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从产业链价值链角度的国际理论比较及启示_第1页
加工贸易从产业链价值链角度的国际理论比较及启示_第2页
加工贸易从产业链价值链角度的国际理论比较及启示_第3页
加工贸易从产业链价值链角度的国际理论比较及启示_第4页
加工贸易从产业链价值链角度的国际理论比较及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加工贸易从产业链价值链角度的国际理论比较及启示加工贸易是一种基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水平分工与交换方式。“二战”以后,随着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全球化生产网络体系不断加强,传统上多国相对独立的部门间分工贸易日益被跨国跨地区企业集群式分工、贸易方式替代。特别是随着战后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部门内、产品内公司内贸易日益扩大,制造业全球布局与外包不断拓展,加工贸易作为产品内公司内分工的产物,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推动了战后世界贸易的高速发展与空前繁荣。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主导了战后作为产品内公司内分工产物的加工贸易大发展格局。

2、同时,随着全球生产网络布局的拓展延伸,继日本之后,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相继加入到产品内公司内加工贸易大发展行列,走上了新型工业化之路,助推了经济顺利起飞。随后,中国和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转轨经济体加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体系,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了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与升级。(一)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与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国际分工与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转型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二战前虽然经济全球化也曾掀起过高潮,但国际分工与贸易基本上是以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主导、以比较优势原理为基础。这个时期,参与国际贸易的产品的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主要体现在不同产品上,

3、如制造业产品与农产品、矿产品之间,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基本上在独立的民族国家内部完成,且很多时候是由单个企业而不是由企业集群完成的,产品在出口时基本上不含进口成分,部门间产品间分工与贸易成为绝对主导。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即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获取比较利益、调剂余缺。1、基于深化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加工贸易。“二战”后,由于国际经济治理三大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传统的以独立民族国家和单个企业自主生产与贸易为主的方式逐步被部门内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所取代,加工贸易应运而生。这时的比较优势更多体现在同一部门同

4、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上,不同国家共同参与到同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在制造业产品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出口产品中含有愈来愈多的进口成分,而按照关贸总协定规则,出口商品中有进口的成分可以享受保税待遇,这就是加工贸易产生的源头。所以加工贸易是基于一种深化的比较优势理论,战后亚洲“四小龙”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导向战略都是基于这种深化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同一个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发达经济体利用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承担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和市场营销等环节,而发展中经济体则承担其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发挥某些资源的优势。2、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加工贸易。1984年,美国

5、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学说”,认为:贸易结构不仅受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影响,还会受产业规模经济的影响,各国基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而实行专业化生产也必然产生国际贸易。加工贸易就是基于产品制造工艺过程上下游环节分工的贸易,是一种水平型分工与贸易的方式。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适应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内水平分工获得快速发展并成为国际分工主导的大潮流,为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分享全球化红利、实现外贸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3、公司内贸易理论与加工贸易。“二战”后,跨国公司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理论应运而生,公司内贸易则成为跨国公司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6、。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深度广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形成了其产业链价值链在全球范围的优化布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通过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分工生产,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形成了交集,公司内贸易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方式,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加工贸易特质也显示出未来国际贸易越来越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基本特征。4、产业集群理论与加工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日益融合,一些新的贸易理论开始从产业和企业本身的角度来考察贸易的原因。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其中的典型

7、代表,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反映了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形成高度融合互动产业群体的新形势,也体现了加工贸易产业链价值链全面延伸的新现实,此后产业集群理论成为国际产业与贸易理论的新热点。传统的单个企业制造与贸易方式完全退隐,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集群分工合作体系成为国际竞争与贸易的主流方式,基于产业集群基础上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技术管理外溢效应成为国际竞争的新制高点,也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战略与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全球产业集群与供应链体系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也成为新形势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标志。5、动态竞争优势理论与加工贸易。在许多新兴经济体取得成功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发展中经济体仅

8、仅依赖静态的比较优势而陷入跟随式发展陷阱,技术和创新能力滞后,经济失去持续增长的动能,因此克鲁格曼在继承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竞争优势理论。其逻辑结论是,随着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起飞,其要素禀赋结构会发生动态变化,所以比较优势在不同阶段是动态变化的。克鲁格曼还指出,资源禀赋并不是决定比较优势的唯一要素,边干边学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也可以产生动态的比较优势。同时,比较优势也不一定会转化为竞争优势,这需要一定的制度政策条件,而只有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提升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比较利益。因此,要避免跟随式发展陷阱,发展中经济体必须着力培育动态竞争优势,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在国际竞争

9、中的地位。而加工贸易总体上仍由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主导,不能仅满足于获得贸易活动的“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效应,而是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支持和配合本国动态竞争优势的建立。而且为了控制风险与成本,培育规模经济竞争和产业集群新的优势,也需要加快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进程,实现加工贸易及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二)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加工贸易1、美国是现代加工贸易活动的开创者。美国长期占据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位置,同时还是现代加工贸易活动的开创者。早在1930年代,美国就开始实施海外装配计划,规定美国进口利用美国零部件和原材料在海外加工装配产品时可获得相应的关税优惠,这实际上是一种出料

10、加工方式。战后,美国很长时间是国际制造业产品第一出口大国,时至今日仍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而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制造业成为部门内、产品内、公司内贸易的先锋,因此也是加工贸易的先导,拉动了全球加工贸易的大发展。据统计,1971-2000年间美国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超过4倍。美国1980年代的零售业革命进一步助推了加工贸易,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店为了降低进货成本,建立了面向全球的海外供应链体系,成为加工贸易的重要采购方。2、美、欧跨国公司成为战后全球分工深化和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如前所述,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是主要受益者。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其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增速的

11、2-3倍,名副其实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而更重要的是世界贸易方式的巨大变化,即由传统的民族国家自主发展向跨国跨地区企业集群式发展转变,作为产品内、公司内和企业集群式发展交集的加工贸易成为主导方式,发达经济体及其跨国公司是这一进程的主导者和支配者。从全球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到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到一次又一次跨国投资与产业转移的高潮,到全球制造业外包与供应链体系的形成,到90年代国际生产网络体系进一步向全世界渗透并掀起全球化新高潮,这里面都有美欧跨国公司的身影,而且总体由他们主导。跨国公司公司内贸易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形态,成为世界贸易的主体。据统计,1983-1993年间,美国公司向国外子公司用于加工贸

12、易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从34%升至44%,进口比重从33%升至约50%;同期,外国跨国公司对其美国子公司进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分别从83%、55%升至86%和64%。据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1/2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商品贸易构成;美国母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占美进出口额的近40%。3、美、欧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各有不同。美国是世界上设立自由贸易区最多的国家,按照法律规定自由贸易区或外贸加工区是加工贸易的主体,非外贸加工区外没有专门的加工贸易政策规定。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美国的制成品贸易也都是广义的加工贸易,因为美国不实施增值税制度而且关税率很低,美制成品出口中或多或少都含有进口料件成

13、分,只不过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保税政策,企业也无多大好处和兴趣。而欧盟的做法与美国完全不同,不针对专门区域,而实行非常开放的办法,不仅所有区域和企业进口料件加工产品出口时可以享受免除关税和增值税的待遇,或者实行先征后退,而且还规定了出料加工、串料加工、临时进出境等灵活待遇,为双向加工贸易提供了最宽松的环境。4、美国的外贸加工区监管模式。美国加工贸易的组织形式是外贸加工区,外贸加工区是作为公共设施经营的,每个港区可设立一个外贸加工区。根据美国外贸加工区法案的规定,允许在进境港内或毗邻区建立特别的封闭区,并当作美国海关关税以外区域看待,外贸加工区就属于这种区域。为确保美国关税与贸易法的统一性,海关监

14、督尤其重要,外贸加工区经营者必须偿付海关监督管理活动的费用。企业可利用外贸加工区延付关税,避开外国原产标记规定,获较低税率或免税,规避许可证限额,以及避免双重征税。在国家层面设有外贸加工区委员会,主席由商务部长担任,成员有财政部长和陆军参谋长等人。5、欧盟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特点。欧盟加工贸易监管的最大特点是,由海关依法进行以便利多数企业、控制负面风险为目的的常规监管,并不作为全面意义上的产业或贸易政策,也不会随时调整。欧盟的管理模式分为保税与退税两种体制。保税方式是指允许一些非欧盟成员的货物在进境时暂不缴纳关税和国内其他税款,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在进口时可以确定其加工后的产品在欧盟以外进行销

15、售的料件;退税方式主要是指允许货物在进口时保留在加工后复出口退还已征税款,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在进口时无法明确其加工后产品是否销往关境之外的料件。欧盟对深加工结转登记进行变通管理,允许进境加工许可证持有人在保持加工记录的情况下,由下一个环节的主体承担相应的责任。保税加工的产品在补交关税及滞纳金后,可以转为正式进口,进入内部市场流通。此外,政策还允许串料出口以及异地进出境等。(三)日本和新兴市场的加工贸易日本加工贸易的发展和升级得益于其贸易立国战略到技术立国战略的转变。“二战”后,日本外汇严重短缺,资源匮乏,日本将加工贸易政策与国内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在各个不同时期选定有发展前途的出口产业加以扶

16、持保护,将国内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协同发展,使日本迅速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80年代以后,随着日元迅速升值,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在加工贸易中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高消耗型加工贸易产业逐渐转移到国外,在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共同促进下,日本经济结构得以转型升级。同时,外贸政策也随之调整,一改过去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大力发展出料委托加工进口。韩国加工贸易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情形与日本非常相似,由于国内资源匮乏、外汇短缺,韩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国内廉价劳动力和扶持政策相结合,生产加工在国际上有一定价格竞争力的产品。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纷纷崛

17、起,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逐渐丧失,开始推进本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采取金融财税等政策鼓励本国企业自主研发,提升自主品牌,扶持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并选择汽车、钢铁、船舶以及半导体、计算机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逐渐走到了价值链的高端。(四)香港、台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1、香港以“前店后厂”模式实现加工贸易和产业的同步转型升级(1)转型历程。香港从一百多年前的小渔村发展为目前的世界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对外贸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外贸依存度达到300%。作为一个自由港,香港本身没有也无需一套加工贸易概念和政策设计,但由于本地缺乏原材料、实际上本港制造品出口绝大部分是进口料件加工再出口,

18、而日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转口贸易更大部分是典型的加工贸易。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加工贸易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起步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向内地转移期和随后的“后厂前店”向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期,香港的经济结构也由此发生了战略性变化。(2)发展本地加工装配业打造亚洲制造中心。香港加工贸易的快速兴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韩战引起禁运,香港的转口生意一度中断,因此促成香港工业在六、七十年代的崛起,制成品加工贸易因此兴起。从60年代开始,香港利用当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利用外部资金和原材料,大力发展本地加工装配制造业,到70年代制造业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1978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7.8%,198

19、0年制造业占gdp的份额22.4%。(3)80年代香港产业转移形成了“前店后厂”型加工贸易合作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劳动力和商务成本大幅上升,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业向内地转移,以“三来一补”为起步方式,形成了“前店后厂”型合作模式,通过设在内地的子公司或“三来一补”基地开展加工装配制造业务,母公司从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材料和半成品交其加工装配成成品,然后再由母公司向全世界市场销售。从早期的“三来一补”到后来的合资建厂,香港加工装配制造业纷纷内迁,截至2000年6月,港商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612.94亿美元,分别占内地吸引外资总额的53.6%和49.7%。到9

20、0年代末,制造业绝大部分已转移完毕。(4)“前店”功能升级助推产业和经济转型。港商“前店”开始只是从事简单的转口和国际销售,主要属于批发零售贸易业务类型;但是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和规模链条不断扩大,香港母公司除了担当贸易商的角色外,还从事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管理、物流供应链、商务管理咨询培训、金融和专业服务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系列化发展,孕育出众多的新兴业态、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有力推动了香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香港也成功完成了从制造中心向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的转变。到1996年,香港制造业占gdp比重已降到6.7%。(5)香港顺利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随着制造业内迁和“前店”功能拓展,香

21、港较快实现了向服务经济转型,198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1990年升至75%,2000年开始超过90%,目前已占93%以上。同时,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直保持在50%左右。香港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进程与其对内地的加工贸易密切相关:从20世纪50-60年代以制造业为主体,到70-80年代香港制造业向珠三角迁移,到90年代进入香港生产性服务业与珠三角内地制造业密切融合互动期,到进入新世纪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成长为独立的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产业群,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并使香港成为了世界上生产性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进入新世纪,香港服务业进一步向国际化高端化发

22、展,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向外包市场。在服务业发展升级中,香港已经成为一个发达的服务外包市场,本地化服务外包非常普遍,使本地企业可以分离非核心业务获得低成本更专业的服务。同时,由于本地市场趋于饱和、营商成本高涨,香港也大力拓展国际服务市场,整合全球资源,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由于香港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较强,香港离岸服务外包既有接包也有发包,而且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香港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模式。2、台湾以加工贸易产业链升级推动经济持续成功转型随着80年代两岸关系僵局被打破,台商掀起了几次到大陆投资的高潮,台湾对内地和其他新兴市场的投资直接配合了其产业升级的进程,其加工贸易形态也相应出现了“由进到

23、出”的转变,由过去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进口料件加工复出口的出口导向工业,向对外转移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环节、发展“出料加工”转变。到90年代中后期,台湾岛内的电子产业特别是电脑产业开始向大陆转移,这属于台湾的新兴高端产业,实际上是与本岛发展同步的产业转移。两岸加工贸易呈现出随着台湾产业结构升级而升级的态势,从低端轻纺制成品向高科技产业不断递进,两岸产业合作以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为主导,成为继香港之后助推内地加工贸易发展与升级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对台湾经济的国际化新转型进程发挥了助推作用。总之,台湾经济和产业升级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同时又进一步面临向知识密集型生产和服务升级的新挑战,并遭遇人才不足、研发

24、不足、运营成本上升等制约。正如台基电董事长张忠谋所指出的,台湾经济面对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的重大转型,再跨一步就可以与发达经济体并驾齐驱。台湾要实现新的经济转型,必须整合两岸优势,利用大陆广大腹地、巨大市场和人才优势,加强加工贸易深度产业链价值链的合作,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组优化各自的整体产业链,重塑核心竞争力,而两岸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仍是主渠道。台湾在产业重大转型前期曾经制定了有形的加工贸易政策,既有针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工厂、仓库等封闭区域,也有针对广泛的开放区域。但是随着台湾市场的开放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原先针对进料加工复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法律上依然存在但在

25、实际运作中已失去功效,因为台湾不设增值税而关税税率很低,海关服务很便利,企业已很少有人去申报关税减免优惠,因为得不偿失。台湾加工贸易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式微,但作为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加工贸易方式已成为常态,只不过其具体形式和侧重点会随着产业升级而不断变迁。(1)台湾是以加工贸易型工业为主实现开放式产业升级的典型。以纺织品、食品、电子、电器、塑料、皮革、橡胶以及其他杂项制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工业,一直是台湾工业发展的主导,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1990年,台湾出口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高达43.1%。台湾以发展加工贸易型工业为主实现工业化的原因是:一是台湾自然

26、资源不足,不拥有形成规模的自然资源,不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料;二是台湾劳动力资源丰富(70年代以前),且素质较高,可发挥这一人力资源优势来发展工业;三是台湾属于海岛型经济,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进口,可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工业,即发展那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工业。因此,台湾选择了既可摆脱资源桎梏、又不受内部市场限制,通过进口原料、零部件,在岛内加工组装后,再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来实现工业化的加工贸易型为主的工业形态。这种加工贸易型为主的工业又可分为进口原料加工型工业(如纺织、服装、炼油、石化等工业)、零部件组装型工业(以电子工业为主)、替代进口型工业(主要是钢铁工

27、业)和内部原料加工型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四种。直到今天,台湾工业发展可以说仍然以这种加工贸易型工业形态为主,尤以出口导向的进口原料加工型工业和进口零部件组装型工业为主。(2)60-70年代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战前,单一的农业经济构成了台湾经济的基本特色,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工业几乎是空白状态。1953-1960年的第一次“进口替代”,优先发展了纺织、轻工、食品等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1961-1972年,台湾为了摆脱岛内市场狭小的局限,转而实现了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的出口导向政策,并致力于大力发展电子、电器、塑料、金属制品等耐用消费品出口装配产业;1973-1981年,在继

28、续发展消费品出口工业的同时,台湾开始实行重化工业战略,选择“人造纤维、塑胶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产业为代表,实行从下游到上游逐步推进的逆向工业化路径,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钢铁、造船、石化、核电、电信及交通等重化工业部门。通过6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大的产业升级,台湾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952年,台湾工业生产净额、出口额、固定资本投资额及就业人数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仅为17.9%、7.8%、30.0%和9.3%,到1980年这些比重分别上升到44.7%、90.8%、46.9%和42.4%。1963年工业生产净额超过农业,1966年工业品出口额开始超过农业

29、,到1973年工业就业人数也超过农业,1986年工业生产净额占全部生产净额的比重更达到47.64%的最高点。(3)80-90年代加工贸易产业链向高科技产业为主导转型。为了应对贸易摩擦全面升级、市场开放外部压力加大等新的形势,1984年台湾提出了推进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三化”计划。“三化”的基本点可以用16个字加以概括:即开放市场,减少干预,分散贸易,健全法规。自由化与国际化、制度化三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核心是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产业发展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其他自由化等五个方面。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和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1991年台湾通过并颁布了6年建设计划

30、(1991-1996年),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转型,总体目标是,重建经济社会秩序,谋求全面平衡发展,解决社会秩序和经济失衡问题。6年建设计划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规定了十大重点新兴产业:通讯工业、资讯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空工业、高级材料工业、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工业、医疗保健工业、污染防治工业等。经过6年建设计划和90年代的发展,台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了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新机遇,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重大突破。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台湾出口中占据了主导位置。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调查,1996年台湾有15项产品产量居于全球第一,其中资

31、讯产品有9项。除传统的螺丝、自行车、缝纫机、聚酯纤维、abs树酯、主机板、监视器、影像扫描仪之外,近年又增加了网络卡、数据机、电脑键盘、绘图卡、电源供应器与电子玻璃纤维布等7项,加上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的产品,共有30余项。(4)进入新世纪台湾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从1998年至2003年,台湾经济经历了数年的停滞,但技术进步并没有停滞,专利数量反而创下新高,仅次于美、德、日,居世界第四位。高科技产业生产总值占制造产值的比重从1991年的35.3%升至2004年的5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升至46%。在高科技产业进一步升级的同时,在消费升级带动下,经济结构基本实现了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1995-2006年,台湾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3.9%上升至74%,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1990年的45%升至2005年的58.2%。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的主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