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_第4页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早读材料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九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 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 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

2、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 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 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答题示例

3、2:游月陂宋?程颍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i(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 容分析。(5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 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2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2分)的心情。春行即兴李华作品鉴赏4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 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这首诗写的是静景,然而静景偏于动处 写:水流、花落、鸟啼,无一不是变动的景象。李华因在

4、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而此诗正写于安史之 乱平息后不久。当时宜阳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坐落 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 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 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却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经过 此地,心情可想而知。“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 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 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

5、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 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 流复向西” 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 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 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真; 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

6、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 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 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 说就做到了 “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 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1游月陂 宋邓颍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 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

7、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 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世 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 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九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 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 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

8、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 析。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 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答题示例2:醉落魄?咏鹰清陈维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 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问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 偏思汝。注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

9、。(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把“衬托”答成“烘托”也对)(2分)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2分)写出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及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2分)【欣赏提示】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欣赏提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境界开阔,淋漓酣畅。这首诗写于乾元二 年( 759),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心情舒畅,登楼赋诗,自然逸兴飞扬,情高志远。高瞻远瞩,景象恢宏。“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诗人伫立岳阳楼,极目远眺,着 一 “尽”字,写出尽收眼底的天岳山南面一带

10、的无边景色;着一 “迥”字,将江流由近 推远,推至茫茫的天际;再着一 “开”字,极写洞庭湖的浩瀚广袤,阔大无边,似乎连 点点帆影也不可见。诗的首联,巨笔泼墨,景象宏丽,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写照。景中 之情,可见一斑。寓情于物,情趣盎然。“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雁,虽有生命, 却难具人情,然它偏偏能带走诗人的愁怅郁闷,此情全由一个“引”字流出。更有甚者, 山居然也能“衔”月,它思诗人之所思,想诗人之所想,送来清辉一片,好让诗人尽情 观赏洞庭胜境,这一 “衔”字情深意重,妙不可言。其实,既非“雁引愁心去”,也非“山衔好月来”,而是诗人寄情于物的大胆想象罢了,诗人的情志与物象巧妙地融合, 营造出这

11、耐人寻味的神奇意境。沉溺幻境,虚实相生。诗人之情,由颔联发展到颈联, 又深入了一层,出现了 “醉”意。“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诗人似乎已不在岳阳 楼,而是置身于天上宫阙,自己真的已成了诗仙,恍恍忽忽,醉眼朦胧,醉心勃发,情 不可已。忽然飘来一阵凉风,清爽宜人;舞动的衣袖,又仿佛从仙境翩翩而归,带着满 足,带着惬意。这虚拟的幻境,实际上是身在高楼的独特感受,是逢凶化吉后的豁达情 怀。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力于对语言的锤炼,更在情景交融,浑成天然。醉落魄?咏鹰清陈维秋【赏析】陈维根被誉为清初词坛第一人,生于明天启五年(西元1625)十二月初六,字其年,号迦陵。这首词大概写于他流寓河南之时。全

12、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忧愤。词的上阕咏物而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词人善用衬托的笔法,前两句不着一"鹰”字,但却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寒山” “秋风” “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天地。“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堵”,意为“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 烈。这“风”何以如此迅猛急速?原来是雄鹰在平原上高速低飞而激起的,这就从一个 侧面写出鹰的凌厉激荡之势。凝望鹰的刚毅奔放的身姿,词人就不禁要心潮澎湃了:“我,能像这

13、自由翱翔的鹰一样拥有广袤的天空吗?”紧接着的一句“秋空一碧无今古”,既 写秋空之澄澈静谧,又揭示了词人心潮之澎湃跌宕。“无今古”,即不分今古,古今同 一。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而此时头顶上的深邃的“秋空”仍是静止不变的。江山亘古如斯,而人呢,却是华年难驻。那些个流走的日子中, 依稀清晰的怕就是“醉袒貂裘” 的出猎场面。“略”是“大略” “约略”之意。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杜甫壮游诗中云:“呼鹰皂相林,逐兽云雪冈。”渴望浴血疆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徒成空梦,那只好在游猎的追逐中找到一点精神的寄托了。蕙风词话中说,好的词多擅暗转,即上下阕之间过渡自然巧妙。就此词看,其过片一句“男儿身手和谁

14、赌”,用 议论句,转得很妙。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发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牢骚不平,出语 豪迈、悲愤,且精警犀利。“和谁赌”暗藏了怀瑜握瑾而不见用的抑郁寡欢。“老来猛 气还轩举”则表达了自己“老骥伏相,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为什 么有如此的壮怀呢?紧接的一句“人间多少闲狐兔”,交代了词人发愤图强的原因。 “闲狐兔”其实是奸佞小、恶人的代称。因为人间尚有很多的恶人、小人,在侵凌着正义和 善良,所以“我"寝食难安,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去惩奸除弊,还人间以公道。这就是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下阕末尾两个句子,用荒莽的景象收 束全篇,于奔放之余作含蓄的曲折,

15、呼应篇首的“寒山”二字。月黑沙黄,正是鹰出猎 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是特别地想你,渴望能像你一样搏击于寥廓的天宇。着一 “偏”字,可见出此人对鹰的喜爱。“此际偏思汝”有言外意,即“此际谁知我”, 就是说,在这样落寞的时候,又有谁能欣赏“我”呢?在陈的不少词作中,鹰的形象多 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人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 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16、华美绚 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江村 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 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 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 十足(步骤三)。答题示例

17、2: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6分)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2分),“黄莺儿”是儿化 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 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2分)。这样非常自然地表 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2分)。江村 杜甫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此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 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

18、,水木清翠,一派恬静5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颔联、颈联四句,紧紧扣住 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 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 无邪,弥觉可爱。尾联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 着不少悲苦之情。曰 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 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 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

19、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这尾联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颔联、颈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 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 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

20、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 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感觉非常协调。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又暗寓 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 近水中鸥",两自“字,两 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春 怨 唐诗鉴赏大词典(陈邦炎)金昌绪;杭州人。全唐诗仅存诗一首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 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21、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 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1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鹃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 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

22、,四句 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 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 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旬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 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 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

23、呢?第三句诗说明了 莫教啼”的原因是怕 啼 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 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至IJ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 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 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

24、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 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 还在篇外见深度了。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 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早读材料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四种模式炼字型九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

25、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 :华子岗 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请谈谈“侵” “拂”两个字的妙处。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 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 (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 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答题示例2: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26、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 “应”使用的 妙处。(6分)参考答案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 (2分)诗人本是想建功 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2分)“岂” “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2分)华子岗 裴迪裴迪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与王维、崔兴宗等隐居终南山,互 相唱和。后王维得辆川别墅,裴迪成为座上常客,“辆水周于舍下

27、,别涨竹洲花坞,与 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宾主咏军周川二十景,各成绝句二十首,这就是著名的辆川集 。华子冈就是其中的一篇。9王维曾这样描述他们对华子冈的感受:“夜登华子冈,辆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 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 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池也。”(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裴迪此诗描写的正是这秋晚的华子冈景色。落日西下,松风渐起,诗人游兴未尽,漫步在回家的山 间小道上。全诗即以还家为线索,通过诗人对所见所闻的独特感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 有声有色、亦动亦静的艺术画面。首句一 “落” 一 “起”两个

28、相对应的动词,把夕阳西下、晚风初起的黄昏景色鲜明 地勾画出来,人们可以看到夕阳悄悄躲入山后,微风轻轻掠过松林。第二句紧扣上句, 正当秋高气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风吹拂,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挥发殆尽了,所以说 “草露晞”。后两句写云光、山翠。云光指傍晚的夕阳余晖,山翠即山气、山色,山色青缥,谓 之翠微。这里诗人也用了两个动词“侵”和“拂”,侵有侵染之意,形象地描写出 诗人在夕阳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岗的生动情景。“山翠拂人衣” 一句,暗里转换了主宾 关系,赋予薄暮明灭的山色以主动性,增强了景物的动感。云光山色,追逐著诗人的脚 步,吹拂著诗人的衣衫,从反面又衬托出诗人对华子冈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寥寥二十字

29、,寓诗人独特的感受于寻常的山间景色之中,笔墨疏淡而意蕴超远。前 人论王、裴军周川唱和,说“神与境会,境从语显,其命意造语,皆从沈思苦练后,却如 不经意出之,而意味、神采、风韵色色都绝"(王士稹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诚然。旅夜书怀杜甫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 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 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 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

30、、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 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 “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 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 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业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 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诗的后半是“舒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

31、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 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会“文章”(诗歌),可那时候,人不会因为文章好而 著名。当个小官,却又不得不退休。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 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 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

32、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九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考出考生对 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

33、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 诗的关键。答题示例2: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1请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 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2分)。该句一反常 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 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

34、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3 分)。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 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 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莫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 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 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 “暗”字有多

35、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 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 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 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 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 折杨柳曲

36、。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 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 一瀛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 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躁坐吹 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 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 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

37、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 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 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 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 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 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 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

38、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 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 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 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 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

39、,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 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 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 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 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 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

40、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 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 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 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 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 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 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

41、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 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 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 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写浮远堂。“万里愁”是诗人登 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 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上联写江,是近

42、瞰, 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 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诗人借山寄愁, 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 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儿1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43、?或者 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3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1: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膝处处通。人问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 “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 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 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答题示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

44、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 5分)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2分)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2分)来表现“思家”之情的。(1分) 南柯子王炎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濠濠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 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 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北宋大家苏轼,在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中作五首中,对农村曾有过一些风景画似的描绘。照日深红暖见鱼”写出了晴空丽日,日照碧溪,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