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毕业论文_第1页
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毕业论文_第2页
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毕业论文_第3页
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毕业论文_第4页
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学 生:*专 业:农业经济管理指导老师:*摘 要:测土配方施肥是一种科学施肥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目的、意义、原因、问题、原理、原则以及方法,旨在探寻节本增效显著的科学施肥方法。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目的;意义;原因;原理;原则;方法;Abstract: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is a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techniques,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fertilizer soil testing of the aim, significance, ca

2、use, issues, principle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explore synergistic significant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overall-control method. Key words: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Purpose; Meaning; The causes; Principle; Principle; Methods; 1 前 言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

3、、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多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效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只有掌握好关键技术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测土配方施肥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1.1 研究目的和意义长期以来,农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普遍,这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直接影响春耕生产和农民增收。开

4、展测土配方施肥,对于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提高产量。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合理施肥,促进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可增加作物产量5-20或更高。减少浪费、节约成本。在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由于肥料品种、配比、施肥量是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作物需肥特点确定,既可以保持土壤均衡供肥,又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节约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解决了盲目施肥、过量施肥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盲目施肥、过量施肥,不仅造成农业生产

5、成本增加,而且减少肥料利用率,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作物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的污染。改善农产品品质。施肥方式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同时也决定农产品品质的优劣。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合理用肥,科学施肥,能改善农作物品质。滥用化肥会使农产品质量降低,导致“瓜不甜、果不香、菜无味”。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中施肥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不施有机肥或少施有机肥,偏施滥施氮肥,养分失衡,土壤结构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测土配方施肥,能明白土壤中到底缺少什么养分,根据需要配方施肥,才能使土壤缺失的养分及时获得补充,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改善土壤

6、理化性状。 1.2 发展现状我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始于2005年,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全国农业主产区,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植物营养学理论,在充分掌握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等知识的情况下,在有机肥为基础的前提下,产前为农民提出氮、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用量、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生产目标,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项目开展6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还未全部覆盖。据统计,2005年以来,*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共计34万亩,建立各级示范方或示范点37个,示范区内肥料利用率提高3-5

7、个百分点;项目区内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覆盖村数600余个。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努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2010年统计数据,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主要作物平均增产42.2公斤/亩,节肥1.9公斤/亩(折纯),增收65元/亩。增强了农民科学施肥观念。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逐渐改变了农民盲目过量、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的传统用肥陋习,培养了农民科学施肥观念。据调查分析,2005年到2010年间,化肥总用量逐年减少(年递减0.1%-5.5%),单位面积氮肥用量下降(年递减0.7%-7.6%),磷钾养分、有机肥料投入增加,施用

8、肥料的品种结构、用量用法趋向合理。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测土配方施肥减少了化肥的流失和残留,降低了肥料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合理施肥还使作物抗逆能力提高,农药用量大幅减少,农残污染减轻。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料。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市土壤和肥料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随着对这些基础数据的深入分析,将为我市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 研究原因人们常说:“有粮无粮在于水,粮多粮少在于肥”,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的农民化肥没少用,但产量却不高,或产量较高、收入却没增加多少。这是因为农作物不同其需要的养分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应施的肥料量也不同,肥料并不是施得越多越好,盲目

9、施用过多,既浪费肥料,又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产量、减少收益。测土配方施肥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的。2.1 作物的需肥特点与施肥 不同作物对养分所需要的数量各不相同,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如水稻、玉米等是以生产淀粉和蛋白质为主的禾谷类作物,这类作物对氮的需要量较大,磷、钾次之;马铃薯、红薯、荔浦芋等作物为了促进地下块根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的积累合成,对磷、钾需要量较大,氮次之;大豆等豆科作物对磷的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因为磷能促进根瘤的生长繁殖,提高根瘤的固氮能力;而叶菜类蔬菜作物是以生产叶子为主的,对氮的需要量比任何作物都大。作物的需肥特性告诉我们,对不同作物要选择不同的肥料搭配施用。2.2 土

10、壤的供肥保肥性与施肥 土壤是在一定气候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活“生物体”,受形成条件、成土母质、气候、植被、耕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不同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明显差异。据研究,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70%来自于土壤,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供肥保肥性差别很大,应施肥料的品种搭配和数量要求不同,增产效果也不同。 2.3 有机肥与化肥的相互作用 有机肥是含有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完全肥料,在培肥改土方画有着化肥不可代替的作用。有机肥料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促进生长,而且有机肥进入土壤后经过分解与合成,形成土壤有机胶体,它与土壤无机胶体复合促使土壤中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供肥能力。有机

11、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使化肥利用率大大提高,肥效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化肥用量也可相应减少。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1 存在的问题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足,影响长效机制的建立。现阶段,只是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一个短期的农业项目来看待的大有人在,对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到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支农惠农政策来抓,从而影响了测土配方施肥长效机制的建立。基础研究不足,影响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是测土配方施肥的核心技术。由于土肥基础研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忽视,试验安排少,数据不完整,严重影响了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在本地农业生产中,蔬菜、瓜果等经

12、济作物所占比重大,在当前国内参考数据少,又缺乏历年数据积累的条件下,建立当地经济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难度很大。基层人员不清楚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影响工作深入开展。近年来在农业部项目带动下,土肥队伍虽有所加强,但相对于繁重的项目任务和日益提高的专业技术要求,总体上仍属力量薄弱,特别是到乡镇一级,往往只有一名农技人员,知识陈旧,人员老化,没有掌握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及方法,使调查采土、试验示范、施肥建议卡发放等工作不能真正到位,影响项目的深入开展。3.2 对策提高认识,强化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科研,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技术人员关于测土配方施肥原理和方法的培训力度。4 原理配方施肥是农作物

13、合理施肥的一项重要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而且可减少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包括:针对性的测试土壤中的有关营养元素(即测土),根据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计划产量等提出施肥的种类和数量(既配方),最后依据农作物的需肥特点制定出基肥、种肥、追肥的用量、使用方法和追肥的时间(既施肥)。达到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4.1 元素的营养学说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N、P、K、C、H、O、Ca、Mg、S、Fe、B、Mn、Mo、Zn、Cu、Cl等16种营养元素,其中N、P、K是大量元素,C、H、O、Ca、Mg、S是中量元素,Fe、B、Mn、Mo、Zn

14、、Cu、Cl是微量元素。4.2 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不论在植物体内含量多少,均有各自的生物功能,它们的营养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而每种营养元素具有的特殊的生理功能是其他元素不可代替的。4.3 养分归还学说养分归还律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43年提出,他从植物、土壤和肥料中营养物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产物拿走,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元素,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中所含养分将会越来越少,就必须归还由于作物收获而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否则地力将衰竭。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从土壤中不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植物的长期吸收利用会使土壤的某些

15、养分变的越来越少,养分失去平衡,地力逐渐下降,若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各种营养元素。4.4 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是指土壤中有效养分相对含量最少(即土壤的供给能力最低)的那种养分。说明要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就必须满足它们所需要的一切元素的种类和数量及其比例。着其中有一个达不到需要的数量,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产量就受这一最小元素所制约。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决定其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有效含量最低的那个养分,在一定的范围内产量随这个养分含量的增减而增减,忽视这个最低养分,即使再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提高作物的产量。4.5 报酬递减律报酬递减律是在假定其它生产要素相对稳

16、定的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的产量也会随之增加,但单位重量的肥料所增加的产品数量却下降。在某一特定的生产阶段中, 一般来说,生产:要素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报酬递减律也是客观存在的。报酬递减律揭示了施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即在不断提高肥料用量达到定限度的情况下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在其他栽培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产量随之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产量反而减少。4.6 综合因子作用律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施肥必须与选用良种,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气候变化等影响肥效的诸因素相结合,这就是因子综合作用律。 作物生长发育除养分因子外,还有水分、温度、光照、空

17、气等环境因子和良种、植保、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措施,单靠一个因子或一项措施是不可能使作物获得高产的,存在着诸多因子的交互效应。 5 原则5.1 协调营养平衡原则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既要求所需的各种养分有充足的供应量,又要求各种养分的供应量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因而通过野外调查、取样测试、配方施肥等系列工作以协调营养平衡,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适量且按比例供给。5.2 增加产量与改善农产品品质相统一的原则施肥,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农产品的品质主要决定于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但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包括施肥。尤其是在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施肥的反应不同步时,测土

18、配方施肥可以有以下选择:在不至于使产品品质显著降低或对人、畜安全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以实现最高产量为施肥目标;在不至于引起产量显著降低时,以实现最佳品质为施肥目标;当产量和品质之间的矛盾比较大时,在有利于品质改善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产量为施肥目标。对因品质良好即具有较高商品价值而全部或部分弥补由于产量的降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产品,选择最好或较好的品质为施肥目标;在食品或饲料作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在保证产品不对人、畜产生危害的前提下,还可以选择最高或较好的产量为施肥目标。5.3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原则施肥技术是影响肥料利用率的主要困素之一。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各

19、种养分的配合施用,如氮、磷、钾的配合施肥,大量营养元素肥料与微量营养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不仅为作物生长发育平衡供应各种养分,还可充分发挥各养分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5.4 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肥料施入土壤后,一些肥料的成分或肥料与土壤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进入与土壤密切相关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而合理施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物质进入环境产生污染,而保护生态环境。5.5 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肥地力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地力水平及变化趋势不仅取决于土地本身,更受到外部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尤其是施肥,不仅直接影响着地

20、力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还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测土配方施肥的最根本原则,就是维持并提高地力以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6 方法目前在全国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历了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微机优化配方施肥或优化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及当前的测土配方施肥五个过程。逐步形成取下的测土配方施肥配方制定方法。6.1 土壤、植株测试推荐施肥法根据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养分优化调控与管理策略。氮素推荐根据土壤供氮状况和作物需氮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包括基肥和追肥的调控;磷钾肥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进行监控;中微量元素采用因缺补缺矫下施肥策略。氮素实时监控施肥技术:根据

21、目标产量确定作物需氮量,以需氮量的3060作为基肥用量。具体其施比例根据土壤全氮含量,同时参照当地丰缺指标来确定,一般在全氮含量偏低时,采用需氮量的506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居中时,采用需氮量的405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偏高时,采用需氮量的3040作为基肥,3060的基肥比例可根据上述方法确定。基肥用量(公斤/亩)= (目标产量需肥量土壤无机氮)×(3060)/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土壤无机氮(公斤/亩)= 土壤无机氮测试值(mg/kg)×0.15×校正系数6.2 肥料效应函数法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的肥料效应函数,通过计算机直获

22、取某一区域、某一作物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为优化施肥配方提供依据。6.3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通过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可根据田间试验收获后,不同处理的产量对比计算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养分为极低;相对产量5070为低;7595为中;大于95为高,从而确定出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肥料施用量。对该区域其它田块,通过土壤养分测定,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就可以提出相应的优化施肥配方。6.4 养分平衡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的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目标产量的施肥量,通过施肥补

23、足土壤供应不足的那部分养分。施肥量的计算公式为: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施肥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含量五大参数。土壤供肥量处理的作物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6.5 地力差减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施肥量的计算公式为: (目标产量基础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施肥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基础产量即为空白处理的产量。6.6 土壤有效养分

24、校正系数法根据测定土壤有效含量值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施肥量的计算公式为:施肥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试值×0.15×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有关参数确定方法:目标产量: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平均单产法是利用施肥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左右确定目标产量。计算公式为:目标产量=(1+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 作物需肥量:通过对正常成熟的农作物植株全株养分的分析,测定各种作物百公斤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即可获得作物需肥量。计算公式为:   目标产量作物目标产量所需

25、养分量= ×百公斤产量所需养分 100 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估算:基础产量估算(空白处理产量):不施肥养分区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不施肥养分区作物产量/100×百公斤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养分校正系数估算: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一个校正系数,以表达土壤“真实”供肥量,刻系数称为土壤养分的校正系数。   缺素区作物地上部分吸收该元素量(公斤/亩)校正系数()=     该元素土壤测定值(mg/kg)×0.15 肥料利用率:一般通过差减法来计算,利用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施肥区作物吸收养分量空白区作物吸收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中的养分含量(%)×100当季肥料利用率:当季肥料利用率是指肥料施入土壤后,作物当季吸收利用的养分量占所施养分总量的百分。它是一个变数,因土壤肥力状况、气象条件、耕作方式、施肥量等变化而变化。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20-25,在旱田为30-40:磷肥利用率在旱田为10-25,在水田为30-40;钾肥利用率为40-50。肥料养分含量:化肥、商品有机肥料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