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晏子春秋双宾语摘 要:文章对晏子春秋中的双宾语句进行了分析整理,把晏子春秋里的双宾语句分为以下几类,包括给予义双宾语、问告义双宾语、取得义双宾语、使动双宾语、为动双宾语、处所双宾语、称谓双宾语、其他双宾语,并对一些特殊情况给予讨论,作一分析,还描述了晏子春秋双宾语的近宾语和远宾语的几种情况,说明了双宾语的位置次序问题。关键词:晏子春秋 双宾语 类型 近宾语 远宾语一、关于双宾语“双宾语结构”是古今汉语共有的一种语法现象,但在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却比现代汉语要复杂得多,经常会让人对该结构的分析产生歧义和误解,这是因为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不同构”的句法结构形式,就拿“双宾语”来说,同样的
2、语义可以用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有的用“状中结构”形式,有的用“动补结构”形式等。 本文在确定“双宾语”时遵循了两点原则:一是结构上的,即一个动词后带两个宾语,而这两个宾语之间不发生结构关系,它们只受动词的支配、控制;一是语义上的,动作的施事者把一个宾语赋予到另一个宾语的身上。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把动词后面的两个宾语(近宾语、远宾语)分别用N1、N2表示,整个双宾语结构表示为“V+N1+N2”。二、晏子春秋双宾语的分类情况经笔者对晏子春秋双宾语的分析,粗略将其分为六类,即“赐予、问告类双宾语”、“使动双宾语”、“为动双宾语”、“处所双宾句”、“称谓双宾语”、“同义异构”双宾语及其“其他类型
3、双宾语”等。(一)赐予、问告类双宾语晏子春秋中表示取予、问告、赐罚类的动词大都可以带双宾语,我们分别讨论如下:A.“给予类”双宾语一般情况下,“给予类”双宾语的语义关系是N2所代表的事物通过动词传递给N1,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但有些双宾语就不是这样的,它是N1所代表的事物通过动词传递给N2。该类动词有“赐、与、施、送、共、给”等。例如:“赐”字双宾语: “寡人请赐子州款。” (内篇谏上第一) “于是赐人麦丘以为邑。” (内篇谏上一) “与”字双宾语: “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谏上一) “以与贫民者三百钟。” (问下四) “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 (杂下六) “施”字双宾语: “散
4、百官之财,施之民矣。” (谏上一) “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 (杂下六) “致”字双宾句: “然后致之公。” (谏上一) “子必致之公。” (杂下六) “托”字双宾语: “国之重官也,愿托之夫子。” (谏下二) “送”字双宾语: “使人送之归。” (谏下二) “共”“给”字双宾语: “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谏下二) “纳”“斥”字双宾语: “管籥其家者纳之公,财在外者斥之市。” (杂上五) “益”字双宾语: “益之以邶殿。” (杂下六) “禄”字双宾语: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棠邑反市者十一社。” (杂下六) “遗”字双宾语: “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 (杂下六) “赏”字双宾句:
5、 “身老,赏之以三归。” (杂下六) “赠”字双宾句: “君子赠人以轩。” (杂上五) “封”字双宾句: “以书社五百封管仲。” (杂下六)B.“取得类”双宾语“取得类”双宾语结构有一显著特点,即其宾语1(称“宾1”)与宾语2(称“宾2”)之间有潜在的领属关系,但二者又不构成定中关系。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套用现代汉语双宾语结构模式分析先秦汉语双宾语结构。关于晏子春秋双宾语,“取得类”双宾语在语义关系上,表示施事者从宾1所代表的事物那里取得宾2所代表的事物,或者表示施事者向宾1取得宾2,本书中该类动词有“夺”、“受”等。例如: “夺”字双宾句: “夺民农时。” (谏下二) “受”字双宾句: “昔吾
6、先君太公受之营丘。” (杂下六)C.“问告类”双宾语“问告类”双宾语都具有传递、告诉、显示等意义,它主要表示施事者把宾2所代表的事物传递给宾1,也就是,施事者把使宾1知道、了解宾2。晏子春秋里该类动词主要有“诏”、“教”、“问”等。例如: “诏”字双宾句: “故诏之妖祥,以戒不敬。” (谏上一) “教”字双宾句: “昧墨与人比居庾肆,而教人危坐。” (谏下二) “问”字双宾句: “问之里人其故。” (问上三)上例中的“教人危坐”很明显也带有兼语色彩,这些动词后面所带的宾2既可以是名词性词语,又可以是谓词性词语,这种结构其实既可以看成是兼语,也可以看成是双宾句。因为动词“教”后面所带的宾1既可以
7、看作“教”的宾语,也可以看作“危坐”的主语,从这个角度看是兼语句。如果看成是双宾句,从语义关系上回答了施事者通过动作行为将宾2转向宾1,宾1是述说对象,宾2是述说内容,又符合双宾结构,可看成是双宾语句。D. 其他类双宾语 还有一些动词不属于以上几类,但也是动词后带两个宾语的情况,在书中不常见,但也是存在的。例如: “从”字双宾句:“叔向从之宴。”(问下四)(二)使动双宾语“使动双宾语”是指施事者使宾1所代表的事物产生、发出前面述动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宾2所代表的事物为这个动作行为的受事。该类双宾语对动词和宾语都有限定,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或者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保证它们能够带宾语。同时,该
8、类动词既具有抽象意义上的使令义,又具有具体意义上的动作行为义。晏子春秋中符合这两个特点的动词是“归”。例如: “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 (谏下二) 例句的意思是使之(声名)归君,使之(祸灾)归身,该句里的“之”是复指代词,分别代前面的“声名”和“祸灾”, “归”和“君”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君”是“归”的直接宾语;“归”和“之”虽是动宾关系,“之”是“归”的间接宾语,但“归”和“之”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使动关系。这种类型的双宾语,在先秦的古籍中并不罕见,比如: “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若弗许,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左传·隐公元年)上述例句中“饮赵盾酒”是
9、“使赵盾饮酒”, “生民心”是“使民生二心”。但是晏子春秋里该语法现象为数不多。对于这种用法,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不然很容易误解。(三)为动双宾语“为动双宾语”表示施事者为某人而施加的动作行为,是为了某一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或是受事者由于某一原因而遭受某种后果,其中宾1表示服务对象、目的或原因,宾2表示受事之物或结果。该类动词有“为”、“命”,分别意味“对”、“替”、“给”、“为了”宾语如何等意思。例如: “为之请。”(谏上一)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杂上五) “欲为夫子三归” (杂下六) “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忧,死者不得葬,命之曰蓄哀。” (谏下二) “为之请”就是“替他请求”,
10、 “为人仆御”就是“给别人当驭手”,“为夫子三归”就是“把按例收取的市租赏给他”, “命之曰蓄忧”就是“为之命名叫作蓄忧”。“为动双宾语”常见格式是以“为”作动词,意义很广泛,使用也非常灵活,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根据与直接宾语的关系。这种“为”格式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误解,一种是把“为”当作介词,一种是把“为”当作动词。具体辨别办法就是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分析整个句子。在双宾语结构中,“为”字后面是代词和名词,没有其他动词,如上面例子;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偏正结构里,“为”字后面还有主要动词作中心词,例如:“公为之封邑。”(杂下六)“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问下四) “婴将为子复之。”
11、(谏下二)上面例子中的“为”都是介词,因为后面还有动词“封”“屏”“复”作中心词,“为之”“为众”“为子”是介词结构作状语来修饰动词,但有些时候分界也不是很绝对,要根据文意来确定,以理解语义为前提。(四)处所双宾句“处所双宾语”是指动词后面的两个宾语,一个是对象宾语,一个是处所宾语,这两种宾语往往有人会认为是“动、宾、补”结构,但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处所类词语具有宾语的职能。如此一来,那种所谓“动、宾、补”结构就是“处所类双宾语”。在晏子春秋中,“处所类双宾语”也是一种并不罕见的客观实在。例如: “公命百官供斋具于楚巫之所。”(谏上一) “送楚巫于东,而拘裔款于国也。”(谏上一
12、) “遇晏子于途。”(谏下二) “逢于何遂葬其母路寝之牖下。”(谏下二) “令祝宗荐之乎上帝宗庙。”(问上三) “故迎之于鲁郊。”(问下四) “劫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杂上五) “君子有道,悬之闾。”(杂上五) “南见晏子于齐。”(杂上五) “盛吾头于笥中。”(杂上五) “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下,而臣亦乘之下。”(杂下六)李新魁先生在汉语文言语法中也指出:“有时,宾语只表示动作涉及的地点,并没有承受述语施予的动作,这也不能算是动作的受事者或施事者。”1134。这种宾语表示处所的句子,现代汉语也很常见,比如“这场大雨截张三半路上。”还有些人认为动词后面的处所词,在没有介词的时候看
13、作宾语,有介词的时候看作补语,这种说法也有些许牵强,因为从语义的角度理解没什么差别,只是有无介词“于”。钱宗武在全面考察今文尚书双宾语句的基础上,也认为古今双宾语的基本句法形式是“动词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并认为这种基本形式反映了双宾语句的初始状况,而由此,他也将“主语+动词谓语+直接宾语+于+间接宾语”视为双宾语基本句型的一种变化形式,指出:“于介出间接宾语置于直接宾语之后,其语用效果是强调间接宾语。2例如: “今天降祸于齐。”(外篇八) “发粟于民。”(谏上一) “诅君于上帝者多矣。”(谏上一) “今丘失言于夫子。”(外篇八) (五)称谓双宾语“称谓双宾语”也是一种常见的双宾语结构,
14、在语义上表示施事者称宾1所代表的事物为宾2所代表的事物,即“称宾1为宾2”或“把宾1叫做宾2”。也就是是用宾2来解释宾1,二者所指相同,成了等同宾语。晏子春秋里该类双宾语也是很多的。例如: “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谏上一) “君正臣从为之顺,君僻臣从为之逆。”(谏上一) “臣闻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为之虐。”(谏上一) “穷民财力以供嗜欲为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谏下二) “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谏下二) “且婴闻之,朽而不敛,谓之僇尸;臭而不收,谓之陈胔”(谏下二) “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问下四
15、) “夫从高历时而不反谓之流,从下而不反谓之逆,从兽而不归谓之荒,从乐而不归谓之亡。”(问下四) “贫不假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问下四) “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外篇七)该类双宾语,靠近动词的“近宾语”大多是指对象的代词或名词,“远宾语”则表示所称谓的名词,近宾和远宾指同一对象,但这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最常见的格式是“谓之”。同时还有“是之谓”、“此之谓”等格式,因为“是”、“此”是前置宾语,“之”是起复指作用。这种情况,王力在汉语史稿“词序的发展”中有过论述,即“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
16、代词作为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前面。”“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原始的结构。”“是谓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们把它叫做或我们把它叫做。“是之谓也可以说成此之谓。”3357-364照这样说来晏子春秋里面这个句子也算是“称谓双宾语”,例如: “廉之谓公正,让之谓保德。”(杂下六)(六)“同义异构”双宾语这里有一种情况需要讨论一下,就是双宾语句的同义结构式。汉语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古代汉语双宾语句也是一样的,它可以用“状、动、宾”或“动、状、补”的形式来表达,在前面也提到过。 比如: “是欲禄之以万钟”(谏上一)就是用“动、宾、补”的形式表达双宾句的内容,加上了介词“以”,把直接宾语变
17、成了补语,如果去掉“以”字,就和常见的双宾语句结构一样了,这种结构的句子其实在书中很常见,类似的还有: “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 (问上三) “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 (问上三)不仅直接宾语可以加上介词使之变成补语,间接宾语也可以加上介词使之变为补语。比如: “神将降福于寡人”(谏上一)“降福于寡人”是个动、宾、补结构,它也算是双宾语,只是用介词“于”把间接宾语变成了补语,类似的还有: “属之乎晏子” (谏上一) “发粟于民” (谏上一) “今君举千钟爵禄而妄投之于左右” (谏下二) “能纳善于君” (问上三) “且犹不能殚其言于我” (杂上五) “今天降祸于齐” (外篇
18、八)在马氏文通中分析“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孟子·滕文公上)时说“授孟子室者,犹云授室于孟子”。原句“授孟子室”是双宾语,马氏解释的话“授室于孟子”是“动、宾、补”结构。有两个句子对比就可以明显发现,“君将为子言之于公” (谏下二) “言之公” (杂下六)。两个句子其实是一个语义,但是就是多了介词“于”,这两个句子动宾之间还有点特殊关系,因为动词含有“对间接宾语怎么样”或“向间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所以这种“于”介间接宾语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转换,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早已指出。杨氏说“双宾语外动词之句,可以他种形式表之。其形式有三种:(一)以介词以介直接宾语,(二)以介词于介间接
19、宾语。4113还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用介词“以”把直接宾语提到动词前作状语,如: “以书社五百封管仲”(杂下六)例句里的“书社五百”是“封”的直接宾语,加上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以书社五百”放在动词“封”前作状语,此句也可以变为“封管仲书社五百”,也是双宾语句。(七)其他类型双宾语晏子春秋里有些双宾语结构不属于以上几种类型,但数量也比较多。第一,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按照这个规则,下面两个句子也算是双宾语句,例如: “子何以命婴也?”(谏下二) “然则曷以禄夫子?”(杂下六) 例句里的“命”带两个宾语,间接宾语是“婴”,直接宾语“何”提前。例里的“禄”
20、同样的也是带双宾语。第二,宾语省略式,在晏子春秋一书里有些双宾语句,为了表达简洁,常常会省略一个宾语。例如: “以属狱。”(谏上一) “未尝闻求葬公宫者也。”(谏下二) “赐爵益邑。”(杂下五)“以属狱”省略了间接宾语“之”,补充完整的意思是“把他交给狱吏治罪”;第二句是一个处所宾语,省略了一个对象宾语,应该是“葬人公宫”;第三句也是省略了间接宾语“之”,补充完整应该是“赐之爵益之邑”。 类似的在晏子春秋里面还有很多,它们的类型也不同。例如: “乃任以国政。”(杂上五) “论而共秩焉。”(杂上五)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杂下六) “请鬻于市。”(杂上五) “请嫁于晏子。”(杂下六) “公一归七年之禄,而家无藏。”(外篇七)三、晏子春秋的“近宾语N1、远宾语N2”根据“近宾语N1、远宾语N2”指代不同分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N1指人,N2指物这种类型的双宾语句比较多,一般讲语法的书都指出:“动词带的两个宾语,一般的说,一个是指人的,一个是指事物的,指人的靠近动词,可以叫作近宾语,指事物的离动词远一些,可以叫作远宾语。”5它存在于各类型的双宾语中,例如:“寡人请赐子州款。”(谏上一) “故诏之妖祥,以戒不敬。”(谏上一) “夺民农时。”(谏下二) “君子赠人以轩。”(杂上五) 第二,N1指物,N2指人在晏子春秋中,这类型的双宾语并不少见,给予义双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洒水车租车合同协议书
- 电梯监理协议书
- 退还公款协议书
- 职员岗位协议书
- 烤烟专业化烘烤协议书
- 莱茵合作协议书
- 蓝城小镇协议书
- 税款划扣协议书
- 拱形棚造价合同协议书
- 租地改建协议书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5届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股权转让解除协议书
- 国开电大软件工程形考作业3参考答案 (一)
- 皮肤病理知识学习整理课件整理
- 人工智能课件213产生式表示法
- 医疗医养产业崇州国医特色小镇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 空调维保质量保障体系及措施方案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2018
- 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课件(全)全书教学教程完整版电子教案最全幻灯片
- c型钢理论重量表规格表
- 幼儿园室内装饰装修技术规程TCBDA25-201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