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2017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是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 原子构成的,进一步引出分子动理论;接着讲述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间 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一一内能, 通过实验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做功, 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不 同方法,反映了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最后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 领,引出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并进一步学习关于比热容的热量计 算. . 本章共分 3 3 节: 1.1. 第 1 1 节“分子热运动”,首先介绍了有关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识,通过对分 子的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分子数目多,留下深刻的印

2、象 接着提出分子 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一一观察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 得 出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然后通过 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并利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 释宏观的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变化,为从分子结构角度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 . . 2.2. 第 2 2 节“内能”,“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教学中 先通过生活中利用内能做功的实例引出内能的概念, 并进一步分析内能的影响因素 (将宏观 物理量“温度”和微观机理“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联系起来)

3、,然后讲述改变内能 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分析热传递过程中提出“热量”的概念 3.3. 第 3 3 节“比热容”,这节是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讨论出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 热量与它的质量及升高温度的度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 种特性的理解,让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大小有一个具体的印象 讥載学目换 【教学目标】 1.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能识别扩散现象,能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能用分 . .首先说明物质是由分子、 2 子的微观结构(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间的作用

4、力)去解释物体固、液、气三态之间的转化; 知道内能、热量的概念,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 .3 2.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 过与弹簧的弹力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通过实验探究找到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探究,认识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 3.3.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 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内能和热量的概念,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

5、【教学难点】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做功与热传递,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课时建议】本章共有 3 3 节,建议 7 7 课时. . 第 1 1 节分子热运动 第 2 2 节内能 第 1 1 课时初步认识内能 第 2 2 课时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第 3 3 节比热容 第 1 1 课时比热容 第 2 2 课时热量的计算 1 1 课时 *乞載学大纲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 知道分子热运动. . 2.2.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能利用分

6、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 液、气三态之 间的关系. .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 1.51.5 课时 2 2 课时 2.52.5 课时 本章复习训练 第 1 1 节分子热运动 4 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教学难点】 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块冰糖、废旧的玻璃杯、蜡烛、铅筒、一杯大米、若干条小鱼、 两只温度计

7、、洋葱、花露水、空气清新剂、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空瓶子 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红墨水(或黑墨汁)等 【教学课时】1.51.5 课时 毂学设廿 【新课引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课件 1 1 “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并提问:(:(1 1)可以判断出是什么 物质在运动吗? (2 2)这与我们前面研究过的汽车等物体的运动相同吗? (3 3)这种运动有什么 规律? 生:这是极细小的粒子的运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 师这些细小的粒子其实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下 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分子的相关知识 【进行新课】 知识点 1 1 物质的构成 师广阔无

8、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象,那么,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呢?换 句话说,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古希腊 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 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 木、水、 火、土五行组成 但这些看法都不科学,到底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好,下面请大家分组做分割物质实验,进行探究 : 小组 1 1:撕纸,看哪一组撕得最碎 小组 2 2:打碎废旧的玻璃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喷撒到眼睛里,可以用布包 住玻璃杯后,用锤子敲打) 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玻璃有何变化? 小组 3 3:打碎冰糖(用锤子敲打), ,每打碎

9、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冰糖味道 有何变化? 小组代表回答:无论纸撕得多么细小,纸还是纸;玻璃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玻璃; 冰糖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冰糖(分割后仍然具有甜味) 师 那是因为我们分得还不够细小,如果分到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细小微粒,它们会是 5 如何呢?将纸、玻璃、冰糖等不停地分割下去,当分割到一定限度时,即它们的直径只有 1010- -10 10 米时 (当然,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 , 纸就不再是纸,玻璃不再是 玻璃,冰糖不再具有甜味 . .因此, 分割到这一限度时, 小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 ,我们称 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 . (意大利物理

10、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师 除了分子以外,我们还要知道一种粒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的,这些知识我们以后将学习,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分子的相关知识, 因此关于原子本课就 不多讲了 . . 板书: 常见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分子很小,直 径大约是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 1010- -10m 10m 为单位来量度 . . 例题 1 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B.B.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C.C. 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D.D. 分子的直径约为 1010-10

11、m m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了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 粒,分子很小,直径约 ioio-1om m 肉眼无法看到,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分子不是最小 的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 .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分子的研究已经不断深入 . . 答案: C C 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 . . 知识点 2 2 分子热运动 1.1. 探究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师 既然分子这么小,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那怎么研究它的运动呢?我们前面 学过类似的研究方法吗? 学生讨论,回忆研究方法: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 . 教师可以打比方,来确定研究方法 . .

12、展示实物: 一杯大米、有一条小鱼的一杯水、 有许多条小鱼的一杯水, 引导学生确定与 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 . . 学生观察交流,找到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运动:水中运动的大量小鱼 . . 师我们就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来研究分子是如何运动的 . . 展示实物: 两杯盛有等量水和小鱼的水杯 . .(两水杯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 , , 且热水的温度 不能太高 , , 水温可以使小鱼能够承受 ). . 让学生仔细观察, 发现两个水杯中小鱼运动快慢明显不同, 学生觉得好奇, 不妨请一个 学生用手摸下两个水杯,感受有何不同 . . 这样让学生有个猜测:小鱼的运动快慢与水的温度 有关;水的温度越高,小鱼运动的越快 6

13、 教师引导学生类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 . 板书: 分子的运动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 . 2. 2. 扩散现象 教师请学生做实验: 将红墨水滴入两杯不同温度的清水中, 观察水颜色变化的快慢 . .(进 一步强化学生理解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 . ) 教师顺便介绍,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 .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教材 P3 P3 页演示中的二氧化氮和空气互融的实验,并引导学生 思考为什么最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得均匀了? 生:因为分子是运动的, 二氧化氮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和上面瓶子中的空气互相接触后 彼此进入了对方 . . 师

14、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举例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 . 生:(发言火热)桂花开放时,十里飘香;路过炒菜的厨房闻到辣椒味扑鼻而来;切洋 葱时辣味难闻 师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运动, 那么扩散现象可以在哪些物体间进行呢?请大家结合身边的 现象举例加以说明 . . 学生讨论 , , 并进行实验: (1 1)在教室喷空气清新剂,很快闻到香味(扩散现象可以在气体与气体间进行) ; ( 2 2)清水中滴入红墨水,水变红(扩散现象可以在液体与液体间进行) ; ( 3 3)堆放煤的墙角不久变黑了(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进行) .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从上述实验中得出结论 : : 扩散现象可

15、以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之间 进行 . . 教师总结:由于分子的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 .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 . 板书: ( 1 1)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彼此间进行 . . ( 2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 ( 3 3)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 . 例题 2 2(多媒体展示)在刚刚装修好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这是由于甲醛 分子造成的 . . 研究表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尽量避免吸入或接触 甲醛. . 解析: 进入刚装修完的房间内, 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 是由于甲醛分子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运动

16、的缘故,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答案:无规则运动 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 . . 7 知识点 3 3 分子间的作用力 1.1. 分子间的引力 师既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固体、 液体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 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 一定的体积呢?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4 4:用力挤压两块铅柱,然后下面加挂上重物的实验 . . (参照教 材 P4 P4 页演示) 学生思考、讨论 . . 教师引导分析, 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 正是这种引力才使得固体、液体保持一定 的体积,使它们里面的分子不至于散开 . . 板书: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 . 2.2. 分子间的斥力 教师演示实验: 压缩铅块

17、、 压缩装满水的矿泉水的瓶子 . . 请学生观察并分析为什么固体、 液体难被压缩,然后得出结论 . . 生:物质处于固态和液态时 , , 分子间还存在斥力,使得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 . 师 是不是其他状态下分子间就没有引力和斥力呢? 生讨论,师引导,作答:气体分子之间同样有引力和斥力,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小 . . 师 (教师出示与弹簧连接的 2 2 个小球) 请大家阅读教材 P5 P5 页第 1 1 自然段, 类比老师手 中的两个与弹簧连接的小球(如图) ,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析分子之间的引力 与斥力如何变化? 学生根据小球间距离的变化,体会分子之间作用力的表现方式 . . 分子

18、间作用力的形象解释: (多媒体展示) 分子间相当于有一个小弹簧连接 , ,当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时 , , 分子处于平衡位置 (分 -10 -10 子间大约相距 1010- m m); ;当有外力迫使分子靠近,使分子间的距离小于 1010- m m 时,斥力大于引力, 斥力起主要作用,以反抗外界的压迫;当有外力拉伸,使分子间的距离大于 1010-10m m 时, ,引力起主 要作用 , 以阻碍外力的拉伸 ; ; 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 , 就好像弹簧被拉断了 , 引力斥力都变得十 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师就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归纳 . . 板书: (1 1)当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19、但斥力增大得多些,对外呈现出斥 力. . 2 2)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些,对外呈现出引 力. . (3 3)如果分子相距很远( 10 10 倍分子直径) ,那么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 略. . 例题 3 3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 . . 8 3.3. 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师同学们, 请大家回忆下, 我们在物态变化的章节学习中知道了物质通常有几种状态? 生: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 . 师 那同种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的物理性质相同吗? 请举例说明 . . 生:不同 . . 例如水,当

20、温度降低时,水结冰,温度升高时变成水蒸气 . . 水结冰后变硬,有 一定的形状;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明显增大 . . 而且液态水和水蒸气都没有形状,具有流动性 . . 师 回答得很好 . . 同学们,请大家猜想为什么固、液、气三态会具有这样的宏观特点? 生:这可能是与物质的分子的相互作用力(或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 . . 师 好,下面,我们分组进行实验探讨 : : 小组 1 1:把一节蜡烛放在金属筒中进行加热使其熔化,接着冷却,观察由固态到液态, 再到固态,体积有何变化? 小组 2 2:把一块冰砖(事先准备好,从冰箱里取出)放入金属筒中进行加热使其熔化, 接着放入冰箱冷却,观察由固态到液态,再到固

21、态,体积有何变化? ( 学生可以先猜想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 . .) 师 大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 . . 注意:水例外,水结冰时体积变大 . . 例如,寒冷的冬天,暴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因结冰 而胀破 . . (为了表示三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或排列情况的不同, 需要建立一个实物模型 . . 教师可以参 照下图,并借助学生在上课时、 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三种情景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分析、理 解物质处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情况 . .)9 板书: 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及相互作用 力(或分子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题

22、4 4(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下列表格 狀态 有无固 宥无 体枳 动性 1 乍用力白#小 占刍辰巨离 悬否客爲 固体 气体 解析: 由于固态物质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 ,液态物质分子次之,气态物质分子分布很散,故固态 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态物质没有一定的 形状和体积,液态 ,气态物质具有流动性 固态物质分子间的距离最小,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强 液态物质次之,气态物质分子间距最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弱 固态 ,液态物质不易被压缩, 气态物质容易被压缩 答案: 状态 有无固 有无 有无流 歼间相互 分子间 是否容易 定形状 体积 动性 佛力的大的距离 被

23、压缩 固体 有 有 无 非常大 极小 很难 液体 无 有 有 较大 较大 不容易 气体 无 无 有 极小 非常大 很容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板书 板书: 分子动理论包括 3 3 个部分: 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 比固体的大,分子之 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 小,液体分子没有固 定的位置,运动比较 自由,就像课间教室 中的学生. 气体分子之间相 距很远,彼此之 间凡乎没有相互 作用力,就像操 场上乱跑的学生. 10 (1) 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 (2) 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 【课堂

24、交流、小结与延展】 师 同学们,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在不 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这些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嗅觉等感知的现象 来推断出来. .而且有些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洗衣粉放在热水里比放在冷水中 洗衣服时去污能力强 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呢?请相互交流、讨论 生 1 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分子的运动是一种热运动,可以通过它对外的现象体现出 来 生 2 2 :扫地时,看到灰尘飞扬,这是分子运动吗? 师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不是分子的运动,因为分子的运动是不需要外部提供条件,它 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是自身的无规则运动,而且分子是看不

25、见的 灰尘飞扬是灰尘颗粒在 外界的驱动力作用下被动地运动 生 3 3: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进行,但我们通常感觉到气体之间进行的 速度很快,如八月桂花开放时,十里飘香 而固体、液体之间却没有这么快, 这又是为什么? 生 4 4 :既然说不同的分子之间可以扩散,那分子之间是不是有间隙? 生 5 5 :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为什么没有抵消呢?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课后你们可以根据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探究, 找到正确的答案 【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不仅收获不少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 的方法一一转换法和类比法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 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在生产 , ,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只要大家平时多关 注生活 ,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就能轻松地学好物理 好,谢谢大家!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盪孰字反周 1.1.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 的实验 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让学生列 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11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