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主要思想。背景:(1)自然科学成就:自18世纪下半叶起,自然科学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各个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辉煌发展,导致19世纪自然科学发生了激烈的革命性变化;(2)理论前提: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早已问世,但是,古代的自然哲学局限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对自然的解释停留在简单的猜想、思辨阶段。(3)他们一直密切注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恩格斯对他那个时代为止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进行了极其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力于对自然辩证法的全面探索和集中研究,目的:概括自然科学新成就,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完
2、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和唯物辩证的自然观。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自然观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恩格斯试图写一部“前资本论”,揭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揭示自然界发展过程如何超越自身而达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即从自然界的客观辩证发展,再到人类社会经济、历史的发展,使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衔接起来,构成统一、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证明唯物辩证法不仅表现在人类生活中,也表现在自然界中,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奠定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思想:(1)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整个世界的历史是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2)在自然观方面,马克思、恩格
3、斯建立起了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完成了从古代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升华过程。(3)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法,第一次把社会实践放到认识方法论的首要地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4)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则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由此提供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众多崭新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4、等,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及其发展的辨证规律。(5)科学的认识论。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三大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统一的板块: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具体说来涉及十个方面:综合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自然观研究;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研究;技术哲学与技术方法论研究;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哲学问题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与文化研究;科学思想史研究;科技哲学名著与科学技术哲学史研究。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不断地从各门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中,吸收其思想精华,批判地继承各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逐渐发展成的一门自然科学、社会
5、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自然辩证法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把握,这使得自然辩证法有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显著的哲学学科性质。这种性质直接体现为:自然辩证法旨在阐释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体会。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理论思维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1)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
6、科学发展观;(2)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3)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怀疑批判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途径、方法:a、科学研究始于问题;b、交叉与综合的思想方法;c、专业性研究方法具有文、理、工兼容的知识结构5.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及特点。产生背景:(1)社会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是促使近代自然科学和自然观产生的土壤;(2)科学背景:力学的发展以及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牛顿经典力学建立并获得巨大成功,这就必然推动人们用力学理论解释其他自然现象,用力学的机械运动模型类比其它复杂的物质运动。1618世纪,自然科学的
7、大部分领域还处在发展初期,还处在收集材料和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的阶段。(3)哲学背景:直接渊源于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唯理论。基本内容:(1)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2)决定论:主张原因与结果一一对应,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一切都是由“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切世界的运动都是由确定的规律决定的;认为知道了原因以后就一定能知道结果(3)还原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进而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特点: 以机械力学说明一切,以物质原因解释自然现象,在自然科学
8、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起了积极作用;它又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当时科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成为此后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局限在于:用静止、片面、孤立、绝对的观念看待自然,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陷入了唯心主义。军校研究生:(1) 树立高尚品德,构建综合素质(2) 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a、 培育创新精神:培养求知欲、好奇欲、创造欲、质疑欲b、 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3) 紧贴国家需求,立足学术前沿6. 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产生背景: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
9、入产业革命时期,生产的发展,不仅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材料和新的工具,而且使研究领域扩大了。这时,除力学以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学科相继发展起来了。相应地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飞跃,开始从分门别类的研究过渡到阐明自然界各个过程的联系,从一成不变地分析现成的事实过渡到考察自然过程的变化和发展,从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过渡到阐明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总之,自然科学由运用观察、实验、解剖等经验方法积累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说明的阶段。康德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细胞学说、进化论等
10、对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了冲击。 基本内容:自然界是各种物体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星球到原子以至更小的粒子,都处于无穷的系列和层次之中;相互联系的物体因相互作用导致运动,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运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运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运动形式由不同的物质载体所承载,由不同的基本矛盾所决定。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
11、质形态。2.自然界的无限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3.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4.人和自然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是作为自然现象的单纯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自然界到处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且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7. 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a、屈从与顺应 b、利用与强化 c、控制与
12、改造(2)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a、恩格斯:人在自然界的两次提升:第一次提升是物种关系方面的提升,即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第二次提升是社会关系方面的提升,即人建立起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b、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依赖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生命机体;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活动所必须各种物质基础;c、人与自然的对立性: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自然,表现出人对自然能动性的一面。(3)恩格斯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的存在与发展与自然界存在与发展的具有一致性。人和自然界
13、是一体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息息相关。二、人支配和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的目的服务。人不是单纯地适应自然界,而是能够认识到自然界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支配和改造自然界从而达到预想的目的。三必须正确认识、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也不例外。人们不仅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且能够对自身对自然进行干涉所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不利影响。(4)根据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快科学
14、技术的发展,努力转变生产与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高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认识自然和正确的运用自然规律,千万不可违背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环境和谐相处,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 人类中心、生态中心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人类中心: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强调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人类中心的基本观点是:(1)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价值论,是人类为了寻找和确立自己在自然界的优越地位、维护自身利益而提出
15、的理论假设。这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立论基础。(2)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促进人类保护自然的行为依据,也是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这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行为准则。(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处于主导地位,不仅对自然有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也有对自然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基本原则。(4)人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人类拥有运用理性的力量和科学技术的手段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理想的能力,意味着人类对自己力量的无比自信,这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基本信念。生态中心:主张环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应该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共同体本身或它的亚系统,而不是它所包括的个体成
16、员。(1)生态中心论把人类道德关怀和权力主体的范围从所有存在物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2)生态中心论认为,生态伦理学必须把道德客体的范围扩展至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3)生态中心论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代表了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4)生态中心论虽然也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但与以往的生态伦理观不同,生态中心论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伦理学。生态文明:狭义的“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或者说是构成物质文明、精神文
17、明和政治文明基础与前提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广义的“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迄今最高级、最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9. 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内涵、特点、作用及局限性。科学观察:(1)内涵:指在科学研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考察和描述的一种方法,是认知主体运用感觉和知觉从外界客体获取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并由此形成对整个客体的体验和认知的活动。(2)特点:a、观察是一种通过感觉和知觉进行的
18、感性的认识活动,单纯的观察活动(不包括观察前的假设猜想和观察后的解释说明)是人体感觉器官作用和人脑非自觉的简单意识加工的过程和产物,一般不包括分析、推理和证明等理性因素;b、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完整的科学观察一般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在观察前有预想,在观察后有记录,并非盲目、被动的感知;c、观察不主动干预自然事物和现象,这是观察相比实验而言最大的特点。(3)作用:观察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导致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是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标准之一。(4)局限性:首先,观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以在感觉范围、观察精度、观察速度等方面都有其局限性;其次,即使运用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
19、观察,不主动干扰和控制研究对象,观察对象的许多属性和特征不会自动显示出来,因而也暴露出其一定的局限性。科学试验:(1)内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2)特点:a、与观察相比,实验具有更强的主动干预性,实验与观察相比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可以通过简化、纯化、强化、弱化、催化、慢化、模拟等方式人为控制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从而实施更有效的观察;b、实验是可控的,因而只要具备适当的物质条件,经过学习,同一实验能够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重复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性和偶然性。(3)作用:是科学认
20、识的基础,是科学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之一。(4)局限性:A 由于实验依赖于观察,而观察是可错的,所以实验也有可能是可错的;B 由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结果的解释等都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实验的可错性远远大于观察;C 实验方法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10. 科学问题的内涵、分类及来源,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内涵: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分类:从所关注的对象来说,科学问题包括实体性问题、过程性问题与关系性问题;从问题在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包括常规性问题与非常规性问题;从问题的来源来说,包括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此
21、外,可以分为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难题和反常问题。来源从根本上来说,科学问题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科学实践,但是由于科学理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科学问题还有其它来源:(1) 来源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2)来源于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3) 来源于现有技术条件与人们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即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1)旧理论与新事实的矛盾(2)不同学派或理论之间的矛盾(3)理论内部的矛盾(4)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5)社会实践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4、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1)主动性原则对科学问的选择应该主动进行,一方面有助于锻炼科学鉴别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一种负责精神。
22、(2)新颖性原则选题的新颖性原则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研究,它包括绝对新颖性和相对新颖性。(3)适合性原则科学问的选择应该适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适合自己的口味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研究问题的动力,也更容易使问题获得解决。(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首先意味着一个问题选定以后不要封闭与该问题,应保持对问题研究中意外出现的新问题或其他相关问题的开放态度;开放性原则还意味着要与其他科学家保持开放式联系,从别人的研究中获得启发。11.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类型。特征:科学性、解释说明性、推测预见性以及待验证性。(1)科学性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合乎逻辑机制和规范而提出来
23、的,因此,假说具有科学性。(2)解释说明性科学假说是从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提取出来的,对事物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诠释。(3)预见推测性一方面,任何从个别、特殊事物中归纳的一般规律,并以反映一般规律为内容的科学理论,不但能够对已知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对继续深入地研究已知事物和现象的特殊本质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而且还能够科学地预见未知的事物和现象,更深刻更广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科学假说具有预见推测性,可以预见与已存在和已发现事物现象相类似或相对称的未发现和尚未存在的事物现象的属性。(4)待验证性2、科学假说的类型首先,根据科学假说认识事物的范围大小、深刻程度的不同
24、,可以将其分为狭义性假说和广义性假说。其次,根据科学假说解释说明、预见推测的内容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理论假说和事实假说。最后,根据科学假说检验的结果,可以把假说分为证实性假说和证伪性假说。13. 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以灵活、新颖的方式和多维的角度探求事物运动内部机理的思维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想象、直觉、灵感等等那些不能用逻辑和经验来表述的方法。在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模式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出现在从经验现象上升到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他认为:作为思想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
25、随意地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1)直觉,即对某种情况突如其来的颖悟或理解。直觉能够促使科学家在缺少足够证据和信息的情况下迅速形成最初的判断。(2)灵感,是人们头脑中长期酝酿的问题突然找到答案,意识处于十分清晰、敏锐的状态。灵感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创造力的升华。灵感是需要一定诱因的。(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思维途径。想象可以超越客观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客观对象,使认识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使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地创造性。14建设创新文化,推
26、动科技创新的体会与思考。一是发展创新文化就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二是发展创新文化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是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培育和倡导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四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1)关于科学价值观的问题a、 实用主义地从事科学研究,缺乏“为真而求真”的科学精神b、 将“科学”与“技术”笼统合称为“科技”,把功利原则推移到“科学”之上c、 科技政策偏重于应用性研究,对基础性探索研究重视不够(2)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问题a、科学与教育的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是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b、从科学观和文化观的角度看,狭隘
27、的科学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的对立,是导致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c、从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科学对人、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包括积极地和消极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也是导致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3)关于举国体制确立和运行中的问题a、在举国体制的确立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科技项目的优先次序排列,并在所支持的科研项目上有所选择,以决定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b、应该给予小科学项目的研究以生存的空间,而不应由大科学项目独占全部的科技资源,剥夺其它科学发展的机会与权力c、避免行政僵化,以更好地适应科学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要求(4)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a、优良的科学传统b、宽松的学术
28、氛围c、杰出的领军人物15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关系。答:(1)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由此引发军事革命。军事变革是在科学技术有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具有断代性质的武器装备大量投入到军事活动中,从而引发军事系统内诸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导致整个军事系统发生质变的特殊社会活动。科技对军事变革的作用表现在:可以推动武器装备体系化、智能化;可以促发军事组织形态演变;可以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可以扩展军事手段和战场资源。1、金属兵器拉开军事革命序幕2、火药的发明孕育了新一轮军事革命3、以电力能源和内燃机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启动机械化军事革命4、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涌动划时代信息军事革命(2)军事变革对科学技术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第一,军事需求直接刺激了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第二,军事科学技术向民用转化,推动了民用技术的发展,最明显的莫过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第三,政府和民众、军队互相涌动的科学技术力量使国家爆发出强大的综合国力及强大的军事实力。目前正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金融市场展望:投资理财策略与风险管理
- 《接触网施工》课件 2.3.1 支柱立杆整正
- 2024年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解读
-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江苏省选拔赛技术技术文件和样题
- 2024年小学语文《青蛙写诗》教学案例
- 2024年PE工程师培训教材:开启职业新篇章
- 2024年Excel图表制作与数据可视化教程
- 《房地产宣传广告说》课件
- 2023中考四川乐山英语真题+答案
- 2024年教育技术趋势:20以内加减法课件的智能化发展
- 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题:情景题
- 国培参考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PPT课件
- 学生对教师评价表(共8页)
- 批发零售大个体 E204-3批发和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商品销售和库存
- (完整版)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汇报材料(完整版)
- 月光(羽泉)原版五线谱钢琴谱正谱乐谱.docx
- 660MW机组空预器声波吹灰器可行性研究报告最新(精华版)
- 控制柜安装施工方案
- 动车组火灾检测(报警)系统
- 水面垃圾自动打捞船的设计 (全套图纸)
- 装饰施工技术标准及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