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因子相互关系研究_第1页
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因子相互关系研究_第2页
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因子相互关系研究_第3页
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因子相互关系研究_第4页
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因子相互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因子相互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五所理工科高校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的调查数据,发现研究自我效能感是学术技能、研究能力和专业社会化影响本科生研究性职业意愿的中介因素。其中,学术技能和研究能力对研究职业意愿的影响完全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起作用;专业社会化对研究职业意愿有直接影响,也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为改进高校的本科生科研实践,应将提升科研兴趣、增强研究工作意愿纳入本科生科研教育目标;应加强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增强师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社会化的发展

2、。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结构方程模型一、研究问题本科生科研(undergraduate research)的理念发端于德国,实践繁荣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研究型大学掀起了一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和分裂局面”的本科教学改革运动,“本科生科研”被视为本科教育的中心而在研究型大学中得以普遍推广1。乔治·库将其纳入美国高校“十大高影响力教育实践”2。本科生科研究竟有何“高影响力”,关于科研参与对本科生发展的作用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中心议题。许多研究和评估发现科研参与有助于吸引和保持学生(retension),尤其是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学生3-5;能

3、促进学生选择在stem学科内开展研究或就业6-7,使学生认清职业方向8;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9-10和研究能力11-13,增进对研究工作的理解14-15;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16-17,增强学生的满意度18。迄今为止,关于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的研究取得了颇多有价值的成果,尤其是形成了多个评价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的指标体系。但是,现有研究更多是汇报科研学习的收获,较少探究这些收获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的产生过程。如能进一步厘清科研学习收获的内部结构,将有助于形成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理论,进而增进对大学生能力发展过程的理解。2006年以来,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国政府和高校开始大

4、力推行本科生科研。2016年底的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在四年制本科院校中,36.4%的大四学生拥有科研活动经历,其中研究型大学该比例达到55.2%。与实践繁荣形成反差的是,关于本科生科研效能的经验研究和评估非常缺乏。基于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国高校大学生科研学习收获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首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挖掘大学生科研学习收获内容19;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开发大学生科研学习收获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大学生科研学习收获的水平20。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研究的不足,后续我们期望在评估大学生科研学习收获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科研学习收获各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科研学习收获的理

5、论性认知,从而为该主题研究贡献中国知识。综上所述,本研究立足中国高校本科生科研实践,面向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各因子之间逻辑关系这一研究问题,具体探究研究能力、学术技能、专业社会化、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职业意愿五个科研学习收获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生成对研究职业意愿形成机制的解释。二、文献述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1.文献述评(1)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的研究。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的研究经历了从质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演进过程。早期研究主要从特定教育目标出发来评估本科生科研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莱德和李(ryder & leach)发现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发展了科学推理能力,并做了进一步解释:学生只有从事了需要

6、认识论参与的研究活动,例如提出研究问题、用证据验证研究假设,才会在科学推理能力方面有所发展。21对美国中西部15所研究型大学暑期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评估发现,科研参与有助于提升少数族裔学生读研的意愿,参与者对研究经历的满意度高,教师指导是科研成败的关键因素。22除了针对特定教育目标进行项目评估外,还有对科研学习收获的开放性、探索性研究。西摩(seymour)领导的团队对4所文理学院76名参与暑期科研活动的本科生以及55名指导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通过编码及量化处理,归纳出本科生科研参与的7方面收获,分别是人格和专业性发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工作、多种技能的获得、职业规划、为读研做准备、研究工作和

7、学习态度的转变等。23-24西摩团队对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内容的挖掘和归纳为后续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质性研究提供的知识基础上,定量研究迅速发展并开始成为主流。定量研究利用质性研究的成果编制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评价指标;通过单所学校或跨院校的大样本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进行信效度检验,从而利用可靠的测量t具来评估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的水平和特点;并且还能通过统计分析探究科研学习收获的影响因素。迄今已有以下4项研究推出了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评估指标体系。印第安纳大学巴克尼(buckley)开发了本科生科研收获自评指标,并将其纳入2007年的nsse调查,有63所院校的2670名学生填答了问卷。25他

8、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指标的信效度,得到了包括认知技能、职业和合作技能以及研究技能3个因子(14个项目)的指标体系。德克萨斯技术大学塔拉班(taraban)开发的本科生科研学生收获自评量表包括研究思维倾向、研究方法、学术思维倾向、教师支持、同辈支持5个因子,共32个项目。26普渡大学安迪多昆(adedokun)在评估该校的跨学科本科生科研项目时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研究技能、研究自信心、研究自我效能感、理解研究过程、职业意愿5个因子,共35个项目。27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西摩(seymour)、亨特(hunter)和瑟瑞(thiry)在多年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本科生科研自我

9、评估量表(urssa),并于2014年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本科生科研参与者开展了调查,基于3671个样本检验了量表的信效度,得到了包含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工作、个体心理和情感发展、研究技能,以及态度和行为4个因子(34个项目)的指标体系。28在这4个评估指标体系中,第一个提出的时间较早,指标项目偏少且内容集中在认知和社会性能力方面,覆盖面比较窄;其余3个指标体系项目较多,收获内容覆盖认知、心理、情感,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较为全面。通过进一步比较发现:研究技能或研究能力是各指标体系都包含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收获;研究自我效能感是重要的心理方面的收获;读研意愿、从事研究工作的意愿是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的

10、收获;此外,西摩团队和塔拉班的指标体系都囊括了“对研究工作的慢进度有耐心”、“理解日常研究工作的面貌”、“感觉像科学家一样”、“学术工作中我变得更加独立了”、“我对学术工作更加负责了”等表征专业社会化(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发展的内容,尤其是西摩团队非常强调学生的专业社会化发展。(2)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内部关系的研究。学界虽然在本科生科研学习收获的测量和评估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对科研学习收获各因子内部关系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少数几项研究值得关注。斯德霍恩(strayhorn)运用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了7项科研参与收获对读研意愿的影响,发现作研究汇报、了解教师

11、工作以及学习伦理规范3项收获对读研意愿的路径系数显著为正,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29随后,安迪多昆开展了一项解释科研参与如何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质性研究,她发现在科研活动中,学生与专业研究者互动建立起的学术关系网络使其认识到了多种职业选择的存在;学生通过科研活动获得的研究能力自信心和研究者身份意识能帮助其形成职业选择偏好。30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安迪多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分析了研究自我效能感在研究技能影响研究职业选择中的中介作用。她指出斯德霍恩的研究使用的都是单因素观测变量,不能很好地体现心理测量的特质,因此她将研究变量设计成了潜变量,从而在方法上降低随机和系统误差。31目前,国内关

12、于本科生科研效能的经验研究非常缺乏。李湘萍运用一所高校的学情调查数据分析科研参与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发现科研参与次数多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能力自我评估更高。32该研究使用通用性能力指标评价学生发展,并且没有参与前的能力水平控制,因此难以揭示科研参与带给学生的专门收获。范皑皑使用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分析了大学生科研参与对其读研学位类型选择的影响,发现有科研参与经历的学生更倾向选择学术型硕士。33从这一发现可以推论出科研参与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选择意愿。总的说来,对中国大学生科研学习收获的针对性和整体性测量与评价十分缺乏,对科研学习收获内部关系结构的研究更属空白。因此,本研究在前

13、期充分挖掘中国大学生科研学习收获的内容,开发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测量和评价其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科研学习收获因子之间的关系。安迪多昆在斯德霍恩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技能、研究自我效能感和对研究职业的意愿3个变量设置为潜变量,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本研究在安迪多昆的研究基础上,增加“研究能力”和“专业社会化”这两个变量,并将其设置为潜变量。在安迪多昆的研究中,研究技能具体指搜集、使用和分析数据的技能,学术写作和汇报展示的技能,文献搜索和阅读的技能,以及动手做实验的技能。这些技能都是开展研究及学业相关活动的技能,本研究将这方面的技能命名为“学术技能”。科研活动除了训练学生的上述技能以外,更重

14、要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设计、规划、实施和调整研究的能力。亨特将研究能力方面的收获命名为“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工作”34,塔拉班称之为“研究方法”35。除了学术技能和研究能力外,科研活动还能促使学生感知科学研究是一项怎样的认知性和社会性活动,需要哪些匹配性的品质和态度,从而在科研活动中践行这些品质和态度,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被称为“专业社会化”。本研究假定“研究能力”、“学术技能”和“专业社会化”为三个高度相关的自变量,探究它们如何通过影响学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其研究职业意愿。这一基本假设除了有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以外,还受到了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启发。 2.理论基础社会认

15、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建立在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在学习和行为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认知因素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被提出,它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改变主要取决于4种信息来源:个体活动行为的结果(成功和失败)、观察到的他人的替代性经验、社会劝说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36借助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勒特(lent)等人提出了社会认知职业理论37,该理论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通过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个人目标3个核心概念整合起来,动

16、态地揭示了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和职业绩效的全过程。依据该理论,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意愿将受到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个人目标以及其他个体和环境性因素的影响。聚焦本科生科研活动,该理论为构建研究能力、学术技能、专业社会化、研究自我效能感和研究职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首先,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指出专门技能的获得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强烈影响,这即是说,个体获得完成某种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影响了他对自我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解决这些任务的能力的感觉。38如果大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研究技能,具备了研究能力,他们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更高。波克(berk)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追踪了本科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过程

17、,发现科研自我效能感与获得学科知识、程序性技能以及发展研究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密切相关。39从波克的研究可以推论出,发展研究共同体成员身份意识所内含的专业社会化发展也是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获致因素。其次,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指出了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抱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职业意愿的重要预测因素,人们更愿意选择自身有竞争力的职业,并且回避自认为不擅长的职业。40那么本科生科研参与者如果对自身的研究能力有信心,有较高的研究自我效能感,他们则更愿意选择研究性职业。综合这两点说明,才能是职业意愿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才能对职业意愿的影响“首先通过自我效能感起作用”。此外,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还关注到个体和环境性因素对职业兴趣的影响,但其也是通过自我效能感起作用。例如,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对女性自我效能感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