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液压元件装实习_第1页
【机械加工】液压元件装实习_第2页
【机械加工】液压元件装实习_第3页
【机械加工】液压元件装实习_第4页
【机械加工】液压元件装实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液压元件拆装实习液压元件拆装实习 10.110.210.3 10.4 概 述液压泵拆装实习液压马达和液压缸的拆装实习液压控制阀拆装实习 10.1 概 述 10.1.1 液压元件拆装实习的目的、任务 在液压系统的维护、修理中,经常会遇到液压元件的调整和修理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合理拆装液压元件是使用和维护液压设备的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功。 通过拆装实习,要可以搞清楚结构图上难以表达的复杂结构和空间油路,加深对有关液压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还可以感性地认识各零件外形尺寸及安装部位,对一些重要零件的材料、工艺及配合要求获得初步的了解,并在动手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职业训练。 返回10.1.2 液压元件

2、拆装时应注意的问题 (1)拆卸之前须分析元件的产品铭牌,了解元件的型号和基本参数,分析它的结构特点,制订出拆卸工艺过程。 (2)记录元件及解体零件的拆卸顺序和方向 (3)拆卸下来的零件不落地不划伤不锈蚀 (4)拆装个别零件需要专用工具。 (5)需要敲打某一零件时,须用木棒或铜棒 (6)拆卸下来的全部零件须用煤油或柴油清洗,干燥后用不起毛的布擦拭干净,用细锉或油石去除各加工面的毛刺。 (7)元件的装配按拆卸相反顺序进行 。 返回 (8)安装完毕检查现场有无漏装元件。 (9)装配后应向元件的进出油口注入机油,对于有转动部件的液压件,还要用手转动主轴,检查是否有不均匀过紧现象。 (10)在拆装中,要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弄清液压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必须抓住元件的结构要素和工作特性。 返回10.2 液压泵拆装实习10.2.1 齿轮泵的拆装 拆开一台齿轮泵,仔细观察其结构,弄清以下问题: (1)齿轮泵的密封工作空间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 (2)进、出油口孔径是否相等?为什么? (3)困油卸荷槽在哪个位置上?相对高低压腔是否对称布置。 (4)泵内压力油是怎样泄漏的?怎样来提高容积效率? (5)泵内径向力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何影响?在结构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减小其影响? (6)泵的理论流量决定于哪些结构参数?它能变量吗?返回10.2.2 叶片泵的拆装 以中压yb型双作用叶片泵为例,弄清以下问题: (1

4、)叶片泵密封工作空间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 (2)它为什么叫双作用卸荷式叶片泵? (3)泵的内部是怎样泄漏的?怎样提高其容积效率? (4)泵在工作时叶片一端靠什么力量始终顶住定子内圆表面而不产生脱空现象? (5)定子内圆表面是由哪些线段组成的?各起什么作用? (6)怎样安装配油盘?哪个是吸油窗口,哪个是压油窗口? (7)转子的叶片槽为什么不径向开?朝前倾斜还是朝后倾? (8)配油盘上的三角沟槽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开两个而不开四个?返回10.2.3 柱塞泵的拆装 拆装一个直轴式轴向柱塞泵,明确以下问题: (1)在泵内部由哪些重要元件表面组成了若干密封工作空间,这些密封工作空间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

5、2)为使泵保持较好的工作性能,减小困油、噪音的不良影响,在配油装置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柱塞与滑履是如何连在一体的,柱塞和滑履中心的小孔有何作用? (4) 应如何安装配油盘,以消除困油现象的影响? (5)回程机构由哪些零件组成,是如何工作的? (6)变量机构由哪些零件组成,是如何工作的? (7)泵主轴的转向与泵的吸、排油方向有何关系?返回10.3 液压马达和液压缸拆装实习10.3.1 液压马达的拆装 以内曲线液压马达为例,搞清楚下列问题: (1)液压马达的主要结构组成及相互连接关系; (2)内曲线马达各组成部分的功用; (3)配流装置的结构和进出油流路线; (4)切向力的传力机构。 (

6、5)定子曲面数、柱塞孔数及配流窗孔数以及它们的对应关系。返回10.3.2 液压缸的拆装 1.拆装中应注意掌握的内容: (1)液压缸各部位的典型结构。 (2)液压缸各组成部分的功用。 (3)注意观察活塞与活塞杆、缸体与端盖、活塞杆头部,液压缸的安装形式等结构特点。 (4)观察活塞与缸体、端盖与缸体、活塞杆与端盖间采用的密封形式,以及安装密封圈构槽的结构形式。 (5)观察液压缸各种零件的材料及结构特点。 (6)观察缸孔内孔、活塞、活塞杆的各种加工精度。返回2液压缸的拆卸顺序: 以图101为例,液压缸的拆卸顺序为:返回 (1)先将缸右侧的连接螺钉拆下(缸盖14与右法兰10分离),将活塞杆和活塞整体从

7、缸筒7中轻轻拉出,再从缸盖14中向左拉出活塞杆,使缸盖、压盖均成为单体。 (2)从缸盖14中取出导向套12,再取密封15和防尘圈16。 (3)在缸头18 中拆卸下缓冲节流阀门11和o形密封圈9。 (4)取出左侧直销,旋出缓冲套24,将活塞与活塞杆脱离,按顺序卸下密封圈4和导向环、缓冲套、o形密封圈以便检修活塞和活塞杆; (5)松动并卸出左侧螺钉,使缸底与缸筒分离,缸底与缸筒成为单体,从缸底中卸下单向阀2,擦洗单向阀,保证排液装置通畅; (6)对以上这些配件进行擦洗整理,修理,分类堆放,便于今后安装。返回编辑本段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或半成品)制成产品的全部过程。对机器生产而言

8、包括原材料的运输和保存,生产的准备,毛坯的制造,零件的加工和热处理,产品的装配、及调试,油漆和包装等内容。生产过程的内容十分广泛,现代企业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组织生产和指导生产,将生产过程看成是一个具有输入和输出的生产系统。能使企业的管理科学化,使企业更具应变力和竞争力。 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原材料(或毛坯)形状、尺寸和性能,使之变为成品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它是生产过程的主要部分。例如毛坯的铸造、锻造和焊接;改变材料性能的热处理1;零件的机械加工等,都属于工艺过程。工艺过程又是由一个或若干个顺序排列的工序组成的。 工序是工艺过程的基本组成单位。所谓工序是指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一组工

9、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构成一个工序的主要特点是不改变加工对象、设备和操作者,而且工序的内容是连续完成的。例如图32-1中cc1的零件,其工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工序: 工序1:在车床上车外圆、车端面、镗孔和内孔倒角; 工序2:在钻床上钻6个小孔。 在同一道工序中,工件可能要经过几次安装。工件在一次装夹中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称为安装。在工序1中,有两次安装。第一次安装:用三爪卡盘夹住 外圆,车端面c,镗内孔,内孔倒角,车外圆。第二次安装:调头用三爪盘夹住外圆,车端面a和b,内孔倒角。编辑本段生产类型生产类型通常分为三类。 1单件生产 单个地生产某个零件,很少重复地生产。 2成批生产 成批

10、地制造相同的零件的生产。 3大量生产 当产品的制造数量很大,大多数工作地点经常是重复进行一种零件的某一工序的生产。 拟定零件的工艺过程时,由于零件的生产类型不同,所采用的加方法、机床设备、工夹量具、毛坯及对工人的技术要求等,都有很大的不同。编辑本段加工余量加工余量概述为了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必须从毛坯上切去的那层金属的厚度,称为加工余量。加工余量又可分为工序余量和总余量。某工序中需要切除的那层金属厚度,称为该工序的加工余量。从毛坯到成品总共需要切除的余量,称为总余量,等于相应表面各工序余量之和。 机床在工件上留加工余量的目的是为了切除上一道工序所留下来的加工误差和表面缺陷,如铸件表面冷硬层、气孔

11、、夹砂层,锻件表面的氧化皮、脱碳层、表面裂纹,切削加工后的内应力层和表面粗糙度等。从而提高工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加工余量的大小对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均有较大影响。加工余量过大,不仅增加了机械加工的劳动量,降低了生产率,而且增加了材料、工具和电力消耗,提高了加工成本。若加工余量过小,则既不能消除上道工序的各种缺陷和误差,又不能补偿本工序加工时的装夹误差,造成废品。其选取原则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余量尽可能小。一般说来,越是精加工,工序余量越小。机械加工余量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 本标准适用于磨削各类材料时的加工余量。 机械零件是由若干个表面组成的,研究零件

12、表面的相对关系,必须确定一个基准,基准是零件上用来确定其它点、线、面的位置所依据的点、线、面。根据基准的不同功能,基准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类。1设计基准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它点、线、面位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如图32-2所cc2示的轴套零件,各外圆和内孔的设计基准是零件的轴心线,端面a是端面b、c的设计基准,内孔的轴线是外圆径向跳动的基准。2工艺基准零件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称为工艺基准。工艺基准按用途不同又分为装配基准、测量基准及定位基准。 (1)装配基准 装配时用以确定零件在部件或产品中的位置的基准,称为装配基准。 (2)测量基准 用以检验已加工表面的尺寸及位置的基准,称

13、为测量基准。如图32-2中的零件,内孔轴线是检验外圆径向跳动的测量基准;表面a是检验长度l尺寸l和的测量基准。 (3)定位基准 加工时工件定位所用的基准,称为定位基准。作为定位基准的表面(或线、点),在第一道工序中只能选择未加工的毛坯表面,这种定位表面称粗基准.在以后的各个工序中就可采用已加工表面作为定位基准,这种定位表面称精基准。编辑本段拟定工艺路线的一般原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大体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拟定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然后再确定每一道工序的工序尺寸、所用设备和工艺装备以及切削规范、工时定额等。这两个步骤是互相联系的,应进行综合分析。 工艺路线的拟定是制定工艺过程的总体布局,主要

14、任务是选择各个表面的加工方法,确定各个表面的加工顺序,以及整个工艺过程中工序数目的多少等。 拟定工艺路线的一般原则1、先加工基准面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作为定位基准的表面应首先加工出来,以便尽快为后续工序的加工提供精基准。称为“基准先行”。2、划分加工阶段加工质量要求高的表面,都划分加工阶段,一般可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三个阶段。主要是为了保证加工质量;有利于合理使用设备;便于安排热处理工序;以及便于时发现毛坯缺陷等。3、先面后孔1对于箱体、支架和连杆等零件应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这样就可以以平面定位加工孔,保证平面和孔的位置精度,而且对平面上的孔的加工带来方便。4、光整加工 光整加工后的工件

15、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45传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统一,成为中西医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交融或统一的支撑点,希冀籍此能给(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中医学以至生命科学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对医学理论带来新的革命。编辑本段现代中医史(df

16、4肺炎88gdg青霉素d25f肝炎df6)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峰巅之作。雅斯贝而斯曾说:“如果历史有一个轴心,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轴心作为一系列对全部人类都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10.4 液压控制阀拆装实习10.4.1 方向控制阀的拆装 拆开单向阀、液控单向阀、手动(或电磁动)换向阀,观察其结构组成,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各油孔与系统的连接关系,并找出易出故障部位。10.4.2 压力控制阀的拆装 1直动式溢流阀的拆装 (1) 拆开直动式溢流阀,观察其结构,并说明如何调整溢流阀的压力? (2) 阀的内孔

17、道是怎样连通的? 阀芯下部的轴向小孔起什么作用?为什么此孔那么细? 返回 (3) 阀芯的装弹簧处为什么通过内孔道与出油口连通,不连通行不行? (4) 将阀按原样装好,说明使用时,各油孔与液压系统是怎样连接的。 2先导式溢流阀的拆装 (1) 拆开先导式溢流阀观察其结构,说明其工作原理。 (2) 说明阀的内、外孔道是怎样连通的? (3) 说明主阀和锥阀各有什么作用。两个弹簧各起什么作用?其粗细依据什么决定? (4) 找到远程调压孔,它有何作用?如果误把它当作泄油孔接油箱,会出现什么问题? (5) 将阀按原样装好,说明使用时,各油孔与液压系统是怎样连接的。 返回 3.减压阀的拆装 (1) 拆开减压阀

18、,观察其结构,说明工作原理。 (2) 它与溢流阀相比在结构上有何异同? (3) 找出阀的内外孔道是怎样连通的。 (4) 将阀按原样装好,说明使用时,各油孔与液压系统是怎样连接的。 4顺序阀的拆装 (1) 拆开顺序阀,观察其结构,说明其工作原理。 (2) 它与溢流阀相比在结构上由何异同。 (3) 将阀按原样装好,说明使用时,各油孔与液压系统是怎样连接的。 5压力继电器的拆装 观察压力继电器的结构,说明其工作原理,弄清其在液压系统中的接法。返回10.4.3 流量控制阀的拆装 1节流阀的拆装 (1) 拆开节流阀,观察其结构,说明其工作原理。 (2) 节流口属于哪种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怎么调节其大小

19、? (3) 将阀按原样装好,若将进、出油口接错能否使用,有何影响? 2调速阀的拆装 (1) 拆开调速阀,观察其结构,说明其工作原理。 (2) 说明阀的内、外油路是怎样连通的。 (3) 当节流阀通流截面积a调定后,若出口阻力发生变化,减压阀将怎样动作?通过调速阀的流量怎样保持基本稳定的? (4) 将阀装好,说明使用时,阀在系统的进油、回油旁油路上各是怎样连接的。返回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拆装液压元件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拆装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和液压阀等典型液压元件时,应该搞清楚的一些结构和原理方面的问题。 通过拆装实习,要求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有关液压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尤其对在

20、此之前还未弄懂的液压元件的复杂结构和空间油路要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2)明确在拆装过中应注意的10个问题,初步获得一些零件、材料、工艺配合及安装等方面的实践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返回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统一,(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成为中西医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交融或统一的支撑点,希冀籍此能给中医学以至生命科学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对医学理论带来新的革命。编辑本段现代中医史(4f肿瘤

21、fbb癌症yuw3胃癌d65io肠癌.f2tr肺癌65ff)替了事实认识,决定最终结果劳而无功”,因此,中、西医学应并存共荣而不必强求统一。 (df4肺炎88gdg青霉素d25f肝炎df6)尽管目前中、西医学还不可能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医学模式,但可以独立发展,并存共荣,整合互补。(45传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缘于现代信息论、(df肺25s血液f369血小板t5172红血球gdf55m白血球fd2)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影响,西医学的发展趋势若仅仅是单纯地重视分析而忽略了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无疑将渐行渐窄。而中医讲究“感悟”,(4f肿瘤fbb癌症yuw3胃癌d65io肠癌

22、.f2tr肺癌65ff)未免夹带有很多主观因素,难以客观地定量,定性。若中医的诊察疾病能参考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使中医诊断客观化,即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借鉴、补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 “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

23、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45传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统一,成为中西医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交融或统一的支撑点,希冀籍此能给(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中医学以至生命科学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对医学理论带来新的革命。编辑本段现代中医史(df4肺炎88gdg青霉素d25f肝炎df6)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峰巅之作机械加工是一种用加工机械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按被加工的工件处于的温度状

24、态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一般在常温下加工,并且不引起工件的化学或物相变化称冷加工。一般在高于或低于常温状态的加工会引起工件的化学或物相变化称热加工。冷加工按加工方式的差别可分为切削加工和压力加工。热加工常见有热处理煅造铸造和焊接。另外装配时常常要用到冷热处理。例如:轴承在装配时往往将内圈放入液氮里冷却使其尺寸收缩,将外圈适当加热使其尺寸放大,然后再将其装配在一起。火车的车轮外圈也是用加热的方法将其套在基体上,冷却时即可保证其结合的牢固性(此种方法现在依旧应用于某些零部件的转配过程中)。 机械加工包括:灯丝电源绕组、激光切割、重型加工、金属粘结、金属拉拔、等离子切割、精密焊接、辊轧成型、金属板材弯

25、曲成型、模锻、水喷射切割、精密焊接等。 机械加工:广意的机械加工就是指能用机械手段制造产品的过程;狭意的是用车床(lathe machine)、铣床(milling machine)、钻床(driling machine)、磨床(grinding machine)、冲压机、压铸机机等专用机械设备制作零件的过程。1959年,richard p feynman(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就提出了微型机械的设想。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其后开发出尺寸为50500m的齿轮、齿轮泵、气动涡轮及联接件等微机械。1965年,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硅脑电极探针,后来又在扫描隧道显微镜、微型传感器方

26、面取得成功。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出转子直径为6012m的利用硅微型静电机,显示出利用硅微加工工艺制造小可动结构并与集成电路兼容以制造微小系统的潜力。 微型机械在国外已受到政府部门、企业界、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美国mit、berkeley、stanfordat&t的15名科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小机器、大机遇:关于新兴领域-微动力学的报告的国家建议书,声称由于微动力学(微系统)在美国的紧迫性,应在这样一个新的重要技术领域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走在前面,建议中央财政预支费用为五年5000万美元,得到美国领导机构重视,连续大力投资,并把航空航天、信息和mems作为科

27、技发展的三大重点。美国宇航局投资1亿美元着手研制发现号微型卫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把mems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研究领域制定了资助微型电子机械系统的研究的计划,从1998年开始,资助mit,加州大学等8所大学和贝尔实验室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年资助额从100万、200万加到1993年的500万美元。1994年发布的美国国防部技术计划报告,把mems列为关键技术项目。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积极领导和支持mems的研究和军事应用,现已建成一条mems标准工艺线以促进新型元件/装置的研究与开发。美国工业主要致力于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应变仪和加速度表等传感器有关领域的研究。很多机构参加了微型机械系统的研究,如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执安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老伦兹得莫尔国家研究等。加州大学伯克利传感器和执行器中心(bsac)得到国防部和十几家公司资助1500万元后,建立了1115m2研究开发mems的超净实验室。 日本通产省1991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