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教学中的渗透宜宾县商州镇小学校 龚绍堂 联系电话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更能体现数学思维 性、逻辑性,无论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都更具挑战性。提起问题解决的策略, 老师们更多的想到“情境创设、白主探究、合作学习”,更多谈及课堂设计、学习习惯 和教学方法,这些更多地触及“点”而不貝有“血”的效果。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 的意义不在于“鱼”而在于“渔”,不应仅仅停超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 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札i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 决问题的策略。我是一名小

2、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也是我常反思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本册教材谈谈我的几点浅见。一、关注生活,要解决好“从生活中来”与“到生活中去”的问题。现在的数学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常'以现实牛活屮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牛动活泼,无论行程问题,购物问题, 工程问题,钟表问题,等等都与生活相联系,儿乎所冇的生活问题都可以编成一道“解决问 题”。要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首先要让学生关注生活,要解决好“从生活中来”与 “到生活中去”的问题。(一)“从生活中来”主要指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主要解决学生思想

3、上明白“学的 是什么”问题。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屮随处可以找到数学原型。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 生要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问题。许多生活问题,如购物、家庭交电费、水费和煤气费等都 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很简单,但如果平吋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积累,教 学中就会受挫。如上期我听五年级的一堂数学课,(教材17页解决问题例1算天然气费) 这个地方是学牛刚学了小数乘法,让后让学牛用小学乘法來解决牛活屮的问题,其目的是让 学生明白用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去解决生活屮问题的算理是一样的,格式也是一样的,如果 算理清楚,应该是很好衔接。但老师没有引导学牛对算天然气费这些牛活素材的了解积累, 老师在问该怎

4、样算时班上冷了场,整节课大半的吋间都在让学生明白怎样算天然气费,老师 忙得满头大汗,最后干脆让学生翻开书照木宣科。而川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衔接问题却被 忽视了,学生板书中有不带单位的。我在想,如果老师在平时能注重引导学主去了解积累这 些也就不存在这种师生玩“t瞪眼”了。同吋老师要对解决问题的相关素材全而了解,要适 时了解学生的积累情况,对较陌生的生活索材教师要刻意引导。(-)“到生活中去”主要指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这主要解决思想上清楚“学来干什 么”的问题。在数学课标中指岀“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 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川价值。”把所学的知识应川到实际牛活

5、屮,是学习数 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只有注重了这方 面的指导,才会避免学生出现会“算”不会“用”的现象。引导上要从一年级刚接触解决问 题开始,看到做游戏的同学、操场边的小树就会想到用“一共”或“比多少”来解决问题。 同时这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并逐步形成学牛的自觉习惯。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解决了 “学的是什么”与“学来干什么”的问题。才会让学生觉得解 决问题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那么抽象,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二、方法引导,解决好“三点”联系的问题。就“解决问题”而言,新旧教材有较大的改变,从名称上以前称为“应用题”,

6、课改教材 称为“解决问题”;呈现上旧教材主要以完整的文字叙述为主,课改教材主要是文字、对话、 情境图等多种形式呈现;呈现方式上iu教材基木以先条件后问题的形式呈现,而课改教材则 无固定的形式,无论“数学信息”还是“问题”都需要学生白己去收集整理。这些改变意味 着题变“活”了,而学牛解题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特别 要解决好“三点”(信息、问题和算法)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解决好“问题”与“信息”的联系。信息、问题和算法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解决问题时即可以引导学生从数 学信息入手,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但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

7、从信息入手只适合丁问 题与信息成对应关系时,我们多数时候是遇到的问题和信息并不成対应关系,要么是信息隐 藏,要么是有多余的信息來干扰我们的判断。教学屮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牛从问题入手去观察、 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 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1、新课改教材的数学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并且部分数学信息的呈现不明显,容易让学生 忽视,比如关于时间的“一天、一周、上旬、木刀、一年等”、还有四年级上册教材87页第 6题:“某商店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卖吉祥物福娃,每犬可获利润3000元。从2008年8月8 fi北京奥运会开幕到8月24 h

8、闭幕,该商丿占大约赚了多少元? ”本题表而上信息明显,有 开幕时间和闭幕时间,但实际卖了多少天,学生容易直接用24减去8等于16,这样就少算 了 1天。再如四年级下册教材39页第7题:“张师傅和刘师傅共清除垃圾约108吨,张师傅 每天清除垃圾8吨。刘师傅在张师傅工作的笫3天加入,两人一道工作了 6天,如果清除1 吨垃圾可得15元工资,张师傅和刘师傅清除这些垃圾,分別得到工资多少元? ”刘师傅在 第3天加入隐藏张师傅多工作2天的信息学生也不易发现。前而都是学生不易发现或容易搞 错的一些数学思维,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指导练习。2、去伪存真,善于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

9、在每个 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不管是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所“隐藏”的数学信息,还是去伪存真,善于发现有用的数 学信息,其屮最好的办法是加强问题与信息的一一对应练习,如教师提问:“红花比黄花多 多少朵?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讣后让学生回答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或 者先呈现比较多的数学信息(红花有36朵,白花比红花少10朵,黄花比红花多6朵。)提 出问题(黄花冇多少朵?),然后计学生从这些数学信息中勾画出解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并 列式解答。练习中可以由易到难,反复练习。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髙学牛解决问

10、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解决好“问题”与“算法”的联系。解决问题的种类比较多,但解决问题是从一年级起由易到难逐步出现的,并且是先后有 一定联系。作为教师应该把该册将出现的解决问题的类型全血了解,甚至对解决问题在1-6 年级的分布也耍了解,并把每种问题的算法进行指导练习,羡至町以用顺口溜的形式來呈现, 比如:比多比少,大减小,求一共用加法,剩下的等于总的减去xx的等等;对于数学上常 出现的数学问题:“够吗?能提前赶到吗?这辆汽车超载了吗?”解决这种问题的格式 也可以用顺ii溜“先算再比示结论”。这些顺口溜都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总结形成的,通 过练习,逐步形成学生的解题习惯。同时要对学生进行

11、问题与算法的一对一练习,2010-2011学年上期教研室的四年级单元 检测题第一单元屮有一道题:连线,根据算式选择问题。甲乙两人同吋从两地相向而行,甲骑车每小吋行15千米,乙步行每小时行6千米,经过 5小时两人相遇。15x5a、甲乙两人每小时共行多少千米?%1 6x5%1 15+615-6b、两地z间的路程是多少米?%1 (15+6) x5%1 (15-6) x5%1 15x5+6x515x5-6x5c、相遇时,d、相遇时,甲行了多少千米? 乙比甲少行多少千米?e、相遇时,乙行了多少千米?f、乙比甲每小吋少行多少千米?这道题就是典世的根据前血的信息进行的问题与算法的一对一训练。“答非所问”是学

12、生 在解决问题时常出的毛病,在平时的教学屮我们应该多进行有针对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这样的训练要持之以怛,逐步形成习惯。搞好数学信息、数学问题和解题方法这“三点” z间的联系,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 的一些棊本策略的关键。无论是通过问题找信息,还是根据问题找方法,都能很好地提高学 生的解题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都应该加强练习。三、横纵相联,把握好知识间的联系。(一)、纵向迁移,解决好“新知”与“旧知”的关系。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是由易到难 逐步呈现,前后知识z间有联系,教学小要重视前后知识的迁移,做好“过渡”工作。有的 时候甚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教学中有意布下

13、“陷阱”,让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比如四年级上册学生刚学了“倍多、倍少”的问题,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觉得简单,喜欢做 这种题,但到了四年级卜册第3页也有这样一道题:“狮子今年28岁,大象今年的岁数比狮子的3倍少25岁。大象比狮子大多少岁? ” 教师在出示木题时要自然,不能给学生提示,学生咋一看:“喔,太简单了!”埋头就做, 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大家很清楚。我想在平吋的教学中让学生“受挫”,是必须的,这样 不仅能止住部分学牛的“傲气”,还能在新旧知识过渡时印象深刻,以致以后小心,不再掉 进这样的“陷阱”。当然,既然学主掉入“陷阱”了,要找原因啊,再把前后知识对比分析, 找岀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这

14、才知道:喔,“答非所问”,问题都变了。以后在教学屮老师只 要提醒“不要答非所问呦!”学生很容易想起这次的教训,以致不再犯都样的错误。新】口知识在迁移过渡时,我提侣多让学生掉入这样的“陷阱”,因为能增强他们“反掉” 意识,提高他们分析理解题意的能力。(二)、横向对比,抓住知识间的相通点进行教学。任何数学知识都不是独立的,无论是新i 口知识之间还是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都能找到 “联系”或“相通点”,解决问题也不例外关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我们容易发现,但不同 类型的知识z间的相通点我们不留心就会错过。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联系”和“相 通点”,合理运用这些相通点,教学中才会冇“事半功倍”的效果。

15、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的相遇问题:“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时行45 t米,乙车每时行 52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分析能列式:(45+52) x3=291或45x3+52x3二291这是一道典型的相遇问题,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与其他知识加以拓展:四年级教材下册教 材16页13题有这样的练习:在匚二,里填上适当的数。480 一(6 x )二2026 x (匚二|一8)=208教师可以根据我们相遇问题的算式:(45+52) x3=291进行拓展,教师出示:(45+52) | =291 或(匚二| +52) x3=291 (45+|

16、) x3=291教师根据每个算式和和算式上每部分在题上他们各属于哪些数学信息,来另编解决问 题的题,并提问:会列式吗?会算吗?(z前讲过如何根据480一 (6 _| )二20来列式和 计算,学生当然觉得简单)学生很容易就编出:“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相距291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时行45千米, 乙车每时行52千米,经过几时两车相遇? ”“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相距291千米的两地同时岀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两车相 遇,甲车每时行45千米,乙车每时行多少千米? ”“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相距291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吋两车相 遇,乙车每时行52千米,甲车每时行多少千米? ”注:也可用45x3+52x3二291进行练习。这是用算式的算理来帮助于生理解解题思路,我在教学屮运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