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管理思想_第1页
班主任的管理思想_第2页
班主任的管理思想_第3页
班主任的管理思想_第4页
班主任的管理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班主任的管理思想 如前所述,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把这个班管理成什么样的班?怎样管理这样的班? 这就涉及到管理思想问题,因此,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中必然包括一定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一种全新的班级管理思想     班主任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在她主持的教育科 学研究重点课题“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 题“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一命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2、,也包 括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生活的思想。叶澜认为,传统的日常班级生活中,班主任教师是主宰者, “他主要是根据学校领导的规定去制定一学期、一星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按照他对学生的评 价去选拔班干部,把一项项工作分配给在他看来合适的学生去做;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大多 数的情况下总是由他最终作出。老师似乎永远代表着正确,会错的总是学生。在这样的班级生 活中,学生所期望的是被教师喜欢、表扬和选中,害怕的是被教师讨厌、批评和忽视。”(叶 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载郝克明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综合 卷第332页)叶澜认为,课堂和班级都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成长被教师控制,教师 可以决定

3、学生如何发展,甚至恨不得代替学生去活、去成长。教师剥夺了学生个体精神生命发 展的主动权。可悲的是,这种剥夺因其不会带来自然生命的死亡而被忽视,甚至还因所谓教师 好心和善意,学生的无知和幼稚,需要成人教育等理由而被视为天经地义。这种剥夺学生个 体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精神活力和创造力,更为严重的是养成了 学生依赖、等待、随从等对待生命的消极态度,走上社会后,他们还会依然期待着有决定权的 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且,一旦他们拥有了决定权,还会同样以主宰者的身份去控制所能管 辖的他人。    针对这种限制、剥夺学生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的基本教

4、育形态,叶澜教授和她领导的课题组 在班级建设管理上,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的目标,主张把班级建 设成“民主协作式”的组织。在教育实践中,课题组在班级采取设立可变换的小岗位等一系列 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出贡献,展现才能,承担责任,享受权利, 学会合作,锻炼能力,学生在班级行使管理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班级成了每个学生成长的 沃土,充满着生长的气息。     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班级管理思想,值得借鉴和推广。我们认为李镇西、魏书生等优秀班主 任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就体现了这种新颖的班级管理思想。李镇西老师在走进心灵民主

5、教育手记一书中,把传统的班级管理称为“班主任一元化领导”的“人治”,他认为,这种 “人治”,会产生一系列教育负效应:教师很累,学生很苦,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师生关 系成了“君臣关系”。在实践中他认真吸取我国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民主教育的思想, 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下面我们将结合这些优秀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具体研讨班主 任应有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法规管理与民主管理     如前所述,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学校的校长和所有其他教师与工作人员,都要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人看。但是,

6、我们能不能因此而推导出另一个极端的结论呢?即班级不 需要管理,不需要规范,对学生也不需要实施惩罚。 这是一个在教育理论上比较敏感的话题。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班级管理思想,需要处理好法 规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法规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法规,要运用法规进行管理,推进管理,做到依“法”治班 。     谈到法规管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分析说明。     第一,班级能否建立法规?是否需要法规?班级不是立法机构,无权立法,这是肯定的。这 里讲的法规管理当然不是指自己立法,而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法”来进行班级管理。

7、例 如“教育法”、“青少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 班级是同龄学生的集合体,不能立法,却可以而且需要立“规”,即执行学校的校纪校规, 制订和执行班纪班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稍有社会常识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在班 级活动中实施法规管理,究竟有什么好处?概括地讲,一是具有指示作用,它明确告诉师生哪 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二是法规管理具有陶冶作用,它启迪师生如何做人;三 是法规管理具有教育作用,使学生从小养成“法冶”观念班级的法规象无声的教员,无形 的教材。正因为如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到执行校纪校规实施惩罚的问题提出: 惩罚是我们教育方法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同

8、样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凡是需 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 种义务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教师 信念,说明他应当惩罚时,他没有权利 拒绝使用惩罚”“无论哪个教师,都不应该矫揉造作地说:我是圣人,不使用惩罚”。( 转引自何国华、燕国材著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第220 221页)    第二,班级的法规管理有没有反作用?    班级的法规是用来规范师生行为的,它具有防止人们“自由行动”各行其是的性质,在这种 情况下,它是

9、不是会起反作用呢?人的自由是否会因遵循规则而丧失呢?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条 件下,我们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创新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 是对原有规则的突破与挑战,如果学生时时事事处处只能在既定的规则下行动,如果学生的思 维不能突破旧的法则,那还谈什么创新呢?实践证明,纪律、规范如果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 ,就会走向反面,上面所提到的危险性就可能发生。要防止这种危险的发生,涉及许多具体问 题,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班级的法规管理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 所谓班级的民主管理,指班级规范的诞生到执行与督促等都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具体包括 三个基本方面,一是班级法规制定过程中的民

10、主,要按一定的民主程序(如酝酿、起草、预备 性讨论、正式讨论、表决)形成班纪班规;二是班级法规的内容上体现民主,既包括学生,也 包括班主任,真正体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三是班级法规的执行与监督体现 民主,真正体现“人人当家作主”而不是单独由班主任来作判定是非的法官。这样班级管理就 形成了一种民主的环境和机制,在这种民主的环境和机制中,学生既受到必要的约束,更享有 充分的自由;在这样的民主环境和机制中,班主任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学生和班主任拥有 同等的权力,学生在这种民主中学民主,班级的法规管理也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启蒙的实践 教育,班级就会充满生长气息。  

11、  教育案例 “班规”正实施不久的1987年11月29日,学生为参加学校“一二·九”歌咏比赛在礼堂排练 。 大家正兴致致勃勃地练着,可担任领唱的罗晓宇同学不知何故不愿领唱了。我先是反复耐心 地给她做工作,同学们也帮着劝说,可她仍然不愿领唱。这可把我急死了,想到离比赛只有几 天了,现在换人肯定是来不及的。最后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勃然大怒,猛拍钢琴,呵斥道: “你不唱就给我滚出去!” 话一出口,我就意识到自己过分了:万一罗晓宇真的“滚出去”了,这歌还怎么练呢? 还好,我这一吼还真管用:罗晓宇虽然满脸不高兴,但总算唱了起来 排练结束后,我把罗晓宇留下来谈心。她说她刚才不

12、想唱是因为排练前与一位同学闹了别扭 ,情绪不好。我一方面教育她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同时,又真诚地向她道歉:“刚才我实在是 太急了,冲着你发那么大的火。真对不起,请原谅李老师!” 她也真诚地说:“不,还是怪我当时使性子”     我想,这件事也就算解决了。谁料到,第二天早自习我走进教室,见黑板上赫然一行大字: “李老师昨日发火,罚扫教室一天!”我心里一惊:这些学生还真够认真也真够大胆的!转而 又是一喜:学生们勇于向老师挑战的精神难能可贵,实在不应挫伤。再说,“班规”刚刚实施 ,对班主任从严、从重要求必将提高“班规”的权威性这实际上也是班主任真正的权威之 所在

13、。 不过,我得再“考验考验”学生们依照“班规”惩罚老师的勇气究竟有多大。于是我半开玩 笑、半认真地同他们“谈判”:“李某人当然不敢不依法办事。但请问,李老师这个月发 了几次火呀?”学生们想了想说:“一次” “对嘛,班规上的规定是发火超过一次,可我并未超过一次呀!”然后我有些 得意地说,“今天是11月30日,我只要今天不对同学们发火,嘿嘿,我这个月就不会超标 !” 学生们一下哑了,可能是觉得我言之有理吧,他们不再与我争辩。 可是,李崇洪同学站了起来,他左手拿着“班规”,右手指着上面的条文大声说:“李老师 说得不对!您发火是没超过一次,但您昨天用不文明的语言侮辱了罗晓宇您叫她滚出去 ,这可应该受罚

14、啊!” 他这一说,学生们便嚷了起来:“就是嘛!该罚!该罚!” 于是,我做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笑着对大家说:“好,好!我认罚。看来,面对班规 ,我想赖帐也是不行的!今天放学后,由我扫教室,而且保证教室清洁分数达到10分,否则 重扫!    当天下午放学,我正在市里开会,但我仍然提前匆匆赶回学校。当我走进教室时,看见宁玮 、赵琼等几个住校女生正准备打扫教室。我赶紧冲过去夺下她们手中的扫把:“你们不能扫! 今天该我一个人扫!” 她们却死死地捂住扫把不放,赵琼说:“李老师,您真的要一个人扫?” 我说:“不是我要一个人扫,而是班规的规定啊!” “哎呀,您太认真了

15、!”宁玮说,“那这样吧,李老师,我们和您一起扫,好不好?” “不行!”我强行把她们赶出教室,把门关死,一个人在教室里干得满头大汗。 第二天一早,我又早早走进教室,做早扫除。 当时的情景真是别有趣味:教室里灯火辉煌,学生们书声琅琅;教室外,大雾弥漫,我在窗 台上一丝不苟地擦拭着玻璃窗。学生们不时抬起头,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 那天早晨第一节课下课后,学生们纷纷到“学校清洁卫生评比栏”看我班的教室卫生评分, 结果当天的分数是满分10分! 这下在全班引起了强烈反响:“李老师太好了!”“我读小学到现在,从来没见过老师一个 人扫教室!”“李老师真高尚!”     我

16、却感到深深的遗憾:学生们对我的行动赞口不绝,这说明在大多数学生的头脑里,我并不 是依“法”受惩,反而是“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因而令人崇敬的“英雄”。如果学生真是这样 的认识,那么,我的教育只能说是失败的! 在下午的班会课上,我真诚而严肃地对全班同学说:“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既然同学们违 纪都应该受罚,为什么老师可以例外?这与高尚丝毫不沾边!前不久报上登了江西省前省 长倪献策因触犯刑律而被捕人狱的消息,我们怎么没有说倪献策真高尚啊,犯了罪竟亲自坐 牢呢?如果你们认为同学违纪受罚是理所当然,而老师违纪受罚就是高尚,那么,你们 就仍然没有树立面对纪律师生平等的民主观念!” 在这次班会课以后的两年多的时

17、间里,我又因各种“犯规”而五次被罚,我很少再听到有人 说我“高尚”,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很自然。 有了集体权威,我似乎放弃了班主任的“个人权威”。我追求着一个目标,把教师个人的权 威融入学生集体的权威,其意义已不仅仅是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艺术与管理水平,更重要的 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充满社会主义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 (选自李镇西著走进心灵,第84页87页)       第三节“管”与“不管”     下面是李镇西老师讲他自己当班主任“很潇洒”的一段故事: “平时,我很少守着学生上自习、搞卫生,甚至平时考

18、试我也不用监考,在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我外出开会,讲学等社会活动较多,每当外出,班长就成了代理班 主任,全权负责班级事务,从未出现过任何大的纪律问题。1995年9月,我同时担任两个班的 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两个班共131人),但我依靠法治管理,两个班仍然情况良好。1996 年10月,我去长沙出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十次年会,两个班各方面都井然有序,而且在此期间学 校举行田径运动会,分别获得年级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了解我班主任工作特点的人都说 :李镇西的班主任当得真潇洒!”     李镇西老师这样当班主任,与我们不少班主任老师“日理万机”,

19、忙得晕头转向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李老师的经验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十分有价值的问题:面对一个班级,面对五十几名 各有特点的学生,班主任究竟管什么?管有什么好处?管有没有坏处?不管有什么好处?不管 有没有坏处?如何做到不管? 十分遗憾的是:在一般情况下,班主任教师往往只思考了“管”的一面,而没有思考“不管 ”的一面。这样,在认识论上只认识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没有认识事物的其他方面。因而犯 了片面性的错误。在行为方式上,往往管了许多不能管,不需要管的事,结果越管越累,越管 越糟。相反,李镇西等优秀班主任,既“管”又“不管”,不仅学生高兴,而且老师也很超脱 ,班主任当得很潇洒! 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如何处

20、理好“管”与“不管”的关系,这是需要班主任认真思考的问题 。    从教育目的看,“管”是为了“不管”,“不管”也是一种“管”。“不管”表现为引导、 教育。从教育与管理的实质看,教育与管理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教育是感化性的,非强制 性的,其情感成份很重,它通过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等途径扩大人的认识范围,提高人的 认识水平。与此同时,陶冶人的情感,培育人的兴趣爱好,发展人的个性,这些东西是无法通 过“管”达到目的的。而管理具有行政性、统一性和强制性,它直接对学生的活动、行为作出 规范,这种规范化的程度越高,集体活动效率越高,集体运转越有序。同时也意味着

21、个体的自 由性就越少。管理可以通过对人的外在行为加以规范加以锤炼形成行为习惯,进而影响人的内 在心理品质,但这种对人内心的影响是间接的,也是有条件的。如果不顾条件片面强调管理, 结果会走向反面。管得越多,学生的逆反心理会越严重。     事实上,教育过程中有些东西需要管,能够管,有些东西则不需要管,也管不了。我们知道 ,长官可以强迫他的部下“坐”下来,但无法强迫部下“想”,正如班主任组织学生集中睡午 觉一样,班主任可以规定学生“躺”,但不能规定学生什么时候入睡或熟睡。这是几乎明白到 了不能再明白的道理。然而就是这些简单明白的道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也容

22、易被班主任 所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常见的相反现象:一种现象是:“无娘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娘”不 在,孩子被“管”的事项相对少多了,因此才“早当家”。另一种现象是:“勤快的妈养懒惰 女儿”,因为“妈”太勤快,“管”得太多,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了精神生命发展的生长气息, 因此女儿也懒惰了。这是值得深思的两种现象。社会生活中,在那不堪回首的年代,我们的政 府对老百姓的事管得很多很多,在工厂,哪个厂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在农村,哪块地种 什么庄稼,甚至水稻的株距几寸,行距几寸。农民吃什么,怎么吃都有“最高指示”管着,什 么“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

23、半稀半干”真可谓“春耕夏收全想到,防旱排涝挂在心” ,管得很细很细,其结果是“老人家”在“万寿无疆”的“祝福”声中身体越搞越垮,老百姓 则在“红太阳”光辉的照耀下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被越管越死,越管越穷,越管越没 有“生长的气息”。后来邓小平同志改变管的方式,改变管的机制,把不该管的事全部放开, 让老百姓自己去管。其结果却焕发出了极大的生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民发自心底 的欢呼“小平您好!”,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启示,班主任也要学会“不管”。“不管”并 不是放弃责任,图清闲,而是学会选择,即选择管理内容,确定管理的重点,建立良性运行机 制,实施目标管理,民主管理,法规管理。“不管

24、”是一种高水平的“管”,正如原湖南师范 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指出的那样:“高水平的管理更多地靠机制,低水平的管理更多地靠发号 施令”。(张楚廷著学校管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1版,第123页) “不管”以后班主任究竟干什么?让我们以李镇西老师的回答作为这个问题的结束语吧:“ 我从繁重的班级事务中获得解放后,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投向更有价值的教育 领域:研究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搞了大量 有关学生教育的调查、分析、研究,并尽可能深入学生心灵。多年来,我坚持每天至少找一位 学生谈心;常常在星期天约学生出去游玩,自然而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我根据学生心灵 发展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