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大纲课程大纲 专题一:学校德育 专题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专题三:班级管理 专题四:教育政策与法规 专题五:教学评价 专题六:教育科研方法 专题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学习要求与考核学习要求与考核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作业设计、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作业设计、专专题研究题研究相结合。相结合。 考试与作业设计、考试与作业设计、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相结合。相结合。专题一学校德育专题一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的教育方针确定了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育方针确定了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的地位。的地位。 教书育人教书育人
2、反应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反应了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育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 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德育的构成,理解德育与其他各、了解德育的构成,理解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了解各理论关于品德发展的育的关系,了解各理论关于品德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2、知道当代学校德育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知道当代学校德育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点。 3、熟知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掌握各种、熟知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掌握各种德育方法。德育方法。 4、了解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发展问题及、了解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
3、发展问题及其改革要求。其改革要求。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结合实际,充分的理解和运结合实际,充分的理解和运用德育规律用德育规律 能够有效的利用各种方法和能够有效的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组织德育活动。途径组织德育活动。情感态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 结合当代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树结合当代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和德育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和德育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与德育相关的范畴与德育相关的范畴 道德:道德:德育即道德教育。 品德:品德: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教育:教育:德育即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4、。育德是教育的灵魂,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动情是德育的关键 朱小蔓朱小蔓本专题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专题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问题一:品德本质及其形成。即何谓品德?有道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与知识、能力有何不同? 问题二:德育的规律和形式。即德育如何培养人的品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其他各育有何区别?一、德育概述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一)德育概念 1 1、德育的不同界说、德育的不同界说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1985年):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
5、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转化说)(转化说) 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内(内化说)化说)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理
6、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升的教育活动。(促进说)(促进说)2 2、德育的组成、德育的组成 狭义的德育,狭义的德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也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专指育。专指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即,即moral moral cation.。这种用法在我国起始于近。这种用法在我国起始于近现代教育,在国外,也常指这一含义。现代教育,在国外,也常指这一含义。 广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到了到了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随着年代,随着德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才逐渐扩展德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才逐渐扩展德育的含义,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德育的含义,把道德
7、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包括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包括在在“德育德育”概念中来,于是便出现了广概念中来,于是便出现了广义义“德育德育”。 如我国教科书就把德育的明确界定为广如我国教科书就把德育的明确界定为广义的德育,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义的德育,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德育即做人的教育。德育即做人的教育。包括做人的基本品德,如正直,诚信,公正,奉献等。 德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
8、育。德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包括独立,坚强,认真,毅力,情感,团结等。 甚至有人还认为,德育还应当包括民主与法制教育、无神论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环境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职业和生活指导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德育概念的泛化) 学校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学校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教育四个部分(二)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二)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 把德育作为学校独一无二的教育,即其把德育作为学校独一无二的教育,即其他各育都是为实现德育而设,都从属于他各育都是为实现德育而设,都从属于德育而不是与德育并列。德育
9、而不是与德育并列。 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并列。教育并列。如何正确认识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如何正确认识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关系? 各育并重,各育具有特殊性。各育并重,各育具有特殊性。 德育地位的特殊性。从其功能上,德德育地位的特殊性。从其功能上,德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赫尔巴特语:赫尔巴特语: 道德教育是整个道德教育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从而也是目的,从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三)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 1、品德的概念、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
10、据一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外在来看,品德与道德相关,人们往往外在来看,品德与道德相关,人们往往是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评价一个人的是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道德的,这反映了品德的社行为是否是道德的,这反映了品德的社会性。脱离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就会性。脱离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就无所谓品德。无所谓品德。 内在来看,品德体现为个体内在的和谐内在来看,品德体现为个体内在的和谐,是个体在一定的认知下自主选择,是,是个体在一定的认知下自主选择,是知情意行的
11、统一。知情意行的统一。2 2、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 班华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三维结构说”,认为品德是由心理形式维、心理内容维、心理能力维所构成。 林崇德“三子系统说三子系统说”,认为品德结构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品德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系统,二是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三是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系统。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 品德的结构为品德的结构为知、情、意、行知、情、意、行四四个方面组成个方面组成: “知知”即道德知识即道德知识 “情情”为道德情感为道德情感 “意意”即道德意志即道德意志 “行行”即道德行为即道德行为3 3、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
12、德的形成与发展 观点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观点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 1 1、道德产生、道德产生人格结构论人格结构论道德的获得在于儿童超我人格的道德的获得在于儿童超我人格的发展。发展。 2 2、道德发展、道德发展 道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无意识过渡到道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从不自觉过渡到自觉、从生理有意识、从不自觉过渡到自觉、从生理上的自制到心理上的自制的过程。上的自制到心理上的自制的过程。 道德是儿童道德是儿童早期经验早期经验中成人道德标准的中成人道德标准的内化,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家庭情绪反映内化,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家庭情绪反映 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主要在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
13、主要在情感情感方面,方面,强调父母对儿童的感情影响,以父母为强调父母对儿童的感情影响,以父母为榜样意味着继承父母的道德情感。所以榜样意味着继承父母的道德情感。所以幼时父母的行为方式、赏罚方式幼时父母的行为方式、赏罚方式会极大会极大地制约儿童的人格与道德发展。地制约儿童的人格与道德发展。观点二:道德社会学习理论的基观点二:道德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本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班杜拉。 主要观点:儿童只需通过主要观点: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就可获得,就可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儿童可以通过大部分的新行为,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去习去习得道德行为。得道德行
14、为。 环境、社会文化、成人榜样环境、社会文化、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德形成和发展。观点三: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基观点三: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本观点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到发展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 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从其对规则的理解儿童的道
15、德发展可以从其对规则的理解去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去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第一阶段是6 6岁以前,儿童处于纯粹的岁以前,儿童处于纯粹的“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阶段。阶段。 第二阶段是第二阶段是他律他律阶段(阶段(6-106-10岁)。岁)。 第三阶段是第三阶段是自律自律阶段,这要到阶段,这要到10-1210-12岁左岁左右才能达到。右才能达到。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促使儿童由自我中心向他律促使儿童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和自律到的转变的关键道德和自律到的转变的关键是是儿童的社会交往儿童的社会交往,儿童通,儿童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形成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观念真正意义上的
16、道德观念 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儿童的道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达到道德德认识能力,达到道德自律自律。2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道德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10岁以下)。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是非好坏。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
17、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习俗道德水平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的期望和要求来考虑问题,认为道德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三: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
18、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阶段四: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后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正义、公正、个人的尊严等层面反思这些规则的合理性,建立一个超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普遍原则。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
19、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阶段六: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 1 1、品德的发展应当视为一个品德的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整体发发展作综合的理解展作综合的理解 2 2、品德发展是、品德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3 3、品德发展是、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
20、的结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品德发展具有多端性和不平衡品德发展具有多端性和不平衡性性 品德发展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品德发展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密切等各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构成品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构成品德整体的一个方面。德整体的一个方面。 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 无律无律 他律他律 自律自律 自由自由 “无律无律”阶段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阶段。有道德意义的
21、阶段。 “他律他律”阶段阶段是指儿童借助成人的权威去体认是指儿童借助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阶段。道德规范的阶段。 “自律自律”道德阶段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能够借是指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助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自由自由”阶段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体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具有悲
22、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道德情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情怀;道德行为达到底的人道主义情怀;道德行为达到“随心所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不逾矩”的境界。的境界。 心理学家利文森(Daniel Levinson)认为道德发展的阶段好比:“季节”,因此,春天较之于冬天并不天然地是一个更好的季节。夏天较之于春天也不是。在每个时期或时代向下一个时期的转化过程中有收获,同样也有损失。 影响品德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品德发展的基本因素 思考:思考: 早晨送孩子上学。邻车蹭了我的车,留下空间早晨送孩子上学。邻车蹭了我的车,留下空间特别小,我的车出不来。叫邻居帮忙送走孩子特别小,我的车出不来。叫邻
23、居帮忙送走孩子,孩子并未吃饭,费尽周折找到车主,小伙子,孩子并未吃饭,费尽周折找到车主,小伙子开出他的车就走。我告知情况,他说:开出他的车就走。我告知情况,他说:“不可不可能,你怎么证明我蹭了你的车,我还说你蹭了能,你怎么证明我蹭了你的车,我还说你蹭了我的车呢。我的车呢。” 你怎样看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品德及其形你怎样看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品德及其形成和发展的?成和发展的?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 认知因素,情感、态度因素等。 学校教育不是唯一的促进品德发展的因学校教育不是唯一的促进品德发展的因素,也不是最有效的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素,也
24、不是最有效的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的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重要的。 家庭的气氛 家长的人格修养 家长的教养方式 例:孩子参加英语比赛,平时不如他的同学得了第一,因为比赛是他大姨组织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起着主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导作用 校风和班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风和班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是影响学生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品德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社会生活环境是当代影响学生品德社会生
25、活环境是当代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最普遍的、最广泛的因素发展的最普遍的、最广泛的因素 社会主流和非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主流和非主流的价值观念 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 社会名流和权威人物(名人及孩子都入社会名流和权威人物(名人及孩子都入外国国籍)外国国籍)本节思考题:本节思考题:你是如何认识品德你是如何认识品德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及其形成和发展的?二、当代学校德育模式(一)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一)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二)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二)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三)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模式(三)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模式(一)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一)道德教育的认知
26、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柯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人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
27、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找新的认知平衡之中衡,引导学生在寻找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二)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二)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
28、景问题启发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景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三)社会行动模式(三)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社会行动模式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他们关注了一般道德教育模式中注意不他们关注了一般道德教育模式中注意不够的够的“行动行动”问题。问题。 课程内容具有较为显著的实用、课程内容具有较为显著的实用、实践实践色色彩。彩。 课程的实施强调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参,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社会行动能与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社会行动能力,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主动
29、性。力,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主动性。 社会行动模式还社会行动模式还强调学校教育与社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共同发会、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共同发挥对学校道德行为的影响力。挥对学校道德行为的影响力。因为因为,学生真正的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学生真正的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必须与现实的道德实践相联系,必须与现实的道德实践相联系,否则,是不可能形成真正得到的能否则,是不可能形成真正得到的能力的。力的。总结:总结: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和行为训练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和行为训练模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学生品德发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学生品德发展规律。规律。 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全面性、整体
30、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既完整的品德是道德认知、道性,既完整的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一。 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特就提出了解释道德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特就提出了解释道德行为的四个环节:解释情境,做出判断行为的四个环节:解释情境,做出判断,到的抉择、实施行动。雷斯特对这些,到的抉择、实施行动。雷斯特对这些环节的解释不再仅仅是认知的,也有情环节的解释不再仅仅是认知的,也有情感的、社会学习的分析。感的、社会学习的分析。 因此,德育模式的建构应该着眼于品德因此,德育模式的建构应该着眼于品德的全面、整体和谐发展。的全面、整体和谐发展。 当代学校
31、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当代学校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目标:目标:学校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系统传授和良好学校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系统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敏感性; 途径:途径: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通过教育。通过课程和学科教学影响渗透道德影响课程和学科教学影响渗透道德影响,会,会更切实有效;更切实有效; 内容:内容: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开放的情境性教材教材,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教师和学生
32、)的,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个人经验和体会验和体会留有余地;留有余地; 方法:方法:从以教师的督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从以教师的督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从方法上保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从方法上保证了学证了学生主动参与生主动参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三、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三、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一)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1 1、直接德育、直接德育 2 2、间接德育、间接德育(1 1)教学)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
33、途径。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不仅教学内容本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不仅教学内容本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组织形式、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的因素都具有重要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的因素都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的德育价值。 思想品德课的直接德育思想品德课的直接德育 学科教学活动渗透德育学科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思考题:如何在学科思考题: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中渗透德育?(2 2)各种活动)各种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学校传统活动等 活动的特点:活动的特点: 1 1)重视学生的情
34、感体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2 2)以活动和交往为主要形式。)以活动和交往为主要形式。 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把道德教育与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性的培养。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发展的基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活动在德育中具有特殊础,活动在德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活动是道德的地位和作用,活动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组织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组织方式。方式。(3 3)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直接教育者和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直接教
35、育者和责任人责任人 班主任是专门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班主任是专门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者的教育者 班主任对通过班级管理影响学生品德班主任对通过班级管理影响学生品德 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4 4)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环境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环境因素因素 潜在性潜在性 间接性间接性 渗透性渗透性 累积性累积性 稳定性稳定性 持久性持久性(二)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二)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1 1、思维训练法、思维训练法 2 2、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 3 3、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 4 4、理想激励法、理想激励法 5 5、修养指导法、修养指导法1 1、思维训
36、练法、思维训练法 思维训练法指的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道德思维训练的基本方式: 讲授法讲授法 谈话法谈话法 讨论法讨论法 说服教育法(基本方法)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 特点。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方法。 缺点:缺乏互动和反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发挥。 要求: 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态度真诚,热情。 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2、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
37、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陶冶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 特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理交融 具有愉悦性,非强制性、无意识性等 陶冶法的关键陶冶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 1、人格陶冶。模范人物的典范;教师的人格; 2、环境陶冶。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 3、艺术陶冶。 要求: a.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b.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c.与启发说理相结合3、理想激励法 理想激励法是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理想、道德信念既是品德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最高目标。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确立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理想
38、、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同时,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又是人的品德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理想激励法的基本要求:理想激励法的基本要求: 1、理想的确立。 理想的类型: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 理想的层次:循序渐进 榜样示范在理想确立中的作用。 2、关键。主体自身对于道德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正确的认知:认知冲突 强烈的情感 3、出发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宗教的治病救人。4、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道德行为训练的具体方式: 1、模拟活动。、
39、模拟活动。教育情境的创设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环境污染的调查;学生破坏公物调查等) 模拟活动和社会实践侧重的是道德认识和道德体验。 3、日常规范训练、日常规范训练。通过行为的规范与制约,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新加坡依法制促进国民文明行为的形成。 学校的规章制度地遵守。 4、操行评定。、操行评定。 道德评价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状况的分析与评定,是德育过程的一个环节,同时,又是一种德育方法。因为,道德评价能够为品德发展提供反馈信息,对品德发展起强化作用。 道德评价的具体方式有:整体印象法,曹性评语评定法和操行计量评定法等。 根据道德评价对道德行为发展所起的
40、作用不同,操行评定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 积极评价:表扬和奖励;消极评价:批评和惩罚。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 1、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表扬、奖励是正强化,对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激励作用;批评、惩罚师负强化,对不良行为起抑制作用,但不能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向。 而且,过度的批评、惩罚往往还会产生反道德的效果。 2、注重日常行为表现和行为的过程,而不仅、注重日常行为表现和行为的过程,而不仅仅看一次行为表现或行为的结果。仅看一次行为表现或行为的结果。 作为品德形成的标志的道德行为表现,应该体现为主体的一种道德习惯,它应该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
41、时时处处。 另外,学生的道德行为应该体现为动机和结果的统一。特别是更应该关注学生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动机,不应该仅仅听其言,或只关注外在的行为表现。 3、公平、合理、公正、公平、合理、公正 公平、合理、公正本身就属于道德范畴,是衡量道德评价本身是否具有道德性的一个标准。即道德评价本身必须使道德的。 所谓公平、合理、公正,要求该江泽江、该罚则罚;哪一方面表现好就奖励哪一方面,哪一方面不足就应该批评。不能以偏概全,一好遮百丑。 公平、合理、公正还要求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特别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过高和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 4、注重教育性、注重教育
42、性 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品德更好地发展,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更不是把学生分等,或给与打击。 因此,在评价中要求,奖励应该侧重的精神奖励,强调内在动机的激发;惩罚的目的不是打击,制裁,而是明确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并引导其前进的方向。 奖惩的方式应灵活多样,注重个性差异。 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场合。5、修养指导法、修养指导法 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 由于这是一种以学生自我修养为核心的教育方法,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 1、立志。、立志。树立志向,确立人生修养的目标。 孔子:立志乐
43、道。树立志向,把追求道作为自我修养的最高目标。 古人把理想人格作为自己道德追求的方向:如孔子的“仁”的境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王充的“鸿儒”等。理想人格具有历史性,当代社会的理想人格具有多元性:主体性人格,自有人格,审美人格,健全人格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人格理想。 2、践行。、践行。注重实践,身体力行。 孔子: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学问之道。从日常行为表现考察以个人的德行(察其言观其行);从日常行为中体悟道(大道理)。要求人要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去做。 3、反思。、反思。通过学习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通过践行反思自己的修养是否达到道德要求。四、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与变革四、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与变革
44、 (一)新时期德育发展的主题(一)新时期德育发展的主题 (二)德育环境的变化与学校德育的调(二)德育环境的变化与学校德育的调试试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安全与生命教育 2、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 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1、社会环境影响与学校德育影响的关系 学校教育是在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下进学校教育是在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学校教育影响和环境影响必然发行的,学校教育影响和环境影响必然发生联系。为此,在当代我们决不可把学生联系。为此,在当代我们决不可把学校德育影响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去抓。校德育影响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去抓。 2、社会环境因素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当代社会转型的高速度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45、,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品德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其价值观念难以定型,处于经常动荡变换之中。因此,在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在他们身上会出现与他们个人和社会发展利益相悖的价值取向,如自我中心,目光短浅,追求实惠和感官快乐,我行我素等。 但是,当代社会的某些积极影响,也使得他们具备了传统社会下人们所没有的一些新的品质,如富于理想,追求个性独立自主,不满足现状,勇于创新,开国进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等,这表明,他们又是大有希望的一代。 结论结论 就外部环境这一方面说,我们不能只看就外部环境这一方面说,我们不能只看到环境中存在着对学校德育不
46、利的消极到环境中存在着对学校德育不利的消极因素一面,更应当看到外部环境中存在因素一面,更应当看到外部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对学校教育有利的积极因素的一大量的对学校教育有利的积极因素的一面。面。 3、构建学校德育合力网络 建立社区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建立社区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逐步实现学校德育社会化,提育网络,逐步实现学校德育社会化,提高各方面教育者德育行为协调性,形成高各方面教育者德育行为协调性,形成德育合力。德育合力。 学校德育有自己的优势: 1、学校德育是有权威性的; 2、学校目标内容是有层次性、有系统性的; 3、学校在优化学生品德方面是有科学基础的; 4、学校德育是符合德育
47、对象特点的。 因此,要扩大学校德育对外部环境的辐射作用。 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优势的同时,还要看到学校德育有其局限性:德育内容简单,德育方法过于单调,视野狭窄,不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充分发展。因此,还应该积极利用外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要借助社会和家庭中各种积极因素,积极开发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德育资源,拓展德育渠道,扩大活动与交往范围,使德育内容方法方面增加其丰富性、多样性、生动性。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的分析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的分析 1、大众传媒及其影响的特点、大众传媒及其影响的特点 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大众传播一定社会信息的媒体。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介性。
48、二是大众性。 三是程序性。 2、大众传媒的影响分析、大众传媒的影响分析 1)影响的程度、构成和途径 大众传媒无论其积极还是消极方面,都从如下三个方面影响学校德育: 第一,构成学校德育的环境。 第二,参与塑造学校德育对象。 第三,直接影响学校德育诸环节。 2)影响的正负效应 3)大众传媒及其影响的调控 对大众传媒的影响的调控,应从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进行: 宏观指社会调控,侧重于对大众传媒的操纵者、制作者、经营者的控制。 微观指家庭和学校对大众传媒影响的对策。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等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网络等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活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网络等大众传媒构成中小学生相对于网络等大众传媒构成中小学生相对于“成人世界成人世界”、“儿童世界儿童世界”的第三重世的第三重世界。它们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