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教案(4课时)_第1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教案(4课时)_第2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教案(4课时)_第3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教案(4课时)_第4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教案(4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 、 知道太阳系的成员, 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 、阅读图 1.1 ,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2、通过阅读图 1.2 ,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3、阅读图 1.4 和表 1.1 ,归纳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图 1.5 ,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

2、阳系中的普通行星。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大气、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方向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形成科学正确的宇宙观,破除封建迷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 1 、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教学难点】 :1 、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讲

3、授法。【课时安排】:1 课时【导入】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今天我们将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学习新课】 :1.1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 )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性)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所以: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2 )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运动性)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见 P4读图思考题):地球地月系月球其他行

4、星系总星系JIk他恒星系I河夕卜星系所以:a 、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b、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学生活动,教师总结】 P4-6活动题活动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活动题2:从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参数看,地球与太阳系的其 他行星,特别是与类地行星没有大的区别,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结 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级智慧生命

5、存在。【过渡】 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呢?先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 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过渡】再从宇宙环境来找原因。(2) 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两点: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地球生命的出现离不开地理环境

6、,地理环境的发生、 发展、演化离不开宇宙环境。同时也说明了宇宙中的天体只要具备了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练习】 :见课件【板书设计】 :1.1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1)物质性(2)运动性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作业】:练习册P2-P3【教学反思】: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太阳辐射与地球,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范围、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

7、活的影响;二是太阳活动与 地球,着重介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 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关图片,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从具体生活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 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 展观;正

8、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难点】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课前准备1 、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预习内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后羿射日”的图片及故事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故事直接展示课堂探讨的问题,使得教学主题鲜明。讲授新课一、为地球提供能量(一)太阳辐射回答: 结合太阳辐射图片,回答什么是太阳辐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检查预习情况。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 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读图思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图,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

9、提取信息加工的能力。太阳辐射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中能量的50%。思考: 结合课本 P9 阅读“太阳能量的来源”回答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是怎样产生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力。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为一个氦原子核。(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思考: 如果没有了太阳辐射,地球会变成什么模样?结合生活事例及图片谈谈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深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 ( 重点突出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

10、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储存的太阳能。4、太阳辐射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拓展: 读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分析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哪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读图析图能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因素2、气候、天气因素(大气透明度):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年太阳辐射总量多;反之阴雨天多,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多,年太阳辐射少。3、地势、地形因素(大气厚度和密度):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被削

11、弱得少,年太阳辐射总量多,反之则少。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受上述因素影响,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西北多,东南少; 最多的在青藏高原,最少的在四川盆地。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谁之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某天, 德军司令部报务员布鲁克正在繁忙地操纵无线电台, 传达作战命令。 突然, 耳机里的声音没有了。他检查机器,电台完整无损;拨动旋钮,改变频率,仍然无济于事。结果,群龙无首,前线一片混乱,战役以失败告终。布鲁克因此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他仰天呼喊“冤枉!冤枉!【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承转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太阳活动回答: 结合太阳大气层结构图,回答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有里到外分为哪几层

12、,每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大气层有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每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光球层- 黑子:光球表面经常出现的一些黑斑点,叫做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程度的标志。色球层- 耀斑和日珥: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人们称为耀斑,又叫做色球爆发。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标志。日冕层:太阳风:极光。(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探究: 06 年 12 月 13 日北京时间 10 时 40 分前后,我国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传播出现异常,短波通信、广播、 探测等电子信息系统发

13、生大面积中断或受到较长时间的严重干扰。 直至 11 时 15 以后才逐步出现信号,13 时 30 分以后才基本恢复正常。结合电离层 -无线电波传播图及视频“太阳对无线电的干扰” ,回答这是为什么?【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及读图析图能力,运用图形及视频加深同学们对太阳活动干扰了无线电短波通讯的理解。1、太阳活动爆发,扰动了电离层,从而干扰了无线电短波通讯。探究: 据沈阳晚报报道, 05 年 9 月 21 日举行的一场空距500 公的信鸽放飞比赛中沈阳市信鸽协会的会员们痛失近4000 羽优良信鸽,自 9 月 21 日这批鸽子在河北唐山放飞后,除少量飞回外,绝大部分不会再归巢了。结合太阳产

14、生“磁暴”现象图,思考:信鸽为什么不回家了?是被人捕杀了,还是?【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及读图析图能力,运用图形加深“磁暴”现象的认识。2、太阳活动爆发,太阳风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看图:在芬兰南部的海文卡城出现了清晰可见的美丽极光图和“极”航天器(Polar) 成功拍摄到记录地球南北极两端同时出现美丽极光景象图。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读图分析: 读“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分析太阳活动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工的能力。3、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同观测站观测得到太

15、阳活动(黑子)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负相关或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4、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导致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教学反思共 1 课时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2 .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3 .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

16、公转的内在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本节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并且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地球具有很多神秘的东西,学生观看地球运动视频,通过模型进行

17、模拟,对于地球的运动、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3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4 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2014年巴西世界杯巴西与克罗地亚的揭幕战, 将于当地时间 6 月 12 日下午 5 点开始, 而我国的球迷需要在6 月 13 日的凌晨 4 点收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活动2【讲授】昼夜交替探究一:1 .课件展示地球景观图,问题:这张照片反映了怎样的地理现象?2

18、.演示实验: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照射地球问题: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观察并思考: 此时地球上被照亮的部分占地球仪的几分之几?未照亮的部分占地球仪的几分之几?此时中国是几点,美国是几点?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称昼半球,未被照亮的部分称夜半球。那么,昼半球占地球的多少 ?夜半球占地球的 多少?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我们称为?沿地球自转方向轻轻拨动地球仪180° ,此 时中国是几点?美国是几点? 沿地球自转方向拨动地球仪,观察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情况?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昼夜更替?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思考:中国北京和日本东京谁将更早迎来曙光?为什么?活

19、动3【活动】时差探究二:2014年巴西世界杯巴西与克罗地亚的揭幕战,将于当地时间 6 月 12 日下午 5 点开始,而我国的球迷需要在6 月 13 日的凌晨 4 点收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地方时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统称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转一周 360°需要 24 小时,所以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或者说,经度每相差 1°,时间相差4分钟)。这样就有了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梳理知识点,探究三:读课本图1.20,完

20、成下列要求。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2、如果中时区为子夜( 24 时)时,算一算,纽约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3、在图中找到国际日界限,想一想,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或者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分别是怎样变化的?活动4【讲授】昼夜交替和时差难点突破: 区时的换算当北京时间为某年的 9 月 20 日 11 时,此时伦敦的区时是多少?假如北京时间是9 月 20 日上午 8 点,此时以下三个城市的区时分别是多少?莫斯科 (东三区)区时为 20 日 3 点东京(东九区)区时为20 日9 点纽约(西五区)区时为19 日19点总结:某地区时二已知地区时地

21、地时区差x 1小时时区差 :甲、乙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 大数减小数甲、乙两地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 东西时区的序号相加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东边用“ +”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西边用“- ”活动5【活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自主学习: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概括地转偏向力的偏转特征。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赤道无偏转。活动6【活动】小结梳理知识点。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1、

22、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学情分析】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此要求有两个内容,一是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二是要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

23、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也为后续学习大气运动,地球上的水等奠定了一定基础。【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重点 : (1) 、 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 地幔、 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 : (1)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

24、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其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 12 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还不到地球半径的 1/500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思考】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提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是不是将每一棵树都啄开看一看呢?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你受到什么启发了吗?人类是否可以利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呢?那大地会振动

25、吗?【学生回答】地震,地震波。教师总结: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是我们目前最有效的探测方法。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透视”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地震波。【板书】一、划分依据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教师补充:从物理角度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差异。) 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共同点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纵波(P波)快固态、液态、在不同的介 质中传播的速度 不同(:密度越大 速度越快)横渡波)慢固态物质特点 共同点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纵

26、波(P波)快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 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密度越大,速度越快)横波(S波)慢固态物质【深入探究】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受又会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启发提问】师:什么又叫不连续面呢?生2: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 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板书】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师: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传播的地震波是否

27、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呢?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师:在地球内部地震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教师讲解】师: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密度越大,速度越快)。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泥巴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 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 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泥巴路时,柏油

28、公路和泥巴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 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发现两个不连续面,它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 核三个圈层。【启发性提问】 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难点讲析】(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地壳的特点: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楼必须挖深地基一样。

29、下列地区地壳最厚的是()A四川盆地B青藏高原C巫山D大西洋中脊(2)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不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3)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可分为外核和内核。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 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 就像烧红的玻璃, 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

30、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4 )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解析:纵波在地下5 000 千米深处, 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 图上未表现出, 横波在 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象一个鸡蛋的内部结构。)【小结】 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承转】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相比较而言,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的更紧密的应该是地球外部圈层!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外部可以分成哪些圈层。【板书】 1 大气圈(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的主要物质组成是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