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_第1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_第2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_第3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_第4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轨道交通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此表由学生根据任务书完成,交指导老师审核,通过后开始论文写作)设计(论文)题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系 部:轨道交通工程系专 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班 级:姓 名:学 号:移动电话:qq号码:电子邮箱: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2016年 10月 16日开题报告填写说明1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 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 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执行。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标准格式(可从教务 网上下载)打印,不得随便涂改或潦

2、草书写,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 贴。凡签名处均应本人签名,不得打印或盖章。3任务书内有关“系部”、“专业”、“班级”等名称的填写,应 写规范的中文全称,不能写数字代码。学生的“学号”要写全号(与学 生证书上的相同),不能只写最后2位或1位数字。4“文献摘要”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相 应的栏目内。文献摘要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 手册)。文后“主要参考文献”的填写,应按照国标gb 7714-2005文 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书写,不能有随意性。5有关年月口等口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2005数 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

3、定的要求,一律用 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4月2日”或“2004-04-02”。8表格内文字输入格式为:5号宋体,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a4页面,双面打印,并请注意保持表格的整体美观。9本开题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学生,一份指导教师留存,毕 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交所在系部存档。轨道交通工程系一、本选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理论与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的交通拥挤情况h益严重。大容量、有单 独运行空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内城市受到了普遍关注,并且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站点的规划与布局尤为重要。站点布设的 合理程度,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接

4、驳的便利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对于 岀行居民的吸引能力,进而影响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吸引量和城市轨道交通线 网整体的运营效益二、本选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内容、结构框架、创新之处以及要突破的难点):基本内容:客流分布特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政策,其他影响因素,站间距优化,站址 优化结构框架:客流分布特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政策,其他彩响因素,站间距优化,站址 优化突破的难点:调查问卷的设计、有效的回收以及准确地分析数据并得到相关结论 如何调查苏州市民对轨道交通站点布局建议 如何更全面地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分布三、本选题研究的路径和基本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是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5、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主要包扌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理论:需要应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面的相关理论对站点布局的深入研究 系统科学: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车站i'可距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区域旅客的 出行方式造成影响。因此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此问题。总之,课题研究遵循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 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及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四、本选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能更加直观的体现轨道交通换乘的快捷性和方便性。只有实现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 研究才能有效发挥它的客运作用,能给乘客带去更好的乘车体验。五、本选题研究工作的

6、进度计划:起讫日期主要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完成标志2016年9月上句公布毕业设计选题,学生进行选题。2016年9月中下 旬各专业组织教师制订并下达毕业设计(论文) 任务书,布置设计及论文要求。2016年10月下旬学生上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组织 开题。2016年10月上旬学生收集资料,调研论证,撰写毕业设计(论 文)开题报告。2016 年 11 月-12月学生收集资料,调研论证,进行设计。2017年1月学生收集资料,调研论证,设计撰写论文。2017年2月上句中期检查。2017年3月中下旬学生继续设计、撰写论文,提交指导教师第二、 第三稿。六、文献摘要(结合课题内容,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

7、正文为2000字左右的摘要人轨道交通系统本身的因素轨道交通因其运量大、快速、准点、安全、低能耗、少污染、乘坐舒 适方便等优点对出行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因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人们在选择出行方式时会 越來越多的选择轨道交通,随之而來的是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量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因素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出行次数的增加,对城市交通 提出更高的要求,居民不再满足于有车坐,而是要求提供更快捷、更舒服、更符合现代观念的轨道 交通系统,因此,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量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增加。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因素随着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城 市客流量也

8、会随着增加。在-般大城市,流动人口要占城市总人口的20%30%,流动人口的增加也极 大的增加了城市交通设施的负荷,因此也是轨道交通客流变化的重耍影响因素。1.4城市进程的 加快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客流量随z增加,其时空分布规律也会因此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此,人们的出行时间和距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也影响着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客流情况。客流在方向上的分布特性一般线路都有上下行两个方向。同一时段内,有的路线双向客流几乎 相等,有的路线双向客流的差异很大。空间客流分布在方向上有双向型和单向型两种型式。(1)双向型:单位时段(一般为lh)内上下行的运量数值接近相等。一般市区线路属于双向型 的

9、较多。(2)单向型:单位时段(一般为lh)内上下行的运量数值差异很大。特别是通向郊区或工业 区的线路,属于单向型的较多。对于客流分布在方向上的不均衡性一般用方向不均衡指数pd表示, 其计算方法是:pd=2vd/ (vd=vd,)式中:vd为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人/h; vd'为对应 vd的另一方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人/h。一般线路的pd为1.11.2,工业区线路为1.41.5客流在断面上的分布特性若把一条线路各断面通过量的数值按上行或下行的前后次序排成一个 数列,这个数列就能显示出断面上的客流动态。客流在线路各断面上的分布是有一定特点的,但从 整条线路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 几种主

10、要类型:(1)凸起型,即各断面的通过量以中间几个断面值为最高,断面客流呈现凸起形状。(2)凹陷型,与凸起型的通过量分布特点正好相反,中间几个断面的通过量低于线路两端的通 过量,全线路断面的通过量分布呈凹陷型。(3)均等型,即各车站的上下车客流接近相等,沿线客流基本一致,不存在客流明显突增的路 段。(4)渐变型,即随着线路延伸,线路客流逐渐增大或逐渐缩小。(5)不规则型,即线路各断面的通过量分布不能明显的表示为某种类似的形状。断面不均衡 规律用断面不均衡系数ph表示。其计算方法是:ph二nvmax/yvi n为轨道交通所设区间 数量。 ph达1.5以上的线路,要采取措施增大最大断面的运输能力,以

11、保持线路各个断面运力与运量的平 衡。解决客流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性的行车组织原则(1)对于pd较大的线路,环形的轨道线路上 可以考虑上行和下行线路安排不同的运力方法來解决。(2)对于ph较大的线路,一般采取在客流 量大的区段加开区段列车的措施,即采用长短交路结合的行车组织方案。但随着行车密度的增加, 此方 案对运营组织和车站的折返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车站分布对相关因素的影响对吸引客流的影响从上海地铁一号线乘客出行特征的抽样问询调查资料1可知,乘客从出发 地到地铁车站的出行方式中,步行到站的占45. 71%,乘公交车到站的占41. 31%,乘出租车到站 的占7. 57%,骑自行车到站的仅占5. 4

12、1%。而乘客下车后到达目的地的情况与 之相仿。从中可 以看出,地铁一号线乘客的出行方式中以步行为最高,其次是公交方式,其余方式所占比例较小。 因此,有理由认为,对同一条线路,小的站间距可以使部分步行吸引范围外的客流转化为步行吸引 范围z内,因而可以吸引更多的步行到站客流.另外,就轨道交通吸引的总客流量来说,小站间距 增加了换乘节点,提高了乘客交通出行选择的灵活性,总客流量也会相应增加。对乘客出行时间的影响乘客乘坐轨道交通出行的总时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从出发地至进入轨 道交通车站站厅的时间和从下车出站至冃的地的时间(简称为接驳时间,以下同),在车站的候车时间, 乘车时间。(1) 车站分布对乘客接

13、驳时间的影响根据对上海地佚一号线的调查资料uj,乘客步行和骑自行车 到站平均用时i4min,从小站间距可以吸引更多步行及骑自行车到站客流的角度讲,小站间距无疑会 节约乘客的接驳时间。(2) 车站分布对乘客候车时间的影响对每个乘客而言,在站候车时间主要与其到达的时刻有关; 对乘客总体来说,候车时间主要与发车间隔有关。(3) 车站分布对乘车时间的影响当采用大站间距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性能以提高列车 的走行速度,另一方面设站较少还可以减少因制动减速和起动加速以及停车所产生的延迟,从而缩 短乘客的乘车时间。为了比较大、小站间距对乘客乘车时间的影响,这里通过一个案例来定量分析 不同的平均站间距对

14、列车速度和乘车时间所带來的影响。参考文献1陶志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时空分析研究j.城市公共交通,20042李君.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布方法的研究f-j.同济大学学报,20043方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行车组织分析e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4王炜.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5何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系统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19966崔艳萍.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站点布局模式研究.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7张鹏.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优化研究.兰州交通大学,20138安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布局研究.东南大学,20109何山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多目标布局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510鲍巧玲.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优化布局探索.小城镇建设,201411薛志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空间形态发展策略研究.石家庄铁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