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_第1页
《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_第2页
《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_第3页
《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_第4页
《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摘要】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多种不同的出汗表现。本文 在探析伤寒论各种汗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同时,总结出调和营卫、清 热生津、清心除烦、泻热通便、疏利肝胆、利湿退黄、温阳祛寒、回阳救逆八种 治汗的方法。【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汗证治法素问阴阳别论邙日加于阴谓之汗。”汗由阳气蒸化津液 袋泄于牍理而形成,能润泽肌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簇理固密,则津液内敛,反之,阴阳偏胜,气血失调或营卫不和,農理疏泄,则可引起汗液外泄。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多种不同的汗出表现,如大汗出、自汗出、手足浆浆汗出、手足激然汗出、额上微汗出、头汗出齐颈而还、汗

2、出而喘、 盗汗、黄汗等。汗出表现虽多,探究其病因病机,不外乎是营卫不和、里热炽盛、 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蒸、阳虚汗漏、阳气暴脱等。笔者根据各种汗证不同的病 因病机,把伤寒论的治汗方法总结如下。调和营卫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外邪犯表,卫阳受伤,肌表不,营阴不能内守,营卫失去平衡协调。“汗之根本由于营气,汗之启闭由于卫气。”(景岳全书)汗多终是营卫 不和所致。荣虚则不能内守而泄越,卫虚则不能外护而固密。症见汗出遍身,淅 淅恶风,时有低热,烦劳则张,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红,脉缓太

3、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防病人藏无他病,时 发热,自汗岀,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应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去正安,营卫调和,则汗自止。清热生津 里热迫津是阳明病经证或腑证里热炽盛,蒸腾于外而致。身热 里热较盛,迫津外泄,以致汗岀。如伤寒论第182条:身热,汗自岀,不 恶寒,反恶热也。”第219条1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26条f服桂枝汤, 大汗岀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喈为里热迫津外泄之例。其中第182条阐述的阳明病机为里热盛迫津外泄。第219条为阳明里热独盛之 证。第26条为表邪入里化热

4、,津伤较为严重,气伤也较明显之症,故用白虎加 人参汤,则津复汗止。清心除烦 汗为心液,“汗出于心,热之所致”:'所以清心则液荣于内而为 血”(古今医统)o伤寒论第228条邙日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 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梔子豉汤主之。”本条阐述伤寒余热未 尽,邪热留扰胸膈,胸膈中邪,热郁于上,发为头汗之病机。症见心悸失眠,汗 热蒸蒸,烦躁不安,面红唇赤,口渴喜冷饮,尿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或弦。证属心火偏旺。方选梔子豉汤,清胸中之邪热。临床上可酌加竹叶、生地、 连翘心、莲子心、麦冬、五味子、幄龙骨、幄牡蛎等。平素性急,肝热内蒸者, 加钩藤、杭白芍、决明子。泻

5、热通便伤寒论第208条1手足激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 气汤主之。”第220条和旦发潮热,手足荥荥汗出,大便难,谑语者,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手足心汗出,多为生理现象,但若汗出过多,又兼口干咽燥,便秘 尿黄,舌苔黄燥,脉洪大者,此为郁热熏蒸,热结不通所致。手足汗出是阳明腑 证的主症之一,多有燥屎内结为主要指征,故投大承气汤泻下热结则愈。疏利肝胆伤寒论第165条f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 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 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用以方测证之法探之,当有少阳枢

6、机不利,肝胆疏泄失调, 以致水道不畅,阳郁不能宣达于全身,而反蒸腾于上部。唐容川说:“阳遏于 内,不能回散,但能上冒,为头汗出,故用柴胡以透达膜廣。”本法适用于气 机郁结、枢机不利,症见心中痞硬、呕吐下利,或胸胁苦满、但头汗出、往来寒 热、脉弦。柴胡类方可疏肝理气,宣展枢机,阳郁得伸则汗证可除。利湿退黄伤寒论第伯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 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熏灼,其身发黄。”此条文阐述火热内伤,太阳、阳明 之热邪蕴结于里,里热不得外越,湿浊不得下行的情况下,必蕴郁熏蒸,影响肝 胆疏泄功能,致使胆汁外溢而汗出必黄。第200条邙日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 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7、”素蕴湿热,或湿热外袭,郁而不达,邪郁中焦,湿热蒸腾于上,而额上微汗出。症见汗出色黄如橘子汁,沾衣着色,粘腻不畅,并伴发 热、目黄、身黄、小使黄如豆油色等症,皖腹痞闷懊,倦怠纳呆,苔厚黄腻,脉濡。多为湿热内蕴发黄所致。方选陈蒿汤以达清热利湿、退黄汗止之功。温阳散寒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 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条阐述太阳病发汗过多, 而致表阳虚汗漏不止的证治。汗出过多,阳从汗泄,阳虚则不能固摄于外,肌牍 失密,故汗出不止,遂则诸症蜂起。如汗多耗阴,津液亏乏,故小便难;阴虚津营卫不亏,筋脉失养,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其病机是邪气外犯

8、,卫阳不 和,阴阳俱虚,而以阳虚为主。故成无己曰r太阳病因发汗,遂漏不止而恶风者, 为阳气不足。”方用桂枝加附子汤温表阳、散表寒以止虚汗。此外,伤寒论第191条邙日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澈然汗出,此欲作固疾,必大便初硬后澹。”此证为胃中虚冷,阳气不固,非理中、真武而不能取效。回阳救逆“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说明发汗太过,可使卫阳受 损,甚则亡阳。危重病患,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并伴有呼吸喘促,神疲乏 力,面色青白,四肢厥冷,乃阳虚欲脱之证。伤寒论第353条,之汗出为液 随阳脱,治宜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回液复则汗自止。若兼有格阳者,证见“吐已 下断、汗出而厥、脉微欲绝者”

9、(伤寒论第390条),治宜通脉四逆加猪胆汁 汤破阴回阳。回阳救逆法适用于阴盛格阳之汗(又名油汗、黏汗、绝汗、脱汗)。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亡失,都将影响另一方,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的危 重证候,其汗出如油、黏腻不易流动,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四肢温,舌红干 燥,脉细数无力等谓之亡阴;若进一步 发展为阴脱,阳无以附,其大(冷)汗淋漓, 手足逆冷,畏寒,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质淡,脉微欲绝等谓之亡阳。临床上 病至少阴,少阴寒化,心肾阳衰,病至厥阴,两阴交尽,阳尽寒极,多为阳亡故 也,乃预后不良之症。治宜回阳救逆,选用大辛大热之四逆类方,方可挽救万一。总之,汗证虽为小病,亦不可轻视,汗出异常,日

10、久不治,身体必受其 害。治疗 汗证时,应重在辨证论治。汗证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它病的附属症 状出现,临证应辨别主次,灵活运用。部分敛汗止汗药,如麻黄根、浮小麦等, 因其药性平和,无论何型皆可作为辅佐药运用,不必拘泥虚实寒热。【参考文献】1熊杰略谈中医之汗j江西中医药,1999 , 30:60.2何 任.论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 , 18:4344.3朱才,岳在文伤寒论汗出证治十二法j.中医函授通讯,1996 , (3) : 11-12.4郭一民汗证辨治浅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 , 7(1) : 47-48.5陶 蔚.金匮要略“汗”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 ,16(2) :9106熊继柏.内经汗证证治研讨j.山东中医杂志,1995 ,14(7) :2927陶御风,贺静松主编中医病证专辑汗症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 : 19,30 , 238,228.8朱杰.治汗十法j.江苏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