事转播权定性为产品收
46、益权明显违背我国物 权法的规定。我国物权法规定了三种物权,即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其 中,前两种物权的客体是有体物,而后一种物权的客体是有体物或权利20,赛事转播权 的客体却是正在进行中的体育赛事。针对部分学者将赛事转播权界定为房屋使用权的观 点,笔者也认为完全不妥。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可以借房屋使用权来对自己所享有的体育 赛事转播权进行保护,但这与体育赛事转播权本身是否为房屋使用权完全是两回事,不 可混为一谈。而且很多的体育赛事并不是在室内进行的,例如马拉松长跑比赛,很多对 体育赛事的转播也并不需要进入到体育场馆内部才能进行,例如航拍,在这些情况下, 将体育赛事转播权定性为房屋使用权这一观
47、点更加没有了立足之地。第四,侵权法意义上的权利说。有学者认为,鉴于当前理论界关于体育赛事转播权 性质的观点都存在有诸多漏洞和瑕疵,达不到逻辑上的自足,无法在学理上自圆其说, 因此需要跳出现有的体系框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界定体育赛事转播权。德国提出“归 属效能”、“排除效能”及“社会典型公开性”三个理论标准,用以区分侵权法上的权利 以及利益,而体育赛事转播权完全符合这三个标准。首先,在当前实践中体育赛事转播 权能够成为合同的标的,而在合同制度中强调标的“确定”是合同生效的要件21,由此 可见,体育赛事转播权具有内容的确定性,而且其权利主体为体育赛事组织者或者主办 方早已成为世界通行的做法,因此其
48、符合“归属效能”这一标准;其次,体育赛事转播 权具有一定的支配性以及排他性,除了持权转播机构外,其他任何人或者机构都不得擅 自对体育赛事进行转播,因此其符合“排他效能”这一标准;最后,虽然体育赛事转播 权并非一个法律术语,但其在实践中作为一项权利,已经得到了公众以及法学界和体育19 刘强,胡峰:“体育竞赛及其电视转播权的知识产权保护”,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二期,第 59-62 页。20 王利明:民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86 页。21 崔建远: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 97 页。界的普遍认可,甚至在一些位阶不高的规范性文件中也承认了此
49、项权利的存在,因此其符合“社会典型公开性”这一标准。综上,学者将体育赛事转播权界定为侵权法意义上 的权利。22笔者认为,按照德国民法学的观点,将体育赛事转播权界定为侵权法意义上 的权利在学理上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这种定性对于我国目前开展的关于体育赛事转播权 性质的理论研究以及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于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保护却没有意义。首 先,在理论上,这种观点并没有从实质上回答体育赛事转播权究竟属于何种权利这一问 题,因为侵权法意义上的权利有很多;其次,在实践中,我国目前并没有采纳德国的模 式,而是采取的法国的权益不分的模式,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也并没有规定法定权利 才是侵权责任的基础,体育赛事转播权作为
50、一项无形财产,其具有财产性利益,仍然可 以受到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保护。综上,将体育赛事转播权界定为侵权法意义上的权 利并没有很好地揭示体育赛事转播权的实质。第五,广义上的合同权说。目前有学者认为体育赛事转播权属于基于契约而形成的 民事权利,是一种广义上的合同权。23坚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一般都以奥运赛事转播权为 例来进行说明。他们认为,任何人或者机构,要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都必须要遵守奥林匹克宪章(以下简称宪章)的有关规定,宪章是奥运会具有宪法性质的 文件,其规定国际奥委会享有与奥运会有关的一切权利,包括所有权以及处分权。24这 些权利在当前实质上就是奥运赛事转播权的权利内容。一旦接受宪章,便意味
51、着双 方就宪章中的与赛事转播权有关的条款“达成了合意”。因此,体育赛事转播权属 于基于契约而生的民事权利,是广义上的合同权。笔者认为将体育赛事转播权定性为广 义上的合同权具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这种观点回避了对体育赛事转播权进行法 律上的定性的问题,相比较于将体育赛事转播权定性为广播电视组织者权、著作权等, 实质上这种观点并没有回答体育赛事转播权究竟是何种权利这一问题,因为民事权利的 范围相当广泛;其次,当前体育赛事组织者或者主办方在体育赛事转播权谈判中通常是 强势一方,体育赛事转播权转让合同是否符合公平原则也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根据我22 张志伟:“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研究侵权法权益区
52、分的视角”,体育与科学,2013 年 3 月,第 34 卷第 2 期,第 46-50 页。23 马法超:“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研究”,体育科学,2008 年第 28 卷第 1 期,第 66-70 页。24 宪章第 11 条规定:“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委会的专属财产,国际奥委会拥有与之有关的全部权利, 特别是,而且不加限制地涉及该运动会的组织、开发、转播、录制、重放、复制、获取和散发的全部权利,不论以 何种方式或以现存的或将来发展的何种手段或机制。”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情 形之一,因此如果合同条款显失公平,即使已经达成合意甚至于合同已经开始实
53、施,仍 然可以根据合同法予以撤销;然后,国际奥委会仅仅是一个民间组织,而宪章 也仅仅是一个国际民间契约,这种依民间契约而产生的权利仅仅对双方当事人有效,不 具有对外的效力,虽有权利之名却无权利之实;最后,合同权的实质为债权,它关注动 态中的财产关系,是为了解决财产的流通问题,而体育赛事转播权则关注静态的财产关 系,是为了解决财产的归属问题,学者们之所以想要对其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位也是为了 要明白其权利的内容以及边界。由此可见,将体育赛事转播权界定为广义上的合同权明 显不妥。第六,表演者权说。虽然我国的著作权法以及一些世界性的知识产权公约中, 体育赛事大都未被法律明确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而且根
54、据前文对体育赛事的性质 所进行的法律分析,绝大部分体育赛事都无法被视为“作品”,但是根据目前对体育赛 事转播权的研究情况来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体育赛事转播权视为表演者权。持 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罗马条约的相关规定对表演者的范围进行扩大, 运动员也囊括其中。运动员对一些观赏性很强的具有独创性的体育赛事(即“体育舞蹈”) 的表演自然享有表演者权。虽然大部分体育赛事不符合“作品”的实质性要件,不能被 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原则上讲其不应当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同等情况 同等对待的原则要求我们必须突破现有法律制度的限制,给予其同等保护,因此学者认 为应当修改我国“表演者权”的狭
55、义定义,将表演者权分为“作品”表演者权和非“作 品”表演者权。对非“作品”进行“表演”的运动员仍然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表 演者,享有表演者权,而该表演者权则由赛事的组织者统一行使。笔者认为,正如体育 赛事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一样,我们也不应当对赛事转播权的法律性质做出如此笼统僵 硬的界定。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一般原理,邻接权是以他人的作品为基础而衍生的一种 传播权。25表演者权作为邻接权的一种,其是由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文学、艺术以及 科学领域内的智力成果的传播者所享有的一项权利。该权利存在的前提即是“作品”, 然而根据前文对体育赛事的法律性质所作的分析,我们可知当前只有“体育舞蹈”符合 我国
56、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作品的实质性要件,可以被视为艺术作品而享有著作权法的25 寿步、张慧、李健:信息时代知识产权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版,第 50 页。保护,而大部分体育比赛则不能被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不能享有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表演者权的保护。(三)笔者对体育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的界定通过前文对体育赛事的法律性质所进行的分析,在分析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体育 赛事转播权法律性质的学说观点之后,笔者认为应当根据体育比赛项目的不同分别对体 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性质进行界定。首先,特殊体育赛事转播权应当被界定为表演者权。根据前文对体育赛事的法律性 质所进行的分析,特殊体育赛事
57、(即“体育舞蹈”)具备独创性以及著作权法意义上的 可复制性,符合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作品”的实质性要件,应当被视为艺术作 品从而享有著作权保护。此类比赛项目的参赛人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艺术作品的表演者, 其应当就其劳动成果享有表演者权保护。根据实施条例第五条26,我们可知:在特 殊体育赛事中,参赛运动员以及参赛运动员所在的组织(通常为体育俱乐部)都是表演 者权的主体。实践当中,凭借自己对体育赛事的主导性地位,为了行使权利的方便,体 育赛事组织者或者主办方可以与参赛俱乐部签订协议,约定由其享有表演者权的财产性 权利,参赛俱乐部则据此获得相应的报酬。由此,赛事组织者或者主办方便获得了对体 育赛事直播、转播、录播以及复制的权利。因此,特殊体育赛事转播权实质上就是表演 者权。其次,一般体育赛事转播权应当被界定为“类表演者权”。虽然根据我国著作权 法以及罗马条约第三条27之规定,运动员并不隶属于表演者的范畴,但结合罗 马条约第九条28,我们可知罗马条约在对表演者范围进行限定的同时也允许各国 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表演者的范围加以扩大。巴西将表演者的范围扩大到体育表演和 体育比赛项目的运动员组织,日本也将体育运动员纳入表演者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 以根据罗马公约的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u-Mn电阻合金的成分与组织优化及其对合金性能的影响研究
- 2025年度鱼塘承包及渔业技术培训服务合同
- 涂料介绍设计方案
- 初二综合数学试卷
- 备料施工方案
- 美国农场施工方案
- 安全通道专项施工方案
- 2025年度车辆租赁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合同4篇
- 机器人协作加工技术-深度研究
- 家电维修成本控制-深度研究
- 餐厨垃圾收运安全操作规范
- 皮肤内科过敏反应病例分析
- 电影《狮子王》的视听语言解析
- 妊娠合并低钾血症护理查房
- 煤矿反三违培训课件
- 向流程设计要效率
- 2024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当代中外公司治理典型案例剖析(中科院研究生课件)
- 动力管道设计手册-第2版
- 2022年重庆市中考物理试卷A卷(附答案)
- Python绘图库Turtle详解(含丰富示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