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朴消汤_奇效良方卷六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1页
大黄朴消汤_奇效良方卷六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2页
大黄朴消汤_奇效良方卷六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3页
大黄朴消汤_奇效良方卷六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4页
大黄朴消汤_奇效良方卷六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黄朴消汤_奇效良方卷六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大黄朴消汤_奇效良方卷六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11.原方101.1.组成: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01.2.功效:小儿惊热涎风,前后不通。101.3.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10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102.相似度67%:大黄散102.1.组成: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牛蒡子1两(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102.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02.3.加:牛蒡子102.4.减:朴消102.5.功效:风热积于咽喉之间,咽喉中如有物妨闷,或在左,或在右,名曰蛊。102

2、.6.来源:圣惠卷三十五。103.相似度67%:白矾散103.1.组成:白矾半两,甘草半两(生用),川大黄1分(生)。103.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03.3.加:白矾103.4.减:朴消103.5.功效:妇人阴肿坚痛。103.6.来源:圣惠卷七十三。114.相似度67%:茅根散114.1.组成:茅根1两(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114.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14.3.加:茅根114.4.减:朴消114.5.功效:食黄,腹中结燥。114.6.来源:圣惠卷五十五。115.相似度67%:分肢散

3、115.1.组成:巴豆半两(不出油),川大黄1两,朴消半两。115.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15.3.加:巴豆115.4.减:甘草115.5.功效:小儿卒风,大人口眼喎斜,风涎裹心,惊痫天吊,走马喉闭,急惊,一切风热。115.6.来源:宣明论卷十四。116.相似度67%:大黄散116.1.组成:甘草半两(炙),川大黄半两(炙),栝楼根3分。116.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26.3.加:栝楼根126.4.减:朴消126.5.功效:小儿胃中热,日渐瘦。126.6.来源:普济方卷三八四。127.相似度67%:透冰散127.1.组

4、成:朴消1钱,龙粉1钱,甘草1钱。127.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27.3.加:龙粉127.4.减:川大黄127.5.功效:胸膈热,口内生疮。127.6.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一。128.相似度67%:外敷神膏128.1.组成:川大黄4两,朴消4两,麝香1钱。128.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28.3.加:麝香128.4.减:甘草128.5.功效:男妇积聚胀满,血蛊。128.6.来源:医学入门卷七。139.相似度67%:大安丸139.1.组成:凝水石半斤(煅赤,黄土内罨两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饼,阴干再研,又和又阴,三次为

5、度),朴消4两,甘草2两(炙,锉为末)。139.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39.3.加:凝水石139.4.减:川大黄139.5.功效:伤寒狂躁闷乱。139.6.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三。1310.相似度60%:玄参散1310.1.组成:川大黄半两,玄参半两,朴消半两,白药子半两,甘草2分。1310.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310.3.加:玄参、白药子1310.4.功效:伤寒汗后,余热未解。1310.5.来源:普济方卷一四引博济。1311.相似度50%:大黄桔梗汤1311.1.组成:大黄(锉,醋炒)2两,桔梗(炒)1两,甘草(炙

6、,锉)半两,朴消半两。1311.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311.3.加:大黄、桔梗1411.4.减:川大黄1411.5.功效:伤寒热病饮水,结胸硬满。1411.6.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二。1412.相似度50%:宽热散1412.1.组成:枳壳1两,大黄2两,朴消(研)、甘草半两(炙)。1412.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412.3.加:枳壳、大黄1412.4.减:川大黄1412.5.功效:小儿惊风潮热,客忤疳积。1412.6.来源:普济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婴方。1413.相似度50%:寄生散1413.1.组成:桑寄生1两,独活

7、1两,川大黄1两,朴消半两,甘草(炙)半两,犀角半两。1413.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413.3.加:桑寄生、独活、犀角1413.4.功效:毒肿。1413.5.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六引张涣方。1414.相似度50%:恒山散1414.1.组成:恒山半两,川大黄半两,桂心1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1514.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514.3.加:恒山、桂心1514.4.减:朴消1514.5.功效:小儿疟疾,痰壅烦闷。1514.6.来源:圣惠卷八十六。1515.相似度50%:槟榔散1515.1.组成:槟榔1两,大黄3分(锉

8、碎,炒),甘草半两(炙),朴消半两。1515.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515.3.加:槟榔、大黄1515.4.减:川大黄1515.5.功效:大肠实热,气盛上壅,腹胀烦闷不通。1515.6.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1516.相似度50%:恒山丸1516.1.组成:恒山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麝香半两(钱)(细研)。1516.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516.3.加:恒山、麝香1516.4.减:朴消1516.5.功效:小儿疟疾,发时壮热憎寒,面色青黄,饮食不下。1616.6.来源:圣惠卷八

9、十四。1617.相似度50%:红芍药散1617.1.组成:红芍药1两,川大黄半两,甘草半两,地黄1两(干者)。1617.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617.3.加:红芍药、地黄1617.4.减:朴消1617.5.功效:脾脏热,唇焦口气,引饮不止。1617.6.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1618.相似度50%:厚朴散1618.1.组成:厚朴半两(刮去皱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人参1分(去芦头),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锉),朴消1分。1618.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6

10、18.3.加:厚朴、人参、陈橘皮1618.4.功效:小儿伤寒挟实,心腹胀满,不欲乳食。1618.5.来源:圣惠卷八十四。1619.相似度50%:滑石散1619.1.组成:滑石末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葵子半两,川大黄半两(锉,微炒)。1719.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719.3.加:滑石末、葵子1719.4.减:朴消1719.5.功效:小儿小便不通,心腹满闷,坐卧不安。小儿大便不通。1719.6.来源:圣惠卷九十二。1720.相似度50%:白金散1720.1.组成:天南星1两(大者,破之),朴消两半,白矾1钱,甘草半两。1720.2.原方对照:川大黄(

11、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720.3.加:天南星、白矾1720.4.减:川大黄1720.5.功效:急惊发搐。1720.6.来源:卫生总微卷五。1721.相似度50%:大黄散1721.1.组成: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1721.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721.3.加:黄芩、枳壳1721.4.减:朴消1821.5.功效:小儿斑疮,大便壅滞,心神烦躁。1821.6.来源:圣惠卷八十四。1822.相似度50%:加减四味饮子1822.1.组成:当归(孩子体骨多热多惊,则倍于分数用之)、川大黄(

12、先蒸2炊饭久,薄切焙干,或孩子小便赤少,大便多热则倍用)、赤芍药(细锉炒,孩子四肢多热,多惊,大便多泻青黄色,直倍用之)、甘草(孩子热即生用,孩子寒多泻多即炙倍用)。1822.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822.3.加:当归、赤芍药1822.4.减:朴消1822.5.功效:脏腑实热,或风热毒气与血脉壅滞,心烦口渴,睡卧不宁,惊痫抽掣,及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头面疮疖,皮肤疹毒,瘰疬结核,痔疮肿痛,大便秘结等。1822.6.来源:圣惠卷八十八。1823.相似度50%:金化散1823.1.组成:川大黄(湿纸裹,煨)、干葛、甘草(炙)、川甜消(别研细)各等分。1823.

13、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823.3.加:干葛、川甜消1823.4.减:朴消1823.5.功效:小儿惊热。1923.6.来源:博济卷四。1924.相似度50%:紫河车散1924.1.组成:紫河车3分,朴消半两,甘草半两(生),蛤粉1分。1924.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924.3.加:紫河车、蛤粉1924.4.减:川大黄1924.5.功效:伤寒吐血,烦躁。1924.6.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1925.相似度50%:龙齿散1925.1.组成:龙齿1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栀子仁1分,朴消3分,枳壳1分(麸炒微黄,去瓤),

14、甘草1分(炙微赤,锉)。1925.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925.3.加:龙齿、栀子仁、枳壳1925.4.功效:小儿百日以来,结实壮热兼惊。1925.5.来源:圣惠卷八十二。1926.相似度50%:龙脑散1926.1.组成:朴消1两,甘草半两,龙脑半两,薄荷半两。1926.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026.3.加:龙脑、薄荷2026.4.减:川大黄2026.5.功效:咽喉肿,颊舌生疮。2026.6.来源:普济方卷六十二引仁存方。2027.相似度50%:木通散2027.1.组成:木通1两,川升麻半两,川大黄半两,朴消半两,甘草

15、1分(炙),栀子仁1分。2027.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027.3.加:木通、川升麻、栀子仁2027.4.功效:小儿身体赤流,片片赤色,如胭脂染,毒气渐引者。2027.5.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医方妙选。2028.相似度50%:牛胆膏2028.1.组成:青黛1钱(研),僵蚕半两(去丝),朴消1两(研),甘草2钱半(生)。2028.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028.3.加:青黛、僵蚕2028.4.减:川大黄2028.5.功效:锁喉风。2028.6.来源:普济方卷六十引仁存方。2129.相似度50%:牛黄通膈汤2129.1.

16、组成:牛黄(研)3钱,朴消3钱(研),大黄1两,甘草1两(炙)。2129.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129.3.加:牛黄、大黄2129.4.减:川大黄2129.5.功效:初觉中风1-2日属实证者,风痰。2129.6.来源:卫生宝鉴卷八。2130.相似度50%:青龙散2130.1.组成:石膏8两,朴消1两,甘草(生)1两,青黛半两。2130.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130.3.加:石膏、青黛2130.4.减:川大黄2130.5.功效:咽喉肿痛妨闷。2130.6.来源:御药院方卷九。2131.相似度50%:四味承气汤2131.1

17、.组成:大黄(细锉,醋炒)2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朴消2两,甘草(炙,锉)3分。2131.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231.3.加:大黄、枳壳2231.4.减:川大黄2231.5.功效:伤寒4日以后,腹胀满痛,喘粗壮热。2231.6.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一。2232.相似度50%:通光丸2232.1.组成:苍术(去黑皮)2两,黄芩(去烂心)2两,朴消2两,甘草7钱半。2232.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232.3.加:苍术、黄芩2232.4.减:川大黄2232.5.功效:眼目昏晕,赤隐难开。2232.6.来源:御药院方

18、卷十。2233.相似度50%:犀角散2233.1.组成:犀角末1两,川大黄(炮)1两,柴胡(去苗)1两,人参半两(去芦头),朴消1分,甘草(炙)1分。2233.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233.3.加:犀角末、柴胡、人参2233.4.功效:小儿伤寒6-7日,大便不通,热甚者。2233.5.来源: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张涣方。2234.相似度50%:宣毒散2334.1.组成: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朴消(研)1分,牵牛子1两(半生半炒)。2334.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334.3.加:大黄、牵牛子2334.4.减:

19、川大黄2334.5.功效:伤寒脉大,潮躁伏热。2334.6.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一。2335.相似度50%:朱砂散2335.1.组成:朴消、寒水石、朱砂、甘草各等分。2335.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335.3.加:寒水石、朱砂2335.4.减:川大黄2335.5.功效:口疮。2335.6.来源:普济方卷二九九。2336.相似度50%:解毒丸2336.1.组成:栝蒌根3两,甘草半两(炒),大黄1分(生),朴消1分(别研)。2336.2.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336.3.加:栝蒌根、大黄2336.4.减:川大黄2436.5.功

20、效:大风。2436.6.来源:三因卷十五。24231. 原方1.1. 组成: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2. 功效:小儿惊热涎风,前后不通。1.3.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1.4. 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2. 相似度67%:大黄散2.1. 组成: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牛蒡子1两(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2.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3. 加:牛蒡子2.4. 减:朴消2.5. 功效:风热积于咽喉之间,咽喉中如有物妨闷,或在左,或在右,名曰蛊。2.6. 来源:圣惠卷三十五。3. 相似度67%:白矾散3.1. 组

21、成:白矾半两,甘草半两(生用),川大黄1分(生)。3.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3.3. 加:白矾3.4. 减:朴消3.5. 功效:妇人阴肿坚痛。3.6. 来源:圣惠卷七十三。4. 相似度67%:茅根散4.1. 组成:茅根1两(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4.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4.3. 加:茅根4.4. 减:朴消4.5. 功效:食黄,腹中结燥。4.6. 来源:圣惠卷五十五。5. 相似度67%:分肢散5.1. 组成:巴豆半两(不出油),川大黄1两,朴消半两。5.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

22、,甘草(生)1两,朴消1两。5.3. 加:巴豆5.4. 减:甘草5.5. 功效:小儿卒风,大人口眼喎斜,风涎裹心,惊痫天吊,走马喉闭,急惊,一切风热。5.6. 来源:宣明论卷十四。6. 相似度67%:大黄散6.1. 组成:甘草半两(炙),川大黄半两(炙),栝楼根3分。6.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6.3. 加:栝楼根6.4. 减:朴消6.5. 功效:小儿胃中热,日渐瘦。6.6.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四。7. 相似度67%:透冰散7.1. 组成:朴消1钱,龙粉1钱,甘草1钱。7.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7.3. 加:龙粉7.4.

23、 减:川大黄7.5. 功效:胸膈热,口内生疮。7.6.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一。8. 相似度67%:外敷神膏8.1. 组成:川大黄4两,朴消4两,麝香1钱。8.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8.3. 加:麝香8.4. 减:甘草8.5. 功效:男妇积聚胀满,血蛊。8.6.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9. 相似度67%:大安丸9.1. 组成:凝水石半斤(煅赤,黄土内罨两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饼,阴干再研,又和又阴,三次为度),朴消4两,甘草2两(炙,锉为末)。9.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9.3. 加:凝水石9.4. 减:川大黄9.5.

24、 功效:伤寒狂躁闷乱。9.6.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三。10. 相似度60%:玄参散10.1. 组成:川大黄半两,玄参半两,朴消半两,白药子半两,甘草2分。10.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0.3. 加:玄参、白药子10.4. 功效:伤寒汗后,余热未解。10.5. 来源:普济方卷一四引博济。11. 相似度50%:大黄桔梗汤11.1. 组成:大黄(锉,醋炒)2两,桔梗(炒)1两,甘草(炙,锉)半两,朴消半两。11.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1.3. 加:大黄、桔梗11.4. 减:川大黄11.5. 功效:伤寒热病饮水,结胸硬满。

25、11.6.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二。12. 相似度50%:宽热散12.1. 组成:枳壳1两,大黄2两,朴消(研)、甘草半两(炙)。12.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2.3. 加:枳壳、大黄12.4. 减:川大黄12.5. 功效:小儿惊风潮热,客忤疳积。12.6. 来源:普济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婴方。13. 相似度50%:寄生散13.1. 组成:桑寄生1两,独活1两,川大黄1两,朴消半两,甘草(炙)半两,犀角半两。13.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3.3. 加:桑寄生、独活、犀角13.4. 功效:毒肿。13.5. 来源:幼幼新书卷

26、三十六引张涣方。14. 相似度50%:恒山散14.1. 组成:恒山半两,川大黄半两,桂心1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14.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4.3. 加:恒山、桂心14.4. 减:朴消14.5. 功效:小儿疟疾,痰壅烦闷。14.6. 来源:圣惠卷八十六。15. 相似度50%:槟榔散15.1. 组成:槟榔1两,大黄3分(锉碎,炒),甘草半两(炙),朴消半两。15.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5.3. 加:槟榔、大黄15.4. 减:川大黄15.5. 功效:大肠实热,气盛上壅,腹胀烦闷不通。15.6.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

27、引简要济众方。16. 相似度50%:恒山丸16.1. 组成:恒山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麝香半两(钱)(细研)。16.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6.3. 加:恒山、麝香16.4. 减:朴消16.5. 功效:小儿疟疾,发时壮热憎寒,面色青黄,饮食不下。16.6.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17. 相似度50%:红芍药散17.1. 组成:红芍药1两,川大黄半两,甘草半两,地黄1两(干者)。17.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7.3. 加:红芍药、地黄17.4. 减:朴消17.5. 功效:脾脏热,唇焦口气,

28、引饮不止。17.6.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18. 相似度50%:厚朴散18.1. 组成:厚朴半两(刮去皱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人参1分(去芦头),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锉),朴消1分。18.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18.3. 加:厚朴、人参、陈橘皮18.4. 功效:小儿伤寒挟实,心腹胀满,不欲乳食。18.5.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19. 相似度50%:滑石散19.1. 组成:滑石末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葵子半两,川大黄半两(锉,微炒)。19.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

29、生)1两,朴消1两。19.3. 加:滑石末、葵子19.4. 减:朴消19.5. 功效:小儿小便不通,心腹满闷,坐卧不安。小儿大便不通。19.6. 来源:圣惠卷九十二。20. 相似度50%:白金散20.1. 组成:天南星1两(大者,破之),朴消两半,白矾1钱,甘草半两。20.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0.3. 加:天南星、白矾20.4. 减:川大黄20.5. 功效:急惊发搐。20.6. 来源:卫生总微卷五。21. 相似度50%:大黄散21.1. 组成: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21.2. 原方对照:

30、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1.3. 加:黄芩、枳壳21.4. 减:朴消21.5. 功效:小儿斑疮,大便壅滞,心神烦躁。21.6.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22. 相似度50%:加减四味饮子22.1. 组成:当归(孩子体骨多热多惊,则倍于分数用之)、川大黄(先蒸2炊饭久,薄切焙干,或孩子小便赤少,大便多热则倍用)、赤芍药(细锉炒,孩子四肢多热,多惊,大便多泻青黄色,直倍用之)、甘草(孩子热即生用,孩子寒多泻多即炙倍用)。22.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2.3. 加:当归、赤芍药22.4. 减:朴消22.5. 功效:脏腑实热,或风热毒气与血脉壅滞

31、,心烦口渴,睡卧不宁,惊痫抽掣,及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头面疮疖,皮肤疹毒,瘰疬结核,痔疮肿痛,大便秘结等。22.6. 来源:圣惠卷八十八。23. 相似度50%:金化散23.1. 组成:川大黄(湿纸裹,煨)、干葛、甘草(炙)、川甜消(别研细)各等分。23.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3.3. 加:干葛、川甜消23.4. 减:朴消23.5. 功效:小儿惊热。23.6. 来源:博济卷四。24. 相似度50%:紫河车散24.1. 组成:紫河车3分,朴消半两,甘草半两(生),蛤粉1分。24.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4.3. 加:紫河

32、车、蛤粉24.4. 减:川大黄24.5. 功效:伤寒吐血,烦躁。24.6.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25. 相似度50%:龙齿散25.1. 组成:龙齿1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栀子仁1分,朴消3分,枳壳1分(麸炒微黄,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锉)。25.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5.3. 加:龙齿、栀子仁、枳壳25.4. 功效:小儿百日以来,结实壮热兼惊。25.5. 来源:圣惠卷八十二。26. 相似度50%:龙脑散26.1. 组成:朴消1两,甘草半两,龙脑半两,薄荷半两。26.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6.3. 加:

33、龙脑、薄荷26.4. 减:川大黄26.5. 功效:咽喉肿,颊舌生疮。26.6. 来源:普济方卷六十二引仁存方。27. 相似度50%:木通散27.1. 组成:木通1两,川升麻半两,川大黄半两,朴消半两,甘草1分(炙),栀子仁1分。27.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7.3. 加:木通、川升麻、栀子仁27.4. 功效:小儿身体赤流,片片赤色,如胭脂染,毒气渐引者。27.5. 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医方妙选。28. 相似度50%:牛胆膏28.1. 组成:青黛1钱(研),僵蚕半两(去丝),朴消1两(研),甘草2钱半(生)。28.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草(生)1两,朴消1两。28.3. 加:青黛、僵蚕28.4. 减:川大黄28.5. 功效:锁喉风。28.6. 来源:普济方卷六十引仁存方。29. 相似度50%:牛黄通膈汤29.1. 组成:牛黄(研)3钱,朴消3钱(研),大黄1两,甘草1两(炙)。29.2. 原方对照:川大黄(蒸)1两,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