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法角度看唐代的“出”制度_第1页
从礼法角度看唐代的“出”制度_第2页
从礼法角度看唐代的“出”制度_第3页
从礼法角度看唐代的“出”制度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礼法角度看唐代“七出”制度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法律史巫芳兰072200004摘要: “七出”是唐代婚姻关系终止的一种情形,从唐律规定的离婚制度来看,唐代立法者精心设计了一个周密的制度体系来规范离婚情形,在离婚这个民事法律制度里既有“法”的强制成分,也能显而易见的看到“礼”的重要位置 .任何一个社会的制度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存在和变化总是与其它的制度密切相关,并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唐代 ”七出 ”制度的发展遵循同样的规律 .本文通过原始“七出”制度和唐代的“七出”制度的比较,探究“礼”和“法”相互渗透的过程对唐代妇女产生影响 .关键词:礼法七出终止“七出”是合法婚姻终止的一

2、种情形,婚姻的终止是“指合法有效的的婚姻关系因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归于消灭 .” “一定的法律事实”主要是指配偶死亡或离婚,死亡为不可抗力事件,是法律无法事先预料到的,所以对于自然死亡而引起的法律后果,唐律中国少有提及;离婚是事实行为在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所以唐律中有关于离婚的规定,传统中国奉行许可离婚主义,虽然伦理与法律均以“婚姻美满,白头到老”为追求,但是无论礼制还是法律,都视离婚为一种正常现象,并不加以禁止 .但是这种“不加以禁止”并不是说离婚可以随心所欲,因为古代的婚姻是两个家族的婚姻,而不是男女两个人的事情,就婚姻的功能和目的来看,婚姻的成立是为了家族利益,若有关的家族利益不能实现,则婚

3、姻的功能就无法发挥作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所以在婚姻的价值没有实现的情况下,离婚便是当然的选择 .“即依古人的婚姻观,夫妻关系是由义来连接的,这种义可以理解为夫妻基于基本的人伦而对对方及对方家族所应承担的道德和法律上的义务,无义,夫妻关系就会失去连接点,婚姻解散便成了定局” . 这在唐代的法律里体现很明显,唐代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以其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和强大的国力而独领风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繁荣同样也产生了相对较为完善的法律,唐律疏议是一部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法律最高水平的集大成者,唐律疏议的立法理念是杨大文:婚姻法学,第156 页,法律出版社, 1986 年版。张中秋:唐

4、代经济民事法律述论,第201 页,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这种理念在民事关系的婚姻法里体现得更加突出 .离婚有三种形式即“七出”、“义绝”和“和离”,“义绝”是由于男子的原因而导致离婚,“和离”是协议离婚角度的一种表现,而“七出”是最能体现妇女的法律地位的一种离婚形式,所以笔者从“七出”制度的发展来看礼法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演变对妇女法律地位的影响 .关于“七出”的规定,最早规定在西周的大戴礼记·本命篇中:“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妬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关天妇女被迫离婚共有七种情形,而发展到唐代,对于“七出”的规定相对于西周

5、而言,主体意思没有变,但是在语序和措辞方面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根据唐律疏议·户婚律的规定,合法离妻的情况有两种:其一为妻犯七出而无三不去;其二为妻犯义绝 .这里的“七出”和“三不去”本条疏议曰“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泆,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妬嫉,七恶疾” ,据上所载,七出中,以犯恶疾及淫泆为最严重的.唐律虽然规定了七出条件,但也规定男子在妻子无七出之事由时,不得无因弃妻,“若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辙出之者,徒一年半 .” ,按照“现今的文献,将“七出三不去”采入条文者,似以唐律最早 .” . 礼记和唐律疏议中关于“七出”的规定虽然内容大致相同,但是顺序却不一样,说明礼和律两种

6、不同的社会规范各自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很典型的是“礼”称“不顺父母”而“法”称“不事父母”,从字的表面意思看,“顺”是无条件的顺从和合意,顺不顺不是妻子能够决定的,关键要看是否能够取悦于舅姑,舅姑的主观好恶是评价顺与不顺的标准,这样,妻子就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状态,因为“顺”带有浓厚的主观随意色彩,没有固定的标准 .而律中的“事”强调的是一种客观行为,而这种行为是能够被固定下来,法律因此更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 .从顺序上看,唐律疏议中的“七出”与礼记中的“七出”的不同还有如下:(1)、“无子”由“礼”中的第二位上升为法律中的第一位,这里表明唐律更加注重婚姻的祭祀目的,祭祀高于尊长利益,从这里可

7、看出归根到底还是家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教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一 .名例 ,第 271 页,中华书局, 1983 年第 1 版。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律,第267 页,中华书局 , 1983 年第 1版。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律,第267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版。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第241 页,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第 1 版。已经得到法律的认同 .在传统中国家族社会,婚姻的目的,功能和价值就是界定在“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娶妻的目的就是生育出能够传宗接代的男性继承人,这是妻子的首要职责,虽然无

8、子给家族带来的影响很大,但是法律对于无子的年龄做了限制 .礼记·内则郑玄注云:“五十室始衰,不能孕也”,疏议对无子离婚的年龄限制规定在“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嫡以长,即是四十九岁以下无子,未合出之 .”唐户婚律“立嫡违法”条云:“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 .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嫡不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 .”疏议曰:“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 .” 据此,五十以上无子可以立庶子之长为嫡,以续嗣,可见无子即无男孩对于妇女的生活影响重大,至于离婚与否,仍以夫意为定 .妇年五十之设定体现了唐律的人道主义色彩,使男子因为女

9、子“无子”而休弃在法律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在一个妇女五十岁的情况下,夫家为了家族声誉也不会轻易休弃,而丈夫可以通过纳妾或者过继来承嗣,这也体现了天理人情的融合 .(2)、“淫泆”由礼制的第三项上升为法律的第二项,可以看出淫泆在唐代立法者心目中的危害程度有所提高,“淫”就是纵欲放荡,按照大戴礼记·本命的记载,“淫以其乱族也” 中国古代是一个血族聚居的社会,它强调的是血缘的纯正和亲疏远近之别,由此决定家族内部的等级,以及推衍社会的等级,不过这一条仅仅是针对妻子而言的,对夫不但没有“忠诚”的要求,而且允许纳妾,它标志着夫及其家族对妻子的性专权.(3)、妒忌由礼制上的第四位下降到法律上的第六

10、位,可以看出,嫉妒虽然会引起小家庭的不合,但是这种危害性对家族和社会来说已经大大减小了,所以法律将其放于之后.“不能嫉妒”是法和礼制强加给妇女的单方面义务,妒忌所侵害的对象是男子的性自由和与男子有染的女子的嫉恨,实质上是对男子特权和多妾的侵害,这是一种乱家的行为,所以法律要对其禁止从而消除家族中的不稳定因素,以维护家族的安宁.那么之所以由第四位下降到第六位,笔者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十四,第267 页,户婚律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 版。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十四,第267 页,户婚律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 版。 十三经注疏·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何注:“淫泆弃。乱

11、族也”。认为可能法律认为妒忌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影响的仅是夫妻之间的感情,不会波及到整个家族,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小些,所以法律对其规定相对宽松些.但嫉妒是一个主观概念,也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所以女子相对于男子而言处于不利的状态,男子可能因为小事而以“妒忌”的借口将妻子休弃,所以男子以“嫉妒”为由休弃妻子的主观任意性较大,妻子在这种礼法观念下处于较被动的状态 .(4)、恶疾由礼制中的第五位退居法律的末位,说明古代的立法者对于恶疾与女子的主观过错并没有完全等同起来,对“恶疾”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后置并不能改变强加给妻子上的不合理性,只是在一个今天看来不合理,平等的体系中做了小

12、小的合理变动而已. 关于恶疾的范围,公羊传·昭公二十年何休注:“喑、聋、盲、痢、秃、跛、不逮人伦之属也” 按照大戴礼记的说法“疾,不可与共粢盛” . 恶疾应和妻子参与祭祀有关,因为妻子有恶疾故不能与夫一起祭祀祖先,而妻子:“传家事,承祭祀”的职责就不能实现,所以与夫解除婚姻关系是名正言顺的 .由此可见,在婚姻当中妇女只是一个工具,当这个工具不好使用或者出现问题无法完成一定职责时,那么就成了被抛弃的对象,这也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悲哀.( 5)“多言”由礼制的第六位上升为法制的第四位,“多言”在礼制中被认为是“口舌”,“口舌”就是说闲话,搬弄是非,主观恶意很明显,但是法制中的“多言”并没有主

13、观恶意之说,因此,礼偏重于主观故意,而法则偏重于客观行为本身,因为唐代的统治者认识到家族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口舌产生的后果必然是危及家族秩序甚至可能影响宗族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而这些是统治者不愿看到的现象,所以唐律把“多言”上升到第四的位置,这从侧面说明了的在以夫权为核心的家族中,女性的言论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持家族的稳定 .( 6)盗窃由礼制的末位上升为第五位,反映出法律对家庭财产的重视程度高于礼制 .盗窃属于刑法的管辖范围,如果家庭内部的盗窃如果数额巨大的话,司法机关会介入,但是若仅仅是小额数目的话,只是责令返回、赔礼道歉,不需刑公羊传·昭公二十

14、年何休注:“喑、聋、盲、痢、秃、跛、不逮人伦之属也”。 大戴礼记·本命上海商务印刷馆,1977 年版。事处罚 .但是在中国古代礼制中,盗窃成为了妻子被休弃的一个正当理由,礼记·内则曰:“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妻对于夫家财产是没有所有权,若盗窃即违反妇道,破坏夫家的声誉,所以这也是出妻的理由,结合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可以理解的.从以上次序的变动可以看出,唐代法律对于继嗣、财产和家族伦常的重视较之于礼制有所上升,位置的前置与后置本身就是唐代社会的根本要求和特征在法律上的反应.“七出”在事实上法律赋予男子单方面出妻的权利,这一权利,男子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

15、,是一种选择性法律规范,无强制性.但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婚姻的主导权在父母手中,所以出妻的特权实质上往往操纵在父母手中,而不是出于本人的意思.例如李迥秀母为庶贱,因妻叱媵婢,母闻不悦而出妻,有人劝云:“过非出状,何遽如此?”迥秀却“娶妻本以承顺颜色,颜色苟违,何敢留也 .” 可见其已言明父母对其不悦,故应被出 .以上史料表明是否引发父母不悦是决定出妻与否的关键,而李迥秀出妻就是以舅姑不悦为由而休弃的,显然 婚权大多数操持于父母及夫族之手 .白居易有几则关于出妻的判文,也能七出的适用情形 .一则曰:“得甲妻于姑前叱狗,甲怒而出之 .诉称非七出 .甲云:不敬 .对云:若失口而不容,人谁无过?虽敬君长之

16、母,宜还王吉之妻 .” 此即言姑前叱狗是为小过,不能因此弃妻 .又一则云:“得乙出妻,妻诉云:失妇道 .乙云:父母不悦则出,何必有过 .对云:“孝养父母,有命必从;礼事舅姑,不悦则出 且闻莫慰母心,则宜去矣;何必有朽妇道,然后弃之 明徵斯在,薄诉何为 .” .上一则不当弃妻,因为言姑前叱狗为小过,虽说引发夫君不满,但未明言导致舅姑不悦,所以不合被出;而下一则中,妻虽无失妇道,但已言明父母对其不悦,故当被出 .总观以上两例,是否引发父母不悦是决定出妻与否的关键,而李迥秀出妻就是针对不悦而发的 .又一则云:“得乙在田,妻饷不至 .路逢父告饥,以饷馈之 .乙怒,遂出妻 .妻不伏 .对云:父则本恩,馔

17、宜进于先生,膳可辍于田峻 义虽乖于斋体,孝则见于因心 犬马犹能有养,尔岂无闻?凤凰欲 旧唐书,卷六二李大亮传,中华书局,1975 年版。 白居易集,卷六六判,中华书局,1979 年版。 白居易集,卷六七判,中华书局,1979 年版。阻于飞,吾将不取 .” 因孝顺而懈怠夫,并不合被出,可见舅姑之地位重于夫,事舅姑之重要性可见一斑,事舅姑实是为妇之重要职责 .从西周的“七出”制度的发展过程看唐代“七出”制度,可以看出统治者越来越注重宗庙祭嗣、家族伦理、家族等级秩序和财产所有权这些为家族利益设计的制度,其结果是在更大的程度上牺牲妻子的权益,如在妻子无子、恶疾时将其休弃,这本与妻子的主观过错是没有任何

18、关系的,但是“这些婚姻法规,其本质是为了强化封建宗法礼教,巩固家长制下的特权,从而维护封建秩序 . 尤其婚姻离异之权,是完全操纵在男子或夫家手里的, 而七出之条,更是夫奴役或任意遗弃妻的武器 .” 而在这种制度下妇女是最大受害者,在法律上没有独立人格,在婚姻上没有主动权利 .虽然唐代是一个发达文明的朝代,妇女的地位也较高,协议离婚的现象也有,但是在离婚自主权方面还是比较被动的 .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由家族伦理推及国家政治,由家内秩序演绎出政治秩序,家族利益和家族稳定逐渐成为法律关注的重点,而作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也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从唐代“七出”制度的细微转变过程体现唐代统治者更加注重家族利益而忽视妇女个体利益的倾向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