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教育在高中德育建设中的应用_第1页
良知教育在高中德育建设中的应用_第2页
良知教育在高中德育建设中的应用_第3页
良知教育在高中德育建设中的应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良知教育在高中德育建设中的应用    莫逆摘 要:高中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进行有效的德育尤为必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充滿了道德的光彩。在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结合当代教育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而良知教育就是一种非常适合在高中阶段开展的德育手段。关键词:良知教学;高中德育;传统文化;明明德;知行合一;致良知良知教育是一种重在调动被教育者自身道德能力的教育模式,教育者主要的任务是引导良知和纠正偏差。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

2、良知也。”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良能。积极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品格,发挥其良知。良知教育具体分三阶段进行:明明德;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阶段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在开展教育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一、基础阶段明明德良知教育的基础阶段重点在于“明明德”,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谓“明明德”,重在明确、发扬本身优良、光明的品德。将“明明德”运用到良知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利用主观的良知良能,“明明德”需要以“诚意”为前提,诚意的重点在于为人处世的公正。在“明明德”的具体途径上,我们通过对学生“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重点培养,促使其道

3、德精神的形成。所谓“仁”,要求学生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注重他人的感受,学会施惠于他人,淡化自己的得失,通过爱来处理人际关系。所谓“义”,是让学生注重班集体的共同利益、团结同学,在出现义利冲突的时候,做到:以义为重、以利为轻、不以利损义。所谓“礼”,是学生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学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在学习生活中做到有序、和谐,在社会交往中,要注意必要的礼仪、礼节、礼制,懂得待人接物处世之道。所谓“智”,是学习智慧和道德理性的综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达到有智慧、高效率的学习,在生活上能分辨善恶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所谓“信”,作为学生的立人之道,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树立学生的诚信精神。二

4、、学习、实践的运用阶段知行合一良知教育的第二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重点在于“知行合一”。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理论学习是具体实践的开始,具体实践是理论学习的达成。对于“知行合一”的培养应在“明明德”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运用,将所学的优秀品德积极地投入到个人生活、文化学习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具体实践让学生体会到道德的效用和价值,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促进其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知”和“行”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以理论学习指导和约束具体实践,以具体实践完善和丰富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

5、的道德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积极进行教育实践探索,用愈发精纯专一的教育方法不断总结实际经验,促进德育教学的进步。学生要刻苦学习理论知识,以丰富自己的道德内涵,勇于将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习惯,使自身德育持续提升。三、巩固提高的推广阶段致良知“致良知”需要建立在“明明德”“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良知推而广之,发挥到极致。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在学生的道德水准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加以巩固和提高,注意本末关系,使学生明白社会道德进步的根本是自身修养的提升。让学生拥有在事事物物上都以道德准则做出应对的道德精神,使他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够依据这种道德精神,对各种问题都能做出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的解决

6、。大学提出的“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是“致良知”的具体途径和最高要求。在此阶段的良知教育中,教师要在此前的教育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继续引导、帮助,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良知发挥自身良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以公正的道德要求作出判断,敢于纠正错误,善于弥补过失。将自己的良知时时刻刻发挥到极致,达到拥有真诚的道德情操。用这种道德情操始终将自己的心态摆正,投入到学习、生活、家庭乃至于社会中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有追求、有涵养、有益于社会的人。总而言之,在高中德育建设工作中,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开展良知教育、推广良知教育,这是极其富有建设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的创举。我们应本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对学生展开立德立人之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坚定、正直、富有理想、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参考文献:1王仕民.德育文化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