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总结_第1页
病原生物学总结_第2页
病原生物学总结_第3页
病原生物学总结_第4页
病原生物学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一章1 ,免疫系统的功能 : 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 免疫缺陷(过低) 。 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2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第二章1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 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

2、合的物质,统称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 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免疫耐受静脉最 明显。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第三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2 ,互补决定区: V 区有 3 个 HVR (高变区) ,共同组成 Ig 的抗原结合部位

3、,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 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 IgG 得到两个相同的 Fab 和一个 Fc.胃蛋白酶水解 IgG 得到一个 F(ab')2 和一个 pFc'.4,调理作用: IgG 抗体的 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 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5, ADCC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 NK 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 Fc 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 Fc 段,直接杀伤靶细胞。6,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IgG :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4、介导I、II 型超敏反应。 IgM :分子量最大、感染早期出现、含量少,高效能。 IgA :血清型IgA由肠系膜淋巴细胞产生,以单体形式存在,分泌型 IgA (SIgA )存在于支气管分泌液、 初乳、唾液、泪液中等,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IgD :是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血清中含量很低。 IgE :血清中含量最少、引发I型超敏反应、杀死蠕虫,有抗寄生虫作用。第四章1 ,补体:多数成分均为糖蛋白,对热不稳定,经56 C温育30min即灭活。在活化过程中某些活性成分也可介导炎症反应,产生一些病理损伤。2 ,补体激活的途径:经典激活途径;(a,识别阶段b,活化阶段c,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是 C5

5、b6789 )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3 ,补体系统生物学作用:补体的溶菌、溶细胞作用。炎症介质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免疫 调节作用。第五章1 ,细胞因子(CK):由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 2,自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活性因子与该细胞表达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自身功能的现象。3 ,细胞因子按生物学作用分为: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 趋化因子、生长因子 (GF)。第七章1 , TCR-CD3复合体:是T细胞抗原受体以共价键与 CD3分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6、必须经 CD3 传导。 CD3 五种肽链其胞浆区均有免疫受体即酪氨酸活化基序( ITAM ), 均能传导 TCR 的信号。2, CD28 分子作为协同刺激分子, 通过与抗原提呈细胞上的 CD80(B7) 结合, 形成 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3 ,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信号时,必须通过mlg与Ig (CD79a ) /Ig (CD79b )形成BCR-CD79a/b复合体,才能传导活化的信号。4 , CD80与CD86 (又称B7-1、B7-2 )同为B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 均能和T细胞的CD28分子结合, 提供 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CD40 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5, NK 细胞:介导

7、的细胞毒反应无需抗原刺激,无 MHC 限制性,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称 。6 ,抗原提呈细胞(APC):凡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将抗原信息呈递给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细胞。 专职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B 细胞。7, DC 是已知 APC 中抗原提呈能力最强(最理想、最活跃)的细胞。第八章1 ,反应性氧中间物(ROI)系统:形成超氧阴离子(02 )、游离羟基(OH )、过氧化氢(H2O2 )和单态氧( O2 ),产生杀菌作用。2 ,抗原加工处理途径:MHC- I途径(CD8T细胞的识别与杀伤);+ MHC- 途径(CD4 + T细胞的识别);3,免

8、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所表现得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也成负免疫应答。 4,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5 , CD8 + T细胞的作用:在 T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中发挥重要功能。它的主要作用是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其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有细胞凋亡和细胞裂解。效应性CD8 + T细胞杀伤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调亡,通过两种机制:是 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活化的 CD8 T细胞大量表达FaSl, FaSl和靶细胞表面的FaS 分子结合, 通过 Fas 分子胞内段的死亡结构域, 引起死亡信号的逐级转导, 激活内源性 DNA 内切酶导致细胞 死亡。CD8 T细胞释放颗粒酶 B等,通过穿孔素形成的通

9、道进入靶细胞内,导致靶细胞凋亡。效应性CD8 + T细胞杀伤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分为两阶段:CD8 + T细胞表面的TCR-CD3分子复合体以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紧密结合,通过复杂的识别、粘附、信息传递等过程触发CD8 + T细胞活化。致死性打击溶解阶段。CD8 + T细胞和靶细胞紧密接触后,释放穿孔素在Ca 存在下可插入靶细胞膜内,形成空心管道,在细胞膜上形成穿膜的管状结构,使Na 、水分子进入靶细胞, K 及大分子物质则从胞内溢出,从而改变细胞渗透压,最终导致细胞溶解。CD8 + T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且收MHC I类分子的限制。它杀伤靶细胞后本身未

10、受损,可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其杀伤作用具有高效性。T 细胞介导的效应 (即细胞免疫) 主要针对细胞内感染的病原体以及真菌和某些寄生虫感染。也表现在抗肿瘤方面,参与W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及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6,胸腺依赖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TD-Ag 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包括三个阶段,即 B 细胞对 TD-Ag 的特异性识别, B 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即抗体的效应。 B细胞对TD-Ag的特异性识别:B细胞表面的BCR和Ig (CD79a ) /Ig (CD79b )以非共价键结合 成复合物,抗原与 BCR 的可变区结合,产生第一活化信号,无需 APC 对抗原进行加工和处理,也无 M

11、HC 限制性。 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B细胞可将加工处理的 TD-Ag以抗原肽-MHC 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h 细胞,使其产生活化第一信号, 并通过其表面 B7 及其他协同刺激分子与 Th 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分子 CD28 等相结合,激发产生协同刺激信号,在双信号的作用下使 Th细胞活化。其中最重要的是CD40L与CD40 , 活化的细胞表达的 CD40L 与 B 细胞表面的 CD40 分子结合产生第二活化信号,在双信号的刺激下 B 细胞 活化, B 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抗体形成细胞,合成、分泌抗体。部分B 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 抗体的效应:抗体本身只具有识别靶抗原的作用,并不具有杀伤或排异

12、靶抗原的作用。在机体抗感染免 疫机制中,抗体主要参与清除细胞外微生物,防止细胞内感染的播散。其作用机制包括中和作用、调理作 用、激活补体和 ADCC 作用。7 , T细胞的第一激活信号来自抗原肽 -MHC复合物与TCR的特异性结合。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时 T细胞 上的CD28分子与APC表面相应配体 CD80和CD86分子结合。CD4和CD8分子可分别与 MHC 类及 MHC I类分子结合。+ 8, CD4T 细胞的作用是激活巨噬细胞。第九章1,超敏反应:已致敏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组织损伤和/ 或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应答称为 ,又称变态反应。第十章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

13、A )原理:是将抗原(抗体)结合于某种固相载体的表面,并保持免疫活性, 再以标本中的待检抗体(抗原)与之结合,然后使酶标抗体与以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分别洗去未 能结合的游离抗原与抗体,最后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出现橙色反应,该反应中的有色产物含量与待检抗体 (抗原)的含量直接相关。2,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灭活疫苗,如百日咳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疫苗。 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牛痘病毒、卡介苗等疫苗。 类毒素,如白喉外毒素、破伤风外毒素、肉杆菌毒素等。这些外毒素经处理后丧失毒素活性,保留免疫 原性,并可诱导机体形成特异性抗体。第十三章1 ,观察细菌最常用,光学显

14、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2 ,细菌4个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细胞壁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并对细菌起保护作用。与细胞膜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细菌细胞壁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菌体的抗原性。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磷壁酸是重要表面抗原,与血清型分类有关。外膜是屏障结构,与致2 ,葡萄球菌A蛋白(SPA)为完全抗原,具有属特异性。临床上用 SPA 阳性菌做载体,结合特异性抗体后已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出,这种简易、快速的 诊断方法称为协同凝集试验。3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狭窄的草绿色溶血环。乙型

15、()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较宽的透明溶血环。4 ,伤寒与副伤寒,也称肠热症,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5,胃肠炎(食物中毒) :最常见的是沙门菌感染,多为集体食物中毒。 6,肥达试验,作为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7,破伤风梭菌产生的两种外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属于神经毒素)。8 ,产气荚膜梭菌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体。所致疾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A型),坏死性肠炎(C型)。9,肉毒毒素,是迄今所知的毒性最强的物质。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中毒,肉毒梭菌感染。10,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监测:最常用的是牛心脑浸液血平板,接种后置于37 C厌氧培养2-3天。11 ,分支杆菌属 培养特性

16、:专性需氧,最适温度37 C ,低于30 C或高于42 C均不生长。最适 PH6.4 7.0. 培养时营养要求较高, 初次分离需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常用罗氏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分裂一代需 18-20 第 4页 共 7页小时,生长 10-30 天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表面干燥呈颗粒、结节或菜花状,乳白色、米黄色,不 透明。12 ,免疫性:结核杆菌为胞内菌,机体产生的有效免疫为细胞免疫,但常伴有超敏反应的发生。第十五章 1,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目前所知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之一。2 ,沙眼,我国学者 汤飞凡 最早培养出沙眼衣原体。 3,临床检验中常用外斐反应来

17、检测血清中有无抗体,作为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4 ,螺旋菌革兰染色阴性,不易着色,常用 fontana 镀银染色,菌体染成棕褐色。Ar,、.、:第十六章1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特征:个体极小。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严格的寄生性。 2,许多病毒性疾病不仅传染型强、流行广泛,而且病死率高。病毒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理想治疗药物。因此 对预防显得十分重要。3 ,病毒大小以纳米为单位。4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病毒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构成病毒的核心,蛋白包裹在核酸外,称为衣 壳。核心与衣壳构成最简单的病毒体,亦称核衣壳,即裸病毒。有的病毒如腺病毒在衣壳上还具有纤维突 起,又称触须纤维。较

18、复杂的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包膜,这类病毒有称包膜病毒。病毒核酸: 位于病毒核心, 化学成分为 DNA 或 RNA 。携带病毒的全部遗传物质。 决定病毒的遗传特性。 毒包膜:是包绕在核衣壳外面的一层膜样结构,为包膜病毒所具有。它是在病毒核衣壳装配后感染细胞释 放过程形成的,含有包膜蛋白及宿主细胞膜的类脂和多糖成分,是病毒鉴定、分型依据之一。对病毒核衣 壳有保护作用,并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与病毒感染细胞有关。5,有些病毒包膜表面具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称包膜子粒或刺突。流感病毒两种突起:呈棒状的为血凝 素,呈哑铃状的神经氨酸酶。6 ,病毒增殖7个阶段: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第十七章1

19、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是麻疹的病原体,可引起儿童以发热,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为特 性的急性传染病。2,患者口腔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外绕红晕的粘膜斑称 koplik 斑。有助于早期诊断麻疹。极个别病人,麻 疹病毒长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呈慢病毒感染,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3,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肌肉弛缓麻 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主要经粪便排出,鼻眼分泌物也可短时间排出病毒,传播方式是通过 被病毒污染的食物、饮水、手及玩具等经口感染。4 ,肝炎病毒五型缩写甲型:HAV ;乙型:H

20、BV ;丙型:HCV ; 丁型:HDV ;戊型:HEV。5 ,甲型肝炎病毒是甲型肝炎的病原体,在分类上属于小RNA 病毒科的嗜肝 RAN 病毒。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患者,其血液和粪便均有传染性(粪口传播) 。6 ,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在分类上属于嗜肝DNA 病毒科。其形态与结构:大球形颗粒( Dane 颗粒),是感染性完整的 HBV 病毒。直径约 42nm ,有双层衣壳。外衣 壳相当于包膜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 内衣壳蛋白具有 HBV的核心抗原(HBCAg )。HBeAg可自肝细胞分泌而存在于血清中,而 HBcAg 仅存在于被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一般很少存在于血液循环中。

21、7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8 ,血清中出现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抗HBS有中和病毒作用, 其阳性表明机体曾感染过 HBV或接 种过乙肝疫苗, 已获得对 HBV 的免疫力。 HBeAg 阳性表示 HBV 在体内复制及其血液具有传染性, 抗 HBe 阳性提示机体对 HBV 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HBCAg 存在于肝细胞核内,不易在血清中检出,抗 HBC-IgM 阳性提示 HBV 在体内复制,患者的血液有很强的传染性。检测 HBV DNA 是病毒存在和复制的最可靠的指标。9,单纯疱疹病毒( HSV):HSV-1 多见于出生 6 个月以后的婴幼儿,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以感 染口腔,皮肤粘

22、膜,眼结膜,角膜及中枢神经系统为主。HSV-2 主要是性接触感染,主要侵犯外生殖器官及生殖道粘膜。10 ,反转录病毒致病机制:某些细胞表面的 CD4 分子是 HIV 的受体,与 HIV 包膜具有高度亲和性。 HIV 侵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表达 CD4 分子的的细胞,其中主要是辅助性 T 细胞。11,狂犬病是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可作 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之一。第十八章 1,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 分化。在一般培养基上能生长,常用沙保培养基。第十九章 1,共生: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在生存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多样而复杂,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 现象称共生。包括互利共生,共栖,寄生。2,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整个过程称 。第二十章1,世代交替现象:是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形成的 。2,溶组织内阿米巴:也称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和各种类型的阿米巴病。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