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太极拳_第1页
经络与太极拳_第2页
经络与太极拳_第3页
经络与太极拳_第4页
经络与太极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络与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络运行活动。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的通道,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起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网络周身的作用,将外在筋、脉、肌、皮、五官、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连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经脉是指人体内行于深层纵行较大的主干脉;络脉是指行于浅层横行较小的分支脉。沈正中教授指出:“人体是一个具有自动调控功能的巨系统,这个总调控系统就是经络。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行全身气血以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与肢节、脏腑与官窍、脏腑与脏腑、经脉与络脉之间的联系,形成人体协调共济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保障人体的健康。”由此可见,经络就是生命之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2、所研究员、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主任祝总骧教授指出:“什么是疾病?经络功能失调就是疾病。器官为什么出毛病?是控制这个器官的经络出了问题。经络功能失调是病因,病人得以康复,是由于相关的经络恢复了调控功能。”有道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人体有很多经脉,其中主要有十二条正经。这十二条经脉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划分的,即手与手臂上、足与腿上各有6条经脉;另一组是按阴阳划分的,即手臂、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外侧各有3条阳经。具体名称是,手三阴经,含肺经、心经、心包经;足三阴经,含脾经、肾经、肝经;手三阳经,含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足三阳经,含胃经、膀胱经、胆经。这十二条经脉的走向分别为

3、:肺经起于拇指内侧少商穴,沿手臂内侧经鱼际、尺泽、云门进入中府穴(锁骨外端下约1寸),共11个穴位;心经起于小指内侧少冲穴,沿手臂内侧,经少府、神门进入极泉穴(腋窝正中),共9个穴位;心包经起于中指内侧中冲穴,沿手臂内侧经劳宫、内关、天泉进入天池穴(乳房外侧约1寸),共9个穴位;脾经起于足拇趾内侧隐白穴,沿腿内侧经太白、阴陵泉进入大包穴(腋窝下6寸),共20个穴位;肾经起于足底涌泉穴,沿腿内侧经照海、气穴进入俞府穴(锁骨端下缘凹陷处),共27个穴位;肝经起于足拇趾外侧大敦穴,沿足背绕至腿内侧中线经阴部上行至章门进入期门穴(乳房下第6肋间),共14个穴位;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阴穴,沿手臂桡侧经

4、合谷行至肩关节进入迎香穴(鼻翼端),共20个穴位;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少泽穴,沿手臂外侧上行,经肩贞交于大椎进入听宫穴(耳屏正中),共19个穴位;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手臂外侧上行经外关进入丝竹空穴(眉梢凹陷处),共23个穴位;胃经起于瞳孔下部半寸承泣穴,沿乳中线下行,经气户、气冲进入大腿外侧,再经足三里下行至足背进入厉兑穴(足第二趾外侧端),共45个穴位;膀胱经起于眼部睛明穴,向上经过百会穴,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经大腿后侧至足背进入至阴穴(足小趾外侧端),共67个穴位;胆经起于眼外侧瞳子髎穴,向上至头角,绕至耳后风池穴下行至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经阳陵泉至足背交于窍阴穴(足第四趾外端),

5、共44个穴位。此外尚有两条主要奇经,即任脉与督脉。其中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经关元、气海至承浆穴(下颌部正中线),共24个穴位,因诸阴经均交会于任脉,故任脉统管全身之阴经;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部上方长强穴,沿脊柱后面上行,经命门、中枢、至阳、百会至龈交穴(上唇带门齿缝微上方),共28个穴位,因诸阳经均交会于督脉,故督脉统管全身之阳经。可以看出,这十四条经脉,既有兵、又有帅,既有阴、又有阳,构成了人体太极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太极拳运动的主体。按照中医学的理论,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互为表里,形成六对表里相关、互为衔接的联系,称之为表里相合关系。人体十二条经脉的表里相合关系,

6、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相互表里的两条经脉,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侧的相对部位;二是都在四肢末端交接;三是直接络属于相合的脏腑。因此,十二条经脉的表里关系与脏腑的表里关系是一致的。六阳经配六腑为表,六阴经配六脏为里。六阳经属腑络脏,六阴经属脏络腑。如此,组成六组经脉的表里与五行关系如下表:阳经(表)腑大肠膀胱胆小肠胃三焦五行金水木火土相火阴经(里)脏肺肾肝心脾心包经脉的五行关系中尚有相生相克的理论,十分深奥,不再一一列举。我们粗浅地了解经脉的定义、分布、走向、功能、表里及五行关系,对于提高习练太极拳的主观能动性是有裨益的,可加深对太极拳拳论的理解。如果有些拳友患有某些疾病,可在热身动作时有意识

7、地按摩、拍打相关经脉,也可以在习练太极拳中意守相关病灶。太极拳运动主要是对经脉进行内部按摩,而按摩的健身效果是众所周知的。太极拳中的云手、坐腕或其它旋臂动作,对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可起到刺激作用;下肢的屈伸、弓步乃至整个身体的下沉,对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可起到刺激作用,从而可畅通全身十二条经脉,同时可有效刺激脚底心、脑、肺等脏腑的反射区,对预防心、脑血管病十分有益。金鸡独立可引血下行,引气归元,将气血收于肝经的太冲穴、肾经的涌泉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使肝、肾、脾的功能得以快速增强,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有显著疗效。圆裆可自然疏通任督二脉。裆在会阴穴两侧,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会阴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

8、对,是习练“小周天”的循环通道。呼吸可牵动胸腹运动增强,对任脉起到刺激作用,因任脉统管全身之阴经,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故可对各阳经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可使肺脏排出大量浊气,吸入较多的氧气,通过“吐故纳新”,加速新陈代谢和提高肺脏功能。转腰可刺激督脉,督脉贯脊于肾,督脉两侧又是膀胱经通过的地方,膀胱与肾经相表里,在畅通膀胱经的同时亦可畅通肾经,起到补肾的作用。肾水补足了,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水(肾)火(心)是相克关系,肾水足了,可祛心火,水火相济,心肾相交,则阴阳平衡,身体则强壮,同时督脉统管全身之阳经,而阳经与阴经互为表里,因而亦可畅通全身的经脉。因此可加深对“腰为主宰”拳理的理解。如果

9、说习练经络是太极拳的主体,那么太极拳的拳理便是习练太极拳的客体。众所周知,拳理是把握练好太极拳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拳理中最主要的是行气、意气、松静。我们知道,太极拳本身是一种动态气功,而气功的健身效果是大家都明了的普通道理。既然是气功,那就在“气”上多做些文章。太极拳的“气”应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先天之元气;二是由肺吸入的空气,称之为内气;三是加入意念由百会吸入的精气,亦称真气;四是练太极拳时,人处于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身体周边应形成一个大气场,这个气场可称作“外气”,肢体运行时尤如拨开云雾之感,手掌应有气感存在。可以看出,内气与外气、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构成了两组太极元素。中医理论讲,气行则血

10、行,气滞则血滞,血的运行主要靠气的推动。气与血互为依存,构成了太极的又一元素。王宗岳大师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讲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存在,互为其根。那么气如何运行呢?王宗岳大师接着指出:“以意将气沉于丹田,尔后将丹田之气行于腰,贯于四肢,遍及全身”。由于气在太极拳中的主导作用,有人将腹(丹田)称作太极,腰(两肾)称作两仪,两手两足称为四像,两手两足各有两节(大腿小腿、大臂小臂)称为八卦。意念又是什么概念呢?这在学术界也有争论,有人认为意念就是一种意念力,属物质性的范畴。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其实意念就是一种潜意识,一种想象,属于精神

11、性的范畴。这里有必要指出,我们平时所讲的“想象力”,它与“想象”是同一概念,如某某人想象力很丰富,其实质还是一种想象,并非物质性的范畴。而想象应用恰当,可转化为物质性的东西,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普遍认知,具有转化、引领的作用,这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那么如何加入意念呢?笔者以为,加意念的前提必须是“心安神静”。而“虚灵顶劲”就贯穿了这一拳理。杨澄甫大师指出:“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顶头悬),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这里所指的“虚”,即为虚无的意思,而“灵”指的是头脑,过去人们习惯将头称为“天灵”,就是要求头脑中要摒弃一切杂念。“顶

12、劲”又是一种什么概念呢?这要从习练太极拳的另一种拳论谈起。有些大师将“百会”称作“气”之门,将脚称作为“力”之根。就是想象将天上之精气从百会吸入体内,经丹田下行至脚底。天上之气为后天之气,它与体内先天之元气交融,可增强气的运行力度和功效,天上之气为阳性,它与统管全身阴经之任脉构成了一组太极元素。脚底之力又是一种什么概念呢?首先要搞清楚地球的磁力线,习惯上人们将它称作引力或者定力,我们习练太极拳要求面向南方,人睡觉时也要求呈南北走向,就是要顺应地球的这种磁力线。脚下吸纳大地之神力,与体内先天之力交融,也同样为增强力的运行力度和功效。同样的道理,脚下之力亦为意念引领,它是后天之力,为阴性,与督脉统

13、领之阳经构成了一组太极元素。可谓人身无处不太极。可以看出,百会之气与脚底之力构成了气推力、力助气的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每循环一次,称为“一周天”,练功人将它称作“大周天”,这就是气与力的关系,它的作用是直接按摩经络。提肛与舌头微顶下颌的动作就是有效地畅通周天的循环路线。不难发现,气与力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作“力气”,而力气又习惯上称作为“劲”,平常我们讲有没有力气或有没有劲,实际上是同义词,虽然它们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这就不难理解“顶劲”的含义了。原来“顶”就是从脚底往上顶力,用什么顶呢?当然是用气。并且要顶到头顶百会处,这就是虚灵顶劲的本意。这与我们平时习练

14、太极拳所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也合乎王宗岳大师“将丹田之气行于腰,贯于四肢,遍及全身”的论述。至于后来出现的“虚领顶颈”等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加意念时“不可用力”,也就是说不可刻意去想象,刻意去想,本身就是一种杂念,有悖于“虚灵”的拳理,不但不会增强功效,严重时还可走火入魔。正确的意念是在心安神静的前提下似想非想的一种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头采天空之气,脚吸大地之力,人完全与天地融为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拳理体现。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气”属于物质性的范畴,它与属于精神性范畴的“意念”构成了一组太极元素。此外,太极拳还有一个重要拳理,那就是“松”。祝大彤大师提出了“九松”“十要”的拳

15、论,很受太极界的欢迎。其中九松中包含脚要松,他把松称作太极拳之魂。并且就全身如何才能放松传授了一个秘诀,就是先放松小指,他指出,在太极拳内功中,小指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凡多年双肩松不下来,垂肘垂不下者,只要小指放松了,腕就可随之放松,肘也会随之自然下垂,肩也就自然放松了。松小指有利于放松全身九大关节。因为只有全身放松,气血才可畅通,以意行气才可激发出体内的最大潜能。健身太极拳一书中指出,只有在入静放松的状态下,通过气的运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约有200条毛细血管被打开使用,而平时只有5条左右有血流过。而毛细血管是依照一定周期来开闭的,因此,它们的博动,好像给人身体增加了几百万个微小的“心脏”,这

16、些外围大量小心脏的开发,大大地提升了经络畅通的功效。反之,如果情绪紧张,会导致皮肤极度收缩,这种状况,如若生病时连针头都插不进去,气血何以能畅通呢?在练太极拳的实践中,有些资料提出要“五趾抓地”。试想,抓地时必然要用力,这就与太极拳行猫步的说法相互矛盾了,有悖于“用意不用力”的拳理,也违背了全身都要放松的要求。我们知道,脚底分布的经络相当丰富,又有心、脑、肺、脾、肾、肝、胆、生殖器等脏腑器官的反射区,如若用力抓地,不利于经络的运行。汪永泉大师讲,要脚踏实地,就是要求自然放松为宜。只有脚平松落地,方可与大地融为一体,这合乎“天人合一”的拳论。蒋玉堃大师指出:“体松就是消除精神和全身的紧张状态,首先大脑要松驰下来,继之肌肉、骨骼也要松开。这样有助于血液、淋巴的流通。松与紧是相反相成的,只有松没有紧,松就不能存在,只有松没有紧就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在蓄劲时和运动中均处于松的状态,只有在完成定势时才紧,才发劲,才力达四梢,这样一松一紧对气血不通和由此生成的病灶产生冲击作用。”这里所指的“紧”,也是在意念引领下完成的,并不是让你发倔劲。这可在李雅轩大师对刚柔相济的论述中得到印证。他讲,“太极拳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