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高职微德育路径研究_第1页
互联网思维下的高职微德育路径研究_第2页
互联网思维下的高职微德育路径研究_第3页
互联网思维下的高职微德育路径研究_第4页
互联网思维下的高职微德育路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互联网思维下的高职微德育路径研究    李强 马前锋 叶欢摘要:当前,传统德育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路径逐渐“僵化”,不能适应网络技术时代德育需求,基于对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对高职学生特点及其德育方式的认知、对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及其匹配德育方式的思考,寻找三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和共同旨归,提出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高职德育,倡导德育微化目标,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关注微问题、预防微问题,设计微产品、开发新供给,创设微组织,建设微平台,开发微课程,实现微体验等方式和实施路径开展微德育,破解德育难题,增强德育实效性。关键词:最大公约数;互联网思维;

2、德育产品供给;德育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突显出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中的地位,也彰显出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随着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德育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路径逐渐“僵化”,特别是新媒体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传统德育理念和模式在“网络原住民”(90后学生)面前纷纷“失语”,德育教育和宣传方式也纷纷失效,德育实效性成为横亘在高校德育者面前的一道“魔咒”。适应90后学生需求特点和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德育观念和模式呼之欲出,成为改革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生长点。一、互联网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思维(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特点及思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

3、体技术正在冲击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是由平等互联众多结点构成的网络结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具有去中心化和即时性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人人有话语权、网络主体具有高度自主性和参与性;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带来了信息的海量化和多元化,产生了碎片化时间和认知;网络技术联通了全球用户,但特定用户特定信息和话题交流分享,产生各类社区等区域化封闭性,信息共享性和区域封闭化特征明显。技术上的开放平等性,打破了知识的边界和垄断地位,知识技能学习更加开放多元;新媒体所具备的去中心化和即时交互性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个性;新媒体技术的高度自主性和参与性,使得点对点大众化

4、互动传播得以实现,德育中的单向灌输逐被取代。学校德育时空被打破,这也使得“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方式成为主流方向。高职德育工作开展就必须契合上述特点,改变德育内容和模式,实现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二)互联网思维在德育过程中的运用赵大伟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中总结了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1合理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推动高校德育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如遵循用户思维,可满足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遵循平台思维,可增强德育工作的包容互动性;遵循跨界思维,可增强高校德育协同育人的合力;遵循迭代思维,可增强德育

5、工作的创新性和创造力;遵循大数据思维,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生动性和智能化。2因此,传统德育的变革和构建新德育范式,必须综合运用互联网思维。二、高校传统德育面临的形势及其反思(一)德育对象高职学生特点和学习特征及其反思目前,90后高职学生和学习普遍具有如下特征:普遍依赖性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自我期待值高,耐挫力差;思想活跃,求新求变,灵活性强,但耐心不足;目标不明确,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特点和特征,德育目標和内容要更多倾向学生自我素养提升,避免道德理论说教,塑造和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人格主体;德育活动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彩,更应该坚

6、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多以体验式和渗透式的方式开展教学,吸引学生关注;同时应加强实践和应用。(三)德育实施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以下问题:过分追求以教师为中心和道德知识学习为核心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过分强调“高大上”的政治社会理想,显得过于理想化和空泛化3;德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实际。德育方式方法单一被动;德育机制僵化封闭。德育工作者应不断适应网络技术趋势:树立全面发展个人主体性的德育观念,将阶段性、工程性的德育活动细化到日常生活,变灌输性德育教育为内生性德育生成,促进主体道德人格的发展;坚持“三贴近”原则,把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

7、题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主动增加新内容,保持内容的鲜活性;将德育从课程知识逐渐引向实践和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思考。三、互联网思维下的高职微德育路径分析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使得德育不断微化和个性化,90后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方式建立在互联网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思维基础之上,传统思维模式(认知模式)下的德育理念方式遇到了“实效性”的瓶颈制约,三者共同指向建构新德育模式,即在寻求三者最大公约数基础上,探索建立高校微德育。(一)微德育概念理解季菊海在微德育: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的新形式基于“长尾理论”的延伸与应用最早提出微德育概念。认为微德育是“相对于传统德育

8、工作而言的,其价值和文化影响力是能吸引受教育者,并能激发学习兴趣,给受教育者以一个不断发展的有自我实现幸福感的道德体验,从而实现德育最本质的功能,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微德育是指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的一种新形势,前提条件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新技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德育模式由宏观走向了微观,将德育微化、生活化、日常化,随即出现了符合互联网时代和思维的德育模式微德育。4“微德育是即时渗透的德育”,5即一切以学生即时微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即时渗透性的一种德育形式,通过德育目标、内容、方式的微化,实现德育过程的微化,在微化的德育生活中构建德育内容和塑造品德修养。(二)微

9、德育的特点分析1、目标“细微专注”传统德育目标因社会性、政治性过强,忽略学生实际个人道德需求和实际情况,易产生“假大空和功利化”倾向。微德育关注学生日常细微生活道德的体验和个人感受性,德育目标细致入微,通过日常小事件不间断的持续改进和反思,实现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细微多元”微德育目标的微化,使得德育关注的内容必须发生改变,尤其是互联网微时代,关注的内容应该聚焦在多样化和主体性的个体小事件,关注学生的“微言微语,从片言碎语和日常细微的行为事件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3、方法“雕琢设计”当前,构建传统的共性的德育知识和德育实践已经不能满足主体个性化张扬的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雕琢设计”

10、方式进行痛点产品生产及设计,深化内涵和附加值,让学生产生“尖叫”的激动和对产品的认同,成为忠实粉丝,并以此方式改造自我认知和日常行为。4、过程“浸润内化”微德育过程是一种沉浸式内化过程,靠自我反思达到自我认知教育的目的。德育过程注重体验性,即学生在德育仿真模拟环境或者经过设计的现实社会中,用心感知外部环境和经历的事情,以主人的身份亲临现场,解决面临的虚拟问题。(三)高职微德育实施路径1、捕捉微现象,预防微问题。现代高职学生,群体开放程度高,思想变化快,观点更具主体性和多样性。他们的思想情感极有可能就反映在他们日常喜欢的博客、微博、日志、qq空间等新兴的网上交流工具中,这些网上微小化碎片都可以成

11、为我们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窗口。因此,网络上的微言微语,日常生活中的微行微迹都可以成为开展微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2、利用微体验,实现微改进。道德感受是形成道德体验者的道德情感和态度、理解和感悟的基石,微德育的实施,要从细微处着手,把以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出发点的内容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充分运用用户思维和迭代思维,把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体验,不断设计体验产品、场景和活动,以此进行快速迭代,长久持续而快速的在产品、体验方面进行改进,让体验感受的“刺激感应内化”机制能够快速、反复、清晰地被学生感知到,让学生不断在良好的微体验中持续调整和改善自己。3、开发微课程。德育微课程是指以师生选取生活中反映道德

12、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的具体事件,经过教师依据德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情境、内容、方法进行选择和设计,以“一事一议一悟”的方式组织学生对事件进行内涵剖析,辩识植入的过程。以生活化德育理念为基本理念,以“小、近、实、新、活”为基本设计原则,立足于“短小”、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内化”。6高职微德育,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微课程,运用跨界思维和混搭风格重新组合德育要素,编排短小精悍、质量高、冲击力大、既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特征的特点、又让学生津津回味的视频课程。4、设计微产品。互联网时代,制造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是营销的核心,微德育可借鉴运用产品思维改造德育内容和形式,开发适路畅销的德育产

13、品,提供产品的供应。同时,在提供德育产品时,要把握好简约思维、极致思维,注重细微化,强调自发性的德育产品,鼓励师生在合作开发微小德育产品,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过程的艰辛性、互动的愉悦感和创造的成就感,将德育体悟蕴含在为产品的设计开发之中。5、建设微平台。“微型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使得学生利用手中的终端设备不断构建虚拟的小圈子、小社区,粉丝圈、朋友圈和各种兴趣空间,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和生活角色的多重转换。微网络因其自身特点将各行业最新鲜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供喜爱他的人无差别地拥有和使用这一资源共享平台。”7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未来的德育工作者应该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

14、与学生一起共建网络新平台,构筑新型德育“场”,以平台构建者和和维护者帮助引导学生的平台社交活动,实现微平台上的德育实践。6、创设微组织。大组织强调集体力量、整体性和协调统一性,适用于机械工业化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需要的是共性,抵制多样化和自主化;互联网时代,节点式的分布方式强调扁平化和微小化,注重多样性和个性化,即化整为零,组织走向小型化、动态化。充分认识共同体的意义,要主动与学生联盟,形成“盟约”,构建德育微组织,共享德育感悟和信息,交流情感变化和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共同的育人功能和意义。综上说述,高职开展微德育工作,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牢牢把握用户思维,坚持德育的学生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进行微创新,关注微问题、预防微问题,设计微產品、开发新供给,创设微组织,建设微平台,开发微课程,实现微体验,利用隐形德育和渗透式德育的内涵,创新微德育形式,深化微德育内涵,提升微德育水平,为新时期高职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参考文献:1赵大伟 主编.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第1版.2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7-8.3牛晓玉.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