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_第1页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_第2页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_第3页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_第4页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诗句介绍】描写冬天的诗句“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出自公安县怀古, 由杜甫创作,收录于杜工部集。这句诗从冬天的特点入手,描写 冬天日照时间短,白天缩短,夜晚变长。风浪汹涌,几乎触及云端。【诗句出处原文】公安县怀古作者: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 ),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 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 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

2、“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更多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请关注“”的 相关栏目。()【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作者:王运熙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的内容主旨,历来注杜诗者大抵认为是 通过歌咏古迹来抒发怀抱。杨伦杜诗镜诠(卷十三)于此说得颇为 简明扼要,兹举以为例。其言曰: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 然曾居宋玉之宅,公之飘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 相怜;咏明妃为高才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或 疑首章与古迹不合,

3、欲割取另为一章,何其固也。王嗣强杜臆曰:“五诗皆借古迹以见己怀。”仇兆鳌杜诗详 注(卷十七)弓I杜臆之言,表示同意。说咏怀古迹诗五首借 古迹来咏怀,从诗的内容说应当没有问题,问题是题目中的“咏怀” 二字是否意为“歌咏怀抱”。如是,那“咏怀古迹”四字当解释为“歌 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 读起来很别扭。如果把“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像杜臆、杜诗镜诠那样,也不合行文常理。“借古迹以咏怀”, 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如果直接解释题目含义,就显得牵强了。自从阮籍写了著名的咏怀组诗后,后代写咏怀、遣怀一 类诗者,纷纷不绝。庾信有拟咏怀诗二十

4、七首,杜甫也写了不少 以述怀、咏怀、书怀等为题的诗,因而人们对咏怀古迹诗,很容 易把“咏怀”二字理解为歌咏怀抱。清代注杜诗者往往如此。“顾宸则谓因己怀而感古迹,黄生则谓因古迹而自咏怀”(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在题义解释上都不能摆脱“怀抱”二字的束缚。我认为 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把诗的内容主旨和题目含义二者区别开来。 从内 容主旨讲,确是借古迹以咏怀抱;从题目含义讲,则“咏怀”二字都 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含义就是歌咏怀念古迹,这样就很通顺 了。这样解释题目,并不妨碍我们对诗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作品的题 目大抵字数比较简约,除少数篇章外,诗题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作品的 内容主旨写出来。杜甫有公安县怀

5、古(五律)一诗云: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此诗首二句提及吕蒙营、刘备城,都是古迹,第五句“洒落君臣 契”抒发君臣遇合之感,全诗也有借古迹以咏怀的内容,与咏怀古 迹诗相近。咏怀古迹,实际就是怀古迹,但三个字显得不顺,故于 前面加一 “咏”字,不意遂引起后来误会。杜诗详注在这个问题上也说得不明确,前后有些自相抵悟。它于第一首下日:“首章咏怀, 以庾信自方也。”似乎把题目中的“咏怀”二字解为歌咏怀抱。于后面四首下分别说:“此怀宋玉宅也。”“此怀昭君村也。”“此怀先生庙 也。”“此怀武侯也。”又似乎把题目中的“怀”字理解为怀念。浦

6、起 龙读杜心解(卷四)则强调指出,首章是咏怀抱,其言曰:“朱本题下注云:吴本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此颇有见,惜未疏 言其故。愚则谓此题四字,本两题也,或同时所作,伪合为一耳。并 读殊不成语,必非原文。”浦起龙认定咏怀是咏怀抱,因而觉得咏怀 古迹四字“并读殊不成语”;如果把咏怀解释为歌咏怀念,四字连读 就不成问题了。咏怀古迹共五首,按体例是每首各咏一古迹。但 第一首仅提庾信,没有提有关庾信的古迹。杜臆认为古迹是指江陵的庾信宅,其言曰:“其古迹则庾信宅也。宅在荆州。”按庾信哀 江南赋有云:“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凌江而建国,始 播迁于吾祖。……

7、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这是 说他祖先庾滔遭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南奔江陵,在宋玉宅旧址营建住 宅。唐余知古渚宫故事(一名诸宫旧事)曰:“庾信因侯景乱, 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里,故哀江南赋云。后杜甫诗:‘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李商隐诗: ‘可怜留着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是其证矣。"(倪 燔庾子山集注卷二引)可见江陵的庾信宅,即在宋玉宅故址。咏 怀古迹五首,第一和第二首,第四和第五首关系均致密切。第二首 点明宋玉故宅,第一首没有直接提到,也是可以理解的。第四首未明 言武侯祠庙,

8、而第五首不言庙,仅提诸葛遗像,互见之笔法有些仿佛。 又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荆州部份有曰:“子晋庙,有枯树,庾子山感而成赋。”这一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反映了在唐宋时代,在 江陵的有关庾信的古迹和传说,是颇受人们重视的。下面讨论咏怀古迹五首的写作时间。历来杜诗注家大致都认 为此诗作于杜甫居住夔州期间。杜诗详注引南宋黄鹤黄氏补注 杜诗曰:“此当是大历元年夔州作。”(黄鹤注杜诗,注意作品编年。) 可见把咏怀古迹定为夔州时作,出于宋代杜诗注家的推论。但细 按五首内容,此说殊可疑。我认为第四、五两首当作于夔州,后三者 则当为离夔州东下时所作。下面分别就各篇内容作一些考察、分析。 先说第四、五两首。第四首言

9、及刘备崩于永安宫。永安宫在夔州,杜 诗详注引华阳国志曰:“先主战败,委舟舫,由步道还鱼彳复(即 夔州)。改鱼彳复为永安。……明年四月,殂于永安宫。” 又引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先主改鱼彳复为永安,仍于州之西 七里别置永安宫。”宋人所编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本) 卷六于此属下引王洙曰:“公(指杜甫)自注云:殿今为寺庙,在宫东。” 说明永安宫之殿堂唐时在故址上建立寺庙。 杜甫在夔州时,当亲至其 地,故自注十分具体。第五首次句云:“宗臣遗像肃清高。”此诸葛遗 像即为上首所云武侯祠屋中之塑像。以上两诗当为杜甫在夔州游览古 迹、目睹刘备、诸葛

10、亮祠屋后所作。次说第三首。诗咏王昭君,首二句提到荆门、明妃村。荆门,山 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其东则地势平 坦。王昭君是归州(今湖北秣归)人,其地有昭君村。王洙日:“归州 有昭君村。下有香溪,俗传因昭君而草木皆香,故曰香溪。”(分门 集注杜工部诗卷十三引)杜诗详注引一统志:“昭君村,在 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秣归在荆门之西。此首当为杜甫离开夔州 东下、途经秣归时所作。自白帝城至秣归,途经瞿塘峡和漫长的巫峡, 有百余里之遥,杜甫不可能在夔州时东游秣归再回夔州写作此篇。 又 杜甫在夔州东下途中所写的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 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诗有云:“

11、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 提到昭君宅。昭君宅当在昭君村。杜诗详注引太平寰宇记:“归 州巴东有王昭君宅。”这两句诗也可帮助证咏怀古迹第三首当为 途经归州后所作。再说第二首。此篇怀宋玉。第五句之“江山故宅”,指宋玉宅。 第六句之“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所赋之台。关于宋玉宅,杜诗详注引宋赵彦材曰:“归州、荆州皆有宋玉宅,止匕言归州宅 也。”按宋玉高唐赋序载:“昔先王尝游高唐,梦见一妇人,王因 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咀,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节录)宋玉所赋本为寓言,但后世形成传说。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巫山县记载:“楚宫,在县西北二百 步,在阳台

12、古城内。即襄王所游之地。”又载:“阳云台,高一百二十 丈。南枕长江。宋玉赋云,游阳云之台,望高唐之观,即此。 ”如上 所说,假如宋玉宅在归州,荒台(阳台)、楚宫均在巫山县,那此篇当 为杜甫舟行途经巫山、归州时所作。杜甫夔州歌有云: “巫峡曾 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楚宫也指巫山一带之楚宫。但此篇所 咏古迹之地址,也可作另一种理解。江山故宅,指荆州之宋玉宅。云雨荒台,指云梦泽之台。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 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李善注引张揖日:“云梦,楚薮也,在南 郡华容县,其中有台观。”(华容县在江陵东南)。盖巫山神女住在阳 台,而楚王作梦,则在云梦泽之台。又楚宫,也可指江

13、陵一带的楚宫。 江陵为楚国都城(即郢都),其地当时有规模颇大的楚国宫殿。假如这 样理解,那此篇当为杜甫到达江陵以后所作。杜甫舟近江陵,舟人指 点楚宫遗址,已疑不能明。(按诗云“最是楚宫俱泯灭”,着一 “俱” 字,似是指庞大的宫殿群,则以指江陵之楚宫更为确切。)其后到江陵城、目睹宋玉宅(即后来的庾信宅),有感于宋玉所赋云梦泽高唐观 之事,因而写作此篇。以上两种解释,不管是哪一种更准确,但当为 杜甫离开夔州以后所作,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最后说第一首。如上所述,江陵有庾信宅,此篇咏庾信,当作於 江陵。杜臆认为此篇所咏古迹是庾信宅,有曰:“宅在荆州,公未 到荆,而将有江陵之行,流寓等于庾信,故咏怀而先及之。 ”以为这 是杜甫在将到江陵前预为之作,恐非是。又此篇第三、四句云: “三 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按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 谓雄溪、楠溪、?舞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 谓此蛮五溪蛮也。”其地在今湖南西部。此诗以五溪与三峡对称,用 以指两湖地区。我认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