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流派浅议_第1页
戏剧流派浅议_第2页
戏剧流派浅议_第3页
戏剧流派浅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戏剧流派浅议    吕佳佳摘 要:戏剧流派是戏剧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戏剧流派的审美价值、戏剧流派的形态类型、戏剧流派的构成要素,对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有理论启示意义,又有实践参照价值。为此,本文就此试作浅议,以就教于方家和戏剧同人。关键词:戏剧;流派;探讨:j809.9 文獻标识码:a :1005-5312(2017)05-0025-01一、戏剧流派的审美价值流派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大美学课题,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都对流派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和格外的重视。所谓“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

2、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流派以风格为基础,而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流派、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与艺术特点。风格与流派都是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而文艺创作贵在富有艺术个性,个性愈鲜明,作品就愈成功。因此,风格和流派也就自然成为文艺作品所刻意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一切文学艺术皆如此,戏剧艺术当然亦如此。从戏剧本体美学属性而言,个性是体现作品审美价值的核心与磁石,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说过:“对于艺术来说,没有什么比个性更重要的了。”艺术首先就意味着它的个别性、独特性。我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文似观山不

3、喜平”、“凡人贵直,诗贵曲,故有文曲星之说焉”,说的都是个性的审美价值。我国的戏曲艺术,同样以艺术个性为重要审美特征。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笠翁)将“新”与“美”并提,提倡创作个性的强化,他反对“千人共见,万人共见”、“徒作效颦之妇,遂蒙千古之诮”,指出“桃陈则李代,月满即哉生。”而以艺术个性为主要标志的风格与流派,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即在于此。从戏剧的观众学理论而言,戏剧风格与流派则可以很好地满足人皆有之的爱美求异、喜新厌旧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戏剧流派具有不可小视的审美价值。二、戏剧流派的形态类型当今,中国戏剧流派的形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以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为标志,形成的地域戏剧流

4、派。例如最早京剧中的“京派”与“海派”,即分别以北京与上海的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为标志:京派的风格是重视基功训练、讲究艺术规格;海派的风格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借鉴。近年,又出现了以热烈火爆、粗犷豪放为风格特色的“黑土戏剧”(以黑龙江的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为标志)、“关东戏剧”(以东北三省的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为标志)以及岭南戏剧、荆楚戏剧、闽浙戏剧、山陕戏剧等等。所有这些戏剧,都是地域戏剧流派。其二,以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表演艺术家为标志,形成的人文戏剧流派。例如京剧的“梅派”,便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中正平和、端庄大方、雍容华贵”的表演风格为主要标志,代代相传,形成由流派创始人向下传递、不断发展的戏

5、剧流派,如梅葆玖、言慧珠、杨秋玲、李洁、李胜素等,都属于“梅派”;又如“程派”,也以创始人程砚秋先生的“幽咽婉转,回味无穷,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表演风格为标志,并代代相传,如王吟秋、赵荣琛、李世济、吕冬明、迟小秋、刘桂娟、李海燕、张火丁等人,皆属“程派”。其他如“尚(小云)派”、“荀(慧生)派”、老生的“马(连良)派”、“谭(富英)派”、“杨(宝森)派”、“奚(啸伯)派”,小生的“叶(盛兰)派”等等,也都薪火相传,可谓是流派纷呈,各放异彩。京剧如此,评剧、豫剧、吕剧、越剧等各地方戏曲,莫不如此。戏曲如此,话剧也如此。如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金山,就被誉为“话剧的麒(麟童)派”。其三,以表演方法为

6、标志,形成的方法戏剧流派。分为体验派与表现派两大流派。体验派强调在表演艺术创造过程中情感重于理智,以19世纪意大利名演员萨尔维尼及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为代表;表现派则主张表演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演员要“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演员科格兰。三、戏剧流派的构成要素戏剧流派的形成,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其主要形成方式,有以下三种:一种是开始由有一定艺术追求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自觉创立,后来又由传入集合成群体而形成流派。如梅、尚、程、荀各派即如此。另一种是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地形成的,既无宣言纲领,也无固定组织。如学院派、演技派、本色派等等。再一种是因风格相近或相似,被后世“追认”的。如京剧李少春的“李派”。严格地讲,戏曲中的流派其实不少仅表达了一种表演的风格,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戏曲流派的特点。但是,凡后来根深叶茂的流派,如京剧中的谭派、梅派,无论其形成还是成熟后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很善于理论总结的。其中自然有艺术家的实践自觉,但理论评论家的引领显然不可或缺。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之于程砚秋,那已不是一戏一言的引领,他们于后者,是严师益友,还是谋士和引路人,至今传为佳话。参考文献:1杨兴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