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昭玲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_第1页
尤昭玲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_第2页
尤昭玲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_第3页
尤昭玲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_第4页
尤昭玲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尤昭玲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关键词】 名医经验;尤昭玲;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疗法尤昭玲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在中医妇科领域造诣颇深,擅长治疗妇科疑难杂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内异症经验介绍如下。1 对病名的认识中医文献无内异症的专门记载,散见于“无子”、“痛经”、“癥瘕”等有关资料中。尤师基于证治准绳中“血瘕之聚,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此病令人无子”、诸病源候论·瘕候“血瘕之聚,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横骨下有积气

2、,牢如石,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下挛,阴里若生风冷,子门僻,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病令人无子。疗之,瘕当下,即愈”及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产后经行之时,脏气虚,或被风冷相干,或饮食生冷,以致内与血相搏结,遂成血瘕”等论述,认为内异症当属中医“血瘕”范畴。2 辨治2.1 化瘀为主,贯穿始终内异症的基本病理以血瘀为主,滞留之血蕴结于脉络肌肉之间积成血瘕,如唐容川所说“离经之血即是瘀血”、“血不归经为血瘀”,故治疗立法以化瘀为首要。2.2 脾肾为主,心肝相关尤师认为,在内异症的病机中,脾肾两脏最为重要,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但心肝两脏在内异症的发病中亦有重要的作用,

3、因“痛脉多弦,弦脉属肝”、“诸痛疮疡,皆属于心”、“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诊治时亦应充分考虑其发病与肝、心的关系,或疏肝理气,或宁心安神。2.3 气血互及,治血调气妇人以血为本,但血赖气以行,“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因气有一息息不通,则血有一息息不行。而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因此,内异症的治疗要重视通过行气解邪,提气缓堕而达到止痛、止堕的目的。2.4 循血之性,温肾通络血瘕之血亦为血,得温则行,得热则溢,“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又胞脉系于肾,故处方中宜加肉桂、桂枝、吴茱萸等温肾通达、温热通络之品,则有利于内异结节的吸收。2.5 六字症状,三型论治在性周期中,内异

4、症临床表现众多,尤师将其总结为周期性呈现痛、忧、疲、堕、胀、恐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特征;临床常表现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3种证型,其中堕痛难忍、胀痛难忍、冷痛难忍是临床辨证的主要标志。2.6 气血消长,阶段治疗内异症随冲任胞宫阴阳消长,而阶段性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故临床治疗时,须应变而变,分阶段施治为宜。胞宫为奇恒之府,平时藏而不泻,月经期泻而不藏,定时将经血排出体外,故经期施治时应加强止痛及通类药物的药性,使药力持续,顿挫病势;而月经过后,则予以温通宣痹、推运冲任的方法,使经有所源,瘀除结散。2.7 三型主方,随症加减针对临床常见的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3种证型,治疗基本方依次为四

5、君子汤加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临床常见兼症的选药如下:肛门坠胀、里急后重加黄芪、升麻、木香、党参;腹胀痛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芷、大腹皮;腰背痛甚加狗脊、续断、补骨脂;腹冷痛加荔枝核、橘核、小茴香、艾叶、炮姜;乳房肿痛加瓜蒌、橘叶、橘核;恶心呕吐加陈皮、半夏、佛手、生姜、大枣;有肿块加三棱、莪术、生牡蛎、夏枯草、连翘;失眠加合欢皮、莲子心、钩藤;瘀结有热加蒲公英、红藤、石见穿;瘀结有寒加没药、血竭、失笑散、细辛;大便干结加生大黄、牛角腮(黄牛角中的坚骨);大便稀溏加白术、泽泻、葛根;有囊块者加三棱、橘核、皂角刺、花蕊石、苏木、瞿麦、萹蓄、泽兰、泽泻;有巧克力囊肿者加生大黄、虻虫、水

6、蛭、桃仁;输卵管粘连者加莪术、地鳖虫、九香虫、地龙、甲珠、路路通、石见穿、生牡蛎;高热血稠加忍冬藤、黄芩、大黄、栀子;低热心烦加牡丹皮、白薇、莲子心、毛冬青、青蒿;体温上升不良加紫石英、肉苁蓉、补骨脂、覆盆子。2.8 巧用药对,提高疗效药对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其形式独特,配伍相对固定,用药虽不过两三味,但药力专一,取效迅捷。尤师在长期的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中,悉心收集、运用、验证与整理妇科药对近800对,在临床中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效果颇著。现就其治疗内异症的常用药对举隅如下。血竭-土鳖虫:小腹疼痛较甚时用。土鳖虫能活血化瘀、消癥破坚定痛,其特点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长沙药解称“善化瘀血,最补损

7、伤”,虚人亦可服。治虚劳经闭的大黄虫丸、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治疟母痞块的鳖甲煎丸中均有此药。九香虫-水蛭:取其走窜之性,活血通络,促进病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利病灶吸收消散。水蛭能破血消癥瘕积聚,仲景用水蛭者有抵当汤、大黄虫丸、百劳丸等;张锡纯理中丸有此药,并认为癥积瘕块,虚人皆用有效。卫生宝鉴认为其“气血兼行,通涩并举,善治血瘕”。吴鞠通称其“无癥不入,无坚不破久病癥结不散者,非此不可”。鳖甲-琥珀:取金匮要略鳖甲煎丸治疟母之意,鳖甲入肝经,化瘀软坚消癥;琥珀能化瘀兼镇静、止痛。血竭-吴茱萸:海药本草称血竭化瘀止痛,治“一切疼痛,内伤血聚”;吴茱萸入肝经,善解肝经之郁滞,能通中下两焦,温煦

8、任、督两脉,有良好的止痛效能。其他常用的药对还有:血竭-没药、血竭-五灵脂、血竭-蒲黄、九香虫-土鳖虫、九香虫-乌药-广木香、青皮-陈皮、小茴香-泽兰、三棱-莪术、橘核-荔枝核、琥珀粉-徐长卿、石见穿-生牡蛎等。2.9 中西结合,确定方案内异症目前西医无满意治疗方法,且治疗后容易复发,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而中医在临床上疗效亦难以肯定。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西医结合,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尤师根据其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临床治疗时需考虑以下几种情况:有明显手术指征者,一般予以手术治疗。无明显手术指征,同时伴有不孕者,因复发问题,宜首选中药或先西医后中医治疗,因其他各种治疗均会对妊娠带来影响。

9、中药治疗时应分3个阶段辨证施治,针对主症加减用药。经前期(月经前57日):宜活血化瘀、行气散结,以防为主,方药组成应兼顾主次症,酌加消恐镇静之品;若为欲孕者,则宜补肾行气为主,不得用峻下有毒之品,可于方中加莪术10 g、三棱10 g。经期(月经第15日):应针对主症“痛”、“堕”、“胀”,以滞为主,用药宜专一,药量宜增大,宜选虫类走窜之品,服药次数宜增加,服药宜顿服或连服,可加琥珀粉(分次冲服)5 g、水蛭1 g。经后期(月经第614日):急重腹痛消失,常有神疲乏力,故治以固为主,宜选用峻下、逐瘀、散结药物保留灌肠及补肾舒肝宁心之品口服治疗。治疗期宜测基础体温,以指导阶段性用药治疗。尤师经验方

10、有经期止痛基本方:丹参20 g,水蛭5 g,土鳖虫10 g,三棱15 g,乌药10 g,生山楂15 g,青皮10 g,生大黄(后下)5 g,橘核15 g,荔枝核15 g,路路通10 g,血竭粉(冲服)5 g,甘草5 g。保留灌肠处方:三棱20 g,莪术20 g,红藤20 g,忍冬藤20 g,夏枯草20 g,败酱草20 g,透骨草20g,马鞭草20 g,白芷15 g,皂角刺15 g,石见穿20 g。3 典型病例患者,女,33岁,2006年11月7日初诊。患者于10年前因孕60 d行人流术,术后月经按时来潮且规则(6/30 d),但出现痛经,且进行性加重,常于经前1 d出现下腹胀痛,并于经期第1天腹痛加剧,需用止痛药才能缓解,月经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伴面白,肢冷汗出,甚至昏厥,多处求医,效果不佳。曾查B超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末次月经:2006年10月2日,现恰处经前期,自觉性情暴躁,乳房胀痛,睡眠欠佳,易于惊醒,且多梦,饮食正常,口干欲饮,大便质干,4 d 一行,小便尚可,舌质稍黯,舌尖部有瘀点,脉弦涩。中医诊断:癥瘕(血瘕)。证属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癥。予经期止痛基本方加减:柴胡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延胡索15 g,川楝子15 g,赤小豆30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